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可乐周五日记(九十二)

今天是202241日星期五。

一觉起来,我们小区又被管控了。于是又是新一轮的核酸检测以及居家隔离。

在疫情反复无常的这两三年来,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工作日常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这让本就不易的成年人世界,变得难上加难。

因为上海疫情外溢的缘故,无锡这边又管控了几个区,还封控了几个小区。借着清明假期,全市又要停摆。

每个人都着急什么时候可以解封,什么时候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倒不是不配合防疫政策,不理解各种官方公告。只是疫情虽然暂停了一切,房贷车贷却得一如既往。

这就让人既无奈又沮丧。

新闻上说某某某翻墙去上班,违背了诸如防疫管理条例之类的文件,于是当事人被请喝茶,后续还将面临各种批评教育甚至是行政拘留。

于是本想快人一步打卡上班,万万没想到,反倒是比别人多解锁了半个月的拘留假期。这种适得其反,想来也让新闻当事人,悔的肠子都青了吧!

若是在几年前看到这种新闻,我多半会吐槽当事人的自作聪明,但现在同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只觉得无限凄凉。

“明知故犯”的翻墙,还不都是因为“家里没粮,心里发慌”吗?

再码字的此刻,已经是202245日星期二了,而且是清明。无锡今天的天气倒是应景,阴带小雨。

在隔壁队伍小朋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稚嫩童声中,我们刚刚做完第四次的核酸检测。

也不知道这种动不动就居家隔离,全员核酸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因为快递停了,所以三月底生日的基友生日礼物,我到现在还没有成功寄出去。实在心烦。

昨天又一次清理了好友列表,零零散散地,又删了十几二十个人。基本上,我不主动删好友,但一旦发现自己被删,那么作为礼貌,自然要删回为敬。

在清理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规律。

第一、删我的,大多是男生。

一类是脱单之后的男生,他们删我好友的原因,真的不难猜,无非是安女朋友/老婆的心;

一类是和我倾诉过很多“亏心事”的精神出轨男或是肉体出轨男或是约炮小王子,他们删我好友的原因,也一目了然:我知道得太多了!

第二、每个人都自认为独特,事实却不是。

共享同一个朋友圈封面甚至一个微信签名的人,数量多得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昨天我甚至动过把这些小伙伴一起拉一个群的念头。

撞封面图,大概都是从网上找来的网图,但那么多的网图,却偏偏撞上了,从这一个层面来讲,大概也算有缘!

至于微信签名,拉丁文版的活在当下及时行乐carpe diem、《论语》里的绘事后素,以及越努力越幸运等,都是热门。大概,这样的句子,引发的共鸣是最多的吧。

第三、凡是曾经线下交集很多,但今后不大可能再打交道的相对熟悉的同学或是普通朋友,谁都下不了那个先删好友的手。

最多,就是屏蔽对方,并且不让对方查看自己的朋友圈,可能是在暗搓搓地期待某天对方能够发现,接着一个生气就先把自己给删了。

这样的话,自己再回删,于情于理,便都无可指摘。

前提是,不要遇上我这种奇葩。

也是昨天,我发现以前交情尚可的高中以及大学同学,朋友圈对我不可见。我以为她删了我,便想回删为敬,但蓦地又想起几天前刷朋友圈的时候,恰好看到她给我们共同好友的动态点过赞。(人过得不好,大概真是因为记性太好?

于是我很生气,就给她发了三个问号。

Emm,她至今没回。其实我生气的点,并不是她对我关了朋友圈,(因为说实话,我也不关注她)而是她为什么不直接把我删了?

既然不想再有互动,又何必留下个好像还恋恋不舍的交流窗口?坏人做得不彻底,好人扮得不完全,拖泥带水,实不讨喜。

第四、你在意的人,大多都不发圈了

每次点人家头像进ta的朋友圈,看到的,却啥都没有,只有一句对方显示三天,一个月,半年的朋友圈!

而平时在列表里超级活跃的,除了微商,代购,就是一群需要靠朋友圈刷存在感,以及经营精致人设的重度寂寞空虚症患者。

也许你的朋友圈里不是,但我的,确实如此(手动狗头保命)

年轻的时候,分享一首歌,会因为点赞评论太少而各种纠结不高兴,现在呢?拉倒吧!Lz的品味无敌,才不和你们这群愚蠢的人类分享。

当然,也实在说不好到底是因为年龄渐长,变得豁达了,还是因为直接躺平,爱谁谁了!

不管怎样,不再对别人的评价耿耿于怀,只专注于认真做自己,便算是一种成长,这是值得开心的。

最近还值得一提的,就是我突然发现自己爱上短篇小说了。经典的鸿篇巨制当然很优秀,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出色短篇,却更考验作者的功力。

除却契诃夫,莫泊桑和欧亨利,我发现都德笔下的故事,也很好读。

譬如他的《磨坊文札》。

没有那么强烈的戏剧冲突,也不安排特别跌宕的起承转合,但胜在韵味悠长,就像一曲和缓安宁的乡村牧歌。

短小精悍的故事架构,既有简单浪漫的纯爱恋歌,又有哀而不伤的情感悲剧,再佐之以静谧美丽的环境描写,每篇读完,都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

相比之下,我个人就不大能欣赏施托姆的短篇,譬如他的中短篇集《茵梦湖》。(里面收录了三个故事《茵梦湖》、《木偶戏子保罗》和《林苑一隅》)

倒不是因为施托姆笔下的故事都关联情爱,格局不大的缘故,毕竟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也是我的心向往之。

可能更多的原因在于即便是号称情深似海的故事,我也没有从施托姆的字里行间,找到男女主角彼此钟情深爱的证据,所以所谓悲剧性的结局,在我读来,便不太对味。

《茵梦湖》里年轻男女的爱情悲剧没有打动我,反倒是《林苑一隅》里面不健康的忘年恋更让我觉得戳心。

已过不惑逼近知天命之年的男主,和17岁尚未成年的女主,本以为男主是王者,女主是青铜,可事实却是反过来。

果然,不论年纪大小,性别男女,凡是先付出真心的,投入感情的,总是容易一败涂地的。

继续码字的现在,已经是202246日星期三了。我们小区还没解封,春光大好,邻居们三三两两的,戴着口罩,在小区里面散步。

如果不是疫情的缘故,这种“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日子,实在再惬意不过。

晚上刷各种媒体公号的时候,看到了上海的许多魔幻新闻,有些已经确认为真,有些据称是造谣,但不论真假,这些新闻大多是负面的。

不排除网上各种键盘侠带节奏的原因,可上海最近的操作,真的很败好感。它的种种举措,都在不断加深以前人们对它的刻板印象:排外却又崇洋媚外,冷漠薄情还自认为高人一等。

当然,现在大难当前,不能搞分裂,骂上海也不能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应该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才对,而不是被带节奏,一顿乱喷了事。

只是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真的很容易被带偏,然后成为操纵者手里的枪,对着操纵者指定的目标一顿疯狂扫射,最后结果不是伤人,就是伤己,甚至两败俱伤。

如此看来,守脑如玉,和守身如玉一样重要!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意识到。

以上。还是那个期盼:愿春暖花开,万事都有好的后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州疫情新增破百,这个冬天抗疫依然是主线,出门做好防护
您的核酸结果,也是这种“蛙跳式”的更新吗?
有疫情不外出
又做核酸
疫情过后,社区中迎来哪些变化
滑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连续三天全员核酸检测,史无前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