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聚焦语文真问题】“如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开展文本解读”之二|吴欣歆:语文课程视域下的整本书解读

语文课程视域下的整本书解读

吴欣歆

【摘   要】在语文课程视域下,整本书是教学文本的类型之一,整本书解读属于教学文本解读的讨论范畴。根据课程文件规定和整本书特点,针对当前教学解读中存在的问题,整本书解读应立足三个方面建构实践路径:解释作品的规定性起点,认知框架的整体性特征,关联角度的发展性指向。

【关键词】整本书   文本解读   认知框架   关联理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均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基础。作为单篇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中有特殊的定位和功能,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课标的相关规定均突出强调其在学生素养发展上的独特价值:培养整体规划的学习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依据课标要求开展教学解读,明确整本书解读的探索方向,是语文课程视域下整本书解读的应有之义。

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发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文献显现出三个特点:(1)关注思维方法培养和学习方式变革,以发展高阶思维、思辨思维、逻辑思维或开展深度学习、项目化学习等作为解读方向;(2)聚焦阅读方法指导,如驱动性问题、圈点批注、思维导图、策略支架等;(3)选择整本书的某一方面做微观阐释,如现实主义、悲剧命运、底层社会、小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等。以上三个特点反映出教学实践层面整本书解读的现状:整体解读“避重就轻”,未能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局部解读“循规蹈矩”,未能跳出单篇文本解读的窠臼。
整本书解读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遵循教学文本解读的基本规律,探索、建构新的实践路径,以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一、确定解释作品的规定性起点
语文课程要求阅读的整本书均为文学或学术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理由。探寻规定性起点,即在通读基础上沿波讨源、追根溯源,探索整本书经典化历程的源头。基于规定性起点解释文本,能够帮助教师超越出于职责和敬意的阅读心理,让经典在自身认识里“站起来”,对经典产生真正的热爱。文本信息提供了作者表达思想的发展脉络,文本传播过程中形成的规约性观点诠释着文本接受的合理角度,从文本自身和文本接受出发,解释作品的规定性起点包括独立阅读和文献对读两个阶段。
独立阅读阶段,教师要尝试从情感基调、结构方式和艺术特点三个方面探寻解释作品的规定性起点。以《红楼梦》阅读为例,第一回讲了女娲补天、仙草还泪、甄府荣枯三个故事,留下一个“太虚幻境”的话头。前五回是《红楼梦》的总纲,第一回就是前五回的总纲。第二回冷子兴介绍贾府人物关系,分析贾家衰败的走势,是《好了歌》的具体化。第三回写宝黛初会,觉得曾见过对方,照应了还泪故事。第四回重点写四大家族一荣俱荣,意在为一损俱损做铺垫。第五回具体写太虚幻境,联结着第一回甄士隐在梦中来到太虚幻境门口;十二钗判词再次呼应《好了歌》,预示人物结局;结尾的“飞鸟各投林”,强化了第一回的悲剧基调。第一回、第一至五回、第六至八十回,像漾开的水波纹,呈现一种整体性的嵌套结构,“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1],《红楼梦》继承了话本小说的开头方式,打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样貌。除了结构和感情基调,第一回已经充分体现了“众体皆备”的艺术特点,诗词内容与情节联结紧密。读懂第一回,就拿到了解读文本的钥匙,确定了解释作品的规定性起点。
有了探索规定性起点的意识,我们可能不具备找到它的解读能力,需要向文献借力。文献对读,基础性工作是带着自己的观点“涸泽而渔”,充分占有文献资源。解读经典的文献浩如烟海,要尽量多地搜集与自己不同、与他人不同的观点。阅读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分析其解读视角和理论依据,使之成为学习资源。阅读各领域学者的不同观点,确定对比点,关注其讨论的逻辑起点和立论依据,对照分析、归纳整合,为我所用。文献对读能够检验自主确定的规定性起点,质疑和反思自己的观点,吸纳他人的观点,力求解释作品的规定性起点没有偏向,准确呈现经典的原生价值,把握其在经典谱系中的独特地位。这是整本书解读的重要阶段,也是提高教师整本书解读能力的重要策略。
