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噎膈3

    噎 膈
  (定义)
  噎膈是指吞咽梗阻,饮食难下,或纳即复出的病证。
  病名释义:噎,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胸膈阻塞,饮食不下。
  噎与膈的关系.
  噎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故有“噎为膈之始,膈乃噎之渐”之说(《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噎膈》)。然而决非所有的噎证都得发展成为膈证,但一般来说膈证皆有噎证这一阶段。正如《千金方衍义。噎膈》所说;“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证之始,靡不由噎而成。”
  (历史沿革)
  《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阳结谓之膈。”后世对。三阳结。理解不一致,其中张子和、赵献可等认为。三阳。即指大肠、小肠和膀胱。如《医贯.噎膈》所说; “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谓结热也。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热结则津涸,小肠热结则液燥,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热结则津液竭。”而王冰、张景岳等则谓三阳即为太阳(小肠、膀胱),如《景岳全书.噎膈》所说。“矧内经之言三阳结者,乃止言小肠膀胱,全与大肠无涉。盖三阳者,太阳也,手太阳小肠也,足太阳膀胱也,小肠属火,膀胱属水,火不化则阳气不行而传导失职,水不化则阴气不行而清浊不分,此皆致结之由也。。上述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但以。三阳。应指。太阳。(小肠与膀胱)之说为妥。关于对“结”的解释诸家多认为热结,而张景岳提出。夫结之为义,内经原非言热”。还指出.“举痛论曰:思则气结,是岂以结为热耶?且热则流通,寒则凝结,此阴阳之至理也。”因此, “结”字应理解为邪气郁结为宜。另外,《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本论以审证求因的方法,提示了噎膈的发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其次,《灵枢.四时气》篇有。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之记载。阐明了本病的主要症状和病变部位。总之,《内经》对噎膈的病因病机、主要临床表现等皆有原则性的论述。为后世对本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根据。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对本病虽以。噎。称之,实际上亦提到了膈证。如《噎候》曰:“夫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理也,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使噎。噎者,噎塞不通也。”巢氏之论,从一个侧面分析了噎膈的病理环节,而这些病理环节的产生又主要责之于忧思恚怒,从而突出了情志因素在噎膈发病中的意义。另外,“噎者,噎塞不通也”一语即含有膈的表现。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六。噎塞引古今录验》对。五噎”的症状作了描述,如谓。。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对本病证候学的论述有所发展。《外台秘要.卷八》载有。气噎方六首。、。诸噎方。十二首。“五噎方三首。等。收载了隋唐以前治疗噎膈的多种方药,从而丰富了本病的治疗学。
  宋.《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认为。五膈。形成责之于。寒温失宜,食饮乖度。或恚怒气逆,思虑伤心,致使阴阳不和,胸膈否塞,故名膈气也”。对噎膈的病因作了确切的描述。《重订严氏济生方。呕吐翻胃噎膈门。五噎五膈论治》说。“盖气之与神并为阳也。逸则气神安,劳则气神耗。倘或寒温失宜,食饮乖度,七情伤感,气神俱扰,使阳气先结,阴气后乱,阴阳不和,脏腑生病,结于胸膈,则成膈,气流于咽嗌,则成五噎。……其为病也,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妨碍饮食,胸痛彻背,或胁下支满,……咽噎,气不舒。治疗之法,调顺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噎膈之疾无由作矣。”究严氏之论,表明宋代对噎膈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法则,皆有所发展与突破。
