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寻葩||文坛||读杜甫,千遍亦不厌

读杜甫,千遍亦不厌

文学寻葩

文坛

世人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历史对你的评价。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这是人们对你的赞扬。

或许,他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荡漾的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思绪万千间,一阵古风就这样把我吹进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溯流。在泰山的某个角落,那时的杜甫、这时的我古今叠影,同望山之巍峨。唐玄宗二十三年,赴洛阳考进士的他,最终遗憾落榜。24岁时,他偶遇交界齐鲁两地的泰山,它连绵不绝,聚集天地之灵秀。那时意气风发的少年郎,驾马驰骋,何惧落榜的悲伤。站在山脚处的他,心却早已飞扬。登上高岳俯瞰众山,看到了众山皆小,看见了那时的肆意轻狂。

时光飞速流逝,留下积累的祸水最终席卷了盛唐。唐玄宗天宝年间,突然的安史之乱扰乱了一片祥和。八年战争,只剩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在这破败的长安城中,一座老宅内的布衣老人声声叹息。只见他的头发杂乱,整个人毫无精神,我难以想象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如今却变成了桥头哀叹的老翁头,其间的愁苦又有何人知晓。烽火又是接连几月不绝,早早送出的家书却未能收到回信。院中花儿也似在流泪,树上鸟儿似在哀鸣。隔着一条历史巨沟,我便能眼望着杜甫青丝变白发,离院青葱也渐渐荒芜。

唐肃宗乾元三年,成都近郊的一所茅草堂住着杜甫和他的妻儿。彼时大风刮过,卷走了屋上茅草。杜甫出门,想把茅草找回来,这时的他早已憔悴不已,岁月战乱的双重打击使他疲惫无力。南边村庄的几个孩童抢先冲了出来,抱走这堆茅草,任凭风吹雨打,即使杜甫说的口干舌燥,他们也没有放下。杜甫无奈回到家中,看着床上妻儿,心中无限感慨。乱世之中,有朋友相助的他尚且如此,其他人岂不受尽战乱之苦。可在这四海穷尽的社会中,他又能做些什么呢?大概只能叹下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的人生,不由让我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

西川有这样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草堂留后世,诗圣驻千秋。杜甫,你的路平凡而伟大。


以上稿件均获作者授权

转载请联系平台负责人并注明出处。

各位诗友,

想要加入我们文学寻葩的老师

可加编辑微信DW10150114梦拾旧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庾信,演绎“衣冠北渡”的南方文人
他借己不幸,感知天下人的苦难,甘愿自我牺牲以普济苍生
谁不曾年轻过?杜甫24岁登上泰山,写下一首绝世名篇,惊艳文坛
​李采陵:稻草人(外一篇)
周明春丨茅草之歌
刘心武写55位名家的文坛往事:文人风骨、生命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