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小说:《武引魂(二)》
原创小说:《武引魂》
文|刘昌金

按地区行置的规定,苏文星今天必须三个多月来,武都引水工程在三台灌区的勘测资料送到绵阳。上级相关部门好依据,参考灌区各县这次地质勘测的资料,对武引工程尽快作出规划、决策,尽可能让这项利民、惠民工程早日动工,让川西北地区的老百姓尽快摆脱缺水的困扰,早日走上幸福,富裕之路。

天还没亮,躺在床上的苏文星被一阵隆隆的炮声和密集的枪声惊醒。听声音,这枪炮声还远,不像在城里。很快,窗外街道上传来的嘈杂声越来越大:

不好了!野鸭子打回来了!他们占领了印台山,在山上架起了大炮。那山上射下来的机关枪子弹,嗖嗖的!水泵厂上早班的,在南桥上被打死了好几个。剩下的,都跑回来了!

听说野鸭子的大队人马已经过了南桥,先头部已快到徐家桥了!

你操球哪门子心嘛,他来球他的,老子啥子派都没参加。怕啥子嘛!

......

苏文星起床洗漱,开始整理,收拾资料,他心里明白城外发生了什么事。三个月前的一天晚上,以三台中学学生为骨干的红总司,他们一路高喊着:革命无罪,造反有理!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冲进县城小学上街县武装部大院,砸开军械库大门,扛上大量枪枝弹药,数百人杨掌而去。很快,一群以三台师范校及其他中专学生为骨干的野战兵团,他们也冲进县武装部,抢走了一批枪枝弹药。这两大造反派组织在县城内,先由开始的口水战,逐渐发展为肢体冲撞,最后是刀兵相见。红总司人多势众,武器精良,很快在武斗中站了上风。野战兵团不得不暂避锋芒,放弃县城,到广大农村去发展革命队伍,以便卷土重来。这些人撒出县城的那天晚上,苏文星洗完脚正准备睡觉,已成为野战兵团二号人物的龙卫东,以前叫龙虎的,他又找上门来:

文星,跟我们去干吧,别看他们现在得意。用不了多久,我们一定打回来的。毛主席当年就是深入到农村去,放手发动广大农民兄弟,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今天,我们也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我知道你还在想搞水利,到时候,县水电局长的位置,肯定就是你的了。

谢谢兄弟的好意。我生在穷山沟,生来胆子就小,哪里还敢有啥子当官的梦嘛。我不想过你们那种成天吵吵闹闹,现在又打打杀杀的日子。这辈子,就这样了,苟延残喘,了此余生吧。

龙卫东知道苏文星的脾气,也就不再说了。事情还真如龙卫东所说,野战兵团很快在离县城较远的乡镇发展起来了。几天前,县城里纷纷传说:野鸭子一位姓侯的队长,在部队曾是侦察排排长,有人说他还曾经当过成都军区张司令员的警卫。说他在训练'敢死队时,曾当众从操场边的四楼飞身而下,稳稳当当地站立在操场边的黄泥地上,竞毫发无损。那一天,侯队长带着两名手下在县城里游荡一圈后,进老西街川剧团旁边的一家小酒馆内饮酒,恰被知情人发现,悄悄地报告了红总司。司令部立即派出一个小队,全副武装的敢死队员前去抓人。这队人马赶到小酒馆时,那三人正围在桌上喝酒吃肉,队长下令立即包围酒馆。侯队长见情况不妙,掏出腰间的盒子炮朝天放了两枪。趁着人群慌乱,三人溜了出去。有人看见,那三个人跑进了酒馆西边,斜对面的长发洪酱园。红总司敢死队员马上围住酱园,又调人马前来搜捕。数十人闹腾了半天,一无所获。司令部立刻下令,全城封锁戒严,红总司敢死队员分兵守住县城的五大城门,对所有出城人员,挨个进行盘查。侯队长和他的两位手下,摸清了红总司在城里的兵力部署,到底还是溜出城了。

