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诊断|李华平 何夕林:教学内容的精心提炼与结构化

教学内容的精心提炼与结构化

李华平   何夕林

【摘   要】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其途径有二:一要精心挑选提炼,二要进行结构化。因之,教学内容有中心,有重点,有提升;核心教学内容内部有层次感;核心教学内容与辅助教学内容之间有逻辑联系。

【关键词】教学内容   提炼   编排   结构化   学科大观念

教学内容,从学生角度说,是“学什么”;从教师角度说,是“教什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同于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什么”和“教什么”是统一的—— 学生“学什么”,常常是由教师决定的。因此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益,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语文教师一定要苦心经营教学内容:一要精心挑选提炼,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二要进行结构化,使各项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严密组织,不能不分轻重、不讲主次、不辨先后。若缺少经营之苦心,教学内容就会出现以下问题:要么拉拉杂杂,不知所云;要么没有中心,没有重点,各项内容各自为战;要么前后内容之间经不起推敲,“前一段水渠里的水不能顺利流到下一段水渠”,这表面上是思路不清,骨子里却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未能从课程高度、从学生心理与认知规律的角度去把握所导致的。

问诊案例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实录

王瑞芹

一、导入新课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代表1 000多人齐聚杨家岭大礼堂,以空前隆重的仪式,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追悼大会。逝者既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也不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抗日英雄,而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母亲。毛泽东同志赠送挽联(PPT):“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能够在去世之后受到如此的礼遇,并被称为“贤母”和“完人”?让我们跟随朱德,认识和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钟太夫人。

二、识母亲平凡伟大

1.通过典型事例,初感母亲品格

师:齐读文章第1段,找出体现母亲核心品质的词语。

生(齐):勤劳一生。

师:同学们跳读2—13段,看看体现母亲勤劳的事例有哪些,并用精练语言概括生活背景、典型事例、品质这三项内容。

(师生概括母亲主要事例,如艰难养子、智慧持家、整日忙碌、周济穷人、老年时劳作不辍等,理解母亲坚韧不屈、勤劳节俭、宽厚仁慈、性格和蔼等品质。)

2.感受不同身份背景的母亲的品质

师:这样勤劳的母亲就足以让党中央对她举行如此盛大的追悼会吗?挽联中的“贤母”和“完人”有什么不同?

生:“贤母”指的是贤惠的母亲,是从母亲的身份、小家庭的角度来写的;“完人”是从人的角度、时代大背景角度来写的。

生:在小家庭背景下,母亲的身份是母亲、妻子、女儿;在时代社会大背景下,母亲的身份是千百万劳动者中的一员。母亲做饭、喂猪、养蚕、挑水、周济穷人这些小事,体现出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生:母亲生活在贫苦的家庭中,也生活在中国社会由近代走向现代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突破家庭范围,表现母亲平凡中的伟大,这样的母亲创造了中国的历史,所以是“完人”。

师:通过对典型事例的概括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钟太夫人:作为普通农妇,她勤劳一生,不辍劳作,平凡里蕴藏伟大;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她以身作则、深明大义,用平凡创造伟大。

正因为如此,朱德母亲去世后,毛泽东亲笔题写了上述挽联。

三、品语言平白如话

师:朱德对母亲深深的爱,却是通过真切、朴实的评价语言表现出来的。

1.议论语句表深情

师:速读文章,找出对母亲直接评价的议论性词句,并说说作用。

生:文章开头“她勤劳一生”,既点明这是母亲最大的特点,也是整篇文章的主线,引领全文。

生:“母亲是个好劳动”直接引起第4段的叙述,“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是总结性语句,呼应开头。

生:“母亲在家庭里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生:“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会在一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了主题。

师:通过这些议论句中直接的评价性词句,我们能快速、直观地了解母亲的形象。

2.简单词语着情长

师:本文“母亲”一词出现44次,这一书面语称呼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生:“母亲”为书面语,这样称呼更正式,更能表达朱德对母亲的爱与崇敬之情;出现次数多,表现了朱德对母亲离世的哀痛之深、思念之切。

