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嗳气病(吞气症、非特异性过度嗳气)中医诊疗方案

嗳气病(吞气症、非特异性过度嗳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嗳气是指胃中气体上出咽喉,发出长而缓的声音的病证。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

不节、劳逸失度或药邪为害等因素有关。病程大于 个月以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诊断标准。

吞气症和非特异性过度嗳气临床以令人烦恼的反复嗳气,每周至少发生数次,或伴

过度吞气为主症。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 个月,近 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气犯胃证:嗳气频作,胸胁胀满,胃脘部胀满,纳差,情绪抑郁或烦躁易

怒,反酸,烧心,口苦。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胃寒气逆证:嗳气低缓有力,胃脘部冷痛,食欲不振,大便溏烂或完谷不化,畏

寒喜暖,呕吐清水。舌淡胖苔薄白,脉弦紧。

3.脾胃虚弱证:嗳气声低而缓,食后脘腹胀满,口淡乏味,纳差,神疲,肢体

倦怠,恶心干呕。舌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

4.气阴两虚证:嗳气频作,神疲乏力,胃脘痞满,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干呕呃

逆,大便干结。舌体瘦薄,舌苔少而干,脉虚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气犯胃证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小柴胡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党参、旋覆花、代赭

石、生姜、大枣、炙甘草、白芍等。

中成药:小柴胡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

2.胃寒气逆证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395 —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

 

 

推荐方药:吴萸理中汤加减。吴茱萸、干姜、人参、炒白术、炙甘草、代赭石、法

半夏、厚朴、益智仁等。

中成药:理中丸、温胃舒等。

3.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调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炙甘草、苍术、柴胡、升麻、陈皮、

木香、生牡蛎等。

中成药:人参健脾丸、逍遥丸、保和丸等。

4.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麦门冬汤加减。麦冬、生晒参、炙甘草、半夏、大枣、粳米、五味子、

生山药、代赭石等。

中成药:生脉饮、四君子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公孙、脾俞、胃俞;

配穴:肝气犯胃者,加合谷、太冲;胃寒气逆者,加关元,辅以隔姜灸或温针灸;

脾胃虚弱者,加上、下巨虚,辅以灸法;气阴两虚者,加太溪、肾俞、肺俞。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针刺,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进行操作。一般

腹部及四肢腧穴采用直刺,腰背部腧穴采用斜刺或直刺,进针深度根据部位及患者体质

等因素灵活掌握,留针 2530 分钟,每日 次,周为 疗程。

2.穴位埋线:适用于脾胃虚弱证、气阴两虚证。

取穴:足三里、中脘、膈俞、脾俞、胃俞、三阴交等。

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将 号医用羊肠线剪成 1cm 等长线段,取羊肠线穿进 号注

射针头内,将针尖刺入穴位,直刺约 12cm,捻转提插得气后,用针芯抵住羊肠线(针

芯由直径 0.35mm×长 40mm 毫针,针尖剪成平头而成)缓缓推出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

位内,敷无菌棉球以胶布固定。每周埋线 次,周为 疗程。

3.隔姜灸:适用于胃寒气逆证、脾胃虚弱证。

取穴:中脘、神阙、足三里、胃俞等。

操作:选新鲜生姜,沿着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厚约 0.20.5cm、直径 3cm 左右的姜片,

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

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 510 壮,以局部

 

 

 396 —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

 

 

潮红为度。每日 次 ,每次 2030 分钟,连灸 周为 疗程。

(三)背俞指针疗法:适用于肝气犯胃证。

取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

操作:患者采取端坐位或俯卧位,治疗者于脊柱双侧足太阳膀胱经胃俞、脾俞、胆

俞及肝俞穴位进行治疗。相同穴位按由左至右顺序,不同穴位按由下而上顺序,以拇指

指腹在每个穴位按照先点按 分钟,后按揉 分钟的手法操作,操作 分钟/穴,操作

频率为 120160 /分,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天 次,24 分钟/次,周为 疗程。

(四)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适用于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弱证、气阴两虚证。

取穴:足三里、膈俞、脾俞、胃俞。

药物: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操作:辨证选取注射液,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

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

可将药物缓慢推入,每日 1穴(双侧),每穴 0.5毫升。周为 疗程。

2.穴位贴敷:适用于胃寒气逆证、脾胃虚弱证。

取穴:足三里、膈俞、脾俞、胃俞、肝俞、神阙、中脘、气海等。

药物组成:炮附子、细辛、肉桂、吴茱萸、丁香、花椒、炒白芥子等。

操作:上药研粉后以生姜汁调匀制成药膏,将医用橡皮膏制作成约 4×4cm 正方形

状,药膏(指头大小)放置于医用橡皮膏正面中心,将橡皮膏对准选定的穴位进行贴敷,

之后按压平稳。贴敷 2小时后取下药贴,个别患者如感觉贴药处皮肤痒、辣、灼热

痛等刺激严重,可提前时间取下药贴。每日 次,周为 疗程。

3.拔罐疗法:适用于肝气犯胃证、胃寒气逆证及脾胃虚弱证。

部位:背部、胸部、腹部。

方法:闪罐、走罐、留罐。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背部皮肤,在腰背部涂抹润滑油,然后沿足太阳膀胱

经闪罐、走罐。闪罐、走罐速度均匀,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

血时止。随后可在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位处留罐 5分钟。

实证用泻法:力度稍重,时间稍长;虚证用补法:力度稍轻,时间稍短。其中实证、年

轻、体壮者留罐时间稍长,虚证或年老、体弱者留罐时间稍短或不留罐。其次,取仰卧

位或坐位,在膻中、上脘、中脘、期门等穴位处留罐 510 分钟。

4.中药烫熨疗法:适用于胃寒气逆证、脾胃虚弱证。

部位:上腹部。

 

 

 397 —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

 

 

中药烫熨处方:吴茱萸、干姜、党参、炒白术、花椒、细辛、丁香、肉桂等。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上腹部皮肤,将加热好的中药装入棉布制成的布包,包

口用绳子系紧,将药包置于上腹部,来回反复烫熨,力度以患者舒适耐受为度,温度以

患者能耐受为宜,烫熨至皮肤潮红。每次烫熨 2030 分钟,每日 次,周为 疗程。

以上治疗均以两周为 疗程。穴位埋线每周 次,其他疗法每日 次。

(五)健康指导

1.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过喜等不良情志刺激。

2.生活起居: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3.饮食调理:根据体质及病症特点合理搭配膳食。避免饥饱失常;忌浓茶、咖啡、

冷饮。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按症状轻重分为 级(0IIIIII),积分分别为 分、1

分、分、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

积分×100%

1.痊愈:嗳气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5%

2.显效:嗳气等症状明显缓解,疗效指数≥70%但<95%

3.有效:嗳气等症状减轻,疗效指数≥30%但<70%

4.无效:嗳气等症状无缓解,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

治疗前、治疗 周、治疗 周后对主要症状进行评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技术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呃逆】
四逆散与四逆汤的“四逆”区别
盛灿若教授针刺治疗胃系疾病
中医诊治常见病知识系列之胃病的中医诊治概要
中医术语--气逆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