独立阅读和文献对读形成互动,找到并验证了解释作品的规定性起点,后续解读有确切的方向,能够提高获得阅读发现的可能性,增加解读过程中的成就感。
二、体现认知框架的整体性特征
认知框架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可以理解为根据经验建立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是处理信息、感知世界的视角与心理结构。整本书解读的对象是一个整体,解读过程和结果均要体现整体性特征,即立足具体的问题情境辨析信息间的关系,生成代表典型情境的信息结构。课标要求的整体认知能力关注范围大,强调人、事、物、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旨在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从认知框架的整体性特征来看,整本书解读首先要根据问题情境区分整本书的中心内容和边缘内容,辨析解读过程涉及的必要部分和可选择部分,感知、识别、定位整本书中的信息,利用认知框架完成过滤,将出现在不同部分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整体,透过信息的整体性实现解释与评价的整体性。
以《平凡的世界》为例,解释作品的规定性起点为:全景式表现1975年至1985年十年间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变迁,用特定的文化风貌和浓郁的地域特征有力地概括了广阔而复杂的时代内涵。“作家是历史的书记官(巴尔扎克语)”,特定的时代风貌、特殊的区域特点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历史更重要的部分是生活其中的人,他们面对复杂矛盾做出的选择体现着自身的精神力量,折射出作品的思想品位。历史舞台的主体是人,小说人物的主体是孙家、田家、金家的第二代。从认知框架的整体性特征来看,解读《平凡的世界》应侧重人物群像,围绕群像确定分析其共性特征的角度,比如三个家族的年轻人在人生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
在家人看来,孙兰花一辈子做得最出格的事情是嫁给了罐子村的王满银。王满银干不好农活儿,跑出去做生意,却每次都两手空空;好不容易赚点钱,还带回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女人。面对如此不堪的生活,孙兰花选择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不离不弃。孙少安是长门长孙,他选择担起一家人的生活,担起全村人的希望。他收留姐姐家的孩子,让弟弟奔赴理想,让妹妹坚持读书;他选择离开田润叶,迎娶贺秀莲,选择用赚到手的两千五百块钱开砖厂。这些选择决定了孙少安成为新一代农民,成为时代的“领头羊”。孙少平选择奔赴远方,三年的教书生涯结束后,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但他老是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2]在梦想引领下,他走出双水村,走进田晓霞的情感世界,成为一名煤矿工人。由学习引发的精神成长让孙少平有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他克服了自我认同的危机,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孙兰香选择了在家人的呵护下读书,在男友的影响下看足球,主动融入城市生活,用自己的潇洒漂亮赢得男友干部家庭的喜爱。孙兰香也尽自己所能呵护着家人,在大哥生日的时候到窑洞去给做一餐好饭,二哥受伤后邀请他来省城工作。从农村到城市是一段漫长的距离,孙兰香选择奋斗,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少女田润叶想选择爱情,但孙少安不选她,李向前失去双腿,田润叶选择留住一个完整的家。田晓霞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另一个更年轻的生命。田润生选择郝红梅,金秀选择孙少平,金波留恋心中的藏族姑娘。纯粹的感情,单纯的选择,增加了作品的美好。
小说中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孙少平用自己的血汗钱帮助了被包工头欺辱的少女小翠,没多久小翠又回到原来的包工头那里,而且习惯了被欺辱。
通过《平凡的世界》中年轻一代的选择,我们看到创造历史的人,推动历史发展的人,看到被历史成就或抛弃的人,看到在时代大潮中成长的丰富形象,深切理解“人与世界共成长(巴赫金语)”。从群像的整体性特征把握了作品表现的时代内涵。
认知框架在经验中生成,也在经验中优化、完善。教师要在整本书解读中反思认知框架的合理性,通过调整认知框架发展自己的整体认知能力,进而引导学生的解读实践。
三、凸显关联角度的发展性指向
