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颅脑与颅底MRI解剖
userphoto

2024.03.03 广西

关注

 一、正常表现

(一)横断面

1.颅底层面

      重要结构:颈内静脉、颈内动脉、眼球、筛窦、蝶窦。

                   颅底层面T1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晶状体;2.玻璃体;3.外直肌;4.筛窦;5.颈内静脉;6.延髓;7.枕骨基底部;8.蝶窦;9.眶脂体;10.内直肌;11.颈内动脉

             颅底层面T2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晶状体;2.玻璃体;3.外直肌;4.筛窦;5.颈内静脉;6.延髓;7.枕骨基底部;8.蝶窦;9.眶脂体;10.内直肌;11.颈内动脉

       眼眶为容纳眼球及附属结构的锥形腔隙,外壁坚固而其他三壁薄弱,与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相邻,眶尖部及眶上裂向后与颅中窝相通,眶下裂向后与颞下窝和翼腭窝相通。这些结构的病变可累及眼眶,而眶内病变也可累及周围这些结构。

       该层面前方正中为含气的筛窦和蝶窦,窦腔由较多细小的骨性分隔组成,窦腔黏膜在T2WI呈稍高信号,副鼻窦伴有炎症时可见窦腔黏膜增厚及窦腔积液。前方蜂窝状的为筛窦,后方分隔较小的为蝶窦。颅底肿瘤常常侵犯蝶窦,蝶窦也是经颅底颅内手术的主要通道,术前详细了解蝶窦的解剖特点可以预防手术意外的发生。蝶骨位于断面的中央,其体部为蝶窦,蝶窦后方为枕骨基底部,其向外连接颞骨岩部,两者之间可见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于T1WI、T2WI均呈流空的低信号。颈静脉孔区较常见的肿瘤为颈静脉球瘤,常伴有颈静脉孔及其邻近骨质的破坏,T1WI及T2WI病灶内见点状、细条状无信号的血管流空影,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颈静脉球瘤

A.右侧颈静脉孔区示一较大占位性病变(箭),T2WI见多条细条状异常流空血管影(箭头);B.T1WI增强病变呈明显均一强化(箭)

      层面后部为延髓,延髓两侧有椎动脉上行,后上方为小脑扁桃体。延髓结构较细小,需注意观察,以防遗漏病变。

                         延髓梗死

      A.延髓增粗,延髓右侧T1WI信号降低(箭);B.T2WI呈高信号(箭)

2.蝶窦上部层面

       重要结构:麦克尔腔、蝶窦、延髓、小脑。

       此层面前份的两侧为眶腔,其内主要有眼球、视神经、眶脂体、泪腺和眼外肌;中间部为额窦及其后方的筛骨迷路。断面的中份为蝶窦及其两侧位居颅中窝内的颞叶。断面的后份除背部深肌群外,主要为枕骨基底部与颞骨岩部及鼓部相互连接组成的颅底结构。

                蝶窦上部层面T1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蝶窦上部层面T2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额叶;2.蝶窦;3.颞叶;4.乳突;5.小脑;6.延髓;7.耳蜗;8.麦克尔腔;9.眶脂体;10.额窦;11.岩骨尖

       麦克尔腔是包围三叉神经半月节的硬膜腔,三叉神经节躯体感觉神经纤维位于麦克尔腔内,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分别经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出颅。
       后颅窝的脑组织包括小脑和脑干的延髓。延髓为脑干最下部分,橄榄是位于延髓前外侧面上的圆形隆起,其内有橄榄核。层面后部两侧显示双耳结构及乳突小房,耳蜗内由于含有淋巴液因此其T2WI呈明显高信号。双侧乳突气房内为无信号的空气。
      由于MRI没有骨伪影的干扰,因此后颅窝的检查MRI明显优于CT。后颅窝前部为斜坡,因含有黄骨髓,T1WI为高信号。其两侧为岩骨尖脂肪,于T1WI亦呈高信号,邻近病变侵犯岩骨时,可导致脂肪高信号消失。需注意,当一侧岩骨尖完全气化,而另外一侧未气化且含较多黄骨髓时,可造成两侧岩骨尖信号不一致,完全气化侧呈低信号,而未气化侧呈脂肪样高信号,此为正常变异,不要误判为病变。

         斜坡脊索瘤侵犯一侧岩骨尖

A.左侧岩骨尖受侵,正常黄骨髓信号消失,呈T1WI低信号(箭),右侧岩骨尖正常T1WI高信号影尚存(箭头);B.左侧岩骨尖T2WI异常高信号改变

           两侧岩骨尖信号不对称

A、B.右侧岩骨尖气化充分,呈各序列低信号(箭头)。左侧岩骨尖未气化,含有黄骨髓成分,故呈脂肪样高信号(箭),此为正常变异,而非病变。

3.蝶鞍层面
      重要结构:蝶鞍、海绵窦、前颅窝、中颅窝、后颅窝。

                  蝶鞍层面T1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蝶鞍层面T2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额窦;2.视神经;3.蝶鞍;4.脑桥;5.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6.小脑;7.乳突;8.脑桥小脑三角;9.半规管;10.基底动脉;11.颞叶;12.颈内动脉;13.额叶

      此层面以出现蝶鞍为标志,最显著的特点是两侧蝶骨大翼与颞骨岩部上缘在蝶鞍处形成了一个“X”形交叉,以此为标志将层面分为前、中、后三个颅窝。层面的前份由两侧的眶顶及中间的额窦和前颅窝组成,额叶的下部位于前颅窝内,被嗅束沟分为外侧的眶回和内侧的直回。嗅沟脑膜瘤以及起源于嗅神经的神经母细胞瘤位于此,常压迫额底脑回;中份为蝶鞍区及两侧位于中颅窝的颞叶;后份为后颅窝,为脑桥和小脑所占据。

               嗅沟脑膜瘤(T2WI)

表现为前颅窝底均质肿块(☆),边界清楚,有包膜。额叶底部脑组织受压移位(箭头)。

       脑桥与斜坡之间为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其内侧界由脑桥、小脑和颞骨岩部构成,池内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通过。
      层面正中可见蝶鞍,内有垂体、垂体柄及蝶鞍内的脑脊液,前方两侧可见视神经穿过视神经管,两侧可见海绵窦,颈内动脉于海绵窦侧壁前行,海绵窦为一蜂窝状静脉窦腔,颈内动脉在其内穿行。

      垂体瘤发生于垂体窝内,常引起蝶鞍扩大。颅脑外伤所致颅底骨折造成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破裂时,由于动脉压高于静脉,造成动脉血经瘘口直接流入海绵窦内,静脉内压力明显增高,可见增粗的眼上静脉和受累扩大的静脉窦。

                  蝶鞍扩大(T1WI)

垂体腺瘤。图像示蝶鞍扩大,鞍内均质软组织肿块(☆),侵犯右侧海绵窦(箭头),包绕颈内动脉(箭)​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男,32岁,颅脑外伤后眼球突出,颅内杂音。A.右侧海绵窦扩大,T2WI见异常血管流空影(箭);B.右侧眼上静脉增粗,T2WI呈条状流空影(箭头),右眼球突出

