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为什么古代诗人的成名作大都写于被贬或失意之时?


各位诗友,

想要加入我们文学寻葩的老师可加

编辑微信wylpa18梦拾旧闻

《孟子》有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纵观我国古代颇多文人雅士,很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大都写于作者被贬,满腔热血无法抒怀或人生失意之时。众所周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长达五年。在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写出了那首著名的词作《定风波》;刘禹锡被贬后,写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盛唐时的著名贤相张九龄,被贬荆州,独自在外的他看到凄清的月景,不由得感慨丛生,写下引人共鸣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45岁时被一纸诏书贬到江州任司马,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亦把内心的孤独描写得深入骨髓。

   《论语》中有言:“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但是进入沉浮波澜的宦海,必须做好遭遇贬谪的思想准备。而被贬到蛮夷之地,看得到更多的风景,踏过不同的河山,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给诗人创作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另外,民间疾苦或是太平盛世,沉于官场,哪里能够了解的清楚,看得明白呢?

大凡古代著名的诗,亦是在哲学上有所感悟。

一是郁郁不得志,朝廷不重用,看透人世间的道理,最后留下名作,而以文字明志。

二是重用过,在官场跌宕起伏过,看透人世间冷暖轶事,最终有所感悟。

两者都是哲学上的悟道和升华,不仅在经历上是一种磨难,对品格上也是一种历练。

    然而,在古代文人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文学知识储备,更需要融合心境,才能给自己的作品赋予深度和内涵。但是那种悠远高深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与格局,却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经受现实的历练和打磨才能拥有。如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在早年写过一首扬名之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文学水平自然无可挑剔,张固在《幽闲鼓吹》书中也曾记载,当时的文坛领袖顾况对此诗颇为赞赏。但如果要论深度,这首诗显然无法与白居易晚期创作的作品相比。《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也包含了一定的哲理和对生命的赞美,但与《长恨歌》《琵琶行》相比,其中的内容却显得稍浅。这个事实已经可以证明在早年阶段,古代文人还未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对于世界和现实也没有深刻的认知,也体现不出非常深刻的内容。

   其实人在年轻时,往往都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自信和向往,所以常言道年少轻狂,内心也是浮躁。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实不仅会给这些文人带来功成名就的喜悦,同时也会遭受失落和孤独,心境也自然有所不同。这些经历也在时刻磨砺着他们的内心,人间的世态炎凉,和沧海桑田的时过境迁,总能够使人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同时在心中生出很多感触。

   通过探究,已经了解到为何古代诗人的成名作大都写于被贬或失意之时。因为处于低谷的时候,可以收敛对外物的追求,转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内心的塑造当中。也正是这种源自于内心的深厚底蕴,塑造了那些富有深度内涵和情感的文学作品。

   如今的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应该放下浮华,沉淀自我,注重内心的塑造,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和底蕴。



本期作者:王紫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文学圈的怪现象:为何那些深度作品,总是写于作者人生低谷?
《陶渊明传》千载有余情|晋朝历史
蒋寅 | 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上)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杜甫诗中“桃花”的意象
晚唐苦吟诗人,曹松这十首诗,意境清幽,内心凄苦,深悟让人动容
徐志摩的成名作《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嘛?看看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