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云;唐太子的藏魂 (七)
 
一、何皇后产皇子,昭宗泣血弃子:

公元904年(天佑元年)正月,朱温开始逼昭宗迁都洛阳。昭宗很清楚朱温的狼子野心,大唐的根基在长安,而并非在洛阳,他以何皇后临盆在即为由,暂缓迁都。

  三月,皇后何氏产下一小皇子。朱温多次派人前来欲加杀害,幸众宫女与内侍拼死相救,方保无恙。这时候,昭宗想起了李淳风对唐太宗说过的那句话,也知道朱温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皇室之人,忙命心腹内侍去荣华殿中取来锦盒。

  没多久,内侍取回来一个黄缎包袱,昭宗忙上前拿过包袱解开,见里面是一个一尺见方,颜色古朴,没有任何纹饰的盒子。

  那盒子拿在手里还挺重,好像里面放了不少东西。昭宗打开一看,见里面只有一封书信,这么重的一个盒子,里面居然就只有这一封信。

  信封用火漆封口,上面几个御笔朱批正楷:大唐皇室留宗。

  昭宗认出是太宗皇帝的御笔题字,忙拆了火漆,抽出了里面的一页宣纸。

  宣纸上面的字迹却不是太宗皇帝的:天佑天不佑,大唐子孙祸,除去木子姓,方保皇族留。就这么短短的二十个字,下面的署名是黄冠子。

  黄冠子是李淳风的道号,这封信是李淳风留下来的无疑了。信封上的太宗皇帝题字,可想而知当初太宗皇帝对这封信的看重程度。

  李淳风不亏是术数大师,把什么事都料到了。

  看着后面的那十个字,昭宗欲哭无泪,想不到大唐李姓子孙,居然沦落到要活命就必须改姓的地步。

何皇后泪水涟涟跪着上前说:“皇上,朱温贼子篡唐之心路人皆知,如今大唐李氏遭血殇之难,紫金光禄大夫胡三公乃忠义之人,何不请他前来寻求避解之法?”

  紫金光禄大夫胡清,在家中排行第三,世称胡三公。其曾祖胡咏为文宗皇帝时的右散骑常侍,历三朝。胡清为人正义,当年宦官刘季述弄权,朝廷上下无不怨声载道,胡清曾在金殿之上大声痛骂刘季述,历数刘季述的恶迹,一时间震惊朝野,胡清的忠义之名天下皆知。

  刘季述本欲加害胡三公,不料宰相崔胤联合朱温,起兵杀了刘季述。在这场诛杀宦官势力的斗争中,左神策军将孙德昭立下大功,深得朱温的赏识。

  是夜,胡三公在内侍的带领下,避过朱温的耳目,来到皇帝的寝宫,见昭宗愁眉不展,旁边站着抱着太子的何皇后。

  昭宗皇帝心乱如麻,大唐的江山随时都会改姓,如今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襁褓中太子的安危,用什么办法才能保太子无恙呢?

     见是情景胡三公随声道 ;圣皇,皇后别愁待奴卜上一卦,随手掏出卦板举过头顶默然少许"碰"的一声卦象呈现......"火水未济卦",顿时昭宗脸色大变,默许、三公随手坎离颠倒卦爻道:或许只是这一条路.可走了............?

   在夜幕的保护下,胡三公策马狂奔,终于摆脱了身后的追兵。他不敢走官道,只拣小路往东南方向走。天明时分,胯下那马发出一声悲鸣,口吐白沫扑倒在地。所幸胡三公有所防备,才没有被摔着。

二、胡三公遭劫难,喜得黄柏相助:

  用不了多长时间,那些追兵就可能追上来,胡三公身着一身官服,一眼就被人认出来。他脱掉外面的官服,往前走了一段路,见路边有一家农户(后注是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忙上前敲开门,开门的是一个壮汉,手里拿着一把大刀,一副很警惕的样子。

  胡公公从身上拿出一些碎银子,对壮汉说道:“我乃福建客商,途中遭遇匪兵,除我与幼子外,全家皆被杀害,我这身衣服最能引人注意,可否卖一套衣服给我?”