4.鞍上池层面
      重要结构:鞍上池、脑桥小脑三角、第四脑室、小脑蚓部。

             鞍上池层面T1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额叶;2.视交叉;3.鞍上池;4.颞叶;5.脑桥;6.乳突;7.第四脑室;8.枕内隆突;9.小脑蚓部;10.小脑;11.小脑中脚(桥臂);12.脑桥小脑三角;13.基底动脉;14.大脑中动脉;15.垂体柄

               鞍上池层面T2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额叶;2.视交叉;3.鞍上池;4.颞叶;5.脑桥;6.乳突;7.第四脑室;8.枕内隆突;9.小脑蚓部;10.小脑;11.小脑中脚(桥臂);12.脑桥小脑三角;13.基底动脉;14.大脑中动脉;15.垂体柄

       此层面前颅窝、中颅窝及后颅窝均显示。鞍上池为该层面的标志,呈五角形或六角形。其前方为大脑额叶的直回和眶回,后方为脑桥,两侧为外侧裂;池内结构包括视交叉、漏斗、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动眼神经。鞍上池内前部有视交叉、视束及漏斗,视交叉位于垂体柄的前方和鞍结节的上方,视神经纤维在此不完全交叉后再向后外方延续为视束。鞍上池两侧有颈内动脉。它发出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并经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发出的大脑后动脉吻合,形成大脑动脉环,本层面可显示大脑动脉环的大部分,为颅内动脉瘤的常见部位。外侧裂池内有大脑中动脉外侧裂段走行,大脑纵裂池内有大脑前动脉走行,后上方两侧的环池有大脑后动脉走行、小脑上动脉和滑车神经,后上方的脚间池内有动眼神经。

第四脑室位于后颅窝正中,前方为脑桥,前外侧为小脑中脚(亦称桥臂),后方为小脑蚓部。儿童后颅窝最常见的肿瘤为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前者好发于小脑蚓部,后者发生在四脑室内。第四脑室占位常造成幕上脑室梗阻性脑积水。小脑、脑桥及双侧的颞骨岩部之间的区域为脑桥小脑三角,此区最常见的肿瘤为听神经瘤、脑膜瘤和胆脂瘤。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右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动脉瘤。A.T1WI示大脑脚间池前方圆形低信号影,其内见条状高信号(箭),为血栓;B.T2WI示动脉瘤呈低信号(箭)

       双侧小脑半球后方显示流空信号的横窦,由于流空效应呈低信号影,在发生横窦血栓时其流空信号消失,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

5.大脑脚层面
      重要结构:第三脑室、大脑脚、前连合、乳头体、海马、内侧丘系、小脑。

       此层面以出现大脑脚为主要特征,层面前部主要为半球额叶,双侧额叶被大脑纵裂分隔。层面中部以出现乳头体为标志,乳头体在断面上表现为一对椭圆形结构,位于中脑前方,靠近脚间窝,海马发出的穹窿止于其内的乳头体核。乳头体发出乳头丘脑束和乳头被盖束,前者向上行至丘脑前核,后者下行至中脑的被盖腹、背核。乳头体前方为第三脑室,后方为脚间池。第三脑室在此层面呈一线样结构,其前壁由终板构成,两侧壁为下丘脑和视束,后方有左右乳头体。前连合之后主要为中脑,其中脚间池两侧为大脑脚,大脑脚的前外份为皮质脊髓束,其后方分别为黑质、红核,红核的两侧为内侧丘系,中脑导水管位于背侧,最背侧则为中脑顶盖。四叠体池位于顶盖与小脑之间,其围绕大脑脚伸向前外续为环池。

                右侧横窦血栓

      右侧横窦血栓。A、B.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影(箭)

                 大脑脚层面T1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大脑脚层面T2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额叶;2.大脑前动脉;3.第三脑室;4.脚间池;5.下丘;6.小脑半球;7.环池;8.大脑脚;9.乳头体;10.外侧裂;11.蝶骨大翼

       海马位于颞叶内侧,分为头部、体部与尾部三部分,是由于海马旁回外侧部分皮质卷入侧脑室下角内而形成的。在海马头上外侧有侧脑室下角与前上方的杏仁核分隔。海马体部于横断面呈“C”形,海马尾部较细,位于颞角的下内方。海马病变是临床上引起癫痫的常见原因。

             海马MRI横断面解剖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钩回;2.海马头;3.海马体;4.海马尾;5.海马旁回;6.小脑蚓部;7.环回;8.杏仁体;9.侧脑室颞角;10.海马沟;11.中脑;12.中脑导水管;13.环池;14.交叉池

              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

T2FLAIR示右侧海马形态异常,信号升高(☆)

       结核性脑膜炎累及脑底部,造成软脑膜与蛛网膜的广泛炎症,MRI上可呈现脚间池、环池及鞍上池等处脑膜增厚、强化。

                       结核性脑膜炎

T1WI增强像显示环池变窄,软脑膜增厚并明显强化(箭)

6.松果体层面
     重要结构:内囊、胼胝体、松果体、透明隔。
     双侧侧脑室前角呈弯角状,呈“><”形,由胼胝体膝、透明隔、穹窿柱及尾状核头围成,胼胝体膝的纤维伸入双侧额叶,尾状核头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两侧脑室前角经室间孔与位于中线的第三脑室相通。如室间孔区占位则可造成侧脑室梗阻性扩张积水。第三脑室两侧为背侧丘脑,后界为松果体。尾状核头、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为内囊,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头与豆状核之间,内囊膝位于豆状核内侧角的尖端,内囊后肢位于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豆状核呈三角形,外侧大部为壳核,内侧部分为苍白球。外囊居壳核的外侧,其外侧为屏状核、最外囊、岛叶及外侧裂池,外侧裂池弯曲狭长,内有大脑中动脉走行,外侧有颞叶。

               松果体层面T1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额叶;2.胼胝体膝部;3.侧脑室前角;4.透明隔;5.豆状核;6.背侧丘脑;7.上丘;8.小脑蚓部;9.枕叶;10.大脑大静脉池;11.松果体;12.第三脑室;13.颞叶;14.内囊后肢;15.内囊膝部;16.内囊前肢;17.尾状核头;18.颅骨内板;19.板障;20.颅骨外板

                松果体层面T2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额叶;2.胼胝体膝部;3.侧脑室前角;4.透明隔;5.豆状核;6.背侧丘脑;7.上丘;8.小脑蚓部;9.枕叶;10.大脑大静脉池;11.松果体;12.第三脑室;13.颞叶;14.内囊后肢;15.内囊膝部;16.内囊前肢;17.尾状核头;18.颅骨内板;19.板障;20.颅骨外板

     室间孔处肿瘤致阻塞性脑积水

左侧侧脑室室管膜下瘤。A、B.肿瘤向脑室内生长(☆),阻塞侧脑室侧孔(箭),  左侧侧脑室前角、后角扩大积水(箭头)

       内囊的血供来源于大脑中动脉纹状体分支以及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支等,由于其垂直发出,长期受血流冲刷作用,血管壁发生动脉硬化,极易发生血管破裂及血栓形成,造成内囊区的出血及梗塞。

