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初的日本拒不臣服且斩杀使臣,朱元璋为何将其列入“不征之国”

明朝初期,由于沿海地区时常遭受倭寇袭扰,再加上张士诚、方国珍残部与倭寇勾结,朱元璋称帝后曾遣使与日本交涉,结果五名使者被怀良亲王所杀。此后,由于倭寇时常袭扰,而部分日本大名又态度傲慢,导致两国关系极为紧张。然而,即便如此,朱元璋却将日本列入了“不征之国”,严禁子孙后代对其武力征讨,这又是为什么呢?

  

明初与日本虽来往较密,但两国关系极为紧张

从元末时期开始,便已经有倭寇袭扰沿海,朱元璋称帝后诏谕四方,然而仍有倭寇“乘中国未定,寇掠沿海”。与此同时,还有张士诚、方国珍的残部逃亡海上,时常与倭寇勾结劫掠货船和袭扰沿海地区,因此朱元璋对日本从一开始就几乎没有任何好感。

杨载画像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朱元璋派杨载出使日本,国书中明确提到,“宜朝则来廷,不则修兵自固。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然而,由于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收到国书的乃是南朝征西将军怀良亲王,他不仅没有臣服,反而杀了使团中的五人,又将杨载扣留了三个月才放回,而倭寇则仍然横行浙江、福建一带等地。

由于当时对日本局势不明,明朝以为怀良便是日本国王,因此眼见倭寇闹的不停,明朝又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派莱州同知赵秩前往日本,谴责“国王怀良”,迫于国内的局势,怀良亲王这次并未太过为难赵秩,派遣了僧人前往大明奉表称臣,送来了贡马和特产,并释放了此前劫掠的七十余人。

日本怀良亲王画像

洪武四年(1371年)十月,怀良亲王的使者抵达京城,明太祖朱元璋对此大为欣喜,设宴犒劳使臣。在得知日本民间崇信佛教后,朱元璋还命僧人祖阐、克勤等八人与日本使者一同回国,又给“国王怀良”送去了《大统历》和文绮、纱罗等。

这次来往虽然使得双方关系缓和了很多,但恐怕令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到,怀良亲王于洪武五年(1372年)便由于战败而退隐了。而此后与大明往来的日本使团,完全就是假借“日本国王怀良”的名义,因此非但没能禁止倭寇的袭扰,就连前往日本的祖阐等人也被拘留了两年才被放回,以致两国的关系始终较为恶劣。

1340年日本南北朝形势

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有大名派僧人宣闻溪等假借“国王怀良”名义前来朝贡,由于没有国书奏表,朱元璋并未理会。不久,又有其他岛屿的大明派遣僧人来朝贡,朱元璋以以不能代表日本国王为名不予理会,并以倭寇时常袭扰为由,名中书省行文责备。

此后,洪武九年(1376年)、洪武十二年(1379年)、洪武十三年(1380年)、洪武十四年(1381年)、洪武十九年(1386年)先后有日本大名派遣使臣,或以“国王怀良”的名义,或以“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名义前来朝贡,但由于时常有倭寇袭扰的原因,朱元璋对其全部予以拒绝,并多次行文谴责日本“国王怀良”和“征夷将军源义满”。

  

洪武十九年(1386年),“林贤案”爆发,朱元璋查明胡惟庸曾派林贤前往日本,意图借助日本方面的力量谋反,而日本方面也的确派了僧人如瑶等人以朝贡为名,意图行刺自己,只是因为当时胡惟庸已死这才作罢。于是,林贤最终被诛灭九族,而朱元璋也就此中断了与日本的来往。

也正因此,在多年后钦定《皇明祖训》时,虽然朱元璋也将日本列入了“不征之国”,但在其国名旁边,却特别标明“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朱元璋出于多重考虑,将日本列入“不征之国”

从以上明朝与日本的来往历史可以看出,明朝初期与日本的关系较为恶劣。按理来说,既然双方关系如此恶劣,明朝不征讨日本也就罢了,朱元璋反而将其列入了“不征之国”,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对手,没有征讨必要。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说道,“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意思是说,这些国家隔山望海、偏居一隅,就算得到了其土地和百姓,反而由于交通不便而无法有效统治,反而要付出极大的统治代价,完全就是不划算的买卖。