  壮汉看了看他,也不说话,回头从屋内拿出几件衣服。胡公公换了衣服,将原来的衣服用布包了,塞到猪圈的猪粪里。

  这时,饿极了的太子哇哇大哭起来。事有凑巧,这家的农妇刚生过孩子,奶水很足,听到孩子的哭声后,从内屋走出来,叹了一口气说道:“可怜,可怜,小小年纪就遭此劫难!”

  农妇从胡公公手里接过太子,进屋奶太子去了。

那壮汉说道:“你不是福建客商,你乃朝廷命官,你虽脱去了外面的官服,可你那官靴却出卖了你,说,你到底是什么人?”

  胡三公看了一眼穿在脚上的官靴,想不到这山野之中的人,竟然这么精明,当下惊慌不已,说道:“我乃朝廷左谏议大夫方玉谦,因……”

  这时候,后面响起急促的马蹄声,晨光中,一队官兵飞驰而来。

  那壮汉见胡三公脸色大变,说道:“想必是追你而来的,你且先到我屋后躲避,我来应付他们!”

  胡三公忐忑不安地躲到屋后去了。

  少顷,一队官兵来到屋前,领队的军官拦住正扛着农具出门的壮汉:“喂,你看到一个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六十岁左右的男人过去没有?”

  壮汉回答道:“我刚起来,没看见,不过天明时分,我好像听到有马蹄声经过,好像还不止一匹马!”

  一个军士对那军官说道:“胡清一定有人接应,否则他不可能走得那么快!”

  那军官挥手说道:“快追!”

  一行官兵急驰而去,很快消失在山道的尽头。

  那壮汉见官兵走远,转到屋后看着胡三公,说道:“你不是左谏议大夫方玉谦,你乃紫金光禄大夫胡清!”

  胡三公惊道:“你是何人,为何知道我的官讳?”

    一般山野农夫,没有人知道朝廷官员的官讳。

  那壮汉说道:“胡大夫莫惊,我叫黄柏,我父亲乃僖宗皇帝时的礼部侍郎黄浩,因谏僖宗皇帝恭迎佛骨而遭贬为平民,我乃当朝光化三年的武举人,因无钱贿赂官员,只落得有个武举人的空名,无法报效国家。如今自耕自种,倒也落得逍遥自在。我虽是一鲁莽之人,可胡公的忠义之名,天下皆知,刚才我就已经看出你是骗我,要真想加害于你的话,就不会用谎言将那队官兵骗走了!”

  听黄柏这么说,胡三公放下心来,但他仍不敢说真话:“实不相瞒,我正是紫金光禄大夫胡清,因不满朱温把持朝政,欲联络各李姓诸王重整朝纲,不料事败,方遭朱温派兵追杀!”

  “原来是这样!”黄柏说道:“如今四处都是朱温的人,你一个大男人,抱着这个孩子,就算能够躲得过他们的追杀,可这个孩子要是饿了怎么办?”

  这可是个大问题。现今兵荒马乱的,到处都是遭兵匪洗劫的村子,走上几十上百里地,都很难见到一个活人,大人倒可以忍饥挨饿,可一两个月大的孩子,是饿不得的。

  黄柏见胡三公面露难色,于是说:“胡大夫,你若信得过我的话,先把孩子放在我这里,贱内刚生育完孩子,奶水充足,哺养两个孩子不成问题。至于你,可去前面山脚下的岩洞中躲藏,我早晚送饭给你!他们正四处找你,都以为你往别处去了,现在你躲在这里,他们怎么都想不到。”

  胡三公想了一会儿,为今之计,也只有这样了。他双手抱拳对黄柏说道:“黄义士的救命之恩,胡某无以为报,怎么敢再烦劳?”