       松果体位于第三脑室的后部,为内分泌腺,成年后可出现钙化。松果体正常处于中线位置,松果体的上方可见左右大脑内静脉,松果体两侧可见左右侧基底静脉和侧脑室静脉,而松果体后方可见大脑大静脉。松果体区儿童较常见的肿瘤为生殖细胞瘤。

            松果体生殖细胞瘤

     A.T1WI增强显示松果体区肿瘤呈明显强化(箭),中脑及四叠体轻度受压;B.松果体区肿瘤(箭)中脑导水管受压变窄,并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

7.基底节层面
       重要结构:内囊、透明隔、大脑大静脉池、尾状核头、豆状核、丘脑、胼胝体膝部。

              基底节层面T1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大脑镰;2.胼胝体膝部;3.侧脑室前角;4.尾状核;5.颞叶;6.丘脑;7.大脑大静脉池;8.侧脑室三角部;9.枕叶;10.内囊后肢;11.外侧裂;12.内囊膝部;13.内囊前肢;14.透明隔;15.额叶

                基底节层面T2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大脑镰;2.胼胝体膝部;3.侧脑室前角;4.尾状核;5.颞叶;6.丘脑;7.大脑大静脉池;8.侧脑室三角部;9.枕叶;10.内囊后肢;11.外侧裂;12.内囊膝部;13.内囊前肢;14.透明隔;15.额叶

      双侧侧脑室前角呈倒“八”字形,胼胝体膝部后方、内侧壁为透明隔、外侧壁为尾状核头。透明隔为两片膜状结构紧贴形成,之间有潜在腔隙,如扩大则形成透明隔腔,即第五脑室,为正常变异。透明隔后方与穹窿柱相连,穹窿柱与两侧背侧丘脑前部间为室间孔,沟通双侧侧脑室及第三脑室。该层面正中可见大脑内静脉池,内有大脑大静脉。

       基底节区影像解剖十分重要,它包括了基底核和一些分隔基底核团的白质投射纤维,前者主要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后者主要有外囊、内囊等。内囊是上达放射冠下至大脑脚的扇形传入、传出纤维束,其中有重要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位于内囊后肢。内囊将尾状核、丘脑、下丘脑与豆状核分开。基底节区为脑卒中的好发部位。临床上中毒、缺氧、炎症、外伤、发育不良及肿瘤等因素均可引起该区域的损害。

     右侧基底节区出血(亚急性期)

A、B.右侧基底节区血肿在T1WI及T2WI上均呈外高内低信号(箭),灶周轻度脑水肿,水肿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改变,右侧侧脑室轻度受压变窄

         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

     A、B.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灶(箭),边界清楚

8.尾状核体层面

      重要结构: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侧脑室体部、尾状核体部。

              尾状核体层面T1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上矢状窦;2.额叶;3.颞叶;4.侧脑室后角;5.枕叶;6.胼胝体压部;7.侧脑室体部;8.胼胝体体部;9.放射冠;10.顶叶;11.尾状核体部

             尾状核体层面T2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上矢状窦;2.额叶;3.颞叶;4.侧脑室后角;5.枕叶;6.胼胝体压部;7.侧脑室体部;8.胼胝体体部;9.放射冠;10.顶叶;11.尾状核体部

        胼胝体体部及压部出现在此层面的中央,其前部纤维伸向额叶,称为额钳;后部纤维深入枕叶,称枕钳。脑肿瘤可沿胼胝体向对侧半球侵犯。严重的闭合性颅脑创伤导致弥漫性轴索损伤时,可伤及胼胝体。侧脑室体部位于胼胝体两侧,呈“八”字形,其前角深入额叶。侧脑室外侧可见尾状核体部,后角较长,突向枕叶,其内可见脉络膜丛。侧脑室体部外侧为放射冠,侧脑室体部旁为多发性硬化、脑梗死及脑白质变性的常见部位。

       肿瘤通过胼胝体侵犯至对侧半球

      右侧额叶星形细胞瘤。A、B.肿瘤信号不均匀,T2WI见灶性坏死囊变(黑箭头),T1WI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白箭),肿瘤侵犯胼胝体,并通过胼胝体体部向左侧额叶生长(★)

                        多发性硬化

      双侧放射冠、侧脑室周围及右侧额叶皮层下白质内多发圆形或类圆形病灶,病灶呈环形强化(箭),部分病灶呈结节状强化(箭头)

                     放射冠脑梗死

     DWI像示右侧侧脑室旁脑白质斑片状高信号影,提示急性脑梗死

       此层面可同时显示额叶、颞叶、枕叶,部分顶叶开始出现。

9.放射冠层面
       重要结构:放射冠、胼胝体、侧脑室顶部、中央沟。
      此层面以出现胼胝体体部及侧脑室顶部为标志。双侧侧脑室顶部相距较远,中间为胼胝体体部及扣带回。侧脑室体顶部周围白质为放射冠,是指由内囊到大脑皮层间不同功能的放射状白质纤维。由于放射冠纤维排列较分散,因此此处的脑梗死常表现为局限的神经系统症状。中央沟位于半球中部稍偏前,相当于侧脑室顶部前1/3平面处的一条浅沟,可借此沟给额叶、顶叶分界和识别中央前、后回。在半球内侧面后部可见一条较深的脑沟,为顶枕沟,此沟的后方为枕叶。

                放射冠层面T1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大脑镰;2.颞肌;3.颅骨内板;4.板障;5.颅骨外板;6.放射冠;7.上矢状窦;8.枕叶;9.顶枕沟;10.顶叶;11.侧脑室顶部;12.中央后沟;13.中央沟

                  放射冠层面T2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大脑镰;2.颞肌;3.颅骨内板;4.板障;5.颅骨外板;6.放射冠;7.上矢状窦;8.枕叶;9.顶枕沟;10.顶叶;11.侧脑室顶部;12.中央后沟;13.中央沟

10.半卵圆中心层面
      重要结构:半卵圆中心、顶枕沟、中央沟。
       此层面以出现大脑半球半卵圆中心为标志,半卵圆中心由大脑半球的髓质形成,是脑白质的核心,若经胼胝体背侧作水平切面,可见脑白质呈半卵圆形,故称为半卵圆中心。此处的白质纤维主要有三种: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核团,呈扇形放射,又称放射冠;②联络纤维,连接本侧半球各皮层,人脑的联络纤维极为发达,与投射纤维和连合纤维相比,其数量最大;③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相应皮质区。半卵圆中心的纤维主要为有髓纤维,故在T1WI上信号较高。脑内白质病变如脑白质变性、多发性硬化等常出现于该区。中央沟为半球外侧面中部稍偏前的一条浅沟,可区别于其他脑沟。

                   半卵圆中心层面T1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额叶;2.半卵圆中心;3.大脑镰;4.枕叶;5.上矢状窦;6.顶叶;7.中央后回;8.中央沟;9.中央前回

               半卵圆中心层面T2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额叶;2.半卵圆中心;3.大脑镰;4.枕叶;5.上矢状窦;6.顶叶;7.中央后回;8.中央沟;9.中央前回