  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分析前人对噎膈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主张在治疗上取用。下法”。张氏在《儒门事亲。斥十膈五噎浪分派疏》里所说的“抽薪”即“攻下”,在本病之津亏热结,大便秘结不通时,可以佐用,冀其泻热存阴,但中病即止,勿泛用或久用,否则即可伤阴败胃,临证必须明察。朱丹溪提出噎膈的发病主要在于。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局方发挥.噎膈》)。这一认识,对后世影响甚深。然而丹溪将本病与反胃混为一谈,如《丹溪心法.反胃》说;“翻胃即膈噎。盖膈噎乃翻胃之渐。”这一观点,又成为后世在论述本病时,作为评议的资料,实践证明反胃与噎膈是两种不同的病证,不可混为一谈。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痞塞》曰;“诸痞塞及噎膈,乃是痰为气所激而.上,气又为痰所隔而滞,痰与气搏,不能流通。”这正是噎膈病初期的病理机制。虞抟《医学正传.噎膈》明确地告诫医者,在治疗噎膈时。不可妄投燥热之剂,以火济火。。孙一奎《医旨绪余。噎膈翻胃辨》说。“夫饮食入于噎间,不能下噎,随即吐出,自噎而转,故曰噎。膈,是膈膜之膈,非隔截之谓也。饮食下噎,至于膈间,不能下膈,乃徐吐出,自膈而转,故曰膈。。对噎与膈的区别阐发具体明确。《景岳全书.,噎膈》谓;“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同时还指出此证。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正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即噎膈之属是也”。历代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虽有不同的说法,而景岳的论述较为全面,临床上伤阴与阳衰之证均可出现,故两说均可并存而不应偏废。赵献可《医贯.噎膈》篇较详细的分析了本病与反胃及关格的鉴别。如说:“噎膈、翻胃、关格三者,名各不同,病原迥异,治宜区别,不可不辨也。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若一入胃下,无不消化,不复出来,惟男子年高者有之,少无噎膈。翻胃者,饮食倍常,尽入于胃,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一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巳入胃而反出,故曰反胃,男女老少皆有之。关格者,粒米不欲食,渴喜茶水饮之,少顷即吐出,复求饮复吐,饮之以药,热药入口即吐,冷药过时而出,大小便秘,名曰关格。关者下不得出,格者上不得入也。”此段文字,不仅将三者作了鉴别,而且点明了这三种病证的临床特征,从而进一步澄清了噎膈与反胃混为一谈,、或同为一病的模糊概念。 ‘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噎膈》说:“古方治噎膈,多以止吐之剂通用,不思吐,湿症也,宜燥。噎膈,燥症也,宜润……凡噎膈症,不出胃脘干槁四字。……予尝用启膈散开关,更佐以四君子汤调理脾胃。挟郁者,则用逍遥散主之,虽然药逍遥而人不逍遥,亦无益也。”启膈散一方,、确为治噎初期的良方。同时程氏形象地阐明了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当密切注意患者的精神因素。尤在泾《金匮翼.噎膈》说:“噎膈之病,有虚有实。实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与气相搏,翳膜外裹,或复吐出,膈气暂宽,旋复如初。虚者,津枯不泽,气少不充,胃脘干瘪,食涩不下。虚者濡养,实者疏瀹,不可不辨也。。尤氏之说,阐明本病的病理性质,噎膈之病初期确以标实为主,后期则以本虚为主。总的说来属本虚标实。《类证治裁.噎膈反胃》说。。噎者咽下梗塞,水饮可行,食物难入i由痰气之阻于上也。膈者胃脘窄隘,食下拒痛,由血液之槁于中也。。不仅指明噎与膈的临床表现不同,而进一步阐明了噎与膈的病机亦有异。、《医学真传。隔》曰;“患此病者,百无一生,但有中上、中下之分,速死、迟死之异。中上者,上焦中焦不和也,中下者,下焦、中焦不和也。中下不和其死迟,中上不和其死速。然治得其宜,速者可迟,治失其宜,迟者亦速矣.。阐发了本病的预后。实践证明本病属内科四大难证之一,若病情发展到膈的阶段,亦为现今临床的难治之病,其预后绝大多数不良。
