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夸奖孩子和撕掉负面标签


家长朋友,你好!

我们本期学习的专题是《温暖治愈:提高家长接纳力》,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夸奖孩子和撕掉负面标签。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上初中了,这孩子从小开朗优秀。但上了初中更好的学校,家长觉得必须狠抓学习,就用各种方法去激励孩子。可是他们是怎么激励的呢?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无论题目难易,朋友直接抱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真笨! “每次考试过后,不管成绩好坏,朋友劈头盖脸一顿骂:“你怎么这么笨,就考了这么点,不像你们班上那谁谁,每次都是第一名。”

有时孩子成绩确实不错,我就问朋友为什么还打击孩子。朋友说,我们家小孩不聪明,学习也不行;再说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夸多了怕他飘。

我心里很不以为然。

果不其然,不知道是真跟不上越来越难的课程,还是被他的父母说中不聪明,这孩子学习也不如以前积极了。成绩也慢慢下降了,好像真的变笨了。

听了这个故事,不知道各位家长有什么感受。也许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会赞同这个朋友的说法。我们又不是天赋异禀的人,只能严师高徒,以勤补拙,才能不断进步,出人头地。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说法一定有其道理,但对自我观念和自我效能感发展还不完善的孩子一味打压,是不是未免也太狠了些?

大家一定听过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两位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随机挑出一些孩子,告诉老师这些孩子智商很高,日后必定出人头地。结果 果然如此,在老师的积极期望中,这些被选中的孩子学业成绩显著高于其他孩子。

当然不是心理学家选中了聪明的孩子,或者我家的小孩就是没别人聪明,而是积极的夸奖和消极的打压作用于孩子,让孩子实现了你期望中的改变。

因此,骂不如夸,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夸奖一致被认为是最实用可行的教育方式。能亲耳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赞扬,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一个孩子开心的呢?如果优点从来没有被说出来,你怎么知道自己是被接纳的呢?

那在生活中,家长们该怎么夸奖孩子呢?

首先,带着一颗赏识的心去挖掘孩子的优点。

比如,你的孩子平时胆小怯懦,但当他表现出大胆回答问题时,家长一定要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表扬和鼓励。

其次,夸奖要就事论事、发自内心。

不是什么夸奖都能让人开心的,不走心的夸奖其实也是一种敷衍。如果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你都说“好棒“,”真聪明“,传达的接纳是空泛而不明确的。因此,父母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扬孩子:先陈述孩子完成了一个什么任务,然后说明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努力和精力,最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认可。这样孩子不光知道自己做得好,也知道自己做好了什么,为什么做得好,可以起到积极行为训练的效果。

最后,与其夸聪明,不如夸努力。

聪明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很难改变的特质,而努力是每个人都能更好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特质,这两种夸奖给孩子的感觉是很不同的。所以,与其夸孩子“你真聪明,没有什么能难倒你”,不如夸孩子“你这段时间学习真的很努力,我为你骄傲”。这样孩子就知道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做得更好,即使偶尔失败了也不太过气馁。

好的,我们再说回咱们课程开始时的期望效应,父母的期望变成了孩子的自我实现预言,这个自我实现预言也是一种标签,贴在看不见的地方,却时时刻刻可以被孩子感受到。孩子看看标签,不断受到自我暗示,就逐渐长成了标签的样子。

比如生活中,我们关注孩子的行为品格,经常会很轻率地下论断。孩子做家务马虎大意,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妈妈可能会说,“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以后肯定没出息”;孩子周末偶尔睡懒觉,在父母口中就成了 “你真是太懒了,以后也是宅男/宅女”;有些小孩调皮活泼,上课容易走神,肯定会被老师和家长说,“你这么好动,肯定是多动症”;孩子刚上寄宿学校还不习惯,常常手足无措,求助家长,可能会得到“你从来就不会照顾自己,生活不能自理”……

孩子在陌生的生活领域就像一张白纸,而家长不经意间嘴唇一碰,却给孩子牢牢贴上了标签,成为孩子成长和探索的绊脚石。

就像一则寓言所说:有头狮子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上贴了张标签,上面写着“这是一头驴”。狮子不相信,便去问别的动物,很多动物看到标签后都说,你可能是驴而不是狮子。很多天以后,狮子的洞穴里传出了驴叫声。

于是,你相信什么,你就是什么,而真正的孩子被无数的标签掩藏,再也看不出本来的模样,也没有机会被真正关心他的人认识和接纳。

这当然不是我们要的,我们更希望的是孩子能发挥潜能,自由成长,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撕掉负面“标签”呢?我分享三个方法,一起来学习下。

第一个方法是接纳孩子本身,避免随意贴标签。

标签只是刻板平面的一个词句,我们却会把这样的词句融入我们的自我意识,就好像这些评价是我们自己一样。父母应充分认识到给孩子贴标签的不良影响,把孩子本身和对孩子的评价分开,“聪明 “或”笨蛋“都不代表你的孩子本身,”自私“或者”懒惰“更不是,他除了标签更是他自己。要明白语言的力量,随口的一句话可能会不断给加上条条框框,甚至使孩子真的朝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把控好自己的言行,尽量不给孩子贴标签,尤其是负面标签。

第二个方法是适度巧用正性标签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暗示的方向发展,因此父母可根据孩子的特点,多给他们贴上正面的、发展性的标签,如当孩子解决了一道数学难题时,可以称他为“数学小天才”,当孩子独立打扫完自己的房间时,可以叫他“生活小能手”等。但正性的标签也可能成为束缚,在孩子没能做好时,他的内心一定更加失望。我们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还要让孩子知道,即使他不是“数学小天才”或者“生活小能手”,也依然能得到父母的无条件接纳。

好的,我们接着说第三个方法:教孩子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

首先,设置积极的暗示语,比如“我一定行!”、“我能做得更好!”等,并要求他们将这些magic word牢记于心;其次,用自我暗示进行训练,刚开始时可以把目标定低些,比如“我今天能记住10个单词”,当达到目标后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得到提升,后面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状况逐渐提出更高要求。

以上就是这一节的全部内容了,我们认识到了语言的魔力,知道怎么恰当地夸奖孩子,以及如何撕掉负面标签、利用发展性标签来表达对孩子的接纳。

知识图卡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别期望着不同的行为,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从而维持了他们原有的行为模式。

自我实现预言:是指预言本身是假的,但它被说出来、被相信,就变成了真的。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通俗的说,自证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刻意练习

恰当夸奖:

带着一颗赏识的心去挖掘孩子的优点,捕捉他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表扬和鼓励。

就事论事、发自内心地夸奖孩子。先陈述孩子完成了一个什么任务,然后说明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努力和精力,最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认可。

减少夸孩子聪明,而是夸孩子“你这段时间学习真的很努力,我为你骄傲”。 

资源推荐

电影《自闭历程》Temple Grandin (2010)

THE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谨防“标签效应”
为何中国孩子都是“笨”大的?
利用“标签效应”,学会给孩子贴标签
慎给孩子贴标签
让孩子变优秀的秘诀是什么?标签效应:父母应该注意这3点
《毁掉孩子第三招:贴标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