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诊断|王元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之道探究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之道探究

王元华

【摘   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关键在于“研讨”。“研讨”决定“整本书阅读”的深度、高度和效度,以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发展。“整本书研讨”从课程性质、语文学习任务群整体要求及与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互补三个维度推进。本课例“研讨”的角度精妙,能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但深度有待加强,方法需要改进。

【关键词】整本书研讨   思考与表达   语文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已到了深水区。就时间而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大规模运作兴于2018年,至今已经近五年,积累了不少案例,有成功也有失败,到反思批判、兴利除弊、完善提升的阶段了。就发展现状而言,现在不再热热闹闹地一窝蜂炒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时髦鲜活了,出现了“失语症”,也有了反对的声音。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成败得失的关键在哪里?当然在“研讨”。把“整本书”读完,规范“整本书阅读”,只要肯下决心、花时间,总能解决。倘要在“整本书阅读”完了之后“研讨”,可不是光有决心和时间就能够摆平的。“整本书研讨”不仅决定单个“整本书阅读”的深度、高度和效度,而且决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发展走向,即此学习任务群到底要不要存在?存在,其独特价值又是什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和课程改革产生什么样的不可或缺的影响或不利影响?下面看一个具体课例。
问诊案例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录
 于幼兮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成就的高峰,红楼人物众多,各自站成了一道风景线,成为文学史上永恒的艺术生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十二钗之一的史湘云。
二、课堂讨论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撰写了《史湘云人物评传》。大家觉得史湘云是个怎样的姑娘?
生:憨。
生:不拘小节。
生:天真。
…………
师:许多同学脱口而出“憨”,说说理由。
生:六十二回名“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点出了“憨”字。
师:非常好!《红楼梦》一些主要人物进入回目,往往在其名字前冠一个字,概括凸显其品性和个性,即所谓“一字评”。
生:我觉得“憨”的根源还是喝醉了。宝玉的生日宴上,众人玩射覆,湘云嚷着划拳,射覆时帮香菱作弊,还用“鸭头”打趣“丫头”,一直被罚酒。
生:没错,林妹妹身子弱,不能多喝,薛宝钗注重自己的形象,也不会让自己喝醉。
生:史湘云的“憨”还体现在出场时叫宝玉“爱哥哥”。
师:为什么喊“爱哥哥”就是憨呢?
生:她把“二”说成“爱”,是种发音的缺陷。
师:脂砚斋曾对此点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不美矣。今见咬舌二字加以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见陋,且更学轻俏娇媚,俨然一憨湘云立于纸上。”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个缺陷放在黛玉和宝钗身上可能就不可爱了。
生:小说中很多人都说云丫头“话多”“爱说话”。口齿不清还那么爱说话,说明她从心底毫无顾忌。
师:很好,善于从人之常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说到“爱哥哥”这一处情节,湘云的出场值得关注。对比黛玉、宝玉、凤姐的出场,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
生:林黛玉出场在进贾府一回中,以她的视角来展现贾府的环境与人物,更能体现她处处小心谨慎的心理。贾宝玉是欲扬先抑式的出场。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将他贬得一无是处,但林黛玉进贾府正式看到的他却是个气度不凡的公子。凤姐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突出她的泼辣擅权和在贾府的地位。
师:史湘云的出场呢?
生:很平常,自然而然就出场了。
师:确实平常,但这“平常”也体现了曹雪芹的匠心。小说二十回有人提到“云姑娘来了”,贾宝玉抬身就走,接着却不直接写史湘云,反而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对话。你们怎么看?
生:这里一开始给人感觉是史湘云要出场了,但又不重点写她,只把她穿插在宝黛对话的间隙中,很像生活化的场景。
师:很好。脂砚斋这样点评:“明明写湘云来是正文,只用二三答言,反接写玉林小角口……”
生:说明史湘云是贾府的常客,见到老朋友不必刻意打招呼,一切都随意自然。
师:大家越来越善于运用生活逻辑分析问题了。正因熟识,湘云就是这么看似突兀却又异常自然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再配合着“爱哥哥”的口音,更显其憨态。阅读古典小说赏析人物时,出场方式也值得关注。
生:史湘云还是个心直口快的人。看戏时,大家都觉得小戏子长得像林黛玉,只有她说了出来。