关联理论认为,阅读过程中的最佳关联是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实现最大的语境效果。立足认知框架的整体性特征解读整本书,核心在于建立关联的角度。转入教学实践层面,整本书解读的关联角度应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西南联大总务长、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1942年5月31日读到《骆驼祥子》,觉得“文笔甚佳,结构亦美”,推荐给著名的翻译家、时任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的潘家洵。潘家洵“亦谓甚佳,但谓尚未细思其事实结果是偶然的,抑必然的。若系必然的,则此作为不朽矣”。老舍看到了祥子的生命,领略到祥子的深层心理,解释了祥子必然的命运,这是《骆驼祥子》成为不朽之作的缘由,也是解释作品的规定性起点。沿着这个起点,有很多关联角度能够形成整体认知,比如买车的“三起三落”、祥子的外貌变化等。这些关联角度是学生已经熟知的,教师解读整本书,要看到学生未能建立关联的角度,以此实现学生的能力提升。
比如祥子的人际关系。祥子人际关系极为简单,父母双亡一个人来到城里,在车场认识了刘四父女,在大杂院结识小福子一家,住过几次宅门。这些人际关系中,普遍的阅读关注点是刘四、虎妞、小福子,跟祥子交往线最长的曹先生常被忽略。小说第六章写到祥子跟曹先生重逢,补充交代了两人的交情,“曹先生是他的旧主人,虽然在一块没有多少日子,可是感情顶好”[3]。重遇曹先生的时候,祥子正陷在虎妞的纠缠中不知如何自救,曹先生的出现让祥子“痛快得要飞起来,这些日子的苦恼全忽然一齐铲净,像大雨冲过的白石路”[4]。祥子在曹宅过了一段舒心的生活,虽然曹宅的工钱不比别处多,但祥子被当成人看待,有像样的吃食和住所。曹先生在祥子心中是圣人一样的存在,祥子拉着曹先生出去,觉得体面,跑得高兴。曹家逃到天津后,祥子不得不重回车场。一番折腾、再次走投无路的祥子,“可以投奔的,可依靠的,人,在他心中,只有两个。打算努力自强,他得去找这两个—— 小福子与曹先生”[5]。曹先生没有让祥子失望,给祥子安排了未来的生活,但小福子死了。祥子突然意识到曹先生也救不了他的命,索性堕落下去了。祥子最后一次去曹宅,居然是行骗,他没有进门,曹太太依然让高妈给他拿出两块钱来,嘱咐他快吃点药。与曹先生的交往过程中包含着祥子的“高光时刻”和“至暗时刻”,完整呈现了祥子的人生历程。
回到解释《骆驼祥子》的规定性起点,老舍不仅让读者看到了祥子的生命历程,深入描写了祥子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心理状态,还从多个角度解释了祥子命运的必然性。“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6]一个26岁的人已经丧失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叹、哀痛、失望和愤怒,指向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小说用虚构的情节展现真实的社会生活图景和真实的人性,一方面精彩已经具备成为经典的可能,《骆驼祥子》实现了两者的互动。祥子的愿望是自己的车,自己的生活,都在自己的手里,他没有能力在彼时彼刻的社会背景下实现自己的愿望,除了社会原因,还有深层的心理问题:他一切都从自己出发,心里狭小到只有他自己,面对虎妞、小福子、曹先生……他想到的都只有拉车,不能拉车,剩下的就只有溃败,他心里没有其他人,也没有其他的谋生方式。祥子带着农民式的人生理想走进城市,带着荣光的梦想步入黑暗的时代,病态的社会让祥子不断往下走,病态的心理让祥子溃围决堤。80多年后,潘家洵先生的点评——“若系必然的,则此作为不朽矣”—— 已成现实。
综上所述,要解决整本书解读的问题,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反复实践,在通读的基础上确定解释文本的规定性方向,沿着规定性方向建立整体性的认知框架,在多轮次的阅读互动中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和多元的阅读发现,依托关联理论确定教学指导的方向,以高水平勤奋取得高水平成效。
参考文献:
[1]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46.
[2]路遥.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03.
[3][4][5][6]老舍. 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54,54,198,224.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中学语文教学》2023年第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迷失”与“回归”
2019年第133篇:【教研有味】之真实学习状态下的课堂评价维度
是“学生在阅读”还是“学生在学阅读”?
生命激情的绽放,人生哲思的沉淀
倪文锦︱群文阅读的基本方略 ——以《人物描写一组》为例
看起来很难的“整本书阅读”,这些大咖这样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