                     脑白质变性

A、B.T1WI及T2WI,双侧半卵圆中心多发斑点状及斑片状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箭),为白质脱髓鞘灶

      大脑纵裂内有大脑镰及其前、后端的上矢状窦断面构成中线结构。上矢状窦断面呈三角形,因流空效应而呈低信号。当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时,流空效应消失,血栓呈高信号影。

                   上矢状窦血栓

A、B.T1WI及T2WI,上矢状窦血液流空现象消失(参见正常解剖图),局部见结节状高信号影(箭),左侧顶叶因静脉回流受阻出现脑水肿(箭头)

11.中央旁小叶下部层面

     重要结构:中央沟。

             中央旁小叶下部层面T1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上矢状窦;2.大脑镰;3.中央前回;4.中央后回;5.顶叶;6.中央沟;7.额叶

         中央旁小叶下部层面T2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上矢状窦;2.大脑镰;3.中央前回;4.中央后回;5.顶叶;6.中央沟;7.额叶

       中央沟是大脑半球最明显的沟,它分隔皮质的运动区和感觉区,即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之间,为额叶的后界。其上端终于背内侧缘中点的稍后方,同时延伸到半球的内侧面,位于扣带沟缘支的前方。

12.中央旁小叶上部层面

       重要结构:中央沟、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上矢状窦。

          中央旁小叶上部层面T1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上矢状窦;2.中央前回;3.中央沟;4.中央后回;5.顶上小叶;6.中央后沟;7.大脑镰;8.额叶

           中央旁小叶上部层面T2WI

            A.横断面;B.横断面标注

1.上矢状窦;2.中央前回;3.中央沟;4.中央后回;5.顶上小叶;6.中央后沟;7.大脑镰;8.额叶

        此层面硬脑膜在大脑纵裂内形成大脑镰,上矢状窦在大脑镰前后两端,呈三角形。中央沟位于该层面中部两侧,呈倒八字样,其前方为中央前回,为皮质的一般躯体运动区,后方为中央后回,为一般躯体感觉区。中央沟附近的肿瘤压迫或者侵犯中央前、后回时,可导致对侧躯体运动或感觉障碍。

(二)矢状面

1.正中矢状面
      重要结构:胼胝体、垂体、中脑导水管、扣带回、中央沟、顶枕沟、第三脑室、斜坡。
       此层面可显示胼胝体全貌,它位于层面中央区域,呈上凸下凹的弧形结构,由前向后分为嘴、膝、体和压四部分。扣带回环绕胼胝体上方,扣带沟位于扣带回的上方。大脑半球中部和后部分别可见较深且恒定的中央沟和顶枕沟。中央沟为额顶叶分界标志,顶枕沟则为顶枕叶分界标志。

                   正中矢状面T1WI
            A.矢状面;B.矢状面标注
1.中央沟;2.扣带回;3.胼胝体体部;4.侧脑室;5.中脑;6.胼胝体膝部;7.穹隆;8.第三脑室;9.胼胝体压部;10.乳头体;11.视束;12.垂体;13.四叠体;14.中脑导水管;15.四脑室;16.脑桥;17.蝶窦;18.脚间池;19.斜坡;20.小脑扁桃体;21.延髓;22.桥前池;23.延髓池;24.顶枕沟

                 正中矢状面T2WI

                A.矢状面;B.矢状面标注

1.中央沟;2.扣带回;3.胼胝体体部;4.侧脑室;5.中脑;6.胼胝体膝部;7.穹隆;8.第三脑室;9.胼胝体压部;10.乳头体;11.视束;12.垂体;13.四叠体;14.中脑导水管;15.四脑室;16.脑桥;17.蝶窦;18.脚间池;19.斜坡;20.小脑扁桃体;21.延髓;22.桥前池;23.延髓池;24.顶枕沟

        胼胝体下方为侧脑室及穹窿,第三脑室借穹窿与前上方的侧脑室体部分开,背侧丘脑的内侧面以及中脑顶盖分别为第三脑室的外侧壁和底。第三脑室向前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经中脑导水管通第四脑室。中脑腔狭窄呈一管状,即称为中脑导水管,中脑导水管畸形,常见者为导水管的分叉畸形和狭窄,其次可见中脑导水管膈膜,造成先天性脑积水。

         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自第三脑室底向下后稍斜行,移行于颈髓。由上至下,脑干腹侧可见脚间池、桥前池和延髓池,脑干背侧可见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和小脑延髓池。小脑上池则位于小脑幕和小脑上部之间。
      垂体位于蝶鞍内,其前部为腺垂体,T1WI及T2WI呈中等信号,后上部分为神经垂体,在MRI T1WI上呈高信号。中枢性尿崩症患者,此高信号区常消失。垂体下方为鞍底及蝶窦,上缘因鞍膈存在而平直,垂体借垂体柄向上连于丘脑下部。垂体的前上方见视交叉和视束。鞍上病变(如颅咽管瘤、脑膜瘤等)向鞍内生长或侵犯时可压迫垂体,但不管压迫程度如何,正常垂体组织不会消失,这是与垂体大腺瘤的重要区别之一。Rathke's囊肿是起源于垂体Rathke's囊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常表现为垂体前后叶间囊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

                   正常垂体后叶高信号

      女,31岁,正常志愿者。垂体后叶在T1WI上呈小片状高信号(箭),为正常表现

                    中枢性尿崩症

女,32岁,中枢性尿崩症。垂体后叶T1WI高信号消失(箭),垂体前叶正常

                  颅咽管瘤累及鞍内

   囊实性颅咽管瘤(☆),向鞍内生长(箭),垂体柄后倾,垂体受压,呈扁平状,紧贴于鞍底(箭头)

       斜坡作为前颅窝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多个重要结构相毗邻,矢状位呈三角形,颅内肿瘤或颅外鼻咽部恶性肿瘤均可侵犯至此,原发肿瘤则常见脊索瘤等。小脑幕居枕叶和小脑之间,向后下连窦汇,向前至中脑后方游离,称小脑幕切迹。小脑幕下方为小脑扁桃体。小脑扁桃体下缘由枕骨大孔向下疝入椎管超过5mm称为Chiari畸形,以矢状位显示最佳。

                    Chiari畸形(I型)

正中矢状位T1WI显示小脑扁桃体下端变尖,疝入颈段椎管内(箭)

2.丘脑内侧层面
       重要结构:顶枕沟、胼胝体、丘脑内侧面、小脑中脚。

      大脑半球前半部为额叶,后半部有顶叶和枕叶。大脑半球最高位置处可显示的沟为中央沟,前后分别有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大脑半球内侧面后部较深的沟为顶枕沟。胼胝体位于层面中央,其上方为扣带回,下方为侧脑室。胼胝体下方为尾状核,脑干上方为丘脑内侧面。脑干由上到下依次为中脑和脑桥、延髓。脑干腹侧自上而下依次为视束、垂体、桥前池、斜坡。小脑半球占据幕下较大空间,髓质内有囊袋状的小脑齿状核,前方相连的粗大的白质纤维即为小脑中脚。大脑脚间可见脚间池,池内有动眼神经和血管,它与视交叉周围的交叉池在影像学上统称为鞍上池。脑桥基底部与斜坡间可见桥前池,池内有基底动脉走行。在枕鳞下部与小脑之间可显示小脑延髓池,又称为枕大池,是颅内最大的脑池,也是正常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的必经之路。枕大池变异可出现异常增宽,称为大枕大池。

