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横”见功力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读过鲁迅先生《故乡》的人除了记住闰土与杨二嫂两个人物外,常常还记得上面这句话。

这是鲁迅先生对现实中故乡的简笔勾勒。一个“横”字历来为人称道,分析者都说这个字表现出故乡的萧瑟冷清。大家都点头赞头。可是追问两句为什么这个“横”字表现出了这种氛围呢,为什么能表现出作者苍凉的心境,恐怕没多少人说出来了。

前些天上这堂课时,我也带学生品“横”字的,孩子们略作思考也能品出文字背后传达出的萧瑟气氛。可是,这种回答总觉得太模式化了一些,有照搬照抄的意味。其实不怪孩子,连我自己也说不出究竟好在哪里,只是觉得好。

鲁迅先生语言大师的身份自然没人怀疑,可是大师”在哪儿?如果说他的功力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恐怕还不具备说服力。看来,只是我的功力不够!

对于鲁迅的认可与推崇是从我教书之后才有的。学生时代的我也不喜欢鲁迅,总觉得他的语言太晦涩,思想太艰深,言辞太犀利,总之他是以一个怪老头的身份出现在我的阅读世界中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学习他的文章太辛苦,文章长不说,每一篇都要密密麻麻记好多东西,这些东西都要背上,否则考试就会很凄惨。同学们最反感的是那些“过度”的解读,我们总怀疑鲁迅先生写文章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全是后人强加的。尽管同情他,可还是不喜欢他。

直到开始教先生的作品,我才转变了过去的观念。由于读得更细,品得更深,投入的感情更多,我才发现先生的功底深厚,思想宏博。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蝉在树叶里吟,肥胖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在这里弹琴

这段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百草园风光的文字,一连用了七八个通俗的修饰词,或描色彩,或写质地,或状形态,或说特点,或赞姿态,惟妙惟肖,让人读来如历其中,流连忘返。远与近的组合,高和低的搭配,点和面的结合,色与声的交融,让人读来心旷神怡,唇齿留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社戏》里这一段调动多种感官写景的文字可谓学习此种技法的范例。


到了《孔乙己》里,触动人心的文字更多了。孔乙己的“排”与“摸”自不必说,但是孔乙己入场的一段传神的多角度外貌描写就让人拍案叫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先生没有卖弄自己的文采,用孩子都能看懂的字词,用老人也能听懂的话语介绍孔乙己的外貌。朴实的描写中渗透着一个落寞麻木有自命不凡的旧知识分子的灵魂。这种没有功力的功力可谓是最大的功力!可谓“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读鲁迅,我自己也受益良多。我跟他学了很多句子与表达,“不必说…不必说…单是”我常用。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我也用过。孔乙己、杨二嫂、祥林嫂式的外貌描写也是我“画像”源泉……

后来,教到《朝花夕拾》中的《狗··鼠》,里面一段文字让我拍手叫好——

经验既多,一旦大悟,知道猫的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猫身上。假如我出而为人们驱除这憎恶,打伤或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憎恶倒移在我身上了。所以,目下的办法,是凡遇猫们捣乱,至于有人讨厌时,我便站出去,在门口大声叱曰:"嘘!滚!"小小平静,即回书房,这样,就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其实这方法,中国的官兵就常在实做的,他们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汰

这般幽默与戏谑,恐怕除了鲁迅没几个人能做到!

教材里还有一段《三闲集·怎么写》介绍朝花夕拾创作心境的文字,这段文字所体现出的对于语言文字的把控能力以及用汉字表情达意的功力让我深深地折服——

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

我先前单知道“寂静无声”,没有想到在鲁迅先生这里寂静可以如“酒”,这般浓郁,着实人孤寂到“微醺的地步。我先前只知道“夜幕降临”,没有想到先生笔下的夜幕可以如此形象,形象地让人压抑,像黑色的棉絮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从此,我喜欢上鲁迅。虽然所读不多,但是每每向学生介绍他是“文学家”时我总底气十足,好像我是文学家一般!

可是,回到眼前“横”的问题上,我又有江郎才尽的沮丧感。我曾经跟学生介绍品析文字的方法,一是调动想象,反复揣摩;二是,更换词句,比较不同。这次,我自己也来试试。一个“横”字,让我想到横七竖八,横尸街头,应该说这个词活为动词的时候,是能给人一种视觉与心理上的冲击的!“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字是能表现出荒村的死寂的!继续揣摩,我突然想到荒村的景象是在“”要到故乡时透过“船舱”的“篷缝”看到的,船在动,而“”的视野不够开阔,看到荒村可不是动态地“横”着的吗?

真是太妙了!

福楼拜教导莫泊桑说: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名词;要表示它的行为,只有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获得这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止。不能老是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类似的语句去敷衍了事

一个“横”字见功力。它果真是最鲁迅的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了解鲁迅,学习语言
对病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的理解与感叹
再读小说《孔乙己》
【朝花夕拾】最喜欢鲁迅抽烟的样子,就像叼着旧民国的半截骨灰
再次翻开《孔乙己》,我发现他才是大师,应该可怜的是我们自己
解读鲁迅先生《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凉,是一群人的狂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