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瞻仰苏州文庙(“苏州之旅”之三十九)

          瞻仰苏州文庙(“苏州之旅”之三十九)

                             刘福新

       2016年4月17日这天,我已铁定要去文庙,所以提前郑重沐浴更衣,十分虔诚地进了文庙。

      除了拍建筑和碑文,我拍了不少古树,并发出了不少感慨。正文不赘。

    文庙,顾名思义,思想文化、文脉圣贤的祭祀之地,文庙就是供奉祭祀这位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祠庙,紧连文庙西面的苏州府学,是范仲淹所创办的遗址。庙学合一的“东南学宫之最”文庙是古代苏州的最高官办地方学府,宋代最大的官学,毫无疑问,苏州府学就是宋代的“北大”。

 有一个细节:老伴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说是文庙。老伴问我磕头行不?我说“你与文无缘,就替孙子和孙女磕头吧。”在文庙祭案前,我也磕头了。一介儒生,焉能见了圣人不尽儒门弟子之礼?

     苏州文庙位于苏州市人民路。苏州文庙府学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佑二年(1035年)创建的,迄今已有960多年历史。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的次年,在南园遗址上,设学立庙。庙学合一(即文庙府学合一)范仲淹聘请当时著名教育家胡瑗为教授,因为办学有方,一时名闻天下,成为各地州,县学效仿的楷模。此后历经拓建,到明清两代府学文庙的规模很大,占地面积近二百亩。有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现有面积仅为当时的六分之一,目前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池,明伦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篇博文图片注脚里的内容比较丰富,还望读者在浏览图片的同时,多看看图片注脚。

                           (一)文庙大院(正院——东院)图片

          1、 观罢怡园,乘公交南行,不大会儿见一块广阔的场地,心知文庙到了,下车,瞻仰之。



          2、2016年4月17日这天,我预想去文庙的,所以提前郑重沐浴更衣,十分虔诚地进了文庙。

         3、文庙,顾名思义,思想文化、脉圣贤的祭祀之地,文庙就是供奉祭祀这位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祠庙,紧连文庙西面的苏州府学,是范仲淹所创办的遗址。庙学合一的“东南学宫之最”文庙是古代苏州的最高官办地方学府,宋代最大的官学,毫无疑问,苏州府学就是宋代的“北大”。
 


           4、“德侔天地”。指古人对至圣先师孔子的推崇,认为其德与天地齐同,与日月同辉,即“德侔天地”。今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内东侧有石坊名为“德侔(móu)天地”(西为“道冠古今”)。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古人那里,大体上形成了这样一种看法,即孔子是生民未有的圣人,其德与天地齐同,与日月同辉,即“德侔天地”;其道泽被万世,古今不二,即“道冠古今”。
    在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内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架牌坊,东为“德侔(móu)天地”,西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三间四柱,上面是牌楼,六重四拱,坊下各饰有八只石雕神兽,中间四只为“天禄”,两旁四只为“辟邪”,异常古拙。“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说,孔子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天地一样大,他的思想是空前绝后的,从古至今引导着人们的行为。

              5 、墙上浮雕和碑文是为了纪念为苏州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伟人——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是宋代第一位改革家。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国人民中有深远影响。景佑元年奉调来故乡任知州,次年将拟建为家宅的南园地基,奏请建立学宫。当时纷传其地是苏州的龙头,(人民路古称护龙街,北寺塔为龙尾)风水好,可世代富贵。范闻知后说“私之一家,不如公之一郡”,毅然辟为规模宏大的府学。从此苏州文运昌盛,人才辈出,影响所及,全国普遍兴学。范仲淹创立苏州府学,不仅为苏州振兴文教,培育人才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各州县建学树立了楷模,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6

            7、《范仲淹於苏州府学》简介。

    这幅图片,我费了好大劲儿才得到这样的效果。

                8

               9、这些车子为何偏偏放在这儿?

        10、这两座碑迄今看不出眉目。从网上查了一下,就叫“无字碑”。

                   11

                   12

     13、有资料质问说:“苏州文庙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但我比较了曲阜和苏州两地文庙的平面图,觉得苏州文庙简单地太多了,中轴上,照壁,德侔天地牌坊起,棂星门、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文革中苏州文庙棂星门被毁,现在恢复的棂星门向北移300米竟然移建到了戟门之后,这非常不合规制,你要恢复就像样地恢复,不伦不类的恢复还不如不恢复。”

               14、“叫歇碑”。

              15、“永禁机匠叫歇碑”简介

      16、沿着文庙中轴,东西两侧银杏成林,名叫“寿杏”、“福杏”、“连理杏”和“三元杏”,分立两旁。

              17、银杏。树龄648年。按,2011年减638计算,是1373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所植。

                18

             19、梓树。我看着绝似楸树。树龄190年,公元1821年栽植。是清朝道光元年栽植的了。看到这里,我要发点儿感慨了:苏州的文物很详尽很考究很实际,不像有些地方(譬如我们昌乐)随便的编造个树龄,我曾到过乔官镇刘家庄子,国槐上的铁牌子令人哭笑不得,因为太夸大了。

                   20、又一棵银杏

          21、这棵银杏树的树龄是638年。2011减去638是1373。公元1373年是洪武六年。与图16和图17是一样的树龄。那一棵编号是503,这一棵编号是504.