师:除了“母亲”一词,“也”“还”这样的副词也反复出现:“还”出现12次,“也”出现7次之多。快速浏览第4—10段,圈出文中与母亲和“我”有关的“还”“也”字,揣摩其中蕴含的感情。

(小组合作,选取代表发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表达对母亲自豪、不舍、敬佩和感激之情。)

师:每一个“还”字都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一个生动的画面;每一个“也”字都蕴含深情。没有多余的语言对母亲进行刻画,却表达出了最深沉的爱。

(学生自主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师:真挚的情感,永远是文章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朱德就用这平实的语言,或直接评价,表达对母亲的爱;或着情于字,诉说深厚绵长的情。反复诵读,就会感到情真意切,“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四、悟心中万千深情

师:母亲美好的品质让人深深地敬佩,于是作者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读文章第14—15段,结合内容说说“我”都受到了哪些教益?

生:“我悄悄把书包一放去劳动”,说明母亲对“我”既有知识上的累积,也有行为上的影响。

生: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态度,“我”至今留有印象。

生:母亲“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生:母亲让“我”拥有民主的思想,让“我”坚定信心献身于民族抗战。

师:母亲对“我”的影响至深,所以作者才充满感激。齐读下面文字(PPT):

我应该感谢母亲:

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她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

给了我勤劳的习惯;

她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

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到:

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师:“最可宝贵的财产”是什么?为什么称为“最可宝贵”?

生:财产指的是勤劳的习惯、生产的知识、革命的意志等,因为这些财产是受益终生的。

师:那母亲教给他的这些知识有用吗?对作者有什么影响?

PPT:要是他(朱德)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章》

师:朱德有哪些宝贵财产?

生:他“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体现了他的勤劳,还说明他有生产的知识。

生: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说明他有强健的身体。

生: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表现他有革命的意志。

师:而这些都是母亲给他的。

PPT:(一渡赤水,攻打土城时,红军背水作战,形势危急……年近半百的)朱德提出要去前沿亲自指挥战斗,他对毛泽东说:“老伙计,不要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能够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听说朱德要上前沿,指挥部里所有的人都出了指挥部站成了两排。……朱德的亲临前沿更使队伍勇气倍增,……一直打到了川军指挥所的跟前。

                     ——王树增《长征·第十章》

师:这又是一种什么财富?

生:有革命意志。

师:母亲从小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使“我”度过了战争年代许多艰苦岁月,让“我”成为有着斗争经验的“我”,有着勤劳习惯的“我”,有着生产知识的“我”,有着革命意志的“我”。

师: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逝世,享年86岁。得知消息,朱德一个人坐在炕头上默默地吸烟,眼泪在他刚毅的脸上流淌,一个多月都未曾刮胡子。但他是一个革命家,他对母亲的怀念是独特的。我们来看文章第16段,他决定怎么来报答母亲。

生(齐读):“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比类文明了特色

师:回忆性散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将本文和《藤野先生》两篇文章对比梳理,感受两文在人物刻画、表达方式、语言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共同特点。

生:人物刻画方面,本文以典型事例为主,中间穿插议论和抒情,《藤野先生》注重人物描写。

生:语言上,本文语言平白如话,而《藤野先生》冷峻犀利,耐人寻味。

生:共同点是写人叙事,抒发真情实感。

师:阅读这类回忆性散文时,我们要通过分析典型事件、抓评价性语言等来把握人物形象和体会作者情感,还要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六、结课堂迁移应用

师:我们在叙议结合的表达中,认识了平凡深藏伟大的钟太夫人。从平实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中,感受到了朱德对母亲热烈、深厚而又绵长的爱。

希望大家今天既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也学会用你的笔写出你自己的母亲。课下同学们继续用今天的方法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中学   264200)

