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案例|“你还会哭吗?”

  最近,应约写了一篇小文送出去,编辑朋友送回的查重报告显示,关于一位老师上都德《最后一课》的案例在其他人的文章中有了。我没有时间去查这篇文章,也不知道这位作者是如何引用的。这里把自己2002年现场观察思考,2003年写进《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的相关文字呈现出来,还可以一读。

2003年第一次印刷封面

2004年重印封面

“你还会哭吗?”

我曾先后两次到同一个教室听同一位老师上课。

一年前,这位老师执教都德的《最后一课》,老师走进教室,没有先上课,而是告诉同学们:“我已经接到学校教导处的通知,从明天起,我将担任另一个班的课,今天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节课。”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一些同学开始垂泪、抽泣,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在这样一种惜别的氛围中进行。快下课时,老师说:“上课时我说的到其他班上课不是真的,这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章的背景。”一些同学很尴尬。课后,许多听课的老师很赞赏这位老师的设计。

一年后,我到这个班,恰好坐在上次坐的位置,旁边是上次抽泣得最厉害的女孩子。课后,我和她有一段简短对话:

“如果老师现在上《最后一课》,用去年那种方法,你们会哭吗?”

“不会了。”

“为什么?”

“反正不会哭了。”

是同学们长大了?还是……?

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入了铁凝的一篇文章《一千张糖纸》,文章写了“姑姑”为了安静,用找够“一千张糖纸”换玩具的允诺使两位小姑娘受到欺骗的故事。铁凝在文章中写道:“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本是最深重的伤害。”

回过头再思考《最后一课》的设计,笔者想要提出的问题是:

学生的感情是工具,是我们有效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还是学生感情的发展本身就是目的,学生的感情不容亵渎?

教育本身的目的是什么?

科学手段和人文关怀如何走向统一?

……

我们办公室的王玉瑶副教授告诉笔者,她在一位老师家里经历了这样一段母子间的对话:

母:今天在学校学了些什么?

儿:生物课上学了“食物链”。

母:什么是“食物链”?

儿:“食物链”学起来很好“玩”。“食物链”就是你吃我,我吃你,比如说:蛇会吃田里的青蛙,田里的青蛙又吃水稻上的虫子,虫子就吃水稻的叶子……

母:呵!还有吗?

儿:还有就是,我们人最凶,可以吃蛇,可以吃田里的青蛙,可以吃……,什么都敢吃。

母亲一脸惊愕!

……

我的女儿今年十一岁,最近,她告诉我,她的一个同学的作文“很灰色”。我要她举例说明,例子是:

“鲁迅把我带进了一间大屋子,屋子里装满了黑暗,我发现,整个社会都被装进了这间屋子。”

“你想知道鱼的命运吗?它们生下来被人捕捞装进罐头里,然后放在货架上任人挑选,当它们被人吃掉以后,剩下的只是骨头;你想知道人的命运吗?他们生下来被人装进了叫做'学校’的罐头里,然后放在社会货架上任单位挑选,当人们离开人世的时候,留下的只是遗憾。”

我觫然而惊!

我们的孩子学到了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研究、认识、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符合客观实际、是顺应客观规律办事,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是求真。科学追求精确与简约,侧重于认识物理世界、事实世界,强调客观事实。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是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科学是基础。

人文是什么?人文是要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要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需要。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是求善。人文追求生动与丰富,侧重于认识价值世界、内心世界,强调主观感受。人文使人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使人具有一个真正的人所拥有的精神标准和内涵,人文是为人之本。

没有科学的基础,我们可能一事无成,没有人文的基础,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教育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

面对人类教育愈来愈被淹没在“科学世界”里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教育面对的是人,是有感情、有思维、有精神境界、有个性的人,我们应该通过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性和灵性,使教育过程成为“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袁振国,2000)

我曾经听了一节地理课,课题是“天气与气候”,在学习了两个概念以后,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天气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提出了两项选择题目“下雨了,真好啊……”,“下雨了,真槽糕……”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用生活中的例子补充说明,这个设计很好,学生参与也很踊跃。

……

一位女生站起来:“下雨了,真好啊,我是做水靴生意的,下雨了,我的水靴可以卖一个好价钱!”

一位男生站起来:“下雨了,真糟糕,长江中下游地区正遭受洪涝灾害,这次下雨不知道会不会带来新的水灾!”

老师只注意了两位同学表达是否清楚,是否反应了“天气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并没有注意两个同学答案背后的差异,所以也就没有进行评价。

……

我在新课程师资培训过程中多次提到这个例子:

不做评价吗?男生的语言分明体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而女生的答案则多了一份自私自利的功利追求。

肯定男生的答案和人文情怀吗?如果男生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高尚,他的答案不是发自内心,我们鼓励的又是什么?——说假话——而作一个诚实的人、说老实话是我们教育人文追求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是有参加高考的学生为了突出自己的苦难经历,在高考作文中硬生生地将活着的母亲写成了“死去的母亲”吗?

我们需要悲天悯人,但我们又不需要虚伪的高尚。

真是两难!在培训中听完案例后,许多中小学教师参与讨论怎么办,大家各抒己见,但都认为,教师应该评价。

在讨论中,我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说真话没有错,我们首先应该鼓励说真话,在说真话的前提下,老师更喜欢男同学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他的感受。

参看:教学生学会生存和生活

参看:我看语文味与生活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且读且思||数形结合见覃思,以画辅学行更远
教学反思
专题3:生物与环境
请结合所附的教学案例文字稿,选择视频课的一种设计进行评点
一位特级教师的说话之道
老纪谈作文教学:方法不重要,重点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写作状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