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越峰|| 蓝田的过年的记忆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蓝田的过年的记忆

王越峰

   青少年时代,是在蓝田农村度过的。包括后来上学以及刚工作前几年,每年都回农村陪父母过年。算起来总共在关中农村过了三十几个春节。因此,留下的印象总是难以磨灭的。

   蓝田农村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有着独特的过年习俗。腊月初八,过年的序幕徐徐拉开。喝腊八粥肯定是少不了的。一般说来,腊八粥是用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各种豆子混合在一起,熬成香气四溢的粥饭。除了腊八粥还有腊八菜,把红萝卜、白萝卜、豆腐等一些菜蔬,切成小方块用油炒熟的。然后就腊八粥里一起吃,也非常可口。腊八节也要吃炒菜、喝酒,称之为过小年。

    腊八节后男人就要忙着办年货了。购买敬祖先的祭品、过年礼品、包粽子的芦苇叶、江米、肉类、莲藕及其他各种菜蔬食品。女人着手用白包谷酿稠酒。因为白玉米酿成的稠酒颜色比较鲜亮,待客体面。

   还有一项重要工程就是要大扫除。先里里外外、旮里旮旯清扫一番,把一年中沉积的灰尘一扫而光。其意义不仅是卫生问题,还有个“出陈图新”意念。这项工作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忽略的。这不仅关系过年的整洁,更重要的是寓意来年的时运。清扫完,就要“漫墙”了。漫墙也就是墙面刷白。以前关中农村基本都是糊基(念hu qi一种土坯砖)砌筑的土墙,墙面也是泥巴抹的。先用加了麦草的粗泥打底,再用加谷糠的细泥罩面。土质墙面必须用“白土”刷墙。这样才能和墙面紧密结合,不掉渣、不起皮。白土有两种,一种是断崖上暴露的古老地质沉积层中的鸭蛋白色细密土壤(类似高岭土),可就近自己挖取。另一种是纯白色的白土,多在于山区特定地层中挖取。大概在辋峪北侧薛家村附近有个叫“青泥岭“的山脚下就有这种纯白色、含沙子的白土。因为分布不广,比较稀少,附近村民。纷纷挖取,年关时节,拿到集市上去售卖。乡民买回来后,两种白土分别泡开,去除砂子等杂质,然后混合在一起,加水适当调和。太稀达不到刷白效果,太稠起皮,适度为宜。刷墙一般用旧笤帚,有条件也可用棕刷子。屋子小、人手多一天刷完,屋子大、人手少得两天完成。漫完墙,屋里、屋外、庭院、门前焕然一新。走近可闻到弥漫的泥土清香。

    接着就是糊窗纸、贴窗花了。这项工作在腊月二十六、七、八以前完成。一进入腊月,巧手的姑娘媳妇们互相交换各自保留的窗花样子。窗花样打湿贴在白纸上,拿到煤油灯上熏黑,窗花样子就印在纸上了。称之为“熏窗花”。然后把几张白纸和窗花样子沓在一起,用细纸条捻成小纸钉固定好,就可以开始用专用小剪刀刻窗花了。一次刻出来就有好几张。再下来就是用颜料染色。按图案中枝叶果实的内容渲染成五颜六色,贴到窗户纸上,远远看去花花绿绿,大大增加了节日喜庆气氛。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蒸年馍。关中农村有专门的蒸馍锅,直径至少50公分以上,锅较深,至少放两层荆筚,再加一层草圈,一次可以蒸三层。头天晚上就开始发酵起面了。年馍一锅一锅的蒸。蒸馍至少进行一整天。蒸的馍品很多,一般有豆腐包、豆沙包、粉条菜包、实心馒头,还有走亲戚的花礼馍、来客回礼的枣花馍,林林总总品种繁多。腊月二十八、九,开始作肉食,主要是蒸碗子。过油红苕垫底的条子扣肉是必不可少的。腊月二十九,贴春联,贴门神,换灶爷。除夕就开始正式过年了。白天喝稠酒,吃炒菜,晚上下饺子,交夜时分鞭炮齐鸣,迎接新春来临。睡觉前,家庭主妇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全家新衣裳,铺在睡觉盖的两层被子之间,以图初一早上穿起来暖和舒服。

  初一早上大人小孩都穿着新衣服,欢欢喜喜的过大年了。一早家里堂屋供桌上,靠墙摆放上祖先牌位,点上蜡烛,老少男丁依次上香跪拜祖先。村里的男人们会拿出村里的锣、鼓、铙、钹,轮流替换,欢天喜地的敲打起来。锣鼓铙钹演奏是得严格按锣鼓乐谱敲击的,最常见的鼓乐谱调是'’秧歌'’和'’社火'’两种。锣鼓喧天,村里顿时洋溢着节日热闹的气氛,年气格外浓郁。

