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淇水关,古石桥,淇河鲤鱼难忘了
淇河昨天放水了,从没见过淇水滔滔、大河漫桥场景的我,今早上决定和二哥一起去看看,一并再了解一下淇水关的古迹、文物以及风土人情。
早上6:10从家出发,久违了的太阳今天也早早爬出来送我。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大道边的紫薇花(百日红)灿烂着,对我点头招手,示意我将它带走!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远望古石桥头,烟波浩荡,雾气蒙蒙。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高村的淇河古石桥是标准的平板石桥。
由于这一地段位居淇河中游,两岸地貌复杂,河道弯曲,河宽面大,季节性水文特征明显,每到雨季水流湍急,
漫过桥面,甚至冲垮桥身,因此历代官府都本着节约成本、方便交通的原则,在淇河上修建了这座平板漫水桥。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淇河古石桥原来由东桥、西桥、马鞍桥三座桥组成。东桥七孔,西桥二十四孔,马鞍桥四孔,
经多年洪水冲涮和战乱破坏,曾多次重修。据史籍记载:淇河古石桥于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年)由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
王越(浚县人)奉旨修建;现存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修太平桥碑记》、清道光四年《重修淇河古石桥碑记》、
清同治五年《修淇水桥碑记》。另据《淇园纪氏族谱》记载:纪东陵,生于光绪元年,职贡,督理赈工修高村桥石桥,
省赏三等奖章文凭。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由于古石桥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各个朝代对它都很重视,反复整修。
现存古石桥在1955年时由国家拨款修缮。如今,这座桥成为淇河上唯一保存下的古石桥。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现在的淇河水与古石桥已经平齐,波浪过来,水会漫过古石桥。
对面是鹤壁地标性建筑:旗帆大厦、龙门大厦、淇鲫鱼大厦和会展中心,这时候全都被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雾纱。
照片名称:IMG_20160522_173035
这是5月22日下午5:30从此处经过时拍的照片,当时橡胶坝里根本没有多少水,这边更是干涸无水。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照片名称:IMG_20160522_173115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照片名称:IMG_20160522_173128
桥面上的青石大都呈长方体,长1.75米、宽50公分、厚30公分。青石与青石之间横向、纵向
均分布着长22公分、宽10公分的铁燕尾,把桥面上的青石牢固地连成一体,即使遇到洪水也不易冲垮。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照片名称:IMG_20160522_173143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照片名称:IMG_20160522_173152
据高村村中的老人讲,在桥面铺成后,石匠们在相邻的青石上以缝隙为中线,先凿成一个横“8”字形,然后在里面浇上熔化的铁水,
每个铁燕尾需要浇铸铁水4.5公斤左右。这样青石与青石就被焊接在一块,浑然一体,牢不可摧。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照片名称:IMG_20160522_173250
从远处看去,淇河古石桥虬曲斗折,呈太极走势,也是为了利用桥体的弧度减弱洪水的冲击力。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照片名称:IMG_20160522_173305
淇河古石桥原名太平桥,由东西两桥组成,全长360多米,宽5.15米。
东桥16孔,孔高1.5米、宽1.5米;西桥27孔,孔高1.75米、宽1.5米,全部由青石建成。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现在的桥面全部被稍显浑浊的河水覆盖。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这座桥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中间高两端低,这是根据淇河当时的水文特点而产生的独特设计。
古时的能工巧匠们在建这座桥时,考虑到了淇河到了雨季河水猛涨,涨得快落得也快,洪水绕过河中间的小洲,顺着两岸
迅速漫过东西两头的低桥滔滔而下,这就起了一个分洪泄流的作用,又减轻大水对中间部分冲击力;雨停水落,桥面显现,
细流缓缓漫过东西两端,急流则从中间桥孔激荡而下,这样既保护了两岸百姓的安全,也方便了他们的来往。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乌云还在新区上空徘徊,但愿不要再下太大太陡的雨,让鹤壁人民安安生生过平凡安静的生活!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三佛禅寺的僧人也不再是苦行僧了。(开上了汽车)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千手观音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居士供养的观音菩萨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佛光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对面驶来一辆轿车,我很担心,因为古石桥的桥面原来有两处青石板断裂毁坏,也就是桥上有两个大洞,如果没有修补,
他又看不到水下状况,岂不是十分危险。问旁边人,说是已经修补过了,这才放下心来。
古石桥损毁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是当年107国道建起了淇河桥收费站,许多车辆不愿意交过桥费,就从这里绕行,
