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州行】重庆钓鱼城

说起钓鱼城,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古战场遗址”这个标签。是啊,700多年前的那场“钓鱼城之战”,是南宋王朝与蒙元之间的生死决战,更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创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钓鱼城因此被誉为“上帝折鞭处”。

其实除了“古战场遗址”这个标签外,钓鱼城还是风景优美、文化丰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三面环江,形势陡绝,倚天拔地,雄峙一方。山上修竹茂林,古木长藤,一片蓊郁之色。林木掩映中,有悠悠古寺,默默石刻,神奇的传说,肃穆的县衙,还有颇富美感的八大自然风光,人称“鱼山八景”。徜徉其间,既可赏心悦目,又可怀古咏史,确是休闲观光和接受心灵洗礼的绝佳去处。


钓鱼台是一定要去的!你想啊,大名鼎鼎的钓鱼城,皆因钓鱼台而起,不去钓鱼台探望一番,怎能满足追本溯源之心理?钓鱼台位于钓鱼城南山之巅,是一座长10米、宽5.5米、高6.3米的巨石,面阔而砥平,呈平台状。因地处嘉陵江南岸的山崖之上,颇具耸悬天际之势。一座巨大石台,缘何称为钓鱼台呢?这里面,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话说远古时代,三江洪水泛滥,惊慌失措的灾民们纷纷逃到这座山上避难。洪水久日不退,众灾民饥饿难熬,濒临死亡。突然从天上降下一位巨人,他站在山巅的巨石上,手执长竿,从滔滔洪水中钓起来无数的鲜鱼,用以赈济灾民,从而使成千上万的民众获得了新生。后来,人们为感念这位巨人的救命之恩,就将山顶的巨石称作钓鱼台,这座山也就得名钓鱼山了。千百年来,钓鱼山吸引了众多游客,更有那满怀激情的文人骚客,他们盘桓于钓鱼台上,抒发胸中豪迈之气,激励无数后来之人。而今,钓鱼台的“巨人迹”和斜挂在台前的“插竿石”依然掩映于台前婆娑的树影中,与夕阳、大江、古碟、悬崖,构成了一副豪迈壮丽的千里江山图!






在钓鱼台下方的石壁上,分布着摩崖三绝,即佛号摩崖、“鱼山胜概”摩崖和“钓鱼城”摩崖。佛号摩崖位于钓鱼台右下侧距地表2.35米的岩壁上,坐东面西。摩崖高3.4米,宽2.6米,面积8.84平方米。上刻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的佛号,即无量寿佛、释迦文佛和弥勒尊佛,楷书线刻,共12字。每字高0.8米,宽0.7米,为北宋著名文学家石曼卿手书。佛号摩崖,笔力遒劲,法度森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一卧千古”位于悬空卧佛头部上端的崖壁上,为南宋著名学者王休手笔。字径0.65米。楷书、阴刻。笔力雄健,气势非凡,令观者无不为之赞叹。

“钓鱼城”摩崖,在护国门外大路右侧,离地高2.2米,摩崖高近1米,宽2.4米,字径0.7米,楷书,清乾隆年间刻。两侧有题记曰:“清乾隆庚子(1780)孟春”“会稽(今浙江山阴县)沈怀瑗书”。沈怀瑗曾于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任合州吏目(掌文书或佐理刑狱及官署事务),喜吟咏,尤工书法。钓鱼城摩崖,为护国寺僧一清泐石,刻艺精湛,再现了作者“笔锋俊逸酣沉,使转有致”的神韵。



唐宋时期的钓鱼山,曾是合州著名的石佛道场,曾以精美绝伦的佛教摩崖造像驰名巴渝。横卧在钓鱼山南峭壁上的唐代悬空卧佛,即是钓鱼城佛教文化极盛时期的代表作品。 

悬空卧佛是创作于唐代的一尊巨型石刻。佛像就一尊悬空的崖壁凿成,身长11米,肩宽2.2米,着双领下垂袈裟,头为高肉髻,两耳间距1.8米,赤足,双脚宽1.2米。它背北面南,头西脚东,袒胸露肌,面形丰满,端庄慈祥,情态自然,是一幅构图严谨、比例匀称、既有大刀阔斧又有精雕细琢、既雄伟壮观又细腻动人的摩崖造像。卧佛,佛家称之为“释迦涅槃圣迹图”,即佛祖释迦牟尼“入灭”“圆寂”时的场景。悬空卧佛距地表2米,身下为一道高0.3-0.6米、深为3-5米、贯通了整个崖壁的缝穴,由此呈现出造像凭虚而卧的奇观,给人以佛祖渐渐升腾、飘然而去的动感,出神入化地展示了祖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