生:我也赞成。宝琴初来乍到时,史湘云就提醒她:“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怀,都是要害咱们的。”宝钗都说她嘴太直。
师: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人也心直口快。
生:黛玉。
师:同样心直口快,两人一样吗?
生:不一样。林黛玉的心直口快有攻击性,尖酸刻薄。史湘云则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说。
生:我曾经看过一个评价,说湘云身上有“孩子般的直觉”,应该就是说她讲的话都是无心的。
师:其实,二人的身世遭遇有些相似,但一个“直且酸”,一个“直而温”,为何会这样?
生:黛玉的“直”多半是因为宝玉,耍小性子。
生:黛玉虽然寄人篱下,但贾府上下,尤其是宝玉都很宠爱她。史湘云虽也是大户千金,但她只是贾府的客,自己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宝钗和袭人对话时提到她在家里做不得主,经常要做活。她加入诗社做东的钱还是宝钗帮她垫付的。黛玉因为被宠爱,更可以任性。
师:分析得很到位!当然,这还与林黛玉“还泪说”的身世相关,一生全为一“情”字。总之,同是失去双亲,“客家的宠儿”林黛玉和“本家的孤儿”史湘云,因生活境遇不同,性格也有不同。
生:史湘云还是个不拘小节的人。芦雪庵诗歌集会前,她在雪地里吃烤鹿肉,喝酒。黛玉、宝钗都不愿参与。
师:“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这个回目名就极具反差效果。
生:黛玉见他们吃鹿肉,说是一群花子,还说芦雪庵集会被云丫头作践了。史湘云却说:“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说明在史湘云心中,大口吃肉和吟诗作赋并不冲突。她身上有一股名士风流。
师:大口吃肉和吟诗作赋的不冲突,其实也可以理解为——
生:雅与俗的不冲突。
师:很好。这种不拘小节的行事作风,在嵇康、阮籍等魏晋名士身上很常见。但史湘云是否就有“名士之风”呢?
生:我觉得不一样。“竹林七贤”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竹林喝酒纵歌,实则为当时的社会乱象所迫,有些刻意为之。史湘云的不拘小节是自然的。
师:很好。湘云还是个孩子,她说“是真名士自风流”,无非是在与黛玉斗嘴时为自己辩驳一下。
生:史湘云很有才华。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史湘云一对三,才思敏捷,争强好胜,说不像对诗像是抢命,像个诗疯子。与黛玉在凹晶馆联诗时,她的“寒潭渡鹤影”让黛玉都叹服,有苏轼《后赤壁赋》的味道。
生:湘云很聪慧。她拿着金麒麟跟丫鬟谈论阴阳,给人感觉跟其他女子不一样。
师:是的,深闺女子吟诗作赋大多是见风落泪,对月伤怀。但阴阳之辩,显然已经涉及哲学领域,湘云的思想境界的确不俗。
生:刚才大家所说的—— 憨、不拘小节、直而温、有才华、有诗情,可以用《乐中悲》中“英豪阔大宽宏量”和“霁月光风耀玉堂”来概括。她直率,天真,就像雨过天晴一般明净。而她无论是从装束上还是思想性格上体现出男子的气概,正是“英豪阔大宽宏量”。
师:非常好!判词是对人物命运隐晦的总结。《红楼梦》的判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在把握人物形象的时候要善于利用它。
师:大家在作业中对一个问题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史湘云是受封建思想禁锢的,因为她劝贾宝玉读书、考取功名。湘云到底是不是禄蠹?你们怎样看?
生:我觉得她是受到封建思想束缚的。宝钗就是这样的典型,史湘云还常在林黛玉面前表达对薛宝钗的赞赏。她跟宝钗是一类人。
生:我不完全赞成。虽然湘云也劝宝玉读书,但说她被封建思想束缚有点过了。如果这样的话,她的那些不太符合礼教下女子该有的行为又怎么解释呢?
生:我们现在也重视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劝宝玉读书其实是件正常的事,现在父母也会劝你们好好学习。没有人是可以脱离时代环境存在的,不能因此就说她是禄蠹,和宝钗一样受礼教束缚。那湘云跟黛玉是一类人吗?
生:她没有黛玉那么任性。
生:也不一样。黛玉和宝玉都是叛逆的角色。
生:她很现代。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她很现代。史湘云似乎很像我们身边的一些普通女孩子。
师:在钗黛的双峰对峙中,史湘云更像是一个过渡地带。她既未抵达林黛玉至情至性的彼岸世界,也无法如薛宝钗一般成为世俗世界的典范。她从未服膺“名教”,也从未刻意“越名教”,却可以将名教与自然合而为一,不受坎坷环境所囿,不为世俗框架所限,触处泯除了男与女、贵与贱、雅与俗的区隔。她无意于充任那个时代的叛逆,只是尽情尽意地展示了生命的本色,而这自然流淌的气息,本就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超越。
师:现在再读《乐中悲》,或许我们会有更深刻的体会。这样一个“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的姑娘,命运给了她婚姻,又很快毁掉。这样一个本色女子一样难逃悲剧下场。这可能就是《红楼梦》悲剧的普遍性和深刻性。它让一切悲哀的、快乐的、顺从的、叛逆的人物,都无处逃遁地归于白茫茫的干净大地。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赏析史湘云这个人物,再次明确赏析古典小说人物形象的一些方法。比如利用回目、判词,赏析人物独特的出场方式,以及善用对比,注重情节与人物之间的勾连。曹雪芹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技巧:特犯不犯。所谓“犯”,即相似。作者塑造人物和设计情节时,总能在相似之中又显出其各自的独特之处。红楼人物众多,各有其美。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一个”走向“那一群”,为自己喜爱的人物撰写评传。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   210024)