  综上所论,说明清代诸家,在总结前人对噎膈认识的同时,各加发挥,使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理论日臻完备。
  [范围]
  凡属吞咽梗阻,饮食难下,甚者隔拒不通,纳即复出的一类疾病,皆属噎膈范围。主要是指西医学的食道癌、贲门癌,它如食道憩室、食道炎、贲门痉挛等,也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
  (一)七情内伤;因情志因素而致噎膈者,多责于忧思恚怒。忧思则伤脾,思则气结,脾伤则水湿不运,滋生痰浊,气结则与痰相搏,阻于食道,故吞咽之时,梗噎不顺。恚怒则伤肝,肝伤则气郁、气郁则血液不能畅行,积而为瘀。以致痰气瘀三者,郁结食道,故致饮食难以下行。正如张锐《鸡峰普济方。噎膈》所说;“此病(噎膈)……多缘忧思恚怒,动气伤神,动则诸证随见,气静则平。……乃神识间病,惟内观自养可
治。”《类证治裁。噎膈反胃》亦说:“噎膈初起,多因忧恚悲悒,以致阳结于上,阴涸于下。”可知情志内伤,是噎膈发病的主要原因。
  (二)酒食不节;因饮食原因而致噎膈者,多为嗜酒无度,或过食肥甘辛香燥热之品,遂成胃肠积热,津液耗损,痰热内结, 曰积月累胃脘干槁,痰瘀内阻,故噎膈成焉。如《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所说;“噎膈一证……或恣意饮酒以致阳气内结,阴血内枯而戍。。何梦瑶《医碥.反胃噎膈》亦云;“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此外,饮食过热,或食物粗糙,或常食发霉之物,不仅伤胃,亦能损其食道之脉络。胃伤者,胃气不顺,食道脉络损者,气血凝滞,痰气瘀滞于食道,以致狭窄,故吞咽困难。
  (三)其他因素
  1.房劳过度,纵欲太甚,真阴亏损,阴亏液涸,食道干涩,遂成噎膈之病。正如景岳全书。噎膈》所说。“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
  2.年高精衰,精血渐枯,食道失养,渐致枯槁,而发为此病。故有。少年少见此病”(《景岳全书。噎膈》)之论。

  总之,噎膈的病因虽多.但终不离情志内伤为主,其次是酒食不节,至于其他因素亦常有之。
  二、病机 ,
  (一)食管狭窄,津液干涸 , ,
  噎膈之病,其基本病变与发病机理,总属食管狭窄,津液干涸而致。故《古今医案》引叶天士谓。。食管窄隘使然。”《三指禅.噎膈反胃脉缓论》亦说。“总由于燥结然而耳。”治疗。以润燥为主。。噎膈虽以食道狭窄为基本病变,但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甚为密切。因三脏之经络皆通过食道。如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循喉咙。足厥阴肝经,络胆,布胁肋循喉咙。因此,三脏病变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食道。其次,脾之功能失调,健运失司,水湿聚而为痰,旰之疏泄失常,则气失条达,可使气滞血郁或气郁化火,肾阴不足,则不能濡养咽嗌,凡此皆为噎膈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景岳全书.噎膈》说。。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盖脾主运化,而脾之大络布于胸膈,肾主津液,而肾之气化主乎二阴,故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
  (二)本虚标实
  噎膈的病理属性,为本虚标实。所谓本虚,系指阴津损伤以致阴津干涸,严重者为气虚阳微。标实乃为痰、气,火、瘀,阻塞食道,故噎膈以吞咽困难为主证。本病虽然有轻重之别,但本虚标实这一病理环节贯穿着整个病变过程。只不过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本虚与标实有主次之异。
  (三)病理演变及预后
  本病初期,多以标实为主,由痰气交阻于食道,、故吞咽之时梗噎不顺,、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三者交互搏结,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因此吞咽格拒,饮食不下。久则气郁化火,或痰瘀生热,火热伤津,津亏液耗,复因饮食难进,气血生化乏源,阴血耗竭,以致阴津枯槁,病机由标实转为本虚为主,病情由轻转重。终则阴损及阳,而致气虚阳微,噎膈至此生机已殆。
  本病的预后,若病情始终停留在噎证的阶段,不向膈证发展,一般预后尚好。由噎转膈者其病有发展快慢之不同,其发展快而治疗效果较差,可在较短时间危及生命。如病情发展慢而治疗见效者,可延缓生命,少数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古代文献对本病危重证候,皆有描述。如《景岳全书.噎膈。.噎膈不治证》说:。凡年高患此者,多不可治,以血气虚败故也。粪如羊矢者,不可治,大肠无血也。吐痰如蟹沫者,不可治,脾气败也。腹中疼痛嘈杂如刀割者,不可治,营虚之极,血竭于中也。”