看来,野战兵团今天是有备而来,前几天街头巷尾的传言非假。苏文星收拾好勘测资料,来到助手小何房前。水工队是前年成立的,现在就三人,苏文星年纪最大,任队长,其他两人十八九岁,都住在九倒拐水利局的单身宿舍。小饶因父亲病危,前天下午回乡下老家去了。今天,他就带小何去地区行署交资料。城外一阵接一阵的枪炮声,小何早已心惊肉跳。现在,苏文星要他一起去绵阳,他更是两腿打颤:

苏大哥,今天是不是就莫去了。你听,这枪炮声越来越近了,恐怕'野鸭子已打进城来了。

打进城又咋样?他们是来打'红总司的,我们啥都没参加,关我们啥子事嘛!莫怕。我们是送资料,身上又没得啥子钱。再说,那些红卫兵也不是啥子青面獠牙,见财就抢,见人就杀的。这有啥子好怕的嘛!

尽管苏文星安慰小何莫怕,其实他心里还是有些害怕。这倒不是怕死,他是耽心这些资料,因为它不仅凝聚了从上到下,许多领导和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同时,它还承载着川西北地区上百万旱区人民的希望。自然,这中间也还有他们苏家数辈,以及干坝王人世世代代的希望!六年来,这一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他不愿去想它,最好永远也别再去想它......

眼看着就要吃上公家饭的儿子,现在突然又回家来当农民了,父亲怎么也接受不了。可现实就是这样冷酷,它不管你高兴还是伤悲,喜欢还是愤瞒,该来的它终究来了。农业大集体解散了,集体大锅饭停办了,人们回到士改时政府分给的旧房里,家家户户的房屋上又开始冒出衾袅炊烟。经大集体,大伙食团吃大锅饭这么一闹腾,日子比前些年更艰难了。人们重新回到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可队集体什么也没有,一切都只能靠社员们,用自己的双手到贫脊的土地里去刨。

干坝王地势高,这片土地几乎是由周边几个山包拱起来的。方圆十几里,地表起伏不大,土层也并不薄。黄沙土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姜巴连小石子,土壤透气性好,易干,水气很难存住。加之地势高,引水难于上青天,祖祖辈辈靠天吃饭。遇上连续干旱,这坝上的人连吃水都困难。同其他许多地方一样,没娘的孩子总会遭受同伴的讥讽,嘲笑。那时候,苏文星心里恨母亲,恨她太狠心,太自私,那么早就丢下他和父亲,离家而去了。现在,不知为什么,他不恨母亲了,因为这地方实在是太穷了。回家没多久,曾经是那么坚强的父亲病倒了。没等看到儿子吃上公家饭,他就走了,那一天是腊月二十四,离他从学校回家,还不满一年。站在父亲坟前,苏文星想不明白,这么贫脊的土地,苏家人祖祖辈辈为什么就守着不走?

日子虽然艰苦,但一人吃饱全家不俄,比起隔房二叔和队里的其他人家,自己的日子还算好些。苦闷的时候,除了四处找书看,他会想父亲说的状元楼状元桥,以及同学们那嘲讽的目光。那次从乡里回来,路过苏家河村,自己亲眼所看到的东西,更坚定了当初他在学校时的信念。

全国农村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变荒坡为梯田。苏家河村社员为改良土壤,在深挖乱坟岗下面的耕地时,发现了一些古怪的石条和带彩釉的瓦砾。这些条石深埋土中不知过了多少岁月,拔开上面的泥土,依旧可以看出它们做工精良,再加这些非同一般的瓦砾,村里的一位白发者感叹道:绝非一般人家之墓地,恐为此地苏氏先祖之坟茔矣。从坟前当年这气势恢宏的华表石柱,足可看出当年苏氏家族之显赫矣。

