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为什么到中小学上“下水课”

我为什么到中小学上“下水课”

       2004年4月,在《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第一版的序言中,我写过这样的话:

      上个世纪30年代,吴宓教授在清华大学给学生开了一门题为《文学与人生》的课程,他在教案上列出了这门课程的目标,其中第一条是:“把我自己——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所思所感,我的直接和间接人生经验中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学生。”

       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直接和间接人生经验中的最好的东西是不敢奢望与吴宓教授相提并论的,学习的是他的精神和态度,如我在《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前言标题:“我把我的心唱给你听”。

(2004年4月第一版封面)

(《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2013年修订版封面)

      从此以后,写作也好,和老师交流也好,我总喜欢用自己的经历和教育教学的故事做案例(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案例)。前几日,在一次交流中,我分享了执教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和初中语文的案例。一位从江西来成都学习的老师课后交流,她问:“你不是在大学上课吗?为什么会到中小学去上课呢?”我能读出她有一些“是否有一些不务正业”的疑惑。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在中小学上这种所谓的“下水课”呢?

     在《陈大伟:变革教师培训的理念与方式》(《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07年10月17日、24日、31日刊发,收录进《为了大多数教师的课程实践:陈大伟观课议课对话录》)中,我接受王占伟老师的访谈,有过这样的交流:

《教育时报·课改导刊》:我在您的博客上看到了您在中小学上课的一些实录和反思,您怎么想到了到中小学给学生上课?它对您有什么意义?

陈大伟:说实在话,这么多年和中小学教师交流课、讨论课,最怕中小学教师说:“说了那么多,你来试一试吧。”所以,我在提出课堂教学的建议时一直比较注意实现的条件,可以说很谨慎。

在议课活动中,我鼓励教师们平等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教师们会经常对我的意见说“不”了。他们会提出自己的困难,会对我的建议提出质疑。自己的意见被质疑,这个时候,我就很想要试一试了,想看一看自己的建议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实现。我发现,这是一种幸福的、充满期盼的渴望。

一方面,在这种课堂上,我要表达我的理解和思考,具有明确的研讨问题指向,有比较强的改革意味,不可能面面俱到、十全十美;另一方面,过去没有在中小学上过课,肯定问题不少。所以,很自然会招致批评。

我曾经在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上过一节语文课。这所学校的教研空气纯正而浓郁,大家又比较熟悉,听完课,大家就直面问题展开批评。这是我第一次面对如此集中而尖锐的批评,尽管大家也给我留了面子。但开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脸有点发热,还是有些挂不住。我不断提醒自己:“这不是你自己期望的吗?你不是也经常用这种方式和一线的中小学老师交流吗?”四五分钟过去以后,我才能完全把精力集中,才能沉着冷静地认真听取和分析大家的批评。

现在,我非常感谢教师们在那次活动中的批评:一是他们帮助我思考和体会语文该怎样教。二是让我接受更真实的我。我开始意识到必须经常接受这样的话:“你错了。”“你不行。”我慢慢不怕批评,脸皮也慢慢“厚”了。三是让我知道了接受批评何其艰难。我发现我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坚强,我有一个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由此,我不能希望其他中小学教师有一比我更为坚强的心,我不能去伤害他们的也容易受到伤害的心。尽管他们需要变得坚强,犹如我们也需要变得坚强一样。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我意识到: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方式保护中小学教师参与献课的积极性,以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们反思!

《教育时报·课改导刊》:您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但走出这一步毕竟需要勇气。

陈大伟:其实也没有什么。一方面,“课”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献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没有问题和困惑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没有必要为课堂中的问题大惊小怪。只要我们不对课堂赋予太多其他的东西,我们就很容易轻松地坦然面对上课中的不如意。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对我去上课主要还是鼓励的。我曾经问过几位邀请我去上课的教师:“如果我上'砸’了,你们怎么看我?”他们说:“我们还是佩服你的勇气。”既然如此,为何不勇敢地去尝试呢?

我很高兴我这样想和这样做。走出了这一步以后,再回过头来看自己,发现自己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有了这样的足迹:讲理论,“空对空”→加进别人的案例,“炒”案例→听课,加进自己发现的案例→听课评课,有针对性地对教师们的课进行评点、指导→观课议课,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讨论课堂上的问题→观课议课的同时,我也上课,彼此启发,共同成长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和中小学教师慢慢开始“同在共行”。

可以说,尽管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和中小学教师在一起,我们彼此牵手,成了共同前进的朋友。这是一种幸福和充满期望的生活。

       就我在中小学上课的教学意义,在把自己修炼成“双师双能型”教师(上)把自己修炼成“双师双能型”教师(下)(可链接阅读)(陈大伟、李文玉.到中小学上“下水课”,修炼成“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都大学教学名师陈大伟访谈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05):1-8)中,我有过这样的表达:

首先,上“下水课”为我们提供了“实践取向”的思想基础,我们可以采取实践取向的思路去认识、去研究、去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现状,然后在职前培养和职后教师继续教育中采取更务实的态度,对他们提出更务实的要求——“己所不能勿强求于人”。比如,新课程提倡三维目标,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是需要选择、需要平衡的,可以说教学是选择和平衡的艺术。和中小学教师交流,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愿望,理解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梳理选择的原则、学习选择的方法,而不能求全责备,对实践的方式、状态和效果我们不能用过于理想主义的标准去批评

其次,可以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实践案例组织案例教学,充实课程中的实践性知识内容、变革教师教育方式。比如,我在执教《小学教育案例及其写作》课程时,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了我执教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课堂录像,学生还对我执教的《三顾茅庐》课堂实录、教学后记以及相关教师的批评文章展开了讨论。这样,教师教育中就有了更“接地气”的内容平台。在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时候,我可以在他们面前上“下水课”,为自己的平常教学主张提供案例,增加教学的说服力。

第三,可以通过书写和表达传递自己对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理解。近年来,我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思考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小学数学教师》等报刊发表,有的课堂教学实录和反思还引起了后续的争鸣和讨论。我的著作也主要是以自己的实践作为案例进行检讨和反省的,我撰写的《追寻理想的语文教学——我这样观课、议课和上课》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也受到了一线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我以为这也是发挥实践效益、促进教师成长、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

 在我的经历中,还有这样一件事情:我曾经上过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把时间教育变成了生命教育。后来在一次教师培训中我讲了这个案例,一位高校的教授说他过去也这样想过,也和中小学教师交流过,但没有中小学教师去这样上,他自己也没有这样去上过。晚上在一起吃饭、喝酒,这位教授喝得很投入。朋友们说,这位朋友与他们交往很多年都没有这样喝过酒。我揣测这位教授这样放量喝酒,一方面可能有“人逢知己千杯少”的情绪,另一方面可能是难免遗憾和失落: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明明自己也想到了,但就是没有试过,没有实践过,真是遗憾。这又成了一面镜子,它促使我自己思考: 应该怎样避免这种失落和遗憾? 找到的答案是: 有了好的设想,就一定要争取实践,无论成败,自己做过实践过,追寻过自己的理想,就可以多一份坦然,少一些遗憾。正是为了减少这种可能的遗憾,观课议课时,我总是很希望让老师知道我的改进的教学设想,期望看到他们的实践和改变,如果没有一线老师愿意实践,我就会争取机会自己试一试。不然,我就会觉得遗憾。

        这也是自己愿意上“下水课”的一个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课例与课例研究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30问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山西省2011年初中教师远程全员培训
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课题研究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