  (类证鉴别]
  一、噎膈与反胃的鉴别
  两者皆有食入吐出的症状。噎膈多系阴虚有热,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反胃多属阳虚有寒,主要表现为食尚能入,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医学读书记.噎膈反胃之辨》说:“噎膈之所以反胃者,以食噎不下,故反而上出,若不噎则并不反矣,其反胃之病,则全不噎食,或迟或速,自然吐出勺与膈病何相干哉?。
  二、噎膈与梅核气的鉴别

  二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而噎膈系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吞咽困难。梅核气则系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邪,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如《证治汇补。噎膈.附梅核气》所说:“梅核气者,痰气窒塞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如梅核。”
  三、噎膈与关格的鉴别 。
  两者均可出现呕吐症状,而关格者,上则吐逆,下则二便闭塞不通。如《医学统旨,关格》说。。阴阳俱盛则既关且格,格则食不下,关则二便闭,不得大小便而死矣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凡中年以上患者,出现吞咽梗阻不适,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者,即应疑及本病,特别是在肿瘤高发地区,更应提高警惕。上述症状持续或进行性加重者,或沿胸骨后疼痛不适,食欲减退者,均应结合现代检查方法,尽早明确诊断。
  (二)辨轻重
  1.轻证仅有吞咽之时,梗噎不顺,全身症状不明显,工作起居影响不大。
  2.重证表现为吞咽梗阻,呈进行性加重,开始水饮可进,固体食物虽勉入咽,亦必阻塞难下。继则胸膈疼痛,流质饮食亦难咽下,甚则滴水难入,或食入即吐,形体消瘦,二便均少,严重者吐出物如赤豆汁,或食入呛咳,痰涌气逆。
  (三)辨本虚标实 ,
  1。.标实之证虽以气结、血瘀、痰阻三者为主,但有主次之别,若气结为主者,多为梗塞不舒,胸膈痞胀;嗳气则舒,血瘀为主者,常见胸膈疼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痰阻者,则见泛吐痰涎,胸膈满闷。
  2.本虚以阴津枯槁为主,症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干裂少津。若见面色苍白,形寒气短,面浮足肿者,乃气虚阳微之证也。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权衡本虚标实的程度,酌情处理。初期重在治标,宜理气、消瘀、化痰、降火为主,后期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法。然噎膈为病,乃积渐而成,即使病处初期,阴津未必不损,故治疗当顾护津液,其辛散香燥之药不可多用,以免兼证丛生。后期津液枯槁,阴血亏损,法当滋阴补血。但滋腻之品亦不可过用,当时时以胃气为念,因滋腻太过有碍于脾胃,胃气一绝,则诸药罔投。如《医宗必读.反胃噎膈》所说;“此证之所以疑难者,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剂妨于津液,方欲养血生津,恐润剂碍于中州。
  三、证治分类
  (一)痰气交阻证
  症状及分析;
  吞咽梗阻,胸膈痞满一一痰气郁结,食道不利,
  情绪舒畅时稍可减轻一一此系气结初期的特征,
  口干咽燥一一郁热伤津或因气结而津液不能上承,
. 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细而滑一一均气郁痰阻,兼郁热伤津之象。
  治法,理气开郁,化痰润燥。 .

  方药:启膈散加减。
  (1)方解:郁金,砂仁壳,开郁利气,沙参、贝母,润燥化痰,茯苓,健脾和中,杵头糠,治卒噎,《圣惠方》用此一味,蜜丸治疗膈气噎塞,丹参,养血活血,荷叶蒂,宣发胃气。
  (2)加减,若暖气呕吐明显者,酌加旋覆花、代赭石,姜汁滴入以增降逆和胃之力。泛吐痰涎甚多者,加半夏、陈皮以增强化痰之功。如津伤较甚,大便艰涩,舌红少津者,可加生地、玄参、白蜜等以助增液润燥之力。若气郁化火者,可去砂壳,酌加黄连、山栀、金果榄、山豆根等清热解毒。大便不通者,酌加大黄,莱菔子等,中病即止,不可多用、久用,以免重戕津液。
  变证 .