不久,离此不远的清溪岗,社员们在改造荒山变梯田时又发现一古墓。得知这一消息,苏文星急忙赶来清溪岗。墓周近一人高的杂草已被铲掉,只剩下这座背靠青山的古墓。墓前立有两块石碑,碑高约六尺,宽两尺四,厚八寸。因岁月流逝,风雨洗涤,碑上的小字大部分已脱落,只有部分尚可辩识。一碑面上阴刻宋参政苏公讳易简及白夫人之墓,十三个大字清晰可见;另一碑面阴刻参政苏易简之墓,七个楷书大字仍然完整。两碑文落款皆为:清光绪二十七年春三月补刻。由二碑及碑上的铭文可知,此墓内应为合椁,合椁非苏公原配薛氏,当为继配白氏。白夫人于易简之后殁,归葬夫墓,并补立一碑,这是清代仿效先例补立双碑之怍。可惜这座背靠青山,三面开阔,高六尺,宽一丈二,长两丈四,呈椭圆形的古墓早已毁于盗墓贼之手。眼前之状,惨不忍睹。墓前右侧因盗墓合椁已露,清晰可见石椁上方有斗拱,精美花纹、浮雕装饰犹存。两椁前方的两块石板,左板稍前,右板置后,两板不在同一平面,足见两椁绝非同时而建。盗墓贼掘洞四个,墓后部的两洞黑黝黝不见底。从墓前部的另一洞口,可见里面两块,上有精细凿纹的砌坟条石。当年墓前轮廓,据此可见一斑。

苏文星于墓前伫立良久,方才离去。后来,大队要他来苏溪村,学习这里改造梯田的经验。苏溪村委会就在状元楼旁,对这位乡里的大秀才,村支书及其他成员自然很热情。这村里人姓苏的极少,大多数姓邓。工作之余,提起状元楼和苏易简纪念馆,年逾花甲的老支书邓坤仲口若悬河:小伙子,你莫看我们苏溪村大队很多人姓邓,姓苏的人莫得几个,不怕你也姓苏,在前清,你还算得上个秀才,要说起苏状元和状元楼,我们不比你们苏家人懂得少。

对头,我们这儿很多人,特别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晓得苏臣相和白夫人的故事,苏家人在这里办学堂,教孩子们读书的事。我们苏溪河人敬重苏大人的人品,听村里的老人讲,一代又一代的村民自愿捐资,这状元楼修了毁,毁了修。现在的状元搂和纪念馆,恐怕已有上百年了。”[

......

听完老支书和大伯大婶们的叨叙,苏文星走出村委办公室,转身往状元楼而来。夕阳西下,空气中的暑气开始慢慢消退。四株古柏呈口字状,各相距十余丈,树枝遥相呼应,遮天避日。迈入其间,便觉一股浓郁的柏油清香直入心扉,苏文星顿感惬意。三人才能合抱的树干,粗裂的老树皮,它们似乎在告诉人们,千余年过去,自然界的风霜雨雪又如何?我们至今还立着。老支书告诉苏文星,邓家祖祖辈辈传下来,这柏树为当年苏公之母薛夫人所栽。胸有珠玑,通经史,晓礼仪的薛夫人,就是在这些柏树之下,以礼仪和诗书教育幼少的易筒。现在,我们三台县城的东边,过东河,爬上东山公园,流杯池中那苏母教子的石雕,还是根据这个故事来的呢!

状元楼就在古柏后面,这雕梁画栋的古搂有两屋,楼上为戏台,屋檐下的白壁上书有三个镏金大字:状元楼,因年代久远,字已有些泛黄。楼下大厅有苏易简镏金塑像,东壁有何光逢舞弊案玉堂之署物无定味,适者口珍等壁画。西壁有隶书<越江吟.瑶池宴令><文房四谱><续翰林志><淳化编敕><家摹本兰亭>(书法真迹)等书封画。厅前左侧门框上书有:沧海桑田虎啸龙吟喧起尘世兴旺衰落,右边是:春光秋月鸾笙凤管奏出人间欢乐疾苦。古楼、古柏浑然一体,显得十分庄重肃穆。而与古楼对应的现代苏参政苏易简纪念馆,村民用多年积攒的捐款在原址重建的,就显得相形见拙了。馆为两层,下面有苏易简塑像,状元坟古墓碑等物。搂上有一口古色古香的大铜钟,铜钟外面横刻有:清溪庵三个大字,下面是竖刻的小字,有邓焕友、邓坤仲、邹大光、宋清东等数百捐款人的姓名。至于两侧的馆联,仍是沿用数百年传承下来的那对古联。左边是:潼川三杰开宋先贤,清廉参政领魁首;右边为:清溪一流恒古正气,爱民苏公是楷模。眼前所见到的这一切,更坚定了苏文星一定要弄清川北三苏的来龙去脉。