诊断意见

这堂课,教师十分用心,值得学习的地方不少。

首先,文本解读到位。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感情真挚深沉、语言平实如话的回忆性散文。本节课,教师带领学生抓住典型事例感悟母亲的优秀品格,通过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下的行为评价理解母亲高贵品质;通过品味议论语句、反复出现的词语,品味文本平实如话的语言风格;通过品味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补充关于作者的材料,理解母亲对“我”的影响。对文本的解读,既有文本内容解读,也有文本形式解读。将二者结合起来,难能可贵。

其次,教学板块清晰。整堂课除了导入语以外,有五个板块:(1)识母亲平凡伟大;(2)品语言平白如话;(3)悟心中万千深情;(4)比类文明了特色;(5)结课堂迁移应用。这五个板块的语言表述字数相等,结构也基本相同。看得出,教师在“教学板块”的打造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这五个板块也自有其存在价值,每一个板块都可以看得出教师的良苦用心。整体来看,板块与板块之间结构清晰,各个板块都具有一定独立性。

但是,如果细细揣摩,便会发现这堂课比较“平面”—— 五个板块是平面铺开,没有向纵深开掘,教学内容缺少精心经营。具体表现在:

第一,没有中心的引领。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要有中心,有重点。材料的选择、组织,结构的安排,技巧、手法的运用,都要服从中心的需要,接受中心的调遣。美国教育学者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指出,要“让所有学习者都能够回答下面的问题: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各部分内容之间是如何衔接的?我最应该关注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最不重要的?” [1]。

一堂课,只有短短40分钟,如果缺少中心与重点,各个板块就会各自为政,教学效益就会大打折扣。这堂课就缺少起引领作用的中心(重点)。五个板块中,第一、三板块是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第二、四板块是关于文本形式的理解,第五板块实际上没有什么具体内容,轻轻滑过,所谓“今天的方法”只是虚晃一枪——到底是什么方法,教师并没有小结,学生也只是一头雾水。没有程序性知识支撑的所谓“要……,要……”是不具有“方法”价值的。第一、三板块和第二、四板块之间,也看不出哪一个或两个板块起主导作用,其他板块起辅助作用。

第二,缺少纵向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思维做纵向运动。所谓“纵向运动”,就是要有对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方法的发现与探究、提炼与概括,或者是对概括性规律、方法的具体运用。前者是向上运动,后者是向下运动。这堂课,教师只是带着学生在做“平面滑行”—— 五个板块,只是平面呈现,未能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板块内部也未能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整堂课更缺少具有方向性引领的教学指向。

明确而正确的教学指向是教学内容苦心经营的标志性成果。它“既是教学目标之所在,也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表达,同时也是选择教学程序的基准” [2]。教学指向就是核心教学内容,常常可以用一个词语、一个简洁的句子来表达,它是一堂课的总的统领。这样的起着教学指向作用的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表达,就是近年国内学界所说的“大观念”(“大概念”)。研究认为:“大概念既是各种条理清晰的关系的核心,又是使事实更容易理解和有用的一个概念锚点。” [3]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将“大观念”称为“基本观念”。他在1960年就指出:“一个人为了能够认识某一观念对新情境的适用性或不适用性,从而拓展他的学识,他对他所研究的对象的一般性质必须心中有数。他学到的观念也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这些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  [4]

这堂课就缺少这样的向“大观念”跃升的思维纵向运动。这堂课五个板块的教学内容,一个个单独来看,都有可以教而且应该教的理由。整堂课却教得模糊,教得隔膜;学生似乎该学的也都学了,但学得不爽快、不透彻——“老师到底是要我学什么呢?”,教师带着学生做了不少具体事情,可就是没有点透这个“到底”。恰如一个人缺钙,医生告诉他,要吃这个要吃那个,不要吃这个不要吃那个,要注意这些注意那些,可就没有点透—— 补钙。这就会弄得病人不知所措,因为他没有获得一个概括性认识。如果一堂课没有让学生获得这样的概括性认识,学生就会停留在事实性知识层面,所学知识就会成为没有活力的“惰性知识”。

