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81章 为而不争 原文和翻译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

①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②善者:指有道的人。

③辩:巧辩,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④博:广博,渊博。

⑤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⑥有:充实。

⑦多:与“少”相对,这里指丰裕。

⑧利而不害:使万物得到益处而不加以伤害。

⑨道:法则,这里指行为准则。

 【翻译】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实可信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实可信;行为善良的人不善于用言语自辩,爱用言语自辩的人不一定善良;有真知灼见的人知识不一定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没有真知灼见。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有道的人什么也不保留,他愈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越是把自己的一切给予他人,自己就越加丰富。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有道的人的法则是施惠于众人而不与人争夺。

【经典释义】

本章是《道德经》全书的结束语,人生主旨、治世要义皆在此中。老子最后一次告诫世人:坚守虚空,甘居下位,利民而不害,善为而不争,不要被美言所迷惑,不要为虚名而逞巧,不要为虚荣而炫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话语是朴质而不华丽的,那些听起来华美的语言往往不是真实的。“道”本无名,不事雕琢,以朴为贵,所以诚实的话,听起来并不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真诚的语言是要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而真实的想法是无须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的。一方面,老子告诫世人要“言善信”。另一方面,也告示人们,应回归于朴,不要被华美的外表所迷惑。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大“道”无言,善行无迹,它周济万物却从不居功,这就是它的至真至诚。真诚善良的人,就好像无言的大“道”,尽管他不多言,却能让人感受到其博大的胸襟和情怀。所以守道的圣人也不会夸夸其谈。他们“致虚极,守静笃”,行不言之教,用合乎道的行动,来教化世人。口舌是致祸之源,贺若弼多言身死,郦食其能说亡身,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的统治者,都应牢记“善者不辩”的道理。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对道的把握(真知)和多闻(广博)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多闻并不能真正地明白道,而明白道的人也不一定依靠博闻来获得真知灼见。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道者应该每日减少自己的主观妄念,力求达到虚空、平静,如此才能得“道”,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而真正的智者清净、无为、甘居下。他们隐藏自己的智慧还来不及,哪能到处炫耀,自以为是呢?所以,真正有道的知者虽博而不博,看似学识广博的搏者即没有真知。如杨修一样的人,看似聪明实则愚钝。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无积”指的是没有必要为自己打算。“为人”以他人为目的,为了整个人类的普遍幸福与自由,这正是道德的至高境界。“与人”指的是参与繁个人类社会的活动,从事以实现整个人类的利益为目的的活动。这句话意思是说,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为人为己相对,与人与己相待,困惑人们一生。天道无亲,人欲艰险。老子告诫人们要行天道弃人欲,为人而不为己,与人而不与己。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道无私,它只有利于万物,而不会对万物造成伤害。掌握了“道”的圣人,顺天道而行,效法天道之“利而不害”,表现为“为而不争”,也就是只做出贡献,只为他人服务,而不和他人争夺功利。“为”是前提,“不争”是在“为”的条件下“不争”。“不争”,不是消极不为,不是自我放弃,也不是对一切事物的放弃,而是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意欲。他们有所作为却不胡作妄为,成功之后将功劳让与百姓,不居功自傲,因此百姓爱戴他们,尊崇他们,如水流向下一样归附于他们。这是老子治世之道的一个总结,即“利民”、“不争”。

老子在全书的末尾,采用了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讲人生的主旨,后两句讲治世的要义。本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老子在一开头就提出了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三对范畴,实际上讲的是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的污染的本性。

没有了自己占有的私欲,只是以善对待万物;没有了分别与执著,只是以忘我的大慈普行于世;没有了功名利禄,只是以清净无为的本性任凭事物自然发展。世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万物平等,利而不害,一切利益功名之争斗都是违道的。没有了个体之间的对立,只是以“和天下”为大局,为而不争,顺应自然规律,这样才会使万物既能够得利,而又不会相互伤害。这就是老子的无为之道,普天下之真道,释家称此道为“如来”。这就是世界之本来面目,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世界本来就如此般虚无、清净,无所为而无所不为。

苏辙《老子解》

信则为实而已,故不必美;美则为观而已,故不必信。以善为主则不求辩,以辩为主则未必善。有以一贯之,则无所用博。博学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圣人抱一而已,他无所积也。然施其所能以为人,推其所有以与人,人有尽而一无尽,然后知一之为贵也。

信用只要确实、牢靠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华美;美只是外部表现,所以美的语言不一定可信。以善为根本就不追求以言辞说服别人,总想以言辞说服别人的不一定善良。有道将其他的具体知识统一、贯穿起来,就不需要知道、见识得很多。知识很多,每天都有收获的人,不一定能了解道。圣人只是持守道,其他的没有什么积累。但是当使用自己的能力来帮助别人,将自己拥有的给予别人的时候,人的所有所知所能总是有局限的,但是道是没有局限的,这样就体验到道的宝贵了。

势可以利人,则可以害人矣;力足以为之,则足以争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尝害;能为能争,而未尝争。此天与圣人大过人而为万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为书,与其所以为道之大略也。故于终篇复言之。

威势可以对人有利,也就可以产生坏的影响;力量能够用来做事,也就可能因此引来争端。具备提供利益和产生危害的威势,而不去危害别人;具备做事和争执的力量,而不去争执,这是天和圣人大大超越普通人并因此引领万物的原因。这些都是老子用来写《道德经》,用来执行道的大致原理,所以到最后一篇还要再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名言名句大全 老子语录200句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39
《道德经》通读 第八十一章
《道德经》八十一章精解及译文
解密《道德经》第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第81章原文和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