很多超载大货车也从这儿绕,导致古石桥不堪重负。
第二是前几年,钢铁价格很贵,最贵时三元钱一斤,有个别小肖之辈,来把青石板之间的铁燕尾挖出来卖钱,使得桥面不再稳固。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淇水关东关门和古驿道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淇水关古时为南北通衢,同时又是重要的水路码头,是南下北上的必经之路,古时称为驿路,这里曾设有驿站。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明清时期,许多学子进京赶考路过此地,在驿馆客栈留下很多字谜诗,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
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曾从此路回京,并在高村小歇,因而这条路又被群众称为御路。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东关门外又新建了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抗日时期营救杨贵同志而牺牲的陈清志烈士。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淇水关是淇县最早的古村落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的古关之一。很早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到了夏朝形成聚落,早期叫猿店、
山河镇,殷商后期改为淇水关,明中期称为高村铺、高村店、高村驿,明万历年间更名高村桥,1958年改为高村村,位于县城
东北12公里的淇河西岸,东临淇水,西望太行,南北通衢。殷商末年,帝乙迁都沬邑(今淇县),并改沬邑为朝歌,
其子帝辛(纣王)仍以朝歌为都。淇水关为朝歌城北重要关隘和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历朝各代兵家必争之地。
此地不仅是淇水渡口,而且地势险要,又是南北交通的咽喉,故取名“淇水关”。
殷帝辛在此筑起了第一道城墙,并派大将黄飞虎在此镇守。相传北大庙是黄飞虎的兵营。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不知名的小庙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古老与现代对峙,历史与现实交锋!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穿过历史的厚重看当今!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在高村村北“淇水关”的门楼下,保存着一对年代久远的石狮子。石狮子雕刻的年代,并无文字可考,
有人认为是宋代,有人认为是明代中期。狮身加底座高两米有余,造型灵动,雕工精到,栩栩如生。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石狮为一雌一雄,在外人看来也许觉得与普通石狮无异,不足为奇。然而当人们用石块在两只石狮身上轻轻敲击时,
这才发现石狮的奇妙之处:人们可以清楚地听到雄狮发出的声音浑厚凝重,雌狮发出的声音则脆如铜铃,余音袅袅。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古高村位于淇河的环抱之中,由于地势较高,形状似桥,村南头似舵,村北头似锚,街中似舱,又东傍淇河,水涨船高,便于泄洪。
因而无论历史上再大的洪水,也未曾淹过淇水关。村里人都说,这虽说是地势使然,但其中也有石狮的功劳。石狮由此成了镇村之宝。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黄飞虎的王牌部队名叫“飞虎营”,个个如虎如豹,英勇善战,攻无不克。黄飞虎善执一杆蘸金钢枪,素有万夫不挡之勇。
尤其他跨下的那头五色神牛,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战场之上,神牛一吼,再厉害的敌人,也胆颤心寒,落下马来。
相传他的王牌部队“飞虎营”的营盘,就设在淇水关的北大庙,当年为“飞虎营”的练兵场。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高村大队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这上面的四个字是什么?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桥是淇水关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过去,全村有大小石桥几十座,全部用青石铺就,高低、长短、大小不一,
均各具造型,争奇斗研。其中“走桥不见桥”最为经典名气很大。此桥桥拱雕刻着精美纹饰,相传始建于殷商末期,为黄飞虎所建。
原来这是座普通的小桥,人过小心谨慎,马过惊慌肇事,于是黄飞虎对此桥进行巧妙改造,通道下挖,东西延伸,
建成“品”字形石拱桥,桥面上覆盖了很厚一层黄土,与大街高低一致。靠河一端修有桥头堡,派人站岗,人在上面可以观潮。
若在大街上行走,根本看不到桥,故称“走桥不见桥”。村民又戏称“我国第一座立交桥”。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水门楼中看龙门(因为桥下全是垃圾,不堪入目,故没有拍桥洞)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古宅廊檐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王家大院老夫人楼背影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远看古树老屋,气势宏大,尽显百年瓦屋的古朴厚重气息;近看墙体稳固,砖石相间,用料讲究,可以看出当时王家
确实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外墙每隔一段都有块稳墙石,横梁下面还有稳梁石,四角还用约一米长的整块石条两块上下直角交叉相参,
被称为锁脚石。在过去建房没有钢筋和水泥的情况下,锁脚石起到了加固和装饰房屋的作用。整座楼造型美观,别具特色。