钓鱼城悬空卧佛为国内罕见,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极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尽管它没有大足石刻卧佛那样大的规模,但其悬空雕刻成像则堪称全国独一无二,其“圆头方趾与人同”,侧卧在嘉陵江岸的千尺峭崖之上,清爽幽雅的环境令人陶醉。清代诗人胡德琳有诗赞云:千尺高岩瀑布流,振衣五月讶深秋。莫言此子津梁倦,卧听沧江日夜流。它历经了近千年历史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悬空卧佛头顶侧的崖壁上,有南宋学者王休的“一卧千古”摩崖题刻,前面已经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在悬空卧佛脚下侧的石壁上,原有王休的“鱼山古迹”摩崖题刻与“一卧千古”对应,可是到了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幻屋山叟在“鱼山古迹”上题刻了“鱼山八景”。鱼山八景命名于明代,将钓鱼城最富美感的八大自然风光,用清新隽永、雅俗共赏的题名表达出来,不但命题贴切、典雅,而且对仗也很工稳,它们是:峰顶白云、嘉陵萦带、天池夜月、古洞流泉、沙滩响雨、赤壁文光、东谷晴霞、西市晚烟。


从悬空卧佛向西去,转一道弯,会看到千佛崖摩崖造像。千佛崖距地表0.7米;石窟高4.5米,宽7.35米。面西。窟中凿有趺佛造像,分37行排列,由底行向上至34行,每行计佛像7679尊不等,第35行以上逐行有所减少,共计有佛像2775尊。每尊佛像通高12厘米,肩宽7厘米,赤足坐立于莲台之上,垂目下视,两手交结腹前。石窟左右两侧,各有迦叶、阿难弟子像两尊,和供养人6尊。

在靠近千佛崖顶的正中位置,另有一尊比众佛像稍大的结跏趺坐佛造像,民间相传为鹿女夫人。据该像通高20厘米,肩宽12厘米,背后有舟形背光。佛经《杂宝藏经·鹿女夫人缘》载:鹿女每步迹有莲花,后为梵豫国王第二夫人,生千叶莲花,一叶有一小儿,得千子,为贤劫千佛,故有千佛之由来。千佛崖造像形象生动,结构亭匀不乱,历史上曾经过无数次的培修。20世纪60年代,千佛崖曾遭受了人为的严重破坏,留下了斑斑凿痕,但那严谨的构图和残存的局部画面,至今依然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




在千佛岩右壁,距地表2.8米的峭壁上,有“山人足鱼”摩崖题刻,仍为南宋王休题写。题刻面南,高0.7米,宽2.7米,面积1.89平方米。字径0.6米。楷书,阴刻。王休摩崖题刻笔势纯熟,苍劲有力,无论在书法和雕凿技艺上都堪称是上乘之作。

在千佛石窟右侧离地表3米处的石壁上,有“鱼山胜概”摩崖题刻。摩崖高1.5米,宽约6.6米,字径1.4米。篆书。前后有记云:“国朝嘉靖丙申仲秋,荆门黎一夔书。时同游永平李世宁、景陵陈诏、江阴江谊、昆明张如、竹杨华与焉。”黎一夔,湖北荆门人,明代进士。嘉靖十五年至十九年(1536-1540)任合州知州。“鱼山胜概”四字,采用了以隶法写篆书的特殊体式,故而苍劲有力,龙蛇盘绕,提高了书法的意境。因风雨剥蚀,现已模糊不清了。


