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核心素养教学专题(二)|为学生幸福生活而教

为学生幸福生活而教

一、回到学生

从根本意义上,提出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是既能充分而又负责任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又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存,能主动选择和去过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笔者认为,理解核心素养培养要回到“学生”的原点,要基于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狭义的学生就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和同伴的影响与帮助下,学习生存的本领,学习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适应核心素养培养,教育变革的趋势是要教学生而不是教学科,更不是教“考生”。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通过学科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教师要有发现、选择、组织和创造基于教“学生”的教学内容的自觉,尽可能让学生意识到教学内容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并运用于生活,使未来生活更有意义与价值,更加明亮与开阔。教学生是教学生生长,生长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有自己的内在尺度,不能一味求快,不能过分强调和实践高效教学。教学生还意味着学习任务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有一定“生疏感”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对学生形成智力挑战,通过学习有智力挑战——一定“生疏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学习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进步。

为学生生存、生活、生命而教,教学需要加强所学内容和生活世界的联系。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这样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可以说,教育所教的不是学生生活所需所用的,这是教育不为学生认同、学生缺乏积极性的教学困难原因所在,也是教育被家长、社会所诟病的尴尬所在。关注学生当下与未来的生活就需要回到生活的情境,要关注当下和未来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为生活的目的而教育,用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来教育,在生活的过程中实施教育,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对真实生活,适应真实生活。

“那种将获得知识视为学习的观点遭到海德格尔的批评,教育并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而是培养一种在任何情境中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反应的能力,使人的作为与具体情境中的本质内容相符合。”(黄 漫、刘同舫.海德格尔面向思的教育及其理论困境[J].教育研究,2016(12):15.)关注生活需要回到情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关注当下和未来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生活,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二、致力于学生幸福生活

满足核心素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教育一定要研究和服务于人的幸福。幸福是人生的根本目的,是一切社会实践的最终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为学生幸福生活而教:如果人通过教育却没有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改善(甚至降低了学生的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如果人不必经过教育就获得了较高的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实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成为人的教育,实施为学生一生幸福的教育。“幸福是一种能力。”(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13.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才能获得与养成,幸福生活的能力包括认识幸福的能力、感受幸福的能力、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意味着教育要有未来的长远目光和考量,关注学生一生幸福,培养学生幸福生活能力,引导他们追求和实现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

     在小说《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中,主人公丹对哲学老师有这样的诘问:“(你教的)这些东西和幸福和生活有什么关系?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审视的内容不值得教,未经审视的内容不值得学。做教学的,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都会考虑教学目标。现在,建议大家在写下教学目标后,再多想一点:“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幸福,对学生生存、生活和生命有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发现了意义、找到了意义,做教师的就会怀着期待去教,因为自己的教学有意义、有价值,教学时我们就会更投入,就会更认真;而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对其有意义有价值,就会更投入地学。学生更投入地学的状态,以及由此获得的更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将带来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使教师更积极地研究和创造。师生幸福就可能由此开启良性的循环和放大。

三、追寻和实践教学意义的案例:“怎样教水池放水和出水”

核心素养概念强化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著名媒体人崔永元在自传体作品《不过如此》中,曾经对水池同时放水和出水的问题有过这样的疑问“你到底想注水还是想放水” “你到底想注水还是想放水?”这是基于生活的目的对教学内容的意义追问。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这个内容对人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面对这样的问题,专业的教师需要进行思考,需要进行判断与选择,需要对此做出回应和回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思考教了什么,而且要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些东西来教。

对实践中的类似问题反思,研究认为:现有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的过程过于倚重学生直接面对知识的路径(图一)。这种单一教学方式使一些学生看不到所学知识与自身生活的关联,看不到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对自身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学习就会变得索然无趣,学生就会采取消极被动乃至于退缩、逃避的参与行为,就会生出你到底是想放水还是注水的疑惑、不解和质问。

基于现实的思考和批判,我们思考和提出了新的教学路径,丰富教学的选择,促进学生有更多的学习体验与理解。

这样的模型(图二下半部分)中,教学不是直接让学生面对抽象而缺乏生动感、意义感的知识,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蕴含教学知识(技能)的生活情境,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在问题解决中建构新的知识,以扩充和丰富原有的知识,这是获得知识的另外一种重要途径。这是一种基于生活、基于情境的问题学习它是一种注重综合学习。同时,获得知识和相关技能本身并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会运用知识去把握和创造生活世界,使生活世界能更好地满足人生存与生活需要,创造实现人的幸福生活,体现人的价值和意义,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把握和创造世界,并培养一种这样的态度和习惯:使他们能自觉地在自身力量的展现和实现中体味生活的意义,从而热爱学习、善于学习。

笔者与一线教师以“水池放水和出水为例研究讨论了追寻与实现教学意义的实践路径和步骤:(1)要研究和发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意义,站在学生角度回答为什么学这个内容的问题;(2)要对所教的知识进行生活现象的还原,寻找生活的现有原型或可能情境,在生活中教学;(3)要基于社会生活情境进行选择与改造,使其成为和学生生活接近,并能更好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比如,可以设计和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存钱买某一玩具,来源是家里给的零用钱,如果光存不用,4月能存够买玩具的钱。如果你的钱只用不存,6月会用光买玩具的钱。现在你有存有用,多长时间才能存够买某一种玩具的钱?”(4)引导学生围绕买玩具的实际进行探索、发现与解决。使学生体会学习和掌握这样的知识出于生活的需要,知识是改善生活的工具;(5)从买玩具的问题解决策略、方法到数学模型的抽象和建构(图一到图二),完成相关数学建模,揭示所学知识“有根”;(6)运用建构的问题解决思路、方法的模型解决其他问题和变形问题,体会学好知识“有用”;7)反思整个学习过程,检视相关素养获得和改变,认识到学习“有法”从而“得法”

详见链接   怎么处理“水池同时放水和出水”的教学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知识活化的意义与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
理想,智慧,幸福
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导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