                 丘脑内侧层面T1WI

               A.矢状面;B.矢状面标注

1.中央沟;2.扣带回;3.胼胝体;4.额叶;5.顶叶;6.顶枕沟;7.枕叶;8.侧脑室;9.尾状核;10.丘脑;11.脚间池;12.脑桥;13.小脑中脚;14.桥前池;15.枕大池​

                丘脑内侧层面T2WI
            A.矢状面;B.矢状面标注
1.中央沟;2.扣带回;3.胼胝体;4.额叶;5.顶叶;6.顶枕沟;7.枕叶;8.侧脑室;9.尾状核;10.丘脑;11.脚间池;12.脑桥;13.小脑中脚;14.桥前池;15.枕大池


3.苍白球层面
      重要结构:苍白球、壳核、尾状核、中央沟、内囊、钩、顶枕沟。
      该层面中央区域为基底核,尾状核与豆状核呈上下关系,其间为内囊前肢,豆状核后部为丘脑。丘脑上方为侧脑室。依中央沟可识别额叶与顶叶,依顶枕沟可识别顶叶与枕叶。中央沟前、后方分别为中央前回、中央后回。距状沟已不完整,其前份与顶枕沟汇合。颞叶出现了海马旁回和钩。大脑半球内的半卵圆中心白质区增大,主要由上纵束和胼胝体辐射的纤维构成。侧脑室中央部在向颞叶延伸形成侧脑室下角,海马位于其下壁。此层面内囊膝部大部分已消失,苍白球是内囊前肢与内囊后肢的分界标志。壳、苍白球与尾状核头之间的白质为内囊前肢;苍白球与背侧丘脑、尾状核体之间的白质是内囊后肢。
          苍白球层面T1WI
               A.矢状面;B.矢状面标注
    1.中央沟;2.中央前回;3.中央后回;4.半卵圆中心;5.顶叶;6.尾状核;7.丘脑;8.额叶;9.苍白球;10.顶枕沟;11.钩回;12.枕颞内侧回;13.上颌窦;14.小脑;15.三叉神经;16.钩;17.内囊
​                苍白球层面T2WI
        A.矢状面;B.矢状面标注
1.中央沟;2.中央前回;3.中央后回;4.半卵圆中心;5.顶叶;6.尾状核;7.丘脑;8.额叶;9.苍白球;10.顶枕沟;11.钩回;12.枕颞内侧回;13.上颌窦;14.小脑;15.三叉神经;16.钩;17.内囊
       此层面小脑呈卵圆形,其上方是小脑幕,后上方是横窦,前方与颞骨岩部相邻,岩部内走行的是颈内动脉的岩骨段。

4.海马层面
      重要结构:海马、中央沟、侧脑室三角区。
​                     海马层面T1WI
             A.矢状面;B.矢状面标注
1.中央沟;2.中央前回;3.中央前沟;4.中央后回;5.顶叶;6.内囊;7.壳核;8.枕叶;9.侧脑室三角区;10.额叶;11.海马头;12.海马尾;13.颞叶;14.小脑
​                   海马层面T2WI
              A.矢状面;B.矢状面标注
1.中央沟;2.中央前回;3.中央前沟;4.中央后回;5.顶叶;6.内囊;7.壳核;8.枕叶;9.侧脑室三角区;10.额叶;11.海马头;12.海马尾;13.颞叶;14.小脑
       豆状核壳部位于此层面中央区域,其后方可见侧脑室三角区,其下方为海马及海马旁回。海马前方颞叶内尚可见到较窄的侧脑室下角。此层面顶枕、颞枕分界欠清,枕叶已较小。小脑幕下方为小脑半球。
       海马位于颞叶的内侧面,其主要局部解剖结构以垂直于侧脑室下角长轴的斜冠状位显示最佳,海马结构一般分为海马头、海马体、海马尾,海马在记忆和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5.侧脑室下角层面
重要结构:小脑、侧脑室下角、中央沟。
​                  侧脑室下角层面T1WI
                A.矢状面;B.矢状面标注
1.中央沟;2.额叶;3.顶叶;4.岛叶;5.外侧裂;6.侧脑室下角;7.侧脑室三角区;8.海马;9.颞叶;10.小脑上半月叶;11.小脑下半月叶
​            侧脑室下角层面T2WI
             A.矢状面;B.矢状面标注
1.中央沟;2.额叶;3.顶叶;4.岛叶;5.外侧裂;6.侧脑室下角;7.侧脑室三角区;8.海马;9.颞叶;10.小脑上半月叶;11.小脑下半月叶
       侧脑室下角位于层面近中央,呈自后上向前下延续的裂隙状,其前下方为大脑颞叶的颞下回。颞下回前方常可出现明显长T1长T2信号影,是蛛网膜囊肿的好发部位。颞下回上方可见外侧裂和岛叶,其中以岛叶显示较清楚,为一略呈三角形的皮质区,尖端指向前下。大脑凸面自前向后为额叶、顶叶和枕叶。枕叶范围较小,其内可见侧脑室三角区。在颞叶内侧还可见到侧脑室下角。小脑半球位于枕叶下方,水平裂将小脑半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方称上半月小叶,下方称下半月小叶。

6.岛叶层面
       重要结构:岛叶、海马、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中央沟。
​                    岛叶层面T1WI
            A.矢状面;B.矢状面标注
1.中央沟;2.中央前回;3.中央后回;4.半卵圆中心;5.岛叶;6.顶叶;7.额叶;8.外侧裂沟;9.枕叶;10.颞上回;11.颞中回;12.小脑;13.上颌窦;14.翼外肌;15.翼内肌
                  岛叶层面T2WI
1.中央沟;2.中央前回;3.中央后回;4.半卵圆中心;5.岛叶;6.顶叶;7.额叶;8.外侧裂沟;9.枕叶;10.颞上回;11.颞中回;12.小脑;13.上颌窦;14.翼外肌;15.翼内肌
        此层面可见中央沟和外侧裂,并可同时辨认大脑半球5个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与岛叶,其中外侧裂以上为额叶和顶叶。中央沟位于大脑半球上缘中点稍偏前并伸向前下的深沟,此沟可作为额叶和顶叶的分界。中央沟的前后分别是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岛叶位于外侧裂后方。外侧裂以下分别是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叶内侧可见侧脑室下角,呈裂隙状,海马横卧于其下壁。
       此层面可识别主要脑功能区。当病变累及或侵犯某脑功能区时,患者可出现该功能区的相关临床症状或体征。
                    脑功能分区图
1.中央前回运动区;2.中央后回感觉区;3.Wernicke区;4.听觉性语言中枢;5.视觉性语言中枢;6.运动性语言中枢;7.书写中枢;8.视觉区