   过年时,村里一般会架设一个大秋千供年轻人玩耍。场地一般选在打麦场边、前后比较开阔的地方,找两棵相邻较近的大树,在树干高处固定一个碗口粗的木横梁,砍两个直径三、四厘米的新鲜枳橘树干(南橘北枳的枳,其干多刺柔韧,俗称"Zen丹"树),用火烘烤弯成两个圆环,套在横梁上,形成一个能自由转动的连接铰。铰环上栓着两根平行的大绳,下边连着秋千板。荡秋千又叫跐秋儿,是年轻小伙、姑娘最喜欢的娱乐运动项目。可以单人荡、双人荡。荡秋千是除了力气还得有技巧和胆量。年轻勇武、技术高超的帅小伙,动作协调、姿态优美,荡高逾檐。荡秋千时,站在秋千板上,双手握绳,有节奏左右攉动,和弓腿登板相配合,这样越登越高,最高处几乎身体与地面平行,旁观者无不觉得惊险刺激。如果两人对登,更加劲美。如果帅哥带着脚下坐着的漂亮姑娘一起摆荡,看起来好不温馨浪漫!

    初二开始走亲戚了,先来的必然是女儿女婿,其次干儿干女。再下来就是其他小辈亲戚了。接待来客少不了七碟子八碗,常见的菜肴有豆腐炒粉条、肉炒莲菜片、醋溜红苕丝等。当然,蒸碗是少不了的。待客喝的稠酒、白酒都是温热的。主食大部分是豆腐肉臊子面。

   过了初十,开始长辈给孩子们送灯了。一般都是舅舅、姑父、姨夫、干爹等男性长辈来送的。因为女主人还得留在自家待客,是走不开的。送灯来不外乎红色火葫芦、大亮子花灯、莲花灯几种。一般送灯都是两个灯、一把小蜡烛、一捆麻花。孩子十二岁完灯则要送大红宫灯,待客也是非常隆重的。玩花灯一直进行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的欢乐达到最高潮。村村都闹社火、放花火。社火形式不外乎走高跷、背芯子、桌芯子等等,林林总总花样繁多,不一而足。背芯子顾名思义,装扮成力士的大汉背上固定一个用色布包裹着的钢筋枝干,上端架托着一个化妆成戏剧人物的小孩,或生、或旦精心打扮,行进中或有节奏的摇摇摆摆,或作戏剧造型动作,惟妙惟肖,煞是好看。桌芯子则是底部换成几个人抬的桌子,上边设有几个彩色钢架,托着几个不同的戏剧人物造型。高跷上的人也都是化妆的戏剧人物。耍社火除娱乐效果外,还有扬善抑恶的教化、祈福的祝愿和对未来生活美好期盼。

   紧张忙碌和暂短欢乐之后,一切回归平静。孩子们准备上学,大人们又为一年的生计而奔波操劳了。年就算过完了。

   其实,以前过年的情景,不都是这么斑斓纷呈、幸福欢乐。好年景以外的特殊年代则是另外一种景象。记得上世纪大约是六一年的大年初一,妈妈用攒了好久的一把白面,烙了碗口大的一个锅魁,切成几角,分给我们几个孩子每人一块,算是过年吃上好的了。大人仍然只喝着从公共食堂打来的半盆包谷糁(陕语念包谷Zen),加了数倍野菜(实际上是齿笕一类的野草)熬成绿色稀汤。这样也算是过年了。

六六年革命了,此后好多年除夕晚上,家家有线广播匣子照例播放喜儿哭爹的唱段。在哭哭凄凄的氛围中过了除夕。初一主要热闹就是大队干部敲锣打鼓给军属拜年。此外鲜有其他娱乐活动。一年春节,村里一个老人因换不了灶爷像,给就旧灶爷写了一副对联:多情使我仍留君,广施神恩莫负人。引起轩然大波,不等过年就开了个批评会。因为旧社会他当过国军的少校书记官。说他怀念国民党,想翻天呢!斗争之火代替了烟火和社火。这年也就这么过了。但愿以后永远都过幸福安乐的春节,不再有悲凉凄惨的年关。这也算是一个不小、不大的“中国梦”吧!


作者简介
王越峰,蓝田县东涝池村人。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科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并留校任教。后调入陕西省政府对外经济部门工作。在国外工作多年,现已退休,在西安居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点作者】清涓|那些记忆中的节日
西安:元宵节“芯子”社火闹新春
中原大地的春天序曲
兴平市店张办阿尚芯子社火闹元宵
《那年月的“腊八粥”》
陕西民俗风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