在千佛崖左侧的石壁上,有孙元良、李尚德摩崖诗。而是上下分布,孙元良是在上,诗云:元鞑逞淫威,钓鱼城不破。伟哉我先烈,雄风万世播!该摩崖诗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秋,抗日名将、成都人孙元良游钓鱼城时所作。题刻面东,呈正方形,边长3.24米,面积10.5平方米。隶书阴刻。共732字,其中诗文4行,16字,字径0.45米。



在孙元良摩崖诗刻下方,距地表0.53米的石壁上,有李尚德诗刻。题刻面东,高1.4米,宽0.9米,面积1.26平方米。共7行,71字。题目为《将北上登钓鱼城》,诗文如下:四十无闻尚远游,天门从此一椉秋。风霜独重黄华笑,今古谁轻白发愁。山属大明蠲宋愤,水仍巴字叹川流。登途已拟归来赋,青管何能为国谋。落款为:隆庆庚午郡人李尚德书。李尚德,明代合州人。该诗应写于隆庆四年(1570)十二月乙卯,合州举人李尚德即将北上,参加明穆宗选拔“遗才”的覆试,此乃他的抒怀之作。本次考试参加者近4万人,今查黄崇兰所辑《贡举考略》中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17次科考录取的5720名进士中,无李尚德之名,说明此次参考并未成功。




在钓鱼城上天梯左侧距地表高3.5米的岩壁上,有三圣岩摩崖造像,俗称“三佛岩”,因石壁有“西方三圣”摩崖造像而得名。西方三圣,又称“弥陀三圣”,即指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圣岩造像坐东朝西,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护国寺住持智慧和尚及众门徒捐资刻造。在长4米、高3米的石龛中,西方三圣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栩栩如生。正中主位上的佛祖,高2.5米,肩宽0.6米,发式为螺髻,头顶有高宽的肉髻,身著通肩式袈裟。他右手施莲花印,左手托如意宝珠,表情怡淡,慈祥壮观。佛祖两边的菩萨,头戴宝冠,身着天衣,卷发披巾,胸前饰以缨络,腕有环钏。一个怀抱沉香,一个手抚净瓶,含蓄温柔,亲切而恬雅。尤其使观赏者挑指赞誉的是:这龛造像,佛衣折褶线条明快自然,给人以软而薄轻欲飘的质感,实为中国清代石刻艺术的精品。


在三圣岩下方的石壁上,现存有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合州朱宗敏等人“同游钓鱼城,遍览诸胜”和光绪十三年(1887)举人朱宗言所书“荡胸生层云”题刻。共计有61字,是研究钓鱼城战争历史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荡胸生层云”五个大字,字径0.45米,楷书。高0.8米,宽2.8米,面积2.24平方米。关于三圣岩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暮春,有一伙强盗集结钓鱼城西门外,霸占白塔寺庙,昼伏夜出,打抢财物,侮辱民女,败坏佛门声誉。护国寺住持智慧和尚为消灾免祸,夜以继日,诵弥陀真经千遍。是夜,他昏昏然被一阵轻风托至寺外,但见金光万丈,香气袭人。光环中,“三圣”盘坐莲台,说法于西岩之上。而山下白塔寺外,强人匍匍于地,作聆听状。后来,“三圣”升天去,强人鸟散。智慧和尚为感佛祖恩泽,永保寺庙佛法长兴,以当时亲眼所见,于“三圣”说法处雕凿了这三尊佛像。


从三圣岩往左一拐,可见“古钓鱼城”石刻。这是一幅分外引人注目的巨型石刻,坐北朝南,与三圣岩比邻而居,其实它们共用同一块巨石,只不过朝向不同而已。此前,山崖上为凿造于唐代的弥勒佛摩崖造像。1946年夏季,因暴雨发生岩崩,原来的摩崖造像连同部分崖体由山顶坠落到了山下的始关门外。岩崩之后,留下一幅断壁。时有工于书法的巴县(今重庆市渝中区)县长、盐亭(今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杜兆麟到钓鱼城游览,县人求其题词,始得“古钓鱼城”墨迹,并于当年纠工刻石而成。


