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文阅读

对国内外救护直升机的研究现状及使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指出了国内救护直升机研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据此从注重勤务需求分析, 研制要形成系列化及应注重治送结合等方面对国内未来救护直升机的研制提出了看法, 以期对救护直升机研制提供参考。


1 引言

国外对救护直升机的研究和使用起步较早, 已形成成熟的技术和装备体系。部分国家以专用救护直升机为主, 特别是欧、美等部分国家的军队同时配备了多种机型的救护直升机。另外, 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以临时改装的救护直升机为主。目前, 国外救护直升机在局部战争及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已成为提高卫勤综合保障能力的“杀手锏”。随着多样化军事行动对卫勤保障的立体化需求, 我军急需提高立体化保障能力, 因而救护直升机的研制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相继发生如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及2009年5月的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事件, 因道路损毁、受灾地域海拔高等自然条件限制, 地面救助力量很难到达受灾地域, 临时改装的救护直升机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救护直升机的国内外现状及特点进行初步探讨, 并指出目前我军非专用救护直升机研制存在的问题, 最后根据国内外现状及存在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以期对我军救护直升机的研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初, 救护直升机几乎同时在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北非战争中的战术地区开始正式应用。1950年4月4日, 美军用Bell47型直升机实施了战后第一例伤病员空运后送, 伤病员躺在篮式担架内, 担架固定在起落装置顶部。据估计, 朝鲜战争中共用直升机后送了20 000多名伤病员, 伤死率从二战的4.5%下降至2.5%。但在此阶段, 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 尚不能实施伤病员的途中救护。以越南战争为代表的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局部战争, 使伤病员后送进入了成熟阶段。同时, 由于直升机技术性能的不断提高, 进一步促进了救护直升机的发展。美国开始有了经过改装的救护直升机。这一阶段发展的突出特点有2个:一是加强了对直升机构型本身的改装, 如20世纪60年代, 英国研制的“S-61”型直升机, 舱内有现代导航、雷达、定位和测高计等装置;美国的Bell UH-1直升机配备了机上使用的抽屉式担架和充气担架, 还在机上装备了氧气面罩、床头灯、个人污物袋、呼叫铃、警灯、给氧和吸引器等装备。二是机上卫生装备向制式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 美国军事空运司令部与战术空军司令部研制了几种制式的机载医疗箱, 确定了整套医疗卫生装备标准, 并列入了战备库存清单;西班牙的陆、海、空三军统一了机载担架的规格, 大大方便了伤病员的上下机。这一阶段, 通过救护直升机的使用, 使伤病员的后送、等待时间大大降低, 伤死率降至1%。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后, 救护直升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体系日臻完善。

2.1 国外现状

国外救护直升机从结构上主要分为2种类型, 一类是专用救护直升机, 一类是临时改装救护直升机。

专用救护直升机救护能力强, 配备搜索、打捞及医疗救护装备, 机上配有医护人员, 可对伤病员进行紧急抢救、监护、医疗护理, 并对各种条件下遇险人员实施营救、紧急医疗救护和后送。UH-60Q“黑鹰”救护直升机、UH-72A救护直升机、“超黄蜂”救护直升机、Med UAV救护直升机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相关数据见表1。如美军的UH-60Q黑鹰救护直升机为专用型救护直升机, 机上可安放6副担架, 装有1套供氧系统及1套医疗系统, 其内部医疗系统可供3~6名医务人员对伤病员实施救护, 内部设备还包括氧气生成系统、与夜视镜匹配的照明系统、环境控制系统、医药设备、监护设备和新生婴儿保育箱。