7.经颞下颌关节层面
      重要结构:外侧裂、中央沟、颞下颌关节。
​             经颞下颌关节层面T1WI
            A.矢状面;B.矢状面标注
1.中央沟;2.顶叶;3.角回;4.中央前回;5.额中回;6.外侧裂;7.乳突;8.颞上回;9.颞中回;10.颞下回;11.颞下颌关节;12.下颌骨髁突
​              经颞下颌关节层面T2WI
            A.矢状面;B.矢状面标注
     1.中央沟;2.顶叶;3.角回;4.中央前回;5.额中回;6.外侧裂;7.乳突;8.颞上回;9.颞中回;10.颞下回;11.颞下颌关节;12.下颌骨髁突
       此层面主要显示大脑半球外侧面中部皮质,其前部自上而下是额中回、额下回、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中央沟前、后方分别为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外侧沟末端后方的为缘上回,颞上沟后方为角回。颅后窝仅有乙状窦沟和其内走的乙状窦。
       由乳突向前是外耳道、颞下颌关节、关节结节、颞肌和颧弓。颞下颌关节关节头与关节窝有“S”形的关节盘,厚约1mm。胸锁乳突肌的前方有腮腺及穿经腮腺的颈外动脉和下颌后静脉。


(三)冠状面
1.经筛骨鸡冠层面
      重要结构:筛骨鸡冠、额叶、直回、额窦、眼外肌、鼻甲。
      筛骨鸡冠位于正中,属前颅窝部分,颅腔中颅盖由额鳞构成,颅底由额骨眶部和筛骨筛板构成。颅盖通常可显示颅骨的内板、外板及板障,板障内含黄骨髓而显示高信号。颅骨内板上可有蛛网膜颗粒压迹出现,部分体积较大,需注意勿混淆为病变。
​          经筛骨鸡冠层面T1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额鳞;2.额上回;3.额中回;4.额下回;5.上矢状窦;6.大脑镰;7.额叶直回;8.额窦;9.上直肌;10.上斜肌;11.下直肌;12.内直肌;13.眼球;14.鸡冠;15.中鼻甲;16.下鼻甲;17.外直肌
​              经筛骨鸡冠层面T2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额鳞;2.额上回;3.额中回;4.额下回;5.上矢状窦;6.大脑镰;7.额叶直回;8.额窦;9.上直肌;10.上斜肌;11.下直肌;12.内直肌;13.眼球;14.鸡冠;15.中鼻甲;16.下鼻甲;17.外直肌
          大脑镰分隔两侧额叶,脑灰、白质分界清晰,T1WI上灰质信号较白质低,而T2WI上灰质信号高于白质。额叶凸面自上而下分别为额上回、中回、下回,由额上沟、额下沟分隔;中线结构旁颅底显示额叶直回。鸡冠两侧的筛板与额叶下面之间有嗅球。嗅神经胶质瘤发生于此,此处亦为嗅沟脑膜瘤的好发部位。后者是前颅窝中最常见的肿瘤。
       层面下部为面颅部,此层面清晰显示双侧眼部、鼻腔及鼻窦等结构。

2.经上颌窦中部层面
        重要结构:额叶、嗅束、上颌窦、视神经、眼外肌。
       颅脑仍为额叶中部断面,其内侧面中份显示扣带沟、扣带回;近颅底面直回旁为眶回。双侧直回、眶回间可见嗅球的后续部分―嗅束,所在脑沟称为嗅沟。嗅球、嗅沟的位置均靠近颅底筛板上方。颅前窝骨折延及筛板时,可撕脱嗅丝和脑膜,造成嗅觉障碍和脑脊液鼻漏。大脑镰上方为上矢状窦,后者因流空效应而呈低信号影。
​           经上颌窦中部的冠状面T1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额上回;2.额中回;3.额下回;4.扣带沟;5.扣带回;6.直回;7.眶回;8.嗅束;9.泪腺;10.视神经;11.上颌窦;12.颞肌;13.咬肌;14.舌体;15.颏舌肌;16.舌下腺;17.内直肌;18.外直肌;19.下直肌;20.上直肌
​          经上颌窦中部的冠状面T2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额上回;2.额中回;3.额下回;4.扣带沟;5.扣带回;6.直回;7.眶回;8.嗅束;9.泪腺;10.视神经;11.上颌窦;12.颞肌;13.咬肌;14.舌体;15.颏舌肌;16.舌下腺;17.内直肌;18.外直肌;19.下直肌;20.上直肌
       层面下部显示眼外肌、泪腺。双侧视神经断面居于眶部中央,呈圆形。上颌窦为鼻旁窦中最大的一对。口咽部分显示固有口腔的硬腭部分及舌体断面。

3.经胼胝体膝部层面
      重要结构:胼胝体膝部、外侧裂、侧脑室前角、蝶窦。
            经胼胝体膝部的冠状面T1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额上回;2.额中回;3.额下回;4.尾状核头;5.大脑镰;6.胼胝体膝部;7.侧脑室前角;8.岛叶;9.内囊前肢;10.外侧裂;11.颞叶;12.前床突;13.蝶窦;14.蝶骨大翼;15.软腭;16.咬肌;17.上颌骨;18.舌体;19.颏舌肌;20.舌下腺;21.蝶轭
​           经胼胝体膝部的冠状面T2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额上回;2.额中回;3.额下回;4.尾状核头;5.大脑镰;6.胼胝体膝部;7.侧脑室前角;8.岛叶;9.内囊前肢;10.外侧裂;11.颞叶;12.前床突;13.蝶窦;14.蝶骨大翼;15.软腭;16.咬肌;17.上颌骨;18.舌体;19.颏舌肌;20.舌下腺;21.蝶轭
        除额叶外,颞叶颞极及岛叶前端在该层面显示,额、颞、岛叶三者间“Y”字形深沟即为外侧裂。中线位置中下1/3交界处显示胼胝体膝部、胼胝体束跨过大脑纵裂连接两个大脑半球。胼胝体膝部上方为扣带回、扣带沟。双侧侧脑室前角呈三角样腔隙,两侧对称,大小相等,内含脑脊液。脑萎缩、脑积水时,侧脑室前角可变圆钝、扩大。脑肿瘤等占位病变可挤压同侧侧脑室前角。
      颅底为中颅窝部分,由蝶骨体蝶轭、蝶骨小翼的前床突、蝶骨大翼构成。层面下部蝶窦内可显示分隔,蝶窦前壁处有开口与鼻道相通。蝶窦癌亦可侵犯颅内结构。后组筛窦外侧壁为蝶骨大翼。


