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路寻源湖北:寻茶深处见繁华(上)

执行:刘杰   陈飞                 特别支持:湖北省文物局   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是华中地区的茶叶产销中心,最晚至乾隆年间,已经有晋商在此设立商号,将茶叶销往新疆、蒙古等地。宜昌是西部茶叶的产销中心,其茶叶来自四川和湖北西部如鹤峰、秭归、远安、宜都、五峰、建始、利川、竹溪,称之为西路茶。鄂南如赤壁、通山、通城、阳新等地,以羊楼洞为中心。清代咸丰之后,羊楼洞更是成为销往俄罗斯的商品茶核心产地与加工基地。

羊楼洞:刻尽沧桑青石板

羊楼洞位于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羊楼洞镇,为湘鄂交界之要冲。羊楼洞路段的茶马古道始于宋,繁荣于明清。明嘉靖初,这里的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

因万里茶道属于长距离跨国贸易,而绿茶的质保期较短,明清时期交通又不发达,万里茶道上外销的茶叶主要是砖茶(黑茶)和红茶。在万里茶道上,最著名的砖茶品牌,是羊楼洞的“川”字牌砖茶。

19世纪晚期,羊楼洞的一家茶叶包装厂

羊楼洞的“川”字牌砖茶,始于1791年晋商在此开设的长盛川砖茶厂。该茶厂早期生产“帽盒茶”,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开始制作砖茶。1862年,中俄两国签订《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俄商开始进入中国内陆收购茶叶,并在羊楼洞设立俄国茶行,直接在羊楼洞收购、加工茶叶;

随着俄国商人进驻羊楼洞,近代茶叶加工技术与羊楼洞本地传统制茶技术互相融合,致使羊楼洞制茶水平不断提升,带动了羊楼洞及周边地区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时,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福建、江西等地产茶区出茶量大幅下降,使以羊楼洞为代表的洞庭湖茶区成为当时万里茶道上最重要的茶产区。洞庭湖茶区的茶叶主要在潘河边的新店(现属湖北省赤壁市)集散,通过潘河(位于湖北、湖南两省交界处)进入长江,转运至汉口。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复兴街

因“川”字牌青砖茶不仅便于运输,还可以帮助游牧地区、高寒地区人群促进消化,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此成为万里茶道上极为重要的贸易商品,畅销国内外茶叶市场,成为历史上万里茶道中最著名的砖茶品牌。

目前赤壁市羊楼洞、新店明清石板街仍然保存完整,似乎在向我们倾诉当年万里茶道上“川”字砖茶的辉煌。现“川”字品牌由赵李桥茶厂所有,赵李桥茶厂是中国边销茶(砖茶)行业的重点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万吨以上。1992年,“川”字牌砖茶生产企业被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

羊楼洞长裕川旧址。长裕川是对俄、蒙地区供应茶叶的主要商号

鼎盛时期,羊楼洞日日车水马龙,夜夜灯火辉煌,人潮如涌,昌华似锦,有着“小汉口”的美称。0.4平方公里面积的范围内纵横着24条大街,麇集了4万多人口、200多家商号,除了少量本地人开的商号,更多的是来自山西的“晋商”。甚至俄国人、英国人也在这里办工场、开商号。

而今,赤壁市更新、改造老茶园,扩建新茶园,推广无公害茶园,扶持一批优秀茶叶生产企业,以羊楼洞生产的绿茶、红茶、砖茶等为代表的“洞茶”正继续源源不断地销往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漠北地区,以及外销欧美和日、韩等二十多个国家,延续着羊楼洞茶文化的千年醇香。

【遗址寻源】赤壁羊楼洞古镇

赤壁羊楼洞古镇遗存构成主要包括明清石板街、百余栋传统民居建筑、六处茶加工片区、十余处桥涵、井泉与碑刻等。晋、粤、俄商当年所设六大茶庄片遗存位于古镇周边,分布在石板街的周围,并通过七座石桥与石板街相连通。赤壁羊楼洞古镇反映了青砖茶、红砖茶的加工、贸易的全过程,见证了俄商带来的砖茶机器生产技术更新的历程,证实了该地区为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内销、外贸商品茶基地的核心地位。

石板街上的车辙印

武陵山区:一抹宜红映古道

宜都茶场

武陵山自古以来就是产好茶的地方。在明清时期,武陵山区为土家族居住地,武陵山区的茶叶通过水路、陆路向土家族与汉族居住地的交界处——渔洋关(现属湖北省五峰县)汇集,经过水陆转运至长江,顺长江而下到达汉口。在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以后,武陵山区的茶叶销量剧增,武陵山茶区逐渐成为了万里茶道上重要的产茶区之一,武陵山区产出的宜红茶也成为了汉口茶市重要的茶叶品牌之一,远销中亚和东欧。