  1.痰热郁结;症见吞咽梗阻,胸脘痞闷,按之疼痛,舌苔黄腻,脉滑而数等。治宜清化痰热。方拟小陷胸汤加减。 、
  2。痰瘀互结:症见吞咽困难,泛吐粘痰,胸背疼痛,固定不移,形体消瘦,舌质紫暗等。治宜化痰软坚,活血散瘀。方拟桃红饮加川贝、昆布,海藻等以助化痰软坚之力。
  (二)瘀血内结证
  症状及分析
  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一一蓄瘀留着,阻滞食道,
  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一一乃络伤血溢所致,
  胸膈疼痛,固定不移一一为瘀血内结之征,
  肌肤枯燥,形体消瘦一一因饮食不入,生化乏源,气血不能充养肌肤,
  舌质紫,脉细涩一一均为瘀血停积之象。
  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方药:通幽汤加减。
  (1)方解:生地、熟地,当归,滋阴养血,桃仁、红花,破结行瘀,甘草,和中而调和诸药,升麻,升清并能使药达病所。
  (2)加减,本方可加三七、丹参;赤芍、蜣螂等,以祛瘀通络。若瘀阻显著者,酌加三棱、莪术、炙穿山甲,或加入急性子同煎服,以增其破结通络之力。若呕吐较甚,痰涎较多,宜加海蛤粉、法半夏、瓜蒌等,以化痰止呕。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含化玉枢丹,或用烟斗盛药.燃点吸入,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煎药。
  变证 、
  1.气滞血瘀s症见吞咽困难,胸膈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或痛引两胁,嗳气不舒或食入即吐,舌质紫暗,脉弦涩。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2.血瘀津枯;症见食入即吐,饮水不下,大便干结,咽喉干燥,胸膈刺痛,舌红少津,或舌色青紫,脉细涩等。治宜活血消瘀,养阴润燥。方以桃红四物汤去川芎,加沙参、麦冬、石斛。
  (三)阴津枯槁证
  症状及分析;
  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一一阴津枯竭,虚火上逆,

  心烦口干,胃脘灼热一一气郁化火,阴津耗伤;
  形体消瘦,皮肤干枯一一化源告竭,气血生化无源,不能充养形体肌肤,
  大便干结如羊矢,小便短赤一一大肠失润,传导失司及阴虚生热,
  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一一均阴津枯槁之征。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
  (1)方解: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等,滋阴养血。甘草,甘守津还。桑叶、扁豆宜减去。
  (2)加减:本方宜加竹茹,芦根清热除烦、和胃止呕。胃火偏盛者,宜加山栀、黄连以清胃火。口干舌裂,津伤明显者,可用梨汁、甘蔗汁之类频频呷服。亦可合五汁安中饮呷服。
  肠腑失润,大便干结、坚如羊矢者,宜加火麻仁、全瓜蒌润肠通便。
  变证
  热盛阴伤:症见烦渴咽燥 大便秘结,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苔黄燥,舌质红而少津,脉大有力等。治宜泻热存阴。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热去即止,以防寒凉伤胃。
  (四)气虚阳微证
  症状及分析:
  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沫一一脾胃阳气虚衰,饮食无以受纳和运化,津液输布无权,
  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一一为脾肾俱败,蒸化失司,
  面色皖白,形寒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一一均属气虚阳微之征。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补气运脾汤、右归丸加减。 . ,
