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本解读丨《兰亭集序》:春日盛会的乐与悲

编辑说

《兰亭集序》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文章有着比较清晰的情感脉络(乐—痛—悲),但许多学生对这几种情感之间的变化逻辑并不容易理解。对此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校区廖智慧老师从时空转换角度,对《兰亭集序》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梳理。请看——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编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文情感脉络比较清晰(乐—痛—悲),但其情感变化逻辑不好把握。比如,作者是如何由“乐”转“痛”的?后两种情感的变化为什么不是递进式的由“悲”至“痛”,而是由“痛”到“悲”?这些都是深入理解文本的难点,也是深入解读文本的钥匙。本文试从时空转换角度梳理《兰亭集序》的内在逻辑。
《兰亭集序》共四段,前两段主要立足于空间层面写景叙事,两段内容又有递进,从兰亭单一空间拓展到天地宇宙立体空间。通过“俯仰一世”,文章转入后两段,立足时间层面阐发生命思考;其中也有递进,从当下拓展到过去、未来。

“俯仰”:由“乐”转“痛”的跳板
《兰亭集序》虽然涉及“乐—痛—悲”三种情感变化,但究其本质,表达的主要是快乐与悲痛两类情感,呈现出“乐极生悲”的情感逻辑。生发快乐的点是当下空间的集会盛况(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等),生发悲痛的点则是有关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等)。那么,作者王羲之是如何实现由“乐”转“痛”的呢?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关键句子——第三段第一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这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句子,其实是全篇一个枢纽性的过渡句:既通过“人之相与”完成与上文的连接(集会盛况是“人之相与”的一种表现形式),也通过“俯仰”实现意义跳转。上一段,作者感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处“俯仰”是空间层面的实际动作;这一段的“俯仰一世”,“俯仰”成为时间层面的虚指动作。形式上呼应、连带,意义和逻辑上实现跳转,这种写作手法和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的牵丝引带一样精彩。

空间的拓展:“乐”的高潮与“痛”的前奏

《兰亭集序》首段一句一层,分别从良辰、贤士、美景、幽情等方面描写集会盛况,抒发愉悦之情,逻辑清晰,以“信可乐也”来作小结,完全说得过去,为什么作者还要在下一段继续写景?这两段话有何区别?
细读可知,虽同是写景叙事,首段主要聚焦兰亭这个空间,但进入第二段,作者通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将视角投向广阔天空,写作空间也从眼前的兰亭拓展到广袤无垠的天地宇宙。空间的拓展,使人获得更多的视听感受,也将“乐”的情感推向极点、高潮。当个体置身浩渺空间,很容易生发悲情,正如陈子昂所写“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世王勃的《滕王阁序》也通过空间拓展来实现情感的由乐转悲——“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可见,空间的拓展有助于推高当前的“乐”,更有利于思接千载,为后文情绪转悲作铺垫。这种手法虽不是王羲之首创,但此处转换流畅自然,足见其文笔功夫。

时间的纵深:生命个体的“痛”与群体之“悲

按伤怀的程度来说,一般认为“痛”深于“悲”。王羲之为什么却先写“痛”再写“悲”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白本文中“痛”与“悲”的内涵。
先看第三段。“俯仰”一句后,作者谈了两种不同的“人之相与”,然后归至一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快乐总是短暂的;“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的欲望永不满足。后一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叔本华的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王羲之在此处也感慨这种痛苦和无聊,但他的表达更有东方文化的朦胧美。接下来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是在感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有这些感受汇聚在一起,对彼时的王羲之来说,足以发出一声长叹:“岂不痛哉!”这种“痛”是切己的,与个体生命息息相关。
再看第四段。这一段有关“悲”的内涵阐述主要涉及三句话。第一句是“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说明对于生命的悲痛之情,古人和今人一样;第二句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嗟叹当时士人群体生命观的虚妄;第三句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说明对于生命的悲痛之情,后人也将和今人一样。这里其实有两层“悲”意:其一,对生命种种的千古同悲,这是“痛”的纵深;其二,对当时流行的生命观之悲,这是“痛”的延展。二者都由个体生命的“痛”延展到社会群体之“悲”。
由此可见,文章最后一段是对前一段在时间、范围上的拓展与纵深。作者由无垠空间生发深沉之“痛”,又进了无限时间,皴染出千古之“悲”。文章最后,王羲之褪去了个人情感,像局外人一般冷静地审视这一切,发出“悲夫”之叹,说出自己写作此文的缘由。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一文看似情感跳脱,实则有着十分高妙的时空章法。作为一篇教学文本,其解读不能只停留在“是什么”上,而要去探究“为什么”。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2月8日文章《从时空转换看兰亭集序情感逻辑》;作者: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校区/廖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何那么多涂改的痕迹?
欣赏草书《兰亭序》你有什么感觉?(书法:张德进)
生如夏花――读《兰亭集序》有感
《兰亭集序》的写作情绪与内在情感梳理
不一样的《兰亭序》
【名师来稿】《兰亭集序》精品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