4.视交叉层面
重要结构:基底节区、侧脑室、视交叉。
​                    视交叉层面T1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额上回;2.额中回;3.额下回;4.颞叶岛盖;5.颞上回;6.颞下回;7.尾状核;8.胼胝体体部;9.内囊前肢;10.豆状核;11.外囊;12.屏状核;13.最外囊;14.颈内动脉;15.海绵窦;16.视交叉;17.垂体前叶;18.鼻咽;19.外侧裂
​                    视交叉层面T2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额上回;2.额中回;3.额下回;4.颞叶岛盖;5.颞上回;6.颞下回;7.尾状核;8.胼胝体体部;9.内囊前肢;10.豆状核;11.外囊;12.屏状核;13.最外囊;14.颈内动脉;15.海绵窦;16.视交叉;17.垂体前叶;18.鼻咽;19.外侧裂
      胼胝体体部居于层面中央,与大脑镰及其下方的室间隔等构成中线结构。外侧裂较深,呈“Y”形。颞叶外侧面自上而下为颞叶岛盖、颞上回和颞下回。侧脑室外侧壁为尾状核头部,由此向外依次是内囊前肢、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和岛叶。豆状核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部之间。屏状核是一薄层的灰质板,位于壳核与岛叶之间。屏状核与壳核之间为外囊。
      双侧视神经较上一层面聚拢并形成视交叉,在视交叉与蝶鞍之间的间隙为鞍上池,池内的颈内动脉向外发出大脑中动脉,向前发出大脑前动脉。鼻咽顶壁和侧壁冠状位容易观察,其黏膜光整。

5.垂体层面
重要结构:垂体、垂体柄、视交叉、海绵窦、透明膈。
​                      垂体层面T1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额上回;2.额中回;3.额下回;4.大脑镰;5.穹窿柱;6.透明膈;7.内囊膝部;8.内囊后肢;9.第三脑室;10.垂体柄;11.鞍上池;12.垂体;13.海绵窦;14.咽鼓管软骨
​                    垂体层面T2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额上回;2.额中回;3.额下回;4.大脑镰;5.穹窿柱;6.透明膈;7.内囊膝部;8.内囊后肢;9.第三脑室;10.垂体柄;11.鞍上池;12.垂体;13.海绵窦;14.咽鼓管软骨
       此层面清晰显示额上、中、下回,扣带回位于中线位置。岛叶显示范围增大,基底节结构清晰可见。胼胝体体部下方双侧侧脑室之间为透明膈,透明膈下方连于穹窿柱。
        此层面是显示垂体和海绵窦最重要的层面。垂体位于蝶鞍内,双侧对称,上缘平直或微凹。妊娠、月经期和青春期女性垂体上缘可轻度隆起。垂体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垂体柄居中,5%左右的正常人垂体柄可略偏。病理情况下(如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垂体柄可出现增粗。
垂体上方与鞍膈紧邻,其上方为鞍上池及视交叉,鞍膈中央有垂体柄通过。若蛛网膜通过鞍膈中央孔下陷凸入垂体窝内,则形成一含脑积液的囊袋状结构,称空蝶鞍。垂体下方紧贴鞍底,即蝶窦顶壁。垂体两侧为海绵窦。垂体大腺瘤或侵袭性垂体瘤可累及或侵犯上述结构。向鞍上生长者,可压迫视交叉,致鞍上池变形甚至闭塞。垂体瘤常因鞍膈束缚,外形呈葫芦状,称“束腰征”,颇具特征。垂体瘤可向鞍旁生长,侵犯海绵窦等邻近组织结构。垂体瘤还可以破坏鞍底骨质,向蝶窦内生长。
​                        空蝶鞍
       冠状面T2WI示垂体窝“空虚状”,内充高信号脑脊液(★),垂体组织呈扁平状,贴于鞍底(箭头)
​                    束腰征
垂体大腺瘤。冠状面增强T1WI示肿瘤组织经鞍膈向鞍上生长,因鞍膈束缚(箭),外观呈葫芦状
​                     垂体瘤侵犯海绵窦
垂体大腺瘤。冠状面增强T1WI示肿瘤呈“束腰征”(箭头),肿瘤侵犯右侧海绵窦,包绕右侧颈内动脉(箭)
​                    垂体瘤侵犯蝶窦
       垂体大腺瘤。冠状面增强T1WI示肿瘤组织破坏鞍底,进入蝶窦腔(箭)
       海绵窦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内有血管神经穿行。冠状位上颈内动脉穿行其中,其下缘有外展神经,外侧缘由上至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及上颌神经。如果颅底骨折同时损伤海绵窦和颈内动脉并使两者相沟通,就会形成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同时由于眼静脉注入海绵窦,而眼静脉内没有静脉瓣,致使患侧眼静脉扩张、眼球前突且随动脉搏动而搏动。

6.丘脑下部层面
       重要结构:海马、第三脑室、丘脑、脑桥、中央沟。
​           丘脑下部层面T1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中央前回;2.顶上小叶;3.缘上回;4.角回;5.中央沟;6.中央后回;7.丘脑下部;8.第三脑室;9.杏仁体;10.海马;11.大脑脚底;12.乳突;13.海马旁回;14.内耳;15.前庭蜗神经及面神经;16.三叉神经;17.腮腺;18.环池;19.脑桥基底部;20.室间孔
​                   丘脑下部层面T2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中央前回;2.顶上小叶;3.缘上回;4.角回;5.中央沟;6.中央后回;7.丘脑下部;8.第三脑室;9.杏仁体;10.海马;11.大脑脚底;12.乳突;13.海马旁回;14.内耳;15.前庭蜗神经及面神经;16.三叉神经;17.腮腺;18.环池;19.脑桥基底部;20.室间孔

        此层面大脑半球外上侧出现中央沟,标志顶叶开始出现,主要为顶上小叶、缘上回、角回。第三脑室借室间孔与左右侧脑室相通,通过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连。第三脑室原发肿瘤少见,由第三脑室外突入第三脑室内生长的肿瘤较多。肿瘤压迫或堵塞室间孔可引起侧脑室积水。紧邻第三脑室的是双侧丘脑,丘脑下方、环池两侧可显示双侧海马旁回,海马旁回向内包绕的即为海马。海马在记忆和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海马一般分为头、体和尾三部,与海马体尾部相垂直的斜冠状位可清晰显示海马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分布。海马病变是临床上引起的癫痫常见原因,如海马硬化等。

                    海马斜冠状位

       1.海马头;2.位于沟顶点的边缘内回;3.海马钩;4.杏仁核的皮质核;5.海马旁回;6.脑桥;7.左侧脑室;8.大脑脚;9.第三脑室10.颞角

                      海马硬化

T2FLAIR序列示左侧海马萎缩(箭),信号增高,左侧颞角增宽

      脑桥、延髓和小脑的交界处称为脑桥小脑三角,走行于此区的有三叉神经、听神经等,听神经瘤肿瘤可导致该区扩大,并压迫周围走行的神经如面神经等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另外脑桥小脑三角区也是其他脑外肿瘤的好发部位,如表皮样囊肿、三叉神经肿瘤、脑膜瘤等。

               听神经瘤

T1WI增强冠状面示右侧脑桥小脑三角区结节状强化肿块(★),同侧听神经明显增粗并强化(箭),与肿块相连,此为听神经瘤的特征性征象。对侧听神经正常,无明显强化(箭头)

                    微听神经瘤

      T2WI冠状面示右侧内听道内听神经增粗,呈结节状(箭),未伸入脑桥小脑角池。对侧听神经粗细正常(箭头)

         颞骨岩部及乳突窦内含气体,显示为低信号。走行于内听道的面神经、前庭神经及耳蜗神经,以及耳蜗、前庭半规管等内耳结构均清晰显示。颞骨岩部和枕骨交界处有颈静脉孔及颈静脉窝。当颈静脉窝高于耳蜗水平时可诊断为颈静脉球高位,为一种先天发育变异。

