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始皇陵墓资料,陵墓大概轮廓,墓道情况
先上两张图片。 这两张图片是杨鸿勋先生的《建筑考古学》的封面图片和里面的彩色插图。 由于没有扫描仪,只是用相机拍摄,所以效果欠佳,但是能看清大概。
注意:一定要点看大图,而且要看最大图。否则看不清细节。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秦始皇在即位之初就开始营建陵墓。巨大的陵墓不仅有巨大的地下宫殿,还有更加巨大的地面建筑。现在仍然存在巨大的“封土”。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已经探明:“封土”的外围有两道宫垣,但是按照战国陵墓的形制,应该有内、中、外三道宫垣。现存的两道宫垣是内宫垣和中宫垣。根据这些年的考古探查,已经能确定外宫垣的位置。
根据发现的内、中、外三层宫垣(就是矮墙),可以得知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面积是非常大的。
大概外宫垣有方圆十五六里的范围,据推测外宫垣东西宽约9公里左右。整个陵园占地在8平方公里左右,整个陵园是汉未央宫的两倍,唐大明宫的2.5倍,是明清天坛的3倍,是明清故宫的11倍。
当然这么大的陵园不可能都是密密麻麻的建筑,整个面积最大的外宫垣和中宫垣之间是林园。现在发现的“兵马俑坑”就在外宫垣和中宫垣之间的林院内。
文献记载:秦始皇陵“起寝与墓侧”,即在“封土”北侧,相距150米处发现了寝殿遗迹,完全证实了文献记载的翔实。
始皇陵的“封土”,现在已经绿化(其实是破坏遗迹的行为),很难看清“封土”的轮廓线了。
所幸的是在20世纪初拍摄的图片仍能清晰的看出,“封土”是三层阶级状态。
三层封土台的下层台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
对比最大的胡夫金字塔,东西南北宽230米。秦始皇陵底层面积是胡夫金字塔的2倍以上。
文献记载陵高“五十丈”,约合116米,而封土高87米,剩余的29米即是封土台上享堂的高度。
护肤金字塔的高度是146米,可见胡夫金字塔比秦始皇陵九层台高30米。
就整个体积而言,秦始皇陵金字塔的体积是胡夫金字塔的1.8倍。最主要的是秦始皇陵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土堆,而是附属有巨大体量木结构的金字塔。
注意:
这个下层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只是现在遗迹的长度,并不是原先秦始皇陵的长度。
据后来精密的地面勘测,可以得出较精确的数据:底层东西约485米,南北515米。根据战国时期陵墓的形制,可以推测秦始皇陵的夯土台式正方形的。以秦尺核对,取整数200丈,即约合464米。当然如果加上周围的“丘”宽,就是500米左右了。是胡夫金字塔底层边长的2倍,底层面积的4倍。可想而知秦始皇陵九层之台的巨大。
巨大无比的秦始皇陵封土台式三层大台阶,如果等分,则每层高约29米。显然每个大台阶又分为几个小台阶,如果同样等分,则可分为每层9米的三层。
上世纪50年代,四川曾发现了东周七层台遗迹。而秦始皇陵是至尊级的九层之台的大享堂。下面是九层享堂的剖面图。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考古探查发现:封土台确实是自下而上的九层台,而且每层都有屋瓦堆积,并发现红烧土和木炭甚至柱洞遗存。真正的封土台建筑可以复原为:
可以想象:464米的底层,即使每间面阔4.6米,整个底层就有100间。而唐大明宫含元殿是13间,麟德殿进深17间。
九层之台下面就是《史记》记载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地宫了。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物理探测研究所两次对秦始皇陵地宫进行探测,发现封土中心部位约12000平米范围内,有强烈的贡异常反应,是正常值的9倍。
《三辅故事》说:始皇陵的地宫范围是“周围七百步”,约合970米,如果是方形平面的话,每边长242.5米。
墓圹壁的阶梯可按大台之三大级,每级又分三小级,共计九级——显然是一个负的“九层之台”。参考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对地宫的探测数据表明深50-150米,设定为50丈——116米。
下面是地宫加封土的整个剖面图: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史记》记载地宫“穿三泉,下铜而致椁”,说明秦始皇陵使用了铜料,这是一种防水处理。《汉书》有补充记载:“下锢三泉”,“锢”是熔化金属以封堵空隙的意思。此处应该是将铜溶化浇灌大墙与墓圹壁面之间的缝隙,从而形成一圈阻扰地下水的青铜板。四面墙体应是连成一个整体方框,配合解决三层地下水,就有层层下沉的三层铜版桩。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曾对秦始皇陵地宫做过探测——发现深50-150米深处发现了三圈青铜环状物。证实了史料的正确和作者推测的正确。
下面是地宫平面推测图: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封土结构说到这,下面开始介绍封土一下信息