   黄柏说道:“说什么烦劳不烦劳的,比起胡公的忠义之名,我差远了。这里距离长安也就两三百里地,我可以托人打探那边的情况……”

  胡三公想不到这一夜的狂奔,也就跑出两三百里地,他疲惫地点了点头,按黄柏的指引来到位于山脚下的一个石洞中。

  石洞并不大,也不深,高约两三丈,深约五六丈,虽在山脚,但并不潮湿,最里面垫了一层厚厚的干草,还有石头砌成的锅台,想必经常有狩猎的猎人在这里过夜。

三、胡公家族遭难,始祖来到徽州:

   胡三公在石洞内住了下来,他以为住上一两个月就行了,谁知道这一住就是一年多。几天后,黄柏来到山洞,带来了令胡三公痛不欲生的消息:金吾上将军孙德昭的首级悬在长安城南门外,尸体曝晒三天后扔入渭水,朱温得知胡三公出逃后,命人杀了他全家26口,连两岁的小孩都没有放过,除此之外,还杀了与此事有牵连的太傅胡勉和尚书令方诚等大小官员27人。

  胡三公闻讯大哭,跪在地上朝长安城磕头不已。当黄柏去扶他的时候,他的额头鲜血直流,整个人瘫软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那种瞬间失去家中所有亲人的痛,是一般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过了好一阵子,黄柏才说:“胡公,贱内所奶的孩子,并非你的儿子,而是当今太子!”

  胡三公也知事再也瞒不过,微微点了点头,哑声说道:“如果你把我和太子献给朱温,高官厚禄任你选……”

  黄柏愠道:“胡公,你把我黄柏想成什么人了?朱温贼子祸害天下,人人得而诛之,我黄柏虽非圣贤之人,但也知晓礼义廉耻,绝非那种见利忘义的小人。胡公,你且安心在这里住下,待事情有所缓和之后,再做道理!”

  是年6月,朱温逼昭宗皇帝迁都洛阳,他还下令长安全体居民也要一起迁走。接着,他命人把所有长安的建筑物拆毁,木料都投入渭水,漂浮而下,进入黄河运往洛阳。那整齐的街道,繁华的市场,瞬间变成了残垣断垒和堆堆瓦砾,巍峨的长安城遭到了又一次的大浩劫。

  迁都的途中,朱温诛杀了大批李姓皇族和那些不听他话的官员,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势。

  胡三公闻讯,跪在洞口望长安哭了三天三夜后,他咬破手指,将这些事写在了一张宣纸上,把这张记载有千古悬疑的纸,卷成筒塞入竹筒中,用蜡封口,最后将竹筒放进石洞中的一个岔洞中,用石头封住岔洞口,再用黄柏送来的糯米团熬成粥,和上黄土,把岔洞口的石头糊严实。这样一来,就没有人轻易拿走那个竹筒了。

    1000多年后(1944年12月),北大著名考古学教授苗君儒带着几个学生到蓝田县一山洞考古,为避雨来到这个石洞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那个岔洞,发现石壁的胡清亲笔提字“天佑二年胡清”从而得知了传国玉玺具体失踪的原因,这是后话了。

  外面的时局仍然很乱,胡三公在山洞中度日如年,每天用石头在石壁上做记号计算着日子。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一年多。这时候的他,须发蓬乱衣衫褴褛,形同乞丐,纵是当年的熟人再遇到他,也认不出来了。

  太子在黄柏夫妇的哺育下,长得很健康,开始呀呀学语。

  胡三公知道在这里并非长久之计,见太子断了奶,便起了带太子回乡的念头。在一个雾气笼罩这苍茫大地的清晨,他带着太子,告别了恩人黄柏夫妇,踏上了千里回乡之途。

  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徽州那处离开了二十多年,留下无数童年记忆的小村庄。可是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无数残垣断壁,瑟瑟风中,那些随风飘零的落叶与杂草,似乎在向人述说着发生在这里不幸与苦难。

