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扬科|| 悼念为民饱腹的袁隆平院士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悼念为民饱腹的袁隆平院士
扬科

2021年5月22日13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国人为之动容,长沙十里长街祈祷声声:“袁老:您一路走好!”百姓含泪为民族功臣送行,不知有多少网民以泪洗面,网络微信群哀悼刷屏。

袁隆平,全国人民都熟悉的名字。他毕生奔走在稻田与田埂上,为了中国人碗里有自己的饭吃,长年累月与水稻为伴,水稻便成了他的挚友,成了他身心不离的“情人”,他也没能离开杂交水稻研讨会,临终也没能见老母亲最后一面,他给母亲的一封信,看哭了多少网民。

袁隆平,全国人民都熟悉的身影。他黝黑的皮肤,是一生与阳光风雨为伍的院士特有的肤色。卷起裤管的双腿,总是在稻田里劳作,上苍给这位德高望重的院士留下中国特有的农民模样。

袁隆平,全国人民都熟悉的脸庞。消瘦的面容,是发奋拼搏岁月的见证。老骥伏枥自奋蹄,他为之奋斗的杂交水稻亩产标准一次次攀高,脸上的道道皱纹,就是亩产突破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100公斤、1500公斤的水稻刻下的永不磨灭的印记。

袁隆平,80岁、90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仍然奋斗在提高水稻产量的田野里。在超高产的1500公斤目标实现之后,又奋战在新疆、山东、浙江、陕西、黑龙江等地“海水稻”的盐碱地试验田里,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心中的爱国精神:“爱国就是粮食增产,要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袁隆平,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人民。为14亿人民有饭吃,过上了吃饭不愁的好日子,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为了“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心中而唯独没有他自己,91岁的高龄,还劳作在海南三亚杂交水稻研究基地。

中国人口众多,世界第一,粮食对于中国,是天字第一件大事。十年前,每年进口粮食500多万吨,人口增加了,粮食进口随之增加。加之,吃饭不愁了,但浪费随之而来,一年餐桌上浪费掉的粮食高达2000亿斤,才有了近几年来,进口粮食逐年递增的现象,每年进口超千万吨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袁隆平高产水稻,中国人的碗里就没有那么多饭可吃,人们就要为吃饱饭发愁了。袁隆平高产水稻,仅增产每年就多养活上亿人口,功劳之大,无以复加,他为中国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民英雄人民敬,人民功臣人民爱。今年3月,91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仍然辛勤耕耘在海南三亚杂交水稻研究基地,他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耗尽了毕生精力,他是中国人民的英雄,他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的丰功伟绩,袁隆平精神永垂不朽!

                                   2021年5月23日

作者简介:杨森科,笔名扬科,出生于1953年8月,蓝田县人,毕业于原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从事过教学、冶金建设、水厂技术、燃气设计与生产管理等工作,退休后又返回教学岗位。喜欢旅游并有写游记的习惯,偶尔也写点小诗,以消遣退休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杂交水稻在数十国推广单产最高三千斤
【踏莎行】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第三代杂交水稻好在哪 袁隆平院士进行了解读↓
北方:悼念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院士
悼袁隆平院士[七绝]
悼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诗三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