先上图,结构清晰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根据考古专家的探测结果,以及秦公一号墓的发掘资料推测,秦始皇陵墓地宫深约26米,这是比较准确的结果,因为也有遥感等监测数据佐证。
下面图是秦公一号墓的发掘绘制图: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有专家说过,根据礼葬制度,皇帝陵墓应该有五个墓道,东西南北中,但是目前遥感测绘数据表明秦始皇陵墓只有东西墓道,结构应该根据地形进行了进一步葬礼制度改革,由于秦始皇是死后入葬,所以根据寝室皇陵相关记载,可以确定秦始皇陵墓是秦始皇帝陵形制为“中字形横穴墓”,地宫结构为“过洞分层式”。
初步推测从西墓道进入后会有第一道石门,根据史料记载,墓道会有三道石门,
二、秦始皇陵形制探析
古代土葬墓的形制,大体包含竖穴土坑式(大型的叫竖穴土圹式)、竖穴土洞式、横穴土坑(圹)式、横穴洞室式等几种。土坑、土圹、土洞、洞室,均易于理解,但何为“竖穴”?何为“横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化成教授根据下葬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一个划分标准,他认为垂直下吊入葬之形式当为“竖穴”,否则为“横穴”[3]。赵教授是资深秦汉考古学者,他的观点很有见地。显然,过去很多有墓道而被称为“竖穴墓”的墓葬,看来是需要重新审视的了。以前流行的认为秦始皇陵墓葬形制是“竖穴土圹墓”的观点,也理应进一步深入探析。
古代墓葬形制,既然与下葬的墓道有关,且墓道也是墓葬形制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探析秦陵墓葬形制问题,当从探讨墓道问题入手。
墓道,通常是指较大型墓葬由地面通往墓室的斜坡道。从墓道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分析,古代墓葬墓道的作用,一是出于墓葬形制的需要,二是为了出土方便,三是为了下葬棺椁。秦始皇帝陵墓有没有墓道?有几条墓道?具体的墓道情况又是如何?
从本文第一节对文献的解读可知,史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中的“羡”,当指墓道。湖北云梦睡虎地M77出土五枚简牍,简牍《葬律》中有:“羡深渊上六丈,坟大方十三丈,高三丈。”这是西汉文景时期对彻侯一级葬制的规定。简文中的“羡”指的墓道也是。《续汉书·礼仪志》:“合葬,羡道开通……”说明秦汉时期人们就把墓道称为“羡”或“羡道”。古代把墓道还称为“隧”,《左传·隐公元年》:“闕(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唐人贾公彦释明道曰羡,暗道曰隧[4]。《史记》里不但有“中羡”,还有“下外羡门”,值得研究。
此前,相关专家曾运用物探高科技手段,对秦陵进行探索研究,有关墓道的物探成果报道如下:
“在863项目启动前,我们所知道的仅是秦陵有一条长度不详、前端稍清楚的东墓道。依照历史背景,专家们推断秦陵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应当各有墓道,总数不会少于四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最高统治者的身份相匹配,也才与商周以来帝王的陵寝制度吻合。但物探中大定源瞬变电磁法测到东墓道处的异常;封土堆西侧的剩余重量异常与东侧大致对称,也不出现次级重力高值;因而推断存在东西墓道,而南北两侧没有发现类似东西墓道的迹象。东侧夯土台的缺口宽57米,西侧的缺口宽52米,东侧缺口处对应着原来发现的东墓道,因而西侧对应的位置也应是墓道,至此,秦陵存在西墓道得到确认。东墓道的南北宽度、向墓室延伸的坡度与物探结果相近。
“考古勘探验证是在南北两侧的夯土台上没有发现缺口,类似于东西两侧那样的缺口即墓道。秦陵没有发现南北墓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就此认为秦陵没有南北墓道,墓圹南北或许有与东西墓道结构不同的墓道,或许南北墓道在失去其最初的作用后被回填夯实,以致仅凭洛阳铲勘探分辨不出墓道的迹象来。”[5]
上引资料是“863”计划利用高科技物探技术所得出的结果,而且还得到考古勘探的验证,我们没有理由存疑,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秦陵东西两条墓道的情况,与文献记载的“中羡”、“下外羡门”并不相符。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探索,找到其吻合点才行。
另有掌握最权威信息的业内专家,在著述中阐述秦陵墓道的情况:
“始皇陵东侧已探知有五个墓道,中间一条墓道长60米,大端宽20米,小端宽13米;其余四条墓道均为较短的通道。五个墓道间发现有三个大型陪葬坑。地宫西侧中部有一个墓道,长约30米,宽15.5米,呈斜坡形,深19.8-2.8米。墓道西口和一'巾’字形的大型陪葬坑(铜车马坑)相通,东口通向地宫。地宫南侧的墓道因淤积沙石过厚,未能探明。”[6]“北侧墓道在封土沿以外,经探测有两排通往地宫的道口。