  向乡人打听之后,胡三公才知,早在一年前,就有一队朝廷的官兵来到这里,将全村男女老少杀得干干净净,村口那座大土堆里面埋的,就是全村大小208人的尸首。

  胡三公来到大土堆前,跪在地上流泪不已,若不是因为他,全族何至于遭此横祸?他愧对列祖列宗。

  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在大义面前,他相信土堆中208个冤魂能够理解他的苦衷。

  站在他身后的太子似乎明白了什么,缓缓跪了下去。

  胡三公见状,忙扶起太子。太子乃千金之躯,怎可向平民百姓行此大礼?

  两人相拥而立,胡三公极目四望,这万里河山之中,还有他们两人的立足之地吗?

四、考川隐居公逝,始祖终留祖训:

    此地不宜久留,胡三公背着太子,沿山路继续往南走。翻过了几座大山之后,来到一处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又累又饿的胡三公来到一家人的院门前,刚要敲门,突然头一晕,身体一歪,就再也不知道了。

  当他醒过来时,见躺在一张床上,床前站着太子和一个和蔼的老人。

  老人和颜说道:“你终于醒过来了!”

  胡三公虚弱地问:“请问老丈,这是什么地方?”

  老人说道:“此地叫考川,三天前客官带着这个孩子晕倒在我家门前!”(作者注:考川今叫考水,位于江西婺源境内,距县城约18公里)

  胡三公说道:“多谢老丈救命之恩,我胡三……”

  老人目光如炬,低声问道:“你是否遇上大悲之事?”

  胡三公问道:“老丈何以得知?”

   老人说道:“我替你把过脉,你脉象虚弱无力,乃劳累所致,可你的心脉杂乱,且目色赤红,此乃悲伤过度之相。”

  胡三公说道:“实不相瞒,我乃外地客商,为避兵祸携家南逃,可途中遭遇兵匪,全家被杀,只有我带幼子逃出!”

  老人点头道:“难怪如此!不知客官究竟要逃往何处?”

  胡三公说道:“只想寻求一个避世之处,将此子养大成人便可!”

  老人笑道:“考川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历年兵祸都难波及至此,一年到头也难见到一个生人,客官难道还想逃到哪里去?”

  他手上出现一个包袱,接着说道:“这是客官的包袱,包袱虽不大但却较重,客官可查看一下,是否少了什么东西?”

  胡三公微微一惊,若老丈看过他的包袱,就知道他真实的身份了,当下接过包袱,也不打开,只放在枕边。

   老丈接着说:“你的身体还很虚弱,要精心调养一段时间才行!”

  胡三公见老丈慈眉善目,并非奸恶之人,遂问道:“敢问恩公尊姓?”

  老丈说道:“老汉我姓潘,今年六十有八,会点岐黄之术,当地人称潘神医!”

  不亏是神医,单从脉象上就猜到胡三公身上发生过什么事。

  潘神医膝下无子,只有一女,早已嫁到邻村。

  胡三公的身体恢复之后,见这里的村民忠厚淳朴,且正如潘神医所说的,这里地处偏僻,一年到头也难见到一个生人,于是带着太子安心住了下来。

  在考川村民的眼里,他们是一对逃难到这里的父子。为了维持生计,胡三公开了一家私塾,教授临近几个村子的小孩子读书。

  潘神医见胡三公一个大男人带着孩子,既当爹又当娘的,生活有诸多不便,便四处张罗着想要他续个弦。可他却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谢绝了潘神医的好意,一心一意抚养太子。

  胡三公遵照昭宗皇帝的圣意,将太子改姓胡,取名昌翼,字宏远,号眉轩,又号绎思。喻“大得覆翼”之义。

  胡昌翼自幼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四书五经。时光如梭,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太子长大成人。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21岁的胡昌翼以明经科第二名进士及第,正当朝廷举贤受职之时,传来胡三公病重的消息。胡昌翼忙向后唐庄宗皇帝请假回家侍父,以表孝心。