紧接着,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又写道,“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北方的蒙古等草原部落不仅与大明接壤,而且自古以来双方便征战不休,这才是应该重点防御的对象,应该时刻予以防备。

可见,将日本列入不征之国,朱元璋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倭寇虽然时常袭扰,但由于双方隔着大海,并不会对大明造成多么严重的损失,而劳师远征又实在有些划不来。

  

原因之二:元朝前车之鉴,征讨代价太大。事实上,面对倭寇的不断袭扰,以及日本方面回书的语气,朱元璋并非没有过动兵的想法,但经过认真思虑后,朱元璋最终还是放弃了使用武力,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元朝两次出兵日本,结果因遭遇飓风而遭遇惨败的前车之鉴。

例如《明史·日本列传》中便提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曾致书日本,谴责其国王和征夷将军,并意图动用武力,而“国王怀良”则给明朝回书,意思日本并不怕明朝动武,“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原因之三:急需恢复国力,水师战力不行。在经历了元末明初的战乱,再加上明朝初年连年对北元动武(洪武年间曾先后十三次北伐),此时的大明急需要迅速稳定国内形势和恢复国内经济,此时再远征日本显然不是个明智选择。

此外,此时的大明水师并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曾三次到访过大明的日本僧人祖来,曾给日本大名写了几封信(1988年公开),其中分析了明朝不可能对日动武的理由,其中明确提到,此时的明朝水师剿灭海盗尚且吃力,更遑论远征日本。而组建水师又并非一日之功,且需要大量钱财,对于此事的大明来说显然有些不合时宜。

  

由于以上三点原因,朱元璋非但始终没有对日本动武,反而将其列入了“不征之国”。当然,不征讨日本,也不代表明朝不予以防范,为了减轻“倭患”,朱元璋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是中断与日本的贸易来往,朱元璋先后多次下令实施海禁政策,洪武三年(1370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四年(1371年)又颁布“禁海令”,规定:“……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七年(1374年)则撤销了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和广东广州三次市舶司。

二是加强沿海卫所战力,洪武六年(1373年)任命于显为总兵官,巡视倭寇时常出入的地区。洪武二十年(1387年),派江夏侯周德兴前往福建滨海四郡,修筑城墙一十六座,并从拥有三个男丁的百姓家中抽取一个男丁充当戍卒,增设四十五个巡检司,共计新增兵力1.5万人。又令信国公汤和巡视浙东、浙西,整顿海防,修筑城墙五十九座,又从每户有四个男丁便抽取一人充当戍卒,从而新增兵力五万八千七百余人,分别戍守各个卫所。闰六月,朝廷又命令苻坚准备海船一百搜,广东准备两百艘,于同年九月在浙江等地搜捕倭寇。

  

如上,朱元璋之所以将日本列入“不征之国”,主要是受限于当时的明朝局势。在北元威胁仍然存在,而日本又远在海外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必要武力征讨,再加上元朝的前车之鉴,以及当时明朝的水师战力,迫使朱元璋不得不放弃武力征讨。

题外话:《皇明祖训》中提到的“不征之国”一共有十五个,分别是:朝鲜国(今朝鲜)、日本国(今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今越南北部)、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南部)、苏门答剌(今苏门答腊岛八昔)、西洋国(今科罗曼德尔海岸)、爪洼国(今爪哇岛)、湓亨国(今马来半岛)、白花国(今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三弗齐国(今苏门答腊岛巨港)、渤泥国(今文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元璋的荡寇谋略:既然外交谈不拢,那就和日本断交,准备战争!
洪武大帝的抗日神剧
朱元璋生前立下的祖训:此国永远不准攻打,并且子孙后代都不能打
朱元璋要灭日本,为什么刘伯温以死相逼不让攻打日本呢?
日本明目张胆参拜靖国神社,根源竟是朱元璋几百年的庇护!
朱元璋最痛恨的国家,弹丸小国跟大明对着干,偏偏又拿它没办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