最后还须重点说明的一点是,秦陵地宫结构虽然主体是土木工程,但其中也使用了大量的石材,“863”物探就发现了地宫中有石质墓室或石质宫墙的存在。石材质地为北山青石,而非当地骊山“麻石”。我们推测,地宫中除石椁外,还可能有石板铺地,石块砌墙,排水石槽等大量青石石材的应用,也可以说秦陵地宫是陵园使用石料建材最多的项目,值得特别关注。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墓道两侧会有大量壁画,内容展示秦始皇一生功绩,有可能会有秦始皇十二金人在这负责守护,同时起到支柱支撑作用。
秦始皇十二金人
关于秦始皇铸铜像的原因,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他知道自己的统治很残暴,害怕老百姓以及六国余党聚众造反。所以把全国的兵器都收缴上来,融化了以后铸成十二个高大的铜人。每个铜人都有一千石重,把他们立在宫殿里。老百姓连兵器都没了,还怎么造反。在秦朝,黄金还没有被大量开采,所谓的黄金其实就是黄铜。十二铜像也被称作“十二金人”。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另一种则具有传奇色彩。《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的一天夜里,秦始皇做了一个梦。梦见有十二个巨人出现在临洮。他们一个个身高足足五丈,光一只脚就有六尺长,都穿着少数民族服装。这其实是上天在警示秦始皇不要再轻易对戎狄用兵,否则就要遭遇灾祸了。可秦始皇认为这是八方来朝的祥瑞之兆。于是命工匠按照梦里巨人的形象,用铜铸造了十二个人像,迎合梦中的情景。他还得意洋洋地在铜人的胸前刻上铭文:“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
所以大胆推测12个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这12个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宝一起随着秦始皇的死去被当作随葬品葬于陵墓中了。
铜人的重量和高度
关于铜人的重量史料中有这么几个数字。①“重各千石”;②“钟小者皆千石也”;③各重三十四万斤;④各重二十四万斤。为什么会有四种数字呢,我们说这些数字均属估计数字(而实际上只有三个数字)。非确切数字。推想,这么大的铜人也是无法一一去称的,重量只能是个估计。千石之说只是泛指。十二枚铜人不是一样大,也不是一样重。小者千石,大者应该大于千石。确切说来,应该有十二个数字才对。石是秦时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等于256.26克,按最小数字一千石计,合今30715.2千克。按二十四万斤计,合今61502.4千克,按三十四万斤计,合今87128.4千克。这就是说最小的一枚铜人重也在30吨以上,大的则在87吨以上。
关于铜人高度史料记载有三说:①:“高三丈”;②“坐高三丈”;③“有大人长五丈……铸而象之。”这就是说铜人的高度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三丈,合今8.12米;另一种可能是五丈,合今13.7米。显然这个数字也不是确切数字,也是个大约数字。
铜人的造型
①铜人是坐姿。长五丈的人坐下来也差不多是三丈,与史料相吻合。王莽梦见五枚铜人起立,可以说明这一点。
② 正背均有铭文。史料有两说:“其胸前铭”;“铭其后”。铭文是由李斯撰文,蒙恬书写。李斯是丞相,蒙恬是大将军。由此可见铭文档次之高。铸造如此大的铜人,铭是必不可少的。从史料中零星铭文的内容推断十二个铜人应该均有铭文。
③铜人应该是空心的。按照铜的比重计,最大的重量87128.4千克,它的体积为9.8m3;最小的重量30751.2千克,它的体积为3.5m3。这与身穿狄服,下有座子,高三丈的铜人造像比,数字小多了。可以见得铜人是空心的。
制作方法。坑法就是在地下挖个大坑,依坑作成范模,铸成后破坏范模,挖开地坑,将铸器拖出来。铸器小容易拖出来运走,铸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问题。铸一个可以不计余力,批量浇铸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聪明的设计者想出了办法:在地面上筑台,在台中心做范,铸成后破坏筑台,铸器即可容易运走。铸下一个时,补好筑台,重做范模。秦十二铜人想必就是用这种方法铸成的。
聪明的设计者仿照“将军盔”的原理在范模台上做了个大形固定钳锅,再让铜液溶化后能够自行流出,注入地坑范模中。不断地对钳锅烧火加温使铜块溶化流出,再不断地投以铜块,这样以来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铜水,浇铸问题也就解决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迫近千年秦始皇陵 地宫就在封土之下
中国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复原图曝光,举世无双!
尘封千年陵墓 究竟掩埋多少惊世秘密?
秦始皇陵竟藏惊天秘密 40年不敢挖!
探秘秦始皇陵,一座亘古未有的超级帝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