近年来,川西北地区连年干旱。为解决旱区民众的饮水问题,县水利局成立了水工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苏文星,等来了用武之地,这是他回农村的第三个年头。回乡第二年,乡里见他是大专生,调他到乡粮站守库房,工分仍由生产队记。干了三个月,他觉得工作枯燥,要求回生产队种地。水工队共三人,其余两人是初中生,苏文里任队长。多年努力,他终于实现了父亲的宿愿,吃上了公家饭,尽管这是临时的。工资按学徒工计算,每月18元。比起在队里干活,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公社每年分配维修公路要打碎的石子,修水库,淘渠堰等任务,全都无偿,只是由队里记工分。队里工分总量增多,收入却不变,平摊在每天(10个工分)的价值就降低了。在队里干一天,10个工分就值一毛多钱。年底算账,不少缺乏劳动力的家庭都是超支户。即便是像苏文星这样,无任何负担的单人户家庭,全年纯收入也不过二三十元。现在除了固定的工资,到农村去找泉眼、打井,一天还能领到两毛钱和四两粮票的补贴。若打井过程中就近在社员家中吃午饭,就向这社员家付四两粮票和两毛钱。

为提高工作效率,苏文星常跑县图书馆查阅历史资料及地方文献。在他的带领下,水工队较好地完成了局领导交给他们,在全县旱区寻找泉眼和打井的任务。两年来,苏文星不论外出打井还是在城里查找资料,他都非常留意川北三苏潼川三苏的事。打井找水任务完成后,水工队暂无别的可干之事,局领导告诉他:小苏同志,你先回生产队去。一有机会,我们会立即通知你回来。这次回农村种地,苏文星没有半点忧伤。通过翻阅对照在县图书馆浏览过的:<宋史><文房四谱>(宋苏易简)<父祖家传>(宋苏舜钦)<先公墓志铭>(宋苏舜钦)<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宋欧阳修)<苏才翁墓志铭>(宋蔡襄)<刘夫人墓志铭>(宋苏轼)<潼川府志>等,以及较长时间的思索,苏文星对川北三苏的来龙去脉,逐渐有了一条比较明晰的线索。

苏易简的次孙,北宋初期的蜀中才子,文坛巨人,大文豪苏舜钦在<先公墓志铭并序中>言:苏,邺之附城,昆吾受封而姓出焉。其後周司寇忿生徒食河内,汉将军建起杜陵,武葬武功,世遂名其籍。隋、唐之际多伟人,六叶之内,四至大丞相,袭封邺许......”

文宪公之曾孙传素,广明乱,以其孥逊蜀。

这第一段是说,有个名字叫吾昆的男人,因战功卓著被周天子在邺(现今河北省临漳县西)这个地方受封为苏,这便是苏姓族人的开山始祖。苏氐的第二个先祖苏忿生在周朝当上司寇后,迁居河内(黄河以北地区)。汉代的大将军苏建,在长安城东南杜陵塬住下来后,人丁兴旺。他的儿子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因劳苦功高,汉宣帝命其为郎中,逾八十而逝于陕西咸阳城西一百华里的武功县,后来的人就将陕西武功县作为苏姓人的祖籍之地。在隋、唐时期,苏家出了不少的伟人,有四个官至宰相(北周末,隋初的宰相邳国公苏绰;隋文帝时的仆射、炀帝进封房国公的苏威;唐中宗、睿宗时的宰相许国公苏环;唐玄宗开元盛世贤宰相苏廷)

第二段是说,公元878年,黄巢大军攻入长安(现在的西安),建齐称帝。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率众臣仓惶逃出长安后南下。文宪公之曾孙苏传素随北司护驾,逐携妻子儿女一同南下入川。这说明,苏传素入川定居,当成为川人苏氏的始祖。苏传素一家老少入川后安于何处呢?

