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形式与技巧|意象(下)

 形式与技巧|

                意象

意象下篇

  构成意象的事物更重要的是现代诗的意象在能够潜入与它的构图共存的内在现实的同时,它还必须能够“回到事物中去”。

    (1)从物象到意象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以诗的方式进行、完成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中要求共同构成意象的事物合一,是诗的方式的合一。简而言之,构成意象的事物仍然是它本身,它既融入了意象,又显示出停留于物象的状态。

    (2)“回到事物中去”的现象学原则,其实是认识方法的原则。在中国古代哲学已有类似的认识,事物的本性或曰本质不可能脱离具体的事物本身而被认识,更准确地说,是感性与理性混合并且是基于感性的把握、感知。就诗而言,作者在一首诗中完成个人认识,再被读者认识,读者需在阅读中重复作者从物象到意象的过程,不过次序是颠倒的。意象事物既要同一又要保持独立。虽是悖论,但方法还是有的,一是把握住“相异的相似”,二是尽可能使意象饱满、生动。饱满的意象既就在眼前(这说明它具有具体的物象所需要的一切),又富有张力、暗示力(这表明它拥有不是物象所能具有,只有物象才会有的要素)。

       现代诗意象不同于古典意象的相异的相似,下面的例子更为明显:

      一夜大风吹掉月亮

      泪水像一支蜡烛烧痛了土地

      微暗的火,几乎不是火

      田野漂浮在向下的阴沉里

     选自欧阳江河《冷血的秋天》的第一节。其中泪水与蜡烛是在蜡烛也流泪这个形式上构成相似,并且在“烧痛”的性质与隐含的意义上。相异的相似,实质上隐含了陌生化原则,陌生,便意味着距离。

        一首诗一般有多个或多组意象,即使是用一个意象写成的诗,意象也不可能原地踏步而是必定发展。意象在诗中的发展依靠意象的外延,但它发展的逻辑的决定成分是内涵这根抽象的线。意象的外延并非词的外延,它包括意象事物这个词的外延,更包括意象事物所处之境,还包括意象、意象事物、意象事物所处之境相对或相反范围的一切。

本期编辑:陈延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欣赏的原则与方法
诗歌的写作
早春 | 每日好诗
站在雨外,仿佛置身事物的外延
说说诗歌的张力
诗歌欣赏的意象解读_认知诗学框架下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