诊断意见

我们从三个角度思考和评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优劣:一是从语文课程的性质角度;二是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整体要求角度;三是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与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比较角度。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简言之,无论中小学,语文课程都是语言文字运用性质的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其根本是“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有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必然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二是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而且,这两个要素不可分离,是相辅相成的,即由思考到表达,又由表达到思考,二者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生成。简单说来,即在具体语境中碰到一个问题,先思考是怎么一回事,然后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表达出来之后对不对、好不好,又要经过思考进行判别,判别之后进一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个过程不一定能够一步到位,常常是由思考到表达、又由表达到思考的多次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推倒重来。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无论作文还是阅读,无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还是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概莫能外。因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必须在具体语境的具体问题研讨中追求“思考与表达”的相互转换生成与螺旋上升。

从学习任务群的整体要求看,“'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3]。说到底,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项目形式实现的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导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4] 其根本在于通过情境性问题创设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综合性学习情境。“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5] 由于语文学习任务群是基本固定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只需花时间研讨具体的学习任务群怎么有效推进,最主要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情境问题进行综合设计以“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平时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是这样,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种考试也是这样。因为,“考试和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6] 。

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与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比较看,二者在“思考和表达的相互转换生成与螺旋上升”这个核心点上是相同相通的,不同的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量大多了,阅读的速度快了,阅读的方法丰富了,要解决的问题复杂多了。这与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构成互补。这也正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本质属性所在。如果没有阅读和研讨的量及阅读速度的激增、阅读方法的变革、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骤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发现和解决有教学价值、有较大时间和空间跨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问题。