南逃人流蜂涌而出长安城,他们向西南过汉中。攀行秦岭栈道,入剑门关,从汉张飞当年栽下的柏树林穿过。出梓潼五六十华里,来到一个叫魏城的地方。苏传素夫人腹痛难忍,即将临产。幸好这魏城河边有一条小船,苏家人在慌乱中离开沿陆路南行的人流,登上河边的这条小船。待夫人产后,一家人随船南下,来到川北一个由梓州府管辖的小县,盐泉。这梓州府可有些来历。据史栽,公元757年,唐至德二载,朝廷分设剑南节度使东部设置,即川东节度使,梓州为治制所所在地。梓州长期领有遂州、巴南、普州、剑州、龙州、渝州、合州等十余州,其范围包括涪江流域以西、沱江流域以东的大片地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大书法家颜真卿,大诗人杜甫、陈子昂等,在梓州要么居住,要么留下墨宝或诗文。

这盐泉地方虽不大,但其地理位置在川西北这一带却非同寻常。西边,一条发源于奶子山的清溪河从百里外流过来,拐个弯又向北而去。北行两三华里,在一个名叫上方寺的地方,清溪河与南来的魏城河交汇后向东流七八里,又拐弯向东南行百余里融入涪江河。清溪河西来的拐弯处有个大码头,南来北往的货物,尤其井盐,都要从这里转运。这地方取名盐泉,即汲卤水之盐井。卤水在地岩深处,工匠用巨大的竹筒将其汲提出地面。打开水阀,卤水喷涌泄入卤水坑,故名盐泉。川南川北皆有用这种深井卤水熬制盐的作坊,从这种作坊出来的盐就叫井盐。川西北这一带出产的井盐,大都从这里上船运出去,而其他许多重要货物也都在这里中转,这地方故然热闹。

苏传素不喜欢太热闹的环境,叫船家沿清溪河继续上行。小船又驶出四五里,苏家人便在河边一个小村落安定下来。这里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村后的山不高,山势较缓。村前的河不大,溪水清沏见底,水面如镜。虽说不上人间仙境,但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可称得上世外桃源,实在不失为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一切安定下来后,苏传素将新生的第三子取名为振,意在这陌生的蜀地,重振苏家之意。

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进入五代(梁唐晋汉周),而南方则先后出现了十国。四川的豪强也称王建国,仍叫蜀,为区别于刘备建立的蜀,便叫后蜀或西蜀。西蜀王朝从第二代孟昶(公元924960)开始,在蜀地注重教育,兴办学校,开科取士。苏振自幼好学,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了之下,长大后也是博学多才。他辞别父母南下,在梓州贡院(今三台中学校内)参加会考。因其文辞华丽,结构谨然,立意新颖,即被朝廷派往梓州城西南六十华里,行政上隶属于梓州的小县,铜山为县令。该地从西周后期开始开采冶炼铜,西汉时又开始铸铜币,历时数百年。到公元649年,即唐贞观二十三年,朝廷在该地建铜官监置,设置铸钱官。宋代大书法家蔡襄(以澄心堂纸作样本的楷书最为见长)<苏才翁墓志铭>中说,苏振仕蜀,为梓州铜山令,生剑州司马寓(苏寓,苏易简祖父)”。这段历史,苏舜钦(苏易简之孙)<父祖家传>中这样说,“()父为铜山令,终于官。贫不能归葬长安,负骨旅殡成都。苏易筒的爷爷苏寓因秉公数谏,而迁怒剑州刺史,即辞去剑州司马的官职,置手版于城而去,遍游名山,遇胜则留。左至绵,尤喜其他地物爽润,遂葬亲河溪。.....后公寝疾将终,谓协(儿子)曰:'吾乐兹土,尤好清溪山林,况先茔在焉。我死,当葬巨柏阴下。’”苏协送父归葬老家梓州盐泉清溪岗三年后,西蜀小朝廷命苏协去四川彭州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导江铺)为为官。

公元958(西蜀广政二十一年),苏协之妻薛夫人在导江生下苏易简。第二年,朝廷命苏协到四川合州(即今重庆合川)去任职。因山高路远,薛夫人便带着尚在襁褓之中的苏易简回老家,地处川西北梓州所管辖的盐泉县清溪河畔的苏房村。三岁时,苏易简随母亲开始在自家门前的四个柏树下习诗书,后来进入离家不远的清溪庵学堂读书。