第三,缺少逻辑的联系。此处的“逻辑”是指内在的规律。一堂课的若干个教学内容之间,必须要有内在的符合学科规律、认知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逻辑联系,前一个教学内容要能够“推导”出后一个教学内容。所谓“推导”是指前一段水渠的水要能够顺利地流到后一段水渠。比如“悟心中万千深情”板块,是引导学生理解母亲对朱德的重要影响;“比类文明了特色”则是将本文与《藤野先生》进行对比,“感受两文在人物刻画、表达方式、语言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共同特点”。前后两个教学内容之间,毫无关联。

第四,缺少迁移的条件。这堂课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迁移应用,然而无法真正落地。教师设置了两个任务:(1)“学会用你的笔写出你自己的母亲”;(2)“用今天的方法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第一个任务是写作方面的迁移应用,仅仅是写作对象的迁移—— 朱德写的他的母亲,学生就写自己的母亲。朱德的母亲与学生们的母亲,有什么东西可以迁移的?难道就因为都是母亲?这种没有足够理由的抽象的“读写结合”,常常成为学生“怕作文”的原因。第二个任务是阅读方面的迁移,最终也会落空,因为这节课教师并没有致力于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整节课没有哪一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是指向阅读方法的(简单提提,是不具有“教方法”的价值的);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隐含着传授阅读方法,也没有在要求学生迁移应用前对其进行揭示。这样,学生哪里知道该迁移应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呢?

专家处方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王荣生教授在多年前就指出:“语文教学出毛病最多的,正是由教师苦思冥想所'成就’的'教什么’的'内容’。” [5]王瑞芹老师执教的《回忆我的母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案例。其明确的教学内容、清晰的教学板块,为我们审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选择教学内容的理据,排列教学内容的逻辑,进一步探寻经营教学内容的方向,提供了便捷的条件。针对这堂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改进路径。

1.明确教学内容属性

“教学内容”不同于“教材内容”。不少语文教师常常把课文当作教学内容,其实课文只是教材内容。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教语文”,或者说是用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教的东西,既在课文里,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如字、词、句等;也在课文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才能看得见,感受得到,如作者的意图、谋篇布局的匠心,甚至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某个标点的妙处。当然,课文外的东西,蕴含在课文里,是从课文里长出来的。这需要教师增长学养,放出眼光,才能看得清楚,并引导学生去看见,去感受,去理解。

从性质来说,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思维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语文课之所以是语文课的理据所在。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的熏陶,多元文化的体认、包容,一般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由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分工合作”。正如叶老所说:“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 [6]当然,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不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最具有综合性,它对学生思想、情感、审美以及文化传承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些教育任务。

就这节课而言,板块一“识母亲平凡伟大”和板块三“悟心中万千深情”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板块二“品语言平白如话”、板块四“比类文明了特色”和板块五“结课堂迁移应用”是本体性教学内容。

2.确定核心教学内容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核心教学内容、辅助教学内容。核心教学内容是一节课的中心内容,辅助教学内容是服从、服务于核心教学内容的:(1)引出核心教学内容,如一堂课开始关于预习(生字词)情况的交流;(2)铺垫核心教学内容,如对关键词句的理解;(3)运载核心教学内容,如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4)深化(或应用)核心教学内容,使之成为后者顺理成章的延伸。

语文课的核心教学内容应是语文学科的本体性内容;辅助性教学内容,既有本体性教学内容,也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教师教一堂语文课,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精心提炼教学内容,区分清楚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优化核心教学内容,安排好辅助教学内容” [7]。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与前一篇课文《藤野先生》同为回忆性散文;其后还有两篇传记,《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教材单元意图是:(1)了解别样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2)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王瑞芹老师这节课板块二、板块四都是指向语言风格的,这与教材单元编辑意图“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语言风格”作为核心教学内容,使之成为这节课的教学指向—— 学科大观念(大概念)。