按照上面三个维度,我们审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一本《红楼梦》洋洋洒洒近百万言,只要能够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规定的修习时间里阅读完整本《红楼梦》,阅读和研讨的量激增肯定没有问题,阅读的速度必然要提升,阅读的方法改变也在所难免,存疑的是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是否骤升。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否能够通过复杂问题的解决创设“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综合学习情境,当堂解决师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较为复杂的问题。

从理论上看,一本《红楼梦》引发了一门经久不衰的“红学”,其中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复杂了,所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骤升肯定没有问题。问题恰恰相反,因为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复杂,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时间有限,难以选择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整体、深入把握《红楼梦》,又“广泛、深度参与”学习。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于老师的课例的高明之处就充分显露出来了。

首先,研讨的突破点选得妙。师生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焦点放在为数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上,选择“史湘云”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研讨。史湘云是“金陵十二钗”的正册人物,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史湘云又与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的个性截然不同,具有独特性。从研究《红楼梦》人物群像的文学价值角度看,研究“史湘云”不亚于研究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但是,相比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而言,“史湘云”还有其独特的课堂教学价值,即出场的场次不是太多,只是在第20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第21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及31、32、37、38、39、40、49、50、62、63、70、76等有限的回目中出现,跨度虽大但相关内容篇幅并不长,这就让师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充分的研究了。

其次,为深入研讨师生所做的准备工作非常充分。课前,学生不但完整阅读了整本《红楼梦》,而且“每个同学都撰写了《史湘云人物评传》”。评传必然要求既以传记形式叙写人物一生,又要对其一生做出评价。每个同学写了《史湘云人物评传》,意味着每个同学以书面形式梳理了史湘云的一生,对相关的各章节内容有了系统把握,并且形成了对史湘云性格特点、是非功过的评价。这是深入研讨史湘云性格特征的起点和根基。尤其可贵的是,学生在自我阅读和反思过程中提出了疑难问题,“湘云到底是不是禄蠹?”这是一个真实而有争论、值得深入研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问题。

再次,课堂教学确实“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因为熟悉史湘云其人其事,学生在课堂研讨中对史湘云的性格特征及相应的事实信手拈来,如数家珍,甚至对其中的经典词句都能脱口而出,比如“是真名士自风流” “寒潭渡鹤影”“英豪阔大宽宏量”“霁月光风耀玉堂”。这充分表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真抓实干地读进去了,是有扎实收获的读和研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确实达成了“思考和表达的转换生成与螺旋上升”。

最后,师生,尤其是教师,很专业,整体体现出“红学专家”的气质。学生对史湘云的“憨直”“聪慧”性格把握很到位,教师更是对《红楼梦》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红学专家的相关点评非常熟悉,在课堂教学相机引用,恰到好处地点拨、升华。研究的味道浓厚。

专家处方

然而,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反思起来总是有不完美之处的。

其一,对史湘云个性的分析“正则正矣”,然而也就停留于“正”了。深入研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明白,史湘云以“憨直”“无心机”的形象独立于金陵十二钗。“《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然要把握准这一点,尤其是在与其他在册金钗相比较的时候。然而,就中小学语文教学常见和各类考试常用的人物形象分析要略而言,尤其是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以史湘云为例深入研讨《红楼梦》经典人物群像的时候,光有“高光点”把握还是不够的。从文学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分析方法上看,文学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尤其是大型文学作品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可不是单薄得一目了然的,分析人物形象时需要看得到多面性,需要一分为二地看,需要矛盾分析法。史湘云首先是一个顶级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但又是一个随和率性、没有多大架子的千金小姐。尽管家道有点衰落,但“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尽管“襁褓之间父母违”,但从小跟着“姑祖母”史老太君,史湘云过的仍是富贵日子,不但衣食无忧,而且饱受高级私塾教育,因而才会“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正因为是这样,史湘云过的是“主子”的生活,“主子”的身份在她那里是从来没有丢的。也正因为如此,她不是软柿子,是有小姐脾气的。谁惹她,她马上怼回去。连宝玉,她也是敢撒气使性子的。但是,对比王熙凤,她是一个没有主子威风的小姐,她和袭人等丫鬟都亲同姐妹。对比薛宝钗,她不端着、揣着,没有心机,甚至有几分率性放荡的“名士之风”。对比林黛玉,她没有那么走极端,多愁善感,锱铢必较,很多时候随和得大大咧咧,她和林黛玉、薛宝钗、宝玉等都相处得很融洽,她也很会做人,回一趟贾府,不忘给兄弟姐妹(包括丫鬟)们带礼物,她也不拒斥功名利禄的俗世情怀。其次,史湘云是个才女,擅诗赋,知阴阳,才思敏捷,才情横溢,但她不孤傲不张扬,乐于和有诗才的姐妹们唱和玩耍,诗情也中正平和,大抵应物抒发心意而已。最后才是她最“独特”的一面,“憨直”“无心机”,甚至有点天真,但也不是“为所欲为”“畅所欲言”,只是对比众姐妹而言有点出格了,她深知自己无父无母的作难处境,内心里是有点伤感的。本课例在这些方面的分析有点单薄了,尤其是最后的总结整合得不够,不利于对史湘云形象的全面、深入把握。