宜红茶(张璨龙 摄)

“宜红茶”因在宜昌集散、加工、转运、出口而得名。关于宜红茶形成的直接原因,宜昌市政协原主席李亚隆先生在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宜红茶是因为外贸而创制的,鸦片战争后因为国际市场对红茶需求的激增,由部分商人在鄂西、湘西茶区推动'白茶改红茶’和'绿茶改红茶’而形成。”清光绪二年(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之后,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宜昌红茶”出口迅速增长。1886年前后,“宜昌红茶”出口年输出量达15万担左右,畅销英国、俄国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声誉极高。宜红古茶道因此逐渐繁荣,沿途茶港也相继建埠。

武陵山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中国茶讯》1950 年第1011 期详细记载了鹤峰和石门宜沙通渔阳关的两条宜红古茶道线路:由鹤峰到渔洋关有360里,经九峰桥、垭坪、燕子坪、清水汆、岩板河、阎王鼻子、三板桥、五道水、杨柳岭、瓜楼湾、钉子铺、杨花子岩到渔洋关。沿途路险道窄,骡马难行,专靠肩挑人背,每人可背百斤,往返一次13天;由湖南石门的宜沙至渔洋关有120里,经大神、平洞、长岭、曹家垭、方家湾、毛竹河、南坪河、邓家岭、炉岩、庄巴岩、埋金坑、安家冲、狗头井、清水湾、一碗水、三板桥、西流溪、黄土包、马岩墩、小河,到渔洋关。道路坎坷,人行危险,骡马更难行,此路往返一次4天。

当年不仅有陆路运输,也有水路运输。从五峰到宜都有便利的水运条件,流经渔洋关的渔洋河在丰水期可以通行俗称为“摇摆子”的小船,涨水季节渔洋河上的小船有近百艘。但是这种小船无法在长江安全航行,故需在宜都转运货物到大船后,才能进入长江航道。反之,从汉口载运生活用品上行的船只,也需在宜都转换成小船,再运往渔洋关、聂家河等地。

五峰精制茶厂 (张璨龙 摄)

繁荣的宜红茶生产、贸易,促动了一批集镇的兴盛。一些重要水陆交通的节点逐步形成了“茶港”,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宜都市的陆城胜利街和石门县的宜沙老街。宜都市陆城胜利街地处清江和长江交汇处,红茶源源不断地在宜都集散转运,使得宜都的码头业务空前繁荣,形成了许多经营茶叶的商号、茶叶集散的仓库、装运的码头以及古街道。在茶叶出口的高峰期,成批的船舶停泊在宜都的码头区,江边帆樯林立、鳞次栉比。

茶港水运码头遗址

目前湖北省五峰、鹤峰等地仍然留存着大量与万里茶道相关的文物建筑,这些文物建筑是明清至民国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武陵山区)种植茶叶、进行茶叶贸易(管理)、连接万里茶道的重要实物见证,诉说着“宜红”古茶的辉煌岁月……

【遗址寻源】鹤峰古茶道南村段

今存恩施州鹤峰县境的茶道主要有三条,分别通往宜昌五峰县境、湖南石门县境等不同方向。鹤峰古茶道南村段是宜红茶明清容美土司时代重要的商贸运输线路。在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背景下,容美土司对外交往受限,物资和金银奇缺,其须大规模地种茶、制茶、修建茶道,来发展土司与内陆的茶叶贸易,履行对王朝的茶叶朝贡,从而满足土司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鹤峰出产的茶叶经鹤峰茶道运至湖南石门县,继而通过五峰古茶道源源不断地运到渔洋关集散、精制、包装,通过水路转运至汉口,一路北上,销往蒙、俄等国家。

【遗址寻源】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段   

五峰古茶道位于湖北省五峰县境内,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五峰外运茶叶、连接鄂西茶区与中俄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世纪始,湖北鹤峰、宣恩、恩施、长阳和湖南石门等地的毛茶通过五峰古茶道源源不断地运到渔洋关集散、精制、包装,通过水路转运至汉口,一路北上,再出口到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其中,汉阳桥段古茶道石板路全长3公里。为五峰县内主要通道之一,是连接五峰、鹤峰、长阳等鄂西南茶区古茶道的必经之路。

连通古茶道的重要桥梁五峰县汉阳桥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宜昌问茶计▏“茶叶强市”之路
对3万只羊的回礼,为何选择茶叶?
万里茶道其实不是一条道路,而是一种经济流向(上)
壶瓶山茶叶产业发展极简史
宜红茶的前世今生
“万里茶道第一砖茶”——赤壁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