​7.大脑脚层面

重要结构:大脑脚、四叠体池、脑桥。

                     大脑脚层面T1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中央后回;2.顶内沟;3.缘上回;4.角回;5.中央前回;6.顶上小叶;7.中央沟;8.大脑大静脉池;9.松果体;10.上丘;11.四叠体池;12.大脑脚;13.颞叶;14.脑桥;15.延髓;16.齿突;17.寰枕关节;18.侧块;19.椎动脉;20.脑桥小脑角池;21.中脑导水管

                   大脑脚层面T2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中央后回;2.顶内沟;3.缘上回;4.角回;5.中央前回;6.顶上小叶;7.中央沟;8.大脑大静脉池;9.松果体;10.上丘;11.四叠体池;12.大脑脚;13.颞叶;14.脑桥;15.延髓;16.齿突;17.寰枕关节;18.侧块;19.椎动脉;20.脑桥小脑角池;21.中脑导水管

            此层面清晰显示脑干,上方为间脑(即背侧丘脑),其下紧邻中脑,腹面两侧显示粗大的纵行隆起即为大脑脚,继续向下显示宽阔膨隆的脑桥,再向下连接为延髓。中脑背面有两对小隆起,即上丘、下丘,形成四叠体,周围则为四叠体池,其上方还显示松果体。松果体区肿瘤以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和生殖细胞瘤等常见。除四叠体池外,脑桥小脑三角周围为脑桥小脑角池,大脑大静脉周可显示大脑大静脉池,这些脑池均互通。额顶叶交界处为中央沟,其上下方分别为中央前、后回。顶叶由顶内沟分为上下部分,其中上部为顶上小叶,下部又分为缘上回和角回。

        椎动脉走行于颈椎横突孔内。寰枕关节由枕骨髁与寰椎侧块上关节面构成。枢椎齿突居中,与双侧寰椎侧块距离通常等宽,若不等宽常提示有寰枢关节半脱位。

8.胼胝体压部层面

         重要结构:胼胝体压部、小脑半球、第四脑室、小脑脚。

                   胼胝体压部层面T1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中央后回;2.顶上小叶;3.缘上回;4.角回;5.楔前叶 6.顶下沟;7.胼胝体压部;8.侧脑室三角区脉络丛;9.大脑大静脉池;10.大脑大静脉;11.上丘;12.小脑上脚;13.小脑半球;14.中央管;15.小脑中脚;16.小脑下脚;17.颈动脉鞘;18.第四脑室;19.中脑被盖

             胼胝体压部层面T2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中央后回;2.顶上小叶;3.缘上回;4.角回;5.楔前叶 6.顶下沟;7.胼胝体压部;8.侧脑室三角区脉络丛;9.大脑大静脉池;10.大脑大静脉;11.上丘;12.小脑上脚;13.小脑半球;14.中央管;15.小脑中脚;16.小脑下脚;17.颈动脉鞘;18.第四脑室;19.中脑被盖

        胼胝体压部比较宽厚,侧脑室三角区居胼胝体两侧,三角区向外下方移行为侧脑室下角。除侧脑室外,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内均含有脉络丛,它们共同分泌脑脊液,成人总量约为150ml,脑脊液不断产生、循环、回流,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脉络丛乳头状瘤常导致脑脊液分泌过多,上述平衡被打破,产生交通性脑积水。
         小脑半球皮质呈羽绒状,中间由上向下依次显示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及下脚,以中脚最为粗大,如翼状向外后伸入小脑两半球。幕下中线结构主要有第四脑室、脑桥等。小脑是儿童颅脑肿瘤的好发部位。

9.第四脑室层面

重要结构:第四脑室、小脑齿状核、小脑扁桃体、小脑幕。

                   第四脑室层面T1WI

                 A .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顶上小叶;2.顶内沟;3.缘上回;4.角回;5.中央后回;6.楔前叶;7.扣带沟;8.顶下沟;9.直窦;10.小脑幕;11.小脑蚓部;12.第四脑室;13.齿状核;14.小脑扁桃体;15.颈髓

                  第四脑室层面T2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顶上小叶;2.顶内沟;3.缘上回;4.角回;5.中央后回;6.楔前叶;7.扣带沟;8.顶下沟;9.直窦;10.小脑幕;11.小脑蚓部;12.第四脑室;13.齿状核;14.小脑扁桃体;15.颈髓

       冠状位上第四脑室呈菱形,其顶尖部由前后髓帆构成,背侧为小脑,腹侧为脑桥和延髓。两侧为小脑中脚。上方与中脑导水管相连,以中孔与枕大池相通,下端以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侧孔位置相当于脑桥小脑三角。
        小脑蚓部与小脑半球间的白质内有小脑齿状核,位于小脑髓质内侧缘靠近第四脑室外侧缘处,呈皱缩的口袋状,开口向小脑蚓部。小脑底部小脑谷两侧有突向下方的小脑扁桃体,邻近枕骨大孔。急性颅内高压时,扁桃体可被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危及生命的脑疝,即小脑扁桃体疝或称枕骨大孔疝。

10.小脑上蚓部层面
重要结构:小脑幕、大脑镰、小脑蚓部、直窦、横窦。
​                小脑上蚓部层面T1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楔前叶;2.顶内沟;3.顶枕沟;4.顶上小叶;5.辐射冠;6.楔叶;7.直窦;8.距状沟;9.枕颞外侧回;10.舌回;11.枕颞内侧回;12.小脑蚓部;13.横窦;14.小脑扁桃体;15.大脑镰;16.禽距
​                小脑上蚓部层面T2WI
                A.冠状面;B.冠状面标注
1.楔前叶;2.顶内沟;3.顶枕沟;4.顶上小叶;5.辐射冠;6.楔叶;7.直窦;8.距状沟;9.枕颞外侧回;10.舌回;11.枕颞内侧回;12.小脑蚓部;13.横窦;14.小脑扁桃体;15.大脑镰;16.禽距

        小脑蚓部居小脑正中,蚓部上份与双侧半球无明显界限,蚓部下份深陷于小脑谷中,与小脑半球界限分明,紧贴小脑扁桃体。小脑蚓部完全或部分发育不良可形成Dandy-Walker畸形。
        双侧大脑半球内侧面可显示横行的距状沟,围绕距状沟外端向后角内突起的白质称为禽距,其外侧白质含视辐射纤维,为视觉中枢。距状沟下方为舌叶,上方为楔叶。楔叶又与上方顶上小叶以顶枕沟相隔。舌叶两旁由内到外分别可显示枕颞内侧回及枕颞外侧回。
       此层面小脑幕呈接近水平状,其中线区小脑蚓部上下分别显示上方的直窦及下方的窦汇,双侧小脑半球旁小脑幕下显示对称的横窦,呈三角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Radiographics:大脑中线处常见疾病汇总
汇总丨收藏这23个病例,搞定大脑中线处MRI诊断
颅脑的影像解剖与常见异常
头部的横断面解剖及影像
颅脑CT阅片基础
颅脑疾病MR诊断经典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