  (1)方解:补气运脾汤中,黄芪、党参,白术、砂仁,茯苓,甘草,温补脾气为主,陈皮、半夏、生姜、大枣,降逆祛痰和中养胃为辅。右归丸中,熟地,山药,山萸肉、附子、肉桂,补肾阳兼肾阴,即“善补阳者,必须阴中求阳。,鹿角胶、当归,补充精血,枸杞子,菟丝子、杜仲,温补旰肾。
  以上二方均可治疗气虚阳微之噎膈,但前以补脾为主,后以补肾为要。脾肾阳气俱衰者,两方可交替运用。
  (2)加减。胃虚气逆呕吐不止者,宜加旋复花、代赭石等以和胃降逆。气阴两虚者,宜加石斛、麦冬、沙参之类滋养津液。
  变证
  1.中气不足,清阳下陷;症见噎食不下,肢体倦怠,动则气喘,脉大无力,舌淡苔薄等。治宜健脾益气。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减。
  2.脾虚血亏 症见胸脘膈塞,饮食不下,面色萎黄,心悸不寐,舌淡苔白,脉沉细等.治宜健脾补血。方以归脾汤加减。
  四、其它治疗
  1.开道散

┏━━━━━━━┳━━━━━━━━━━━━━━━━━━┳━━━━━━━┳━━━━━━━┳━━━━━━━┓
┃ ┃ 症 状 ┃ ┃ ┃ ┃
┃ ┣━━━━━━━━━┳━━━━━━━━┫ ┃ ┃ ┃
┃ 分 类 ┃ ┃ ┃ 病 机 ┃ 治 法 ┃ 主 方 ┃
┃ ┃ 主症 ┃ 兼症 ┃ ┃ ┃ ┃
┣━━━━━━━╋━━━━━━━━━╋━━━━━━━━╋━━━━━━━╋━━━━━━━╋━━━━━━━┫
┃痰气交阻证 ┃吞嗰梗阻,胸膈 ┃口干咽燥,舌 ┃气郁痰阻,食 ┃理气开郁,化 ┃启膈散 ┃
┃ ┃痞满,情绪舒畅 ┃质偏红 ┃道不利 ┃痰润燥 ┃ ┃
┃ ┃时稍可减轻,苔 ┃ ┃ ┃ ┃ ┃
┃ ┃薄腻 ┃ ┃ ┃ ┃ ┃
┣━━━━━━━╋━━━━━━━━━╋━━━━━━━━╋━━━━━━━╋━━━━━━━╋━━━━━━━┫
┃瘀血内结证 ┃饮食难下,或虽 ┃甚或呕出物如 ┃瘀血留着,阻 ┃滋阴养血,破 ┃通幽汤 ┃
┃ ┃下而复吐出,胸 ┃赤豆汁,肌肤 ┃滞食道 ┃结行瘀 ┃ ┃
┃ ┃膈疼痛,固着不 ┃枯燥,、形体消 ┃ ┃ ┃ ┃
┃ ┃移,舌质紫,脉 ┃瘦 ┃ ┃ ┃ ┃
┃ ┃象细涩 ┃ ┃ ┃ ┃ ┃
┣━━━━━━━╋━━━━━━━━━╋━━━━━━━━╋━━━━━━━╋━━━━━━━╋━━━━━━━┫
┃ 阴津枯槁证 ┃食入格拒不下, ┃形体消瘦,皮 ┃阴津枯竭,虚 ┃滋阴养血,润 ┃沙参麦冬汤 ┃
┃ ┃入而复出,甚则 ┃肤干枯,小便 ┃火上逆 . ┃燥生津 ┃ ┃
┃ ┃水饮难进,心烦 ┃短赤 ┃ ┃ ┃ ┃
┃ ┃口干,.胃脘灼 ┃ ┃ ┃ ┃ ┃
┃ ┃热,大便干结如 ┃ ┃ ┃ ┃ ┃
┃ ┃羊矢。舌质光 ┃ ┃ ┃ ┃ ┃
┃ ┃红,干裂少津, ┃ ┃ ┃ ┃ ┃
┃ ┃脉细数 ┃ ┃ ┃ ┃ ┃
┣━━━━━━━╋━━━━━━━━━╋━━━━━━━━╋━━━━━━━╋━━━━━━━╋━━━━━━━┫
┃气虚阳微证 ┃水饮不下,泛吐 ┃精神疲惫,腹 ┃脾胃阳虚,中 ┃温补脾肾 ┃补气运脾汤, ┃
┃ ┃多量粘液白沫, ┃胀 ┃气衰微,肾阳 ┃ ┃右归丸 ┃
┃ ┃面浮足肿,面色 ┃ ┃不足 、 ┃ ┃ ┃
┃ ┃苍白,形寒气短, ┃ ┃ ┃ ┃ ┃
┃ ┃舌淡苔白,脉细 ┃ ┃ ┃ ┃ ┃
┃ ┃弱 ┃ ┃ ┃ ┃ ┃
┗━━━━━━━┻━━━━━━━━━┻━━━━━━━━┻━━━━━━━┻━━━━━━━┻━━━━━━━┛
硼砂60克,沉香10克,火硝30克,砾石15克,冰片10克共细末,每次含化工克《浙江中医学院方》。
  2.硇砂1.5克,硼砂6克,冰片1克,共研末为丸,如黄豆大,每噙化一丸。
  上述二方,适用于噎膈的格拒不通,甚至于滴水难下者,具通关开道的作用。
  3。石打穿、半枝莲、龙葵、蜀羊泉、白花蛇舌草、蛇莓、黄药子、鬼针草、山豆根等,任选1-3种,每次15-30克,加入辨证论治方中或单独煎服。适用于噎膈各种类型。
  4.蝼蛄、蜣螂各七个,广木香10克,当归15克,共为细末,用黑牛涎半碗和药,黄酒送下。适用于噎膈之瘀血内结者。
  5.韭汁、牛乳各等分,调匀,频频呷服,适用于阴津枯槁证。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勿食过烫及粗糙发霉之食物,少饮烈酒。
  2.避免经常性的情志刺激,如忧思恚怒,以防气血的郁滞和痰浊的滋生。
  3.结合现代检查手段,大力进行普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护理
  1.作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减轻其思想负担,除采取多种治疗方法外,病人安心静养,极为重要,故有“惟内观自养者,可治”之说。 .
