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话戴锦华:当我们看电影,看见的是什么
《与他者相遇--电影中的残障人士和我们》,这是周末北京星空艺术节上戴锦华老师的讲座主题。在此前几小时,我的轮椅因大雨差点来不了现场,在几位朋友合力帮助下才有机会亲身体会戴老师的线下。

电影,是社会的窗口,也是社会的镜子。戴老师的讲座围绕几部残障电影展开,包括韩国李沧东的《绿洲》,娄烨的《推拿》,和最近一部记录片《人间旅途》。在其他以残障人士为主角的影片中,哪怕是《阿甘正传》和《触不可及》这样的名作,戴老师犀利地指出,残障成了一种隐喻甚至噱头,片中的角色没有融入历史,没有被历史暴力所改变,(反而不断“自强不息”改变了历史命运)。在那样的电影里,我们看不到真实的残障者。
我们谈他者,都在谈自己的镜子。每个生命都充满脆弱不安的体验,这是共通人性。但如果举目四顾只看到自己,没机会看见与我们不同的他者,生命将是孤独而封闭的。戴老师提到了人的“社会性”,是社会性让我们看到他者的存在,并且和他者建立联结,走出自我囚禁的孤岛。

互动环节,我举手提了个问题:《推拿》里有段台词,说在盲人眼里,明眼人宛如拥有神力的另一物种;我们主流文化中,也要么将残障人看作能通灵的人(例如至今盲人的标签都是算命大仙),要么残障者看作无能的可怜人。当不同的群体处于如此不平等的位置,对于对方要么仰视要么俯视(甚至是歧视),如何实现戴老师所讲的沟通和联结呢?
戴老师回答:价值评价单一,人就有等级高下之别,比如有钱的和没钱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只有当社会价值多元化,人与人之间才会没有高下,只有不同,就像男人和女人各有力量的不同,不同职业者各有擅长技能的不同。
一位听障青年提问:现在一些作品大力宣传助听器、人工耳蜗、AI翻译等技术,仿佛有了技术,听障者和普通人的交流就一样了,差异被抹除了。戴老师如何看待这种唯技术论的潮流?
戴老师说:这是一个大困局里呈现出的小问题,现在人类太崇拜技术,在技术之下残障者一些真实困境被遮蔽了,对技术的使用缺乏约束边界,人性和人的权益正在被侵蚀。
最后,戴老师说,“屏幕”这个词的另一面,是“屏障”与“幕布”;当我们以为自己看见了许多,不妨追问,这会不会同时是一道屏障,阻挡了我们看见更多更广的东西?

作者|苏相宜
心理咨询师 中级社工师
心理平台签约聊愈师
青年助学志愿者协会成员,曾在罕见病心理关怀公益机构全职工作五年,孤独症谱系图书《你好,我是阿斯伯格女孩》合译者,积累有与青年学生、残障人士及特殊孩子家长工作经验。持续接受个人体验和个案督导。
咨询方向:情绪压力,职业学业,亲密关系,创伤疗愈,个人成长。
受训经验:人本萨提亚,后现代叙事,Oh卡,精神分析等。

更多阅读

活出自己故事的人不伤心--驻马店伤心故事集

为什么说“残疾预防”宣传方式走偏了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戴锦华 在场
意大利残障人士的性辅助师:帮残障人士解决性问题(组图)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够燃,够打动人心的生活就没那么“难过”
“智障”青年麦克斯李:上海家里有2000万动迁房,但我要自食其力送外卖
《朵拉》只是在宣泄着自己生而为人的欲望,谁来关心残障人士的生理需求?
残障人士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