其二,作为对人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很有利的一方面,课堂教学需要全面、深入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更需要深入分析人物之所以成为这样的根源,尤其对比林黛玉,同样是离开父母、寄人篱下,史湘云为什么没有林黛玉那么多心病及身病?这对一个人,尤其是家境有这样那样问题的人,成长非常重要。本课例精心设计的话,应该可以花几分钟予以研讨。简单说来,史湘云“襁褓之间父母违”,但从小就吃住在贾母身边,和宝玉、迎春、袭人等乐呵厮混。虽然没有父母,但吃穿住用不愁,身边玩伴众多,没受多少憋屈。贾府客人的身份让她温顺客气,与众人和乐相处,富足安逸的生活让她无忧无虑、随遇为安。而林黛玉是独生子女,美丽聪慧,一开始受父母百般宠爱,又加自小怪病缠身,备受照顾,宠爱娇逸之中多了几分病态,可惜母亲早逝,父亲生离到最后成了死别,不得不寄人篱下,娇气只得收敛为小心,聪慧化作敏感,不时通过尖刺自保。说到底,史湘云和林黛玉的性格差别是际遇和环境造成的。

其三,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珍贵,史湘云因为劝宝玉读书考功名,是不是就是禄蠹?这是一个很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的疑问,有争议,有研讨的基础,可以让各方面充分展开讨论。本课例所采用的研讨方法有点简单了,只是从现代人现代思想的角度类比分析。岂不知,分析一种观念,要历史地看,辩证地看,更要首先基于文本内蕴的视角予以审视。基于文本,贾宝玉不愿为功名所累,作者借“跛足道人”和贾雨村之口宣扬贾宝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史湘云劝宝玉考功名自然是“不解风情”。历史地看,封建时代追求功名利禄是大势所趋,鄙弃功名是奇葩,史湘云劝宝玉考功名没有免俗,但也无伤大雅,至少出发点是为“二哥哥”好,不是她自己对功名利禄看得多重。放在现代,读书高考再平常不过,反之才格格不入。综合起来看,不能把史湘云批成“禄蠹”,因为“蠹”是蛀木头的虫子,“禄蠹”是一个心眼钻“利禄功名”的蛀虫,史湘云不过是跟平常女子一样以平常心看待读书考功名而已,没有钻在“功名利禄”里。也正因为此,她才是大大咧咧、真真切切的史湘云,不是孤冷的林黛玉,也不是精明的薛宝钗。

参考文献:

[1][3][4][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5,5,30,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710062)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1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家都知道,大家都不说,只你说出来……
应用范文:中国四大名著读后感精选
【备考】高考语文《红楼梦》常考知识点汇总
试析《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史湘云肆意取笑黛玉与宝玉,却主动为宝钗遮掩!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个别人物形象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