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网络经典诗歌】仲嘉宪/紫槿/徐一川•诗歌评论(总251期)
userphoto

2023.02.12 河北

关注

1,  《回乡记》读后

             文/仲嘉宪

      立强兄新年好,读了你发来的春节回乡组诗,感同身受。你是个执著的诗人,无论勤奋还是坚持,都表现出一种与时间相抗衡的勇气。在个体表达日渐无力之际坚持无用之用;但是,一个人所体验到的全部,何尝不是一个完整世界呢?且独特无二。家乡作为一个加剧差异化的地理和情感时空,同样从属于你的体验世界,虽破碎而依旧完整。古人说“近乡情更怯”,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变与不变、在与不在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不在理性范畴之内,所以很难应用现成的词语。你的组诗有这样的说和未说。

      故乡之“故”像村头老树的根,难以觉察的盘根错节里是司空见惯的痕迹,平静得掀翻了内心之堤,却无以言说或词不达意。这来自于不同的速率,城市像现代巨兽,并依靠货币的加速流通,生产出主流的生活方式,这涨落和错位本身就是凌乱的,就连实用也算不上,被高速旋转至边缘地带的乡村只剩下静默的老人。对此,谁能够居高俯瞰呢?也许无语恰恰源于这现代时空落差所造就的奔流、奔突、奔泻,你的诗便是这泄洪区。

      回乡首先会感觉到我们都在折旧,折旧感来自时间,和旧物,时间带走了一些旧物,还留下一些,能够加以辨认的只有“家乡”这个概念。春运把我们的时空扭曲了一下,给敏感的心带来撞击一般的震撼。可是,也许我们自身也已经成为故乡的陌生人了呢,现实本身具有的内在矛盾和关系张力让新旧、亲疏重新组合。谁能够自觉到自己的站位呢(《渡口》《我还是旧的》《回家》)?

      祭扫同样是一个传统意象,这让我把祖先崇拜与信仰短暂地联接起来,但我知道这很牵强。亲缘是被乡愁死命拽住的一根线,牵动着童年和无穷的记忆,什么样的剧变可以冲刷和带走它们呢?这时候黄昏是最贴切的画面,天色将暗,只有活着的人才看得到这样渐变的累积过程并预感翌日曙光。只把目光投向已逝,只有怀念是不够的(《黄昏》《小雪》);却又能突然地放大时空,用一下终极视角,像陈子昂。你的诗写已经娴熟地将蜂拥的感受逼入到体验里,并在体验里抵达日常生活所不及的形上时空。

      若要安静下来静态地概述家乡,就是有与无。躲避了集体记忆后的个人记忆,一根绵长而脆弱的线索,家乡太重,而线索太细,一旦断裂则再无恒久。同样,物理空间的开阔视野,却会被内心的障碍物阻挡着,如果我们依旧坚持,山峦会不会被抹平(《白佛山》)?众生里谁是那个俯瞰的人?谁是那个低伏的人?谁在幸福谁在哀伤?家乡的田野还是那么自组织,相比之下内心更需要一种组织的动力。或许,这时候孤独也是一种秩序(《湿地》)。

       读过那篇“被抛弃的两亿人”——留守的父老乡亲(《单楼村的老人们》)。亲缘不是终极寄托,这不仅仅表现在淡漠上,也同样表现在悲苦上,这些恰恰是变中的不变,却又是硕大经济体里的广阔角落。有时候感觉到我们的信仰所在即此,信命信天,可叹的是还将持续。对此也只能有待于时间,我们都是时间的孩子,在时间中既无悲观也非乐观地生成那么一段,只是希望通过诗,多体验一些。

     依然精悍,因而借助比照所产生的空间张力,让那些富有意味的词语通过组合而入心入骨,好处是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当成了炼钢炉,用每一首每一节砌就自己的体验空间,也贴合了自己的锲而不舍:一个人尽其一生还是可以打通一口井的。以上个人读后感受,一笑。

       2023·1·29

2,《陈立强一月诗选》读后

           仲嘉宪

      立强兄好,读了你的《1月诗选》,写一点读后感以塞君望。

      诗歌是一个人的履历。你的诗来自日常,感受尽数逼入体验,再转换为纯粹的诗言,这点上次读你的返乡诗已经述及,一月诗一以贯之。

      诗歌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人的存在秘境,就在于它靠近或者可以完全重合自己的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里有童真,和自己所有想要的一切(《流浪》)。诗人对于时间的敏感分为现实和历史,但这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来自于自己身体内部的现实和历史,一次来完成自我的全部构架(《那年》)。那么,想不要的呢?而且不同的时空能并行吗?当一个人仰望星空,并且代入,果然还是需要“等待”,“十五”比“戈多”实在,但等待本身则是一个无边际的行动,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呢(《从此》)?