  胡三公深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他不想让那个秘密随着他而埋入地下,在病榻前,他要胡昌翼挖开墙壁,从里面拿出那个藏了十几年的木盒子。并且出示当初从宫中带出的御衣和宝玩。

  打开木盒子,里面有昭宗皇帝的血书,李淳风留下的那封信。看过血书和信之后,胡昌翼什么都明白了,他泪流满面跪在病榻前,朝胡三公连磕9个响头。

   胡三公指着盒子里用黄缎包着的东西,要胡昌翼打开。胡昌翼解开黄缎,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一尺见方,高约六寸的玉印,玉印的玉色温润,在光线的照射下,周遭出现几道七彩光晕。玉印上伏一条仰首五爪虬龙,周边侧壁为阴刻祥云图案。他拿起玉印,翻过底边,见下面是八个篆体阴刻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印的下方一角用黄金镶裹,旁边隐约有裂痕,底边一线镶着黄金,也雕了一些云状纹饰。

  有关于传国玉玺的故事,胡昌翼是知道一些的,《史记》与《汉书》上也有相关的记载。他怔怔地看着手中的传国玉玺,说不出话来。血书与传国玉玺这两样物件,是证明他乃李唐皇室的最好凭证。

  胡三公的声音微弱:“你且收好,此物切不可旁示于人,历来兵乱,都与此物有关,玉玺虽是圣物,却也是人世间的不祥之物呀!”他接着说:“朱温贼子早已经死了,国仇家恨,一切都已烟消云散。我死后,你可恢复李姓,毕竟你是李氏皇子!”

  胡昌翼哭道:“父亲,大唐江山早已换姓,我虽李唐皇室,但深感父亲养育之恩,既然先皇遗书中已准我改姓,又何必改回去呢?自我之下所有子孙,世代姓胡,永不改姓!” 

          纯粹真实的江山易主的故事,大唐败落的历史呈现在太子胡昌翼面前。一封血书让胡昌翼幡然醒悟。母后在血书中写道“……十万余众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一字一泪把他的神经都震碎了,他在暮色中痛苦徘徊,一点一点找回自己。他决意终身不仕了。从此,他孤身只影,与高山对话,与流水相伴,冷了、渴了、饿了,饮一杯红泥小火炉上新焙的绿茶糯米酒,嚼着大唐的名号取暖。于是,考水的青草地上,绿水河边常出现一抹单衫微寒的背影,像一株孤独的胡杨,孑然兀立,直到岁月褪尽了他的风华色彩。自从身世披露,他仿佛获得彻悟之后的真谛,大觉之后的从容,他耕云种日,建明经书院讲学传道,怀古于幽谷,射猎于大泽,访友于僻壤,舒胸臆于高台。

        胡昌翼隐居于考川,后人称明经先生,其后裔也因此被称为“明经胡氏”。为避免兄妹之间的姻亲,铭记改姓源流,昌翼便从此立下胡李不婚的祖训。

  唐会昌癸亥三月五日生(843),后唐天成丙戍五月卒(926),享年八十四岁,葬婺源考水下市宅后巽山。胡三公死后,胡昌翼守孝三年,他自知乃帝室之胄,又何必屈尊于别人之下,令先人蒙羞呢?于是在考川村中修建了一所书院,专心教书讲经,结交乡野隐士,拒不出仕,世称“明经翁”。
2015-11-14 15:30: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才是李世民不杀武则天的真正原因!绝对意想不到
明经公胡昌翼:大唐皇帝遗落在民间的儿子,他后来怎么样了
王朝覆灭之际,皇帝将小皇子送与大臣:让他跟你姓!后来却成大器
唐朝历代皇帝介绍,大唐盛世资料
奇皇后是否喜欢元顺帝?奇皇后和元顺帝有孩子吗
中国史上当过两次皇帝的6个牛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