护国寺位于九口锅遗址东北,与忠义祠一墙之隔,为唐代合州名僧石头和尚创建。明万历《合州志》载:“石头和尚俗姓郝,合州人,自幼入景德寺为僧,号四祖师......因凿石出火有悟,回州于钓鱼山建护国寺,后甃石二十四片为龛,全身入,门自掩,端坐而逝。”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思南宣慰田少卿捐资扩建护国寺,“建堂殿廊庑百有余间”。元大德二年(1298),护国寺遇兵燹,明代孝宗弘治七年(1494)合州知州金棋又才在原址上重建。明清之交,干戈扰攘,寺庙再次毁于战火之中。现在的护国寺,是清雍正五年(1727)再度重修,道光十三年(1833)住持僧智慧历经两年的培修与添补而遗留下来的。大门上一幅石刻对联:城号钓鱼,三江送水开巴堑;寺名护国,孤嶂飞云控蜀江。诉说着钓鱼城护国的重任。

护国寺曾与龙游寺、净果寺、方溪寺并称为合州的四大名刹。它坐北朝南,依山布局,总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整个寺院的主体建筑由大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佛殿、观音殿、祖师殿藏经楼以及僧房前后院组成。大雄宝殿和药师佛殿分别为歇山式建筑和单檐悬山式建筑,殿宇宏敞,结构精巧。殿堂内原有上百尊石刻佛像,高大精美,各具特色。相传,这些石塑群像是我国清代雕塑艺术大师、合州黎广修的祖父经过数年的呕心沥血而完成的杰作。但可惜的是,这些令人赞叹的艺术珍品现已荡然无存。如今,护国寺的殿堂和附属的厢房、小院等建筑群经过维修,已辟为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展厅。


护国寺院内有一棵古桂树,树身高21米,胸径l.9米,栽植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思南宣慰田少卿捐资扩建护国寺之时,已经历了800多年的巴雨蜀露,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素以珍稀、挺拔而著称。每当秋季放花,金黄万点,宜人的芳馨,弥漫古寺内外,素有“鱼城金桂飘天香”的美誉。



龙眼井位于护国寺内药殿前的天井左廊下,即今钓鱼城历史文物陈列室大门外。井台呈六角形,井口直径0.5米,深约10米,系晚唐合州石头和尚兴建护国寺禅院时所凿,曾为钓鱼城保卫战时,城中的九十二眼井之一。昔日井水清冽,大旱不涸。民间传说,此井早为初唐时期限著名学者闾邱均所开。闾邱均(约645-717),唐代咸亨年间进士。年轻时,因向往鱼山风景,便在山畔建茅屋读书。一日,他偶然在山中泉水边碰见婷婷袅袅的龙女。他们互吐衷肠,情投意合,遂结为伉丽。可是好景不长,龙王知晓此事后,怒气冲冲亲临鱼山捉拿龙女。小夫妻无奈,抱头恸哭,难舍难分。龙王见此,谎称若闾邱均能求得功名,当将龙女送回。言毕拽龙女就地遁去。是年,闾邱均果然考中进士,回转钓鱼山,久盼妻子不归,于是抛弃所获功名,削发在山上的荒寺中当了和尚。为了表达对龙女的深情,他还在龙女遁去的地方凿了一口井,日日在井台边呼唤着龙女的名字,并伴随这口井渡过了自己的一生。后来,荒寺倒塌,古井湮没。晚唐时,合州名僧石头和尚来钓鱼山创建护国寺,适得古井故处。淘之,方知井眼与山下嘉陵江相通。石头和尚大喜,遂以前人故事,将这口井取名“龙眼井”了。1981年后,龙眼井被列为钓鱼城重点文物之一加保护。


在钓鱼城内,还有一座七百多年前的老县衙。这个老县衙,就是享有“南宋王朝最后一个县政府”之称的“石照县衙”。据《合川县志》记载:宋代的合川名叫合州。当时的合州辖石照县、汉初县、巴川县、赤水县、铜梁县。其中,合州府及石照县办公地点原本设在今天的合川城区。宋淳祐三年(1243),为抵御元军进攻,合州府及石照县衙转移至钓鱼城山上。1276年,南宋王朝灭亡,而钓鱼城军民却依然坚持抗战,直至1279年守将王立献城降元。在1276年至1279年之间,尽管钓鱼城“不通王命”,南宋王朝除钓鱼城以外均被元军占领,而钓鱼城上的石照县衙却并不因为南宋王朝的灭亡而停止办公、审案。因此,钓鱼城上的石照县衙,又堪称“南宋王朝最后一个县政府”。