老夫人楼如此气派,傲骨犹存,让人仿佛看到了女主人不减当年的风韵,也好像是女主人在陈述着高村古寨过去的繁荣与富庶、
苍海与桑田以及兴衰变迁的历史,同时她也在告知后人这样一个道理:创业难守业更难!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王家大院是民国建筑样式,坐西朝东,三进院,所建皆为西屋。主房五间二层高楼,南北陪房三间二层楼。
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院北屋,三间小楼,被称为老夫人楼。此楼房屋为砖木石结构,房顶为一坡一流水瓦房(俗称前瓦后搭平),
也可能是由于宅地不够宽敞,只能因势而筑,却成为一种独特造形的建筑样式。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1976年大地震时留下的创伤。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朝天十三登,标准的十三层台阶的楼梯。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依旧结实美观的隔扇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清洁干净的古地砖完好无损。三间小屋,这是正屋,
门帘里面是西里间,左右各一小床,外间东头楼梯下有一小床。整个屋子古朴、简洁、大方。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精神矍铄的老人还避讳七十三、八十四,先说八十四岁了,后又改口八十三,希望善良的老人能长命百岁!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淇水关南门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淇水关东临淇河,其他三面皆是自然形成的深沟。明清《淇县志》记载,高村为淇县建制镇。
寨垣整齐,修有四门,十分坚固,南北官道由南门到东门穿街而过,绵延约1.5公里,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昔日的淇水关,风景优美,河水碧透,岸柳倒垂,修竹猗猗。南门上方勒石镌着“淇水关”三个刚劲挺拔的盈尺大字,
西北门上勒石“山河镇”,东西两门分别勒石“淇澳绿竹”和“行山映翠”,四门高大威严,为古代淇水关胜景之一。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一步三孔桥,一位大嫂见我们要拍照,赶忙拿镰刀把盖住桥身的杂草割掉,这才露出它的真面目。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淇水关为朝歌城北重要关隘和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历朝各代兵家必争之地。
此地不仅是淇水渡口,而且地势险要,又是南北交通的咽喉,故取名“淇水关”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历史上的高村村,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宽约300米,就像是一艘稳稳当当泊在淇水里的宝船。村北头是船头,南头是船尾,
西南角向南伸出100多米,似船的舵,村北头像船的锚,村的中间部分,房屋台阶很高,楼房居多,远远望去似船舱和桅杆。
村子东傍淇河,就像船在水上行走,故而有“水涨船高”一说,历史上洪水再大,高村村也未曾被淹过,
村子总比别处高,由此得名高村。至今,群众还流传着“高村高,大水淹不了”的歌谣。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古渡口遗址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淇河边搁浅了一条长约六七十公分的鲤鱼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老汉从这里经过,我下水给老汉捞起,老汉十分高兴,但又放下要我们带走,放下时鲤鱼还在摆动尾鳍,它竟然还没有死!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估计要有六七斤重,身体这一侧受伤较重。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知道鱼身上这是什么吗?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这该知道是什么了吧!水蛭,又名蚂蟥。下水玩一定不要让它盯上(叮上)你!
后来有一个年轻人闻讯跑过来,拿起鲤鱼恋恋不舍,老人说:要不你拿走吧!他随即满脸堆笑;
我告诉他:做好以后记得给老人送一些!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与淇水关南门正对的玄帝庙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两侧的石狮上端都被破坏,仔细看下面,大致相同,但是做工却相去甚远!这个精致。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这尊粗糙。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花纹精细,图案精美。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正面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右侧面 的图案更加完好。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这尊四面皆无图案,花纹也很粗糙,估计不是出自一位工匠之手,或许是师兄弟?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鲜花伴我一路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雪花也来送行!愉快的淇水关之旅!
所属相册:黄飞虎镇守淇水关,大洪水荡涤古石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淇水关志异
探访街子村明代古石桥,整体被埋,仅露桥面青石条
河南鹤壁:淇水关
武安市南河底村,南阁,又称“万寿阁”。
阳天舒作品:衡南古桥
石家庄有一座亟待维修保护的古石桥,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