3.形成教学内容结构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形成结构化的内容体系才能产生“1+1+1>3”教学效果。这个“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教学内容的内部结构,二是核心教学内容与辅助教学内容之间的结构。因此要让核心教学内容真正成为核心,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使之纲领化、层次化、条理化。这需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分解核心教学内容,使之具有层次感;(2)安排辅助教学内容。

让核心教学内容分出若干个层次,是重要的教学设计技巧。它可以让核心教学内容变得饱满、充实、粗壮,从而用时较多,师生用力较多;也可以让课堂呈现出层层深入的层次感,让学生顺着这个层次拾级而上,体验“闯关”的乐趣。就这节课而言,我们可以将对“语言风格”的教学设计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语言风格朗读品味,通过朗读体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平白如话);第二个层次,语言风格比较分析——设计两组比较阅读,一组是将《回忆我的母亲》与《藤野先生》(冷峻犀利)进行比较,一组是将《回忆我的母亲》与冰心散文《母爱》 (纤细轻柔,明丽清新)进行比较,学生选择一组分析两文的语言风格;第三个层次,语言风格变换练习—— 将课文某一段(或某些语句)改成鲁迅或冰心的语言风格,并研讨这样改换好不好,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风格与写作对象、情感类型、作者性格的关系(体现与影响);第四个层次,语言风格片段写作——尝试用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写一段关于母亲(母爱)的文字,写作时注意不同写作对象、不同情感类型、不同作者性格对语言风格的影响。这样将语言风格的学习提升到语文学科思维的高度进行训练。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指出:“当我们将学科思维训练内化后—— 它们就会变成如早年的镌刻一样深刻—— 就能如专家一样用学科知识解释世界的现象。” [8]

除了核心教学内容内部要形成结构以外,核心教学内容与辅助教学内容之间也要形成结构,相互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逻辑联系,主要体现在先后顺序的安排上。据此,我们可以为“语言风格”教学安排这样两个辅助教学内容:(1)梳理文本内容—— 作者回忆了母亲哪些故事?(艰难养子、智慧持家、整日忙碌、周济穷人、至老不休),用三四个短语概括母亲的思想品格(坚韧不屈、勤劳节俭、宽厚仁慈、性格和蔼);(2)体会作者情感——作者通过回忆有关母亲的一些事例,表现了自己对母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感激、怀念)从中可以看到朱德的哪些品德与性格?这两项内容都是对核心教学内容起运载作用的:第一项内容是运载“写作对象影响语言风格”,第二项内容是运载“作者性格、情感类型影响语言风格”。第一项内容也为第二项内容做铺垫——只有理解了关于母亲的具体事例,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样,我们经过一系列改进工作,就可以形成如下图所示的教学内容结构:

这一教学内容结构体现了如下教学追求:(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是从学生角度表述的;(2)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中心地位,凸显核心教学内容的饱满感、层次感,表现核心教学内容对辅助教学内容的统率作用;(3)突出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前一段水渠的水顺利流入后一段水渠”,以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这一教学内容结构,也为当前学界所热烈讨论的“学科大观念”(大概念)教学提供了借鉴,即“学科大观念”从哪里来,作为概括性知识的“学科大观念”与作为事实性知识的文本内容、文本形式是一种什么关系,“学科大观念”在教学中怎样落到实处。

当然,上述改进意见是基于王瑞芹老师的教学课例的。若不顾及这一因素,还可以设计出其他教学方案。但不管哪种方案,都要精心经营教学内容,使之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相互之间紧密关联。

参考文献:

[1] [3]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等,译.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1-72,75.

[2]高俊,李海林.一堂课应该有一个教学指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9(11).

[4]J.S.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1.

[5]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27.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6.

[7]李华平.语文课要教成语文课[J].语文教学通讯,2017(1B).

[8]霍华德·加德纳.受过学科训练的心智[M].张开冰,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20:137.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普教科研重点课题“深度学习视域的语文思维培育研究”(编号:SCJG21A01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610068)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6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例分析
问孩子“学到了什么”,他这样回答,你就可以笑了
吴忠豪教授: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语文教师“十二精”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因及对策
刘娥听课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