表1 国外部分专用型救护直升机相关数据  下载原图

临时改装救护直升机是指对临时承担伤病员空中救护和转运任务的普通直升机进行简单的卫生改装后的救护直升机。通常在机舱内安装担架支架、固定装置及成套卫生装备, 但不改变直升机内部结构。最早使用空中急救后送单元进行临时改装的是以色列军队, 当时正值以黎战争期间, 以军将此单元置于Bell212直升机上, 以后美国、奥地利、法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也相继推出了类似单元。奥地利军队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新型救护直升机加装了直升机医疗救护单元, 由担架、运输架及医疗复苏单元等组成, 医疗复苏单元配有呼吸机、生命体征监测器、心脏起搏器、吸引器、气体输送接口及蓄电池和充电装置。澳大利亚的救护直升机也在机舱内加装了医疗模块, 该模块是“澳大利亚飞行测试服务公司”生产的, 是一种救护单元, 可装于直升机及固定翼飞机上, 由于是一种模块化结构, 所以可适于不同重症伤病员的要求。德军的NH90救护直升机加装了一种“伤员后送单元” (PTE) , PTE由可以分离的上、下2部分组成。上部位于担架后上方, 用于安置医疗仪器, 特别是监护仪器、显示器及供电装置等;下部位于担架的下方, 安装医用氧气罐。PTE集成的主要医疗设备包括:吸引器、输液泵、注射泵、血氧饱和度监护仪器、氧气瓶等。此外, 每架直升机还包括如下PTE不包括的卫生器材:除颤器、光度仪、血氧分析仪、急救箱、抗休克裤、真空垫等。目前, PTE主要置于NH90直升机上, 并已在德军列装, 现已采购了4套[1]。由于该装备采用模块化结构, 因此可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

2.2 国内现状

我国大陆地区自1951年组建运输航空兵以来, 在平时自然灾害和事故的伤病员救援和战时伤病员后送中也采用了空运方法, 但除了1976年唐山地震和西南边境保卫战中的空运后送规模较大外, 其余多为零散报道, 近年在抗击冰雪、5.12汶川抗震救灾、航天飞行保障、奥运安保、世博会等活动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目前, 我国大陆地区常态下的规范化航空医疗救护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至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尚无直升机医疗救护的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我国曾经用于国内医学救援工作的直升机主要包括直-5型直升机、直-8型直升机、直-9型直升机、黒鹰直升机、超黄蜂直升机、超美洲豹直升机、米-17直升机、米-26直升机、AC313型直升机。以上机型, 无论是基本型还是改进型, 都必须对座舱、客舱或行李舱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才能更好地用于医疗救护, 改装主要是2个方面:一是减震隔音, 使机舱内适合医疗救护;二是优化布局, 通过安装固定或可拆卸的设备挂件等, 使机舱的设置便于开展空中救护, 以满足监护、抢救和转运的需要。国内曾用于医疗救援的直升机如表2所示[2]

表2 国内曾用于医疗救援的直升机  下载原图

我军20世纪70年代以后曾对多种型号的直升机进行过卫生改装研制,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和平时灾害救援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多以后送功能为主, 某些改装机型配备部分必要的急救及护理设备。我军对直升机进行卫生改装时, 主要采用一些附加装备。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 空军进行了4种空运救护装备的研究, 海军完成了2种直升机的卫生改装。1994年研制的“xxx型航空医疗箱”是我军第一代制式空运救护装备, 并于2002年改进为“xxx型空运救护装备”。该装备由空运医疗车、急救复苏担架和自动呼吸机3部分组成。但上述装备都缺乏重症监护功能, 不能满足重症伤员全程急救和监护等途中连续救治需求[1,3]

2008年, 我海军研制成功国内和军内第一架专用救护直升机 (如图1所示) 。该直升机为舰载直升机, 以直-8型直升机为基本型机, 可用于伤员转运、海上搜救、人员物资运送。机上装备有救生设备、空中医疗设备 (包括立式心电除颤仪, 壁式心电监护仪, 中心吸氧系统) 。这种新型救护直升机可乘坐位伤员和卧位伤员, 能够在空中为伤员提供紧急医疗救治, 必要时可展开手术。但其适用范围不广, 和我军遂行战争军事行动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所要求的高效立体化全地域后送还有一定差距[4,5]