公元977年,即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不满十九岁的苏易简南下梓州参加会试。因成绩优秀,获京试资格。三年后,苏易简出川北上,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科考,一举成名。北宋太宗皇帝钦定年仅二十二岁的蜀中才子苏易简,为头名状元,任作监丞。仅过一年,朝廷任他为升州通判。不久,又升他为右拾遗,知制诰。公元991年,北宋太宗皇帝升三十三岁的苏易简为中书舍人,任参政资事(副宰相)、知京朝考课、充翰林承旨。

川北三苏之首的苏易简年轻有为,政绩显著,帝爱有加。太宗皇帝酷爱<乐府雅词>,一日兴起,命身边十位大臣,临场各选一调填词。年轻的苏易简随即赋词一首<越江吟>:非烟非雾瑶池宴。片片。碧桃冷落谁见。黄金殿,虾须半卷,天香散。 春云和,孤竹清婉。入霄汉,红颜醉态烂漫。金舆转,霓旌影乱,萧声远。因该词起句中有瑶池宴三字,遂将此词命名<越江吟.瑶池宴令>。苏易简留下的<文房四谱>,堪称中国古代文史科技史料的巨著。他的两个孙子苏舜元,苏舜钦酷似其祖,皆以文章见长,诗词书法更是了得,在当时即享有二苏草圣,百世不朽之美誉。大文字家、书法家、诗人苏舜元,诗歌豪健,尤善草书。苏东坡曾赞誉他,才翁草书真迹,当为万世之宝。苏舜钦还是北宋初期,诗文界承上启下革新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被当时称为苏梅(尧臣)(阳修)的领军人物,他所作的<沧浪亭赋>,千百年来更是誉满中华。

在千年前的川北,为什么会出现三苏这样的文坛巨子呢?这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北宋开国以后,重文抑武,以文治国,各地书院如雨后春笋,儒学大行其道。早期藏书的场所书院,逐渐演变为读书、教书、著书,出版书的机构,同时也是士人、士大夫自由讲学,研究精典,学术辩论,修身养性的特殊场所。当时苏易简的老家,梓州盐泉清溪河畔的清溪庵,大概就是这样的地方。苏易简的三个儿子,苏寿、苏耆、苏宿都在清溪学堂读书。周边民众及盐泉县士绅,便将此学堂敬称为三学院

三学院先后培育了苏氏六代六进士,出现了以状元苏易简为代表的辉煌人物潼川三苏川北三苏,为当时的川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可惜的是,公元1279年,军民一心,坚持抗敌守城44年的合州城终被强悍的元军攻陷。二十年前的七月,蒙古大汗(皇帝)蒙哥在合州城外督军攻城时,被城上守军火炮击中而亡。为报此仇,蒙古大军兵分两路,一路沿嘉陵江北上,一沿涪江北上。蒙军所到之处,尸骨遍野,血流成河。骨子里残存着苏武血性的苏家人,以及三学院随之灰飞烟灭。据有关史载,这场大洗劫之后,原川人百之仅剩七八。古盐泉县城随即成为荒芜之地,于公元1283年被新朝廷撤销,从此消失于川西北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苏文星含着热泪理清了苏氏家族这段悲壮的历史,有时他在想,生活在干坝王的这些苏姓人,是否就是当年蒙古军队大洗劫的幸存者,他逃到这蛮荒之地生存下来,并开始了苏氏族人新的繁衍。不过,这确是无法考证的事了。但无论怎样,他想,有时间也一定将四川苏家的这一段悲壮的历史写出来,以示后人。尚未动笔,苏文星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折。这次转折,即将掀开他人生崭新的一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曾璞:南北“三苏”故里行,谈古论今感叹多(上)|散文
状元苏易简记述
【魏城河之行】玉河镇苏状元牌坊、雨台山、玉泉山
【历史文化】宋初状元苏易简确为中江人‖黄礼登
清 状元及第一品当朝背文星高照苏炉圆孔花钱
[转]梁山108将真正死因 这些打死不知的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