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的语文课 | (五十九)“活动·探究”之新闻阅读:读新闻,见世界
又一个金秋九月,又一次丹桂飘香。
这两周,汇文初二18班的同学们和语文李老师以崭新的面貌再次齐聚一堂,学习特别的“活动·探究”单元——第一单元,学习了解世界的窗口——新闻。我有幸作为任务一“新闻阅读”的学习记录者。
本任务所选的新闻作品共有六篇,第一课《消息二则》含两篇。六篇新闻的时效性极低,算是“旧闻”,但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很多。
新闻是什么
李老师先由热点新闻谈起,带领我们认识了新闻。
新闻,运用扩词法理解就是“新的见闻”,是媒体对正在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报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李老师强调,所谓“重大事件”只是相对而言,可以将它理解为“有意义的”。广义上的新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人物访谈和报告文学等。我们主要研究前四类。狭义上的新闻就是消息。
新闻体裁
时效性
主要目的
主要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
消息
报道新闻事实
叙述
客观冷静、简洁明快
(新闻)特写
一般
描写新闻瞬间
描写
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通讯
较弱
讲述新闻故事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新闻)评论
评论新闻热点
叙述、议论为主,语言质朴深刻
新闻的内容具有六要素:“5W1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
接下来,李老师让我们现场就当天我班的晨会根据新闻六要素写一句概括性的话,以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新闻。讨论后,我们写出一句话的新闻:
2023年9月4日上午9时,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初二18班为了迎接教师节的到来,于学校主席台举行相关晨会,获得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肯定。
从《消息二则》到《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这三篇文章都是消息。
首先,李老师明确了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是必需品。同学们阅读了《消息二则》的标题和导语,浏览了主体,发现二则消息的标题和导语的内容相同,都简要地概括了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这一事件。李老师指出,标题比导语更具概括性,一般的结构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导语则更为全面地概括了新闻事实,六要素中的前四个都在其中。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最快速地知道新闻事件,应该看标题;如果想要更全面而又很快速地了解,应该看导语;而如果不赶时间,想要最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事件内容,应该看主体。
同学们又通读了全文,通过“六要素”的梳理,把握了主要内容。
接着,李老师让我们比较两则新闻内容上的关联与区别并探究原因。第一则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凌晨二时发布的,报道的是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其实就是第二则消息中报道的中路军的光辉战绩。截止第一则消息发布时,中路军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而到第二则消息发布时(4月22日二十二时,20小时之后)中路军已经“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此外,第二则消息还报道了西路军与东路军光辉的渡江战绩。
然后,李老师在消息的内容和语言上带同学们深入研究,让同学们感受到消息的严谨性、简洁性和准确性,发现了作者字里行间暗含的立场和穿插其中的议论。
最后,李老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小问题:若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其地盘通报此事,会如何用词?金畅同学表示,他们一定会称我军为“共匪”,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消息的立场性。
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使同学们进一步地理清了消息的结构,其中包括电头的内容。梁力玮同学指出,本文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结构,这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一段写一个事实。只陈述事实,不发议论,符合新闻“快”的特点。
课堂后期,我们研究了一个重要问题:作者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经过思考,得出共有三层用意:一,使读者明确这一事实;二,体现诺贝尔奖颁发的公平公正;三,彰显消息报道事实的专业性。
学完三篇消息后,我们简要地总结了一些消息的特点:消息是迅速、简要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真实客观,主要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语言简洁、准确、严谨等。
老师还在幻灯片上展示了另外一则消息:《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展现新时代文学发展成就》,供同学们阅读、批注。
《“飞天”凌空》与《一着惊海天》
这两篇新闻前者是特写,后者是通讯。
老师先让同学们比较它们与前面三则消息的标题的不同:它们采取了主副标题形式,副标题概括出了新闻事件;“记”字也暗示了本文与前面的消息的差异。
通过阅读《“飞天”凌空》,经过交流,得出了特写的定义:新闻特写是采用类似于摄影、影视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特色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李老师给我们看了关于此事件的消息报道《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更全面地区分了消息与特写。一般来说,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而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而且现场感强。
韩一豪同学表示,特写应有动静结合、正侧结合、巧用修辞、声画结合(多种感官)等特点。李老师补充,特写还要定点观察,以动态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将画面呈现给读者。
李老师强调,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加丰满立体。因此,新闻特写能赋予新闻事实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
《一着惊海天》这篇通讯则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本文依次记叙了工作人员就位、安全观察员检查阻拦索、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稳稳着舰。主要叙写了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环节,将着舰的前后过程完整展现在读者面前。李老师指出,本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使文章富有价值感、层次感和美感。
老师还说明了通讯和消息的区别:从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通讯发稿件较慢,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同时强调报道的完整性;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通讯报道的则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从篇幅来看,消息较短,通讯一般篇幅较长。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这是一篇新闻评论。
文章围绕2017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4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世界人民爱好和平,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修宪复活军国主义这一新闻事实展开评论。作者的观点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文章开始引述国家公祭鼎铭文的语句,引出话题,揭示我们举行国家公祭是为永远牢记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这一观点。然后又评述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组织的相关纪念活动,指出历史是不可能被忘却的。文章也注意到,当今时代,仍有日本右翼辱没历史真相的丑恶行径发生。文章通过引述国际社会对日本右翼的批判,分析指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接着文章通过南京由被战火摧残的“恐怖之城”发展为“和平之城”的事实,号召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照应话题,深化论证效果。
李老师强调,新闻评论一般分“三步走”: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部分。新闻评论的标题大多揭示了作者的观点。
接着,老师又给我们拓展阅读了《掌握主动权 须有“金刚钻”》这一新闻评论,同学们深化了对新闻评论的印象。
最后,老师请同学们针对几个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各抒己见,李老师对发言者都表示肯定。
后来,我们又做了一次新闻综合阅读的练习,训练了概括新闻内容、给消息拟标题、提炼新闻评论观点,评论天津大爷跳水等能力,在此不做赘述。
一周多的新闻阅读画上了句号。新闻阅读使同学们开眼看世界,目光更长远,同时拉开了八年级语文学习的帷幕,开启了语文学习崭新的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天练点写作技巧(一)新闻与通讯的区别?
新闻写作习题练习库
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评论,有什么区别?
06【部编版】2018年八上语文:第1单元《写作小专题-新闻写作》练习
新闻基础知识
【理论研究】新闻写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