图1 海军直-8型舰载救护直升机  下载原图

3 我国救护直升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军在以往卫勤保障实践中, 也曾改装部分直升机机型,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缺乏通用型专用救护直升机。目前我军尚缺乏通用型专用救治直升机, 海军新研制的舰载救护直升机只适合海上大型舰船及飞行条件较好的地区使用, 该机最大升限有限, 发动机防尘性能不高, 不能进行全地域及高空飞行。而联合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中, 尤其在战术区, 主要以陆航直升机为主, 且要求直升机能适应各类复杂空中和地面环境。二是临时改装救护直升机性能落后。缺乏重症急救监护功能, 途中救治功能不够;途中救治所需的监护、救治、供氧、供电等装备配备零散, 占用空间, 缺乏综合集成;缺乏机载装备信息化统一论证, 不适应信息化卫生装备建设要求。三是救护直升机的多项战技指标需要进一步系统论证。直升机现场救护和空运后送是院前急救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涉及到基础医学、航空医学、急救医学以及飞行、气象、直升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需要研究的问题较多。诸如空运中低气压、缺氧、晕机、振动、噪音、温度和湿度对伤病员的影响, 空运的禁忌症和适应证, 机型的选择, 设备、药品的配置等问题均需要进一步的方案论证[6,7]

4 对我军救护直升机研制的几点启示

4.1 注重勤务需求分析

救护直升机的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外军在研制救护直升机前都进行了前期大量的论证工作, 包括救护直升机的使用对象、使用背景、使用方式、内部卫生装备和人员配置以及各项战技指标等。因此, 我军在研制救护直升机前必须进行方案论证研究, 借鉴外军的研发经验, 为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少走弯路。目前, 我军面临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的挑战, 立体化卫勤保障是薄弱环节。通过前期论证, 可研究新时期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的特点及对伤病员空中救护的装备需求, 分析面临的局面对我国构成的或可能构成的军事威胁, 论证为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 部队对发展救护直升机的需求程度, 论证救护直升机在我军卫生装备体系和配套卫生装备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现有卫生装备的关系。

4.2 研制要形成系列化

外军尤其是美军救护直升机研制已经成系列化, 分轻型、中型和大型, 可满足不同勤务需求。轻型救护直升机快速、便捷, 接到急救任务时, 能够快速接收伤病员并将其送到就近医疗机构。如美军新型UH-72A救护直升机, 为美军最新型装备, 具有优异的高海拔/高温适应性, 可在4 000 m高度和35℃高温环境下执行任务, 续航时间为2.8 h, 一次可运载2名卧位伤病员和2名医务人员。为适应未来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 外军尤其注重大中型救护直升机的研制。大中型救护直升机由于体积大, 因而作业量大, 一般可以运送20多名坐位伤员或10多名卧位伤员, 内部卫生装备配置合理, 并配有专业救护人员。大中型救护直升机在平时抢险救灾或战时批量运送危重伤病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军未来在研制救护直升机过程中, 除要重点加强中型救护直升机的研制外, 随着经济实力增加及关键技术的攻破, 也要不断向系列化方向发展, 特别是应加强大型救护直升机的研制。

4.3 应注重治送结合, 功能完善

救护直升机的使用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从历次战争中救护直升机的使用效果看, 具有途中救治功能的救护直升机可以大大提高伤病员存活率。因此, 未来我军救护直升机应具备治救复合功能, 在保证伤病员安全后送的同时, 可对伤病员进行复苏、输血、输液、供氧等急救处置, 并可对伤病员各种生理信息进行监测。舱内配置的卫生装备应齐全, 除配置些必要的制式担架外, 还应配置能够实施急救功能的卫生装备, 包括呼吸机、心肺复苏器、伤员复温装置等。

4.4 机载卫生装备配置应合理

经过对救护直升机勤务需求的论证, 根据勤务功能和环境适应性要求确定机载卫生装备品种, 保证能够顺利实施伤员空中救护;根据作业量确定机载卫生装备的数量。对救护直升机的布局、卫生装备数量和品种及医务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以保证人员和装备配置的优化。

4.5 提高信息化水平

救护直升机之所以能够高效地对伤病员实施救护, 除其本身的高机动性外, 还因其广泛采用信息化卫生装备。为实现立体救护的无缝连接, 伤病员在后送途中, 需要建立空中伤病员信息与地面接收医院的实时通讯联系, 以保证地面医院做好充分、恰当的医疗准备。这就要求建立空中医疗救护信息平台, 包括相应的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及通讯指挥硬件平台[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军空运医疗后送卫生装备介绍(上)
快看这里,一饱眼福美军空运(医疗)后送装备“大片”
对越作战开创一项记录,挽救了几百人的生命
东北抗日联军的医疗救护
直升机小知识:航空医疗救援
战火洗礼中走来的军队卫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