      被互联网时代压缩的时空,其实并不是大自然的时空,虽然并不虚拟,但已经与我们的记忆和经验相距甚远,变形的事物何止于此,这也是孤独感来源之一,你的诗歌其实也在做一些还原的工作(《孤独》)。
这种孤独感更容易出现在不眠之夜,“夜静思”确实给过很多人开启自身的钥匙,如果可以则一直能想到天明,想什么可能无关紧要,错乱而并行的时空,他者与自我,只要想,漫无边际得就像盲目的自由,即使想成“空洞”,无意中就多出了一个维度(《深夜》)。

      这次一月诗中还有一些返乡之作。返乡旧识重逢,除了记忆,还有各自的经历,由“霜鬓”而引出“守着各自的白”,芸芸莫不如斯,不由地浮想“共同体”和“个体化”的种种,最终大约依然是人的存在(《重逢》),一个人在他的属群之中,他的开放和锁闭毫无目的性地流失于时光悠悠。古镇也是,相互关系已经分裂了,这从熟稔到陌生的过程,也是双向背驰的结果,被我们敏感到的差异化总是会更多,这是否孤寂的原因呢(《古镇》)?

      “骨头”作为诗人的常用意象,代表着自我存在的证明性基石,由此而常常幻听到它脆裂的声音,这种声音轰然而至的时候,诗歌能够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吗(《清晨》)?“骨头”作为自我存在得以证明的基石,人是这样,山也是这样(《一座山》)。

     我也喜欢小树林,哪怕很小,但足以包裹一个人的身影,它隐喻了很多,但却没有给我一种强迫,似乎只要我走进去,就成了一体(《小树林》)。“山寺钟声”跟“小树林”一样带来莫名的慰藉,有时候我们很难从更深处辨认它们,就像大自然的大,就像无始终光阴的悠远,它们本身的在,就足以让灵魂震颤(《钟声》)。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它这样自在矗立着而又无影无踪,仿佛有更大的日常带着它走,人身不由己地生存在更大的时间里(《鸟窝》),并慢慢长成了年岁,到了一定年岁,会由于无数触媒而不断想到死亡,由此而想推论出虚无来,继而再想反转为余生的实有,这是否皈依自然宗教的预兆(《火葬场》)?

      “把美好的世界还给他们吧”,而宁愿过一种与诗为伴的孤寂生活,这——毕竟还是可以自选的生活,仿佛一接近这日常的美好,就会坠入世俗。对世俗的拒绝也算是小小的自由意志,我一向认为自由不“主义”,共同体里一些人的自由与另一些人的不自由相平衡。鸡汤说:你喜欢的日子就是好日子,这句话广谱,把合理性赋予了所有的个体,可是一个人无法躲避对不喜欢的日子的不喜欢,我们用城府把这种不喜欢藏起来,可它终究还在,与我们的诗歌对峙。

    2023·2·9

3,《中诗网》紫槿、徐一川老师点评《老家》

老家
文/在水之浒

没有稻田
没有稻草人
西边是水浒古镇
南面是千年宋城
一条汶河
一衣带水

死了的芦苇
倔强站着
好像我多年的爱情
野鸭子
不停地游
它们被保护的
千秋万代
它们饱食终日

阳光正好打过来
老家摇晃了一下
整个东平摇晃了
一下

    【紫槿推荐】:这一组完成质量较高。语言,布局,意境,张力,情感,拿捏都比较到位。
    【徐一川点评】:“在水之浒”诗友的诗作,文字简洁、洗练而蕴藉,开篇直接切入,节奏紧促、明快,意象的抓取和勾连能快速抵达,有张力、有爆发力,在情感上较为沉郁,直击人心最为柔软、脆弱的部分,产生痛点。这一首《老家》,起首的两句“没有稻田/没有稻草人”,就有着极为丰富的暗示,一个千年的古城,已经没有了传统的农业耕种,能看到的是“一条汶河”;紧接着笔锋一转,“死了的芦苇/倔强站着/好像我多年的爱情”,这是诗人的“倔强”、诗人的风骨和血性,而与之呈现鲜明对比的是“野鸭子/不停地游......饱食终日”,此处借物象喻世象,令诗人遗世独立之形象更为突出。结尾以虚拟的、动态幻象进行意境渲染,这里既有时代冲击的象征意义,也有诗人心象之起伏动荡,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和感慨。


【主编简介】:陈立强,男,60后,山东东平人,《中国网络经典诗歌》主编。作品发表在《诗刊》《山东诗歌》《河南诗人》《安徽诗歌》《流派》等刊。诗观:精炼、精致、精妙。

投稿须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 | 冬至 | ​作者:仲嘉宪
叶嘉莹从现代观点看旧诗
开讲啦!| 杨嘉欣:《行路难》赏析
论梅尧臣的茶诗(下)
【每日黄诗】诗歌,其实都有背面。(2023年10月23日《巴里坤向北:孤独之神的家乡》)
【诗艺花苑】锦 荣 | 家乡莲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