元军占领钓鱼城后,石照县衙变成了普通民房,主要建筑基本得以保存。2009年夏天,南宋合州府石照县衙修缮工程启动,修缮内容包括:县衙照壁、鸣冤鼓、大堂、二堂、县官住房、衙役室、左右厢房、牢房等。20105月,维修后的石照县衙正式向游人开放,成为钓鱼城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呈现在游人眼前的县衙,气派端庄,其建筑、雕像、照壁等设计典雅,尤其是门楼、厅堂之楹联点缀,颇具匠心。衙门楹联:不负苍天,何论官阶只七品;常思黎庶,生怕民心失半分。正堂柱联:能辨秋毫,天理昭昭悬明镜;不容邪恶,威风凛凛有法绳。二堂联曰:临衙廉政,不懈躬身国事;重礼劝农,勿忘致力民生。二堂正壁高悬“清慎勤”匾额一方。

 

县衙照壁后竖立石碑一通,乃戒石铭,分阴、阳刻两面:阳刻“思无邪,公生明”,传为司马光手书;阴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乃宋太宗赵光义从后蜀孟昶的《诫谕辞》中摘出的16字,下令作为官箴刻石立于全国各府州县衙门之中。南宋王朝最后一个县衙的真实存在,宛若钓鱼城军民36年如一日同仇敌忾、英勇抗击蒙军的铁血丰碑,令后世人们无限敬仰、深切缅怀。

钓鱼城为什么能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仍能孤守36年?人们很容易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归结于防御工事的坚固,但我们不要忘了,北洋舰队的硬件实力一直是日本人心中的阴影,但在甲午海战中取得完胜的却是“弱势”的日本。这样的例子在军事史上不胜枚举。1938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针对当时一些人所持有的“中国武器不如日本,战必败”的唯武器论和亡国论思想,明确指出了“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69页)其实,人的战斗意志是胜负的关键,一旦“大势已去”,人心散了,无论是金城汤池还是坚船利炮都阻挡不住怯懦这种瘟疫的蔓延;而高明的将领激励军心也只可以慷慨一时,以求一战而胜,却不可能把军心凝聚三十六年——这可是几乎两代人的时间啊!如果没有坚强的持久战斗意志,怎能做到?可是,区区钓鱼城,其战斗意志到底源于何处?

也许,我们可以从钓鱼城内的皇宫得到点启示。1276年南宋皇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陷落之后,张珏还率领钓鱼城里的军民在钓鱼城上修筑了一座皇宫,虚位以待,恭候着流亡途中的大宋皇子。即使在宋朝的国土整个易主、宋朝的皇帝做了蒙元的俘虏之后,小小的钓鱼城仍然固守古城,奉行大宋正朔不改。这是何等的忠心?这是何等的不屈?这是何等的坚韧顽强?张珏要明明白白地告诉钓鱼城里所有的人,皇帝可以换,但皇祚(帝统)并没有断,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誓死捍卫的东西,是我们华夏传统、儒家文明的精神制高点。所以他一定要修建一座皇宫,取代杭州城里的那座皇宫,因为这不是一个工程,而是一个精神符号,是他凝聚人心的“德”;而且必须让每个人都来参与这项工程,让每个人都亲手亲脚地感觉到这个精神符号的存在,并且通过血与汗把自己和它紧紧地在一起。今天我们游访钓鱼城,只看得到它那看得见的伟大,而它真正的伟大却藏在每一处断壁残垣的后边,藏在那盘桓于每一棵荒草尖上的萧瑟秋风声里,那就是民族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揽胜千佛岩
这座依山而凿的摩崖造像,雕出的千佛壁寓意为何?
山陕游12:挂甲山摩崖造像
走近长江|合川·独钓中原
温塘摩崖造像 造像36尊龛6处
摩崖造像——四川省邛崃市石笋山摩崖造像(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