  2.饮食宜吃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之物,忌食油腻、腥味、生冷、粗硬之食物。

  3.患者应作到绝嗜欲,远房帏。
  (结语] .
  噎膈之病,以中年以上患者居多,发病早期往往易于疏忽,所以凡有吞咽困难,梗塞阻滞,食欲不振者,必须尽快查明原因,作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情志内伤,酒食不节等因素,而致痰、气、血、火郁结食道,使食道狭窄,故饮食难下,吞咽梗阻。继则郁火伤阴,生化乏源,而成阴津枯槁之证,病情由实转虚。终则阴损及阳,气虚阳微,病情危笃。
  由于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故辨证时当分本虚与标实。初期属标实,久则以本虚为主。此外,病情只停留在噎证的阶段,其病轻,预后良好。若由噎致膈,其病重,预后皆为不良。在治疗方面,除根据具体病情立法遣方外,还必须注意顾护津液及胃气。因误伤津液,会致病情更趋恶变,过于滋腻,碍其中土,胃气更伤,则诸药罔效。本病患者,应注意精神调摄,如保持乐观,少思静养,避免不良刺激及绝嗜欲,远房帏等。
  [文献选录]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
  《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五鬲气候》。“言忧恚寒热,动气伤神,而气之与神并为阳也,伤动阳气,致阴阳不和,而脏腑生病,结于胸鬲之间,故称为鬲气。”
  《医说。鬲噎诸气.五噎》。“噎者,乃噎塞不通,心胸不利,饮食不下也, 各随其证而治之。”
  《医学入门。膈噎》。“病因内伤忧郁失志,及饮食淫欲,而动脾胃肝肾之火,或因杂病,误服辛香燥药,俱令血液衰耗,胃脘枯槁。”
  《明医指掌(订补本).卷五。噎膈》邵达按。“好酒之徒患此者,必是顽痰,盖酒能发火,火能成痰,痰因火煎,胶结不开,阻塞道路,水饮下咽,亦觉痛涩。”
  《玉机微义》,“夫治此疾也,咽嗌闭塞,膈胸痞闷,似属气滞,然有服耗气药过多,中气不运而致者,当补气而自运。大便燥结如羊矢,似属血热,然服通利药过多,致血液耗竭者,当补血润血而自行。有因火逆冲上,食不得入,其脉洪大而数者,或痰饮阻滞而脉结涩者,当清痰泄热,其火自降。有因脾胃阳火亦衰,其脉沉细而微者,当以辛香之药温其气,仍以益阴养胃为之主,非若《局方》之惟务燥烈也。若夫不守戒忌厚味房劳主人,及年高无血者,皆不能疗也。”
  《证治汇补。噎膈》;。血虚者,左脉无力。气虚者,右脉无力。痰凝者,寸关沉滑而大。气滞者,寸关沉伏而涩。火气冲逆者,脉来数大。瘀血积滞者,脉来芤涩。小弱而涩者反胃,紧滑而革者噎膈。”
  《I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徐灵胎评注;。噎膈之症,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胃气,其已成者,百无一治。其未成者,用消瘀去痰降气之药,或可望其通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四节  噎膈
舌诊图解
脾胃系病证--- 噎 膈
癌症医案精华30 食道癌辨证论治浅说
噎膈的中医疗法
食道癌中医病因病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