               22、孔圣人塑像。

                   23、

                 24、塑像前(南)有香案。

                 25

   26、曲阜孔庙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就此主观臆断:苏州包括文庙大成殿不会有等级超过“重檐歇山”顶形制的“庑殿顶”建筑,可我到了苏州文庙,真是无话可说了,“重檐庑殿”黄筒瓦顶建筑就在立在我的眼前。当然了,肯定不是宋朝时候范仲淹主持建造的大成殿,范仲淹熟知封建社会等级礼法,绝对不会“犯禁”的,这肯定是无法无天妄自尊大的现代人所为。

                27

                   28、寿杏

    29、这是一棵年龄最大的“寿杏”了,2011年树牌上写着树龄836年了,很容易做个减法,也就是公元1175年栽种的,公元1175年是什么年份呢?查了一下是南宋淳熙二年,当朝皇帝是宋孝宗,那么这树很有可能与苏州另一个范姓名人范成大有关了(临风没去做考古,“可惜”了)。为什么文庙遍种银杏?那是庄子的寓言“杏坛授业”,说的是孔子专门在杏树下聚众授业,所以以后把“杏坛”专门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而现今“杏坛”就是泛指“教育”。花草植物,如“梅兰竹菊”在传统文化中都有一定的寓意和象征,“杏”亦如此。



    30、有一个细节:老伴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说是文庙。老伴问我磕头行不?我说“你与'文’无缘,就替孙子和孙女磕头吧。”是的,孙子今年暑假前大学毕业,孙女今年暑假后也上大学二年级了。

    在文庙香案前,我也磕头了。一介儒生,焉能见了圣人不尽儒门弟子之礼?可惜没有人给我拍下来。

         31、苏州许多有历史价值的碑碣安放到这儿了。

        32、据资料,苏州文庙内有“帝王绍运图碑”,是目前我国古代惟一的帝王世系石刻图。碑长1.77米,宽1米,厚25厘米。该碑布局为上图下文。帝王绍运图碑是一幅以帝王世系为核心的历史朝代沿革表。上部以图表形式分左、中、右三路列出帝王世系。中路自黄帝、颛顼、尧、舜等五帝,经夏、商、周、秦、汉,至隋、唐,直至南宋理宗为止,共十三个朝代、247个帝号,这是视作"正统"的王朝,用纵横线示意,经纬分明,是全图的中轴体。左路为"秦六国" ,右路为"春秋十二国"、"东晋夷狄杂处中夏"(五胡十六国),左右对称,以补中路"正史"之不足。古代3500多年的国名帝号,在图中排列得十分详尽清楚,简明而系统地记述了历代王朝的兴衰继替。下部释文共550字,有对古代"世道之理乱,王统之离合"的简要评述,有对宋太祖统一国家、创业维艰的追思,有对"自古及今,治不能十一,而乱常八九"的感慨,而以"为君者亦可以知所戒矣"为结语。

     很惭愧,我没有仔细地认真地寻找。

     插图:“帝王绍运图之四”。

    图片资料取自“儒雅睿智事成博士”的博客。感谢!


         33、庑廊里光线太暗,拍照很不容易。

                 34



                     (二)明伦堂部分(苏州府学大院)

          1、隔着庑廊的西院是明伦堂,也就是苏州府学所在地。这里边是个古玩市场,没法子拍摄。

                  2、碑文拍的很模糊。

     3、“明伦堂”, “明伦”二字来自《孟子 · 滕文公上》“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伦理道德标准,如果处于社会阶层上面的公卿大夫都明白了,下面的普通百姓就会紧密团结在一起。这其实也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内涵。




     4、进入堂内,“一世之师”范仲淹像栩栩如生,像高近5米,对联写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充分体现了这位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高尚的道德风范,这位苏州人死后没葬祖坟范坟山(天平山),让人匪夷所思,身后评价却极其之高,朱熹说:先儒论宋之人物,以文正公为第一。《宋元学案 序录》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范仲淹死后被谥“文正”,“文正”是对人臣的极致、极美的赞誉。

                 5

                  6

                  7

                  8

                    9

                    10

             11、苏州文庙府学有块“廉石”。此石不过两米四五十高,厚约六七十厘米,不足二米宽,极为普通的花岗石岩。石上镌刻有两个斗大隶书字“廉石”,红色镶嵌。另有落款:“弘治九年岁在5丙辰夏六月吉旦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直隶苏松常府监察史河南胙城樊祉立”。据记载:东汉末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有一读书人陆绩(187- 219年),字公纪,是一位博学多才之士,通天文、历算、曾著有《浑天图》,并著有《易》,有撰《太玄经注》。后放任外乡为官,官至郁州(今广西玉林)太守。陆绩博学多才,且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得当地百姓称赞。陆绩为官多年,职位也不低,却是正直不阿,两袖清风。待到郁州任期满,卸任回归故土吴郡时,除简单行装和数箱书外,竟然并无东西可带,以至于因船轻不胜浪,难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间,陆绩让人随意搬去一块石头镇压于船,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吴郡。

(这一段资料取自“儒雅睿智事成博士”的博客)



                  12

 (三)观罢文化宫之后蓦然里看到了文庙大门。图片时间已经不显示了,此事专有叙述。

               
            苏州文庙大门原来在这儿呀! 人民路635号。看起来,如今的苏州文庙被“拆散”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州文庙面碑记
苏州文庙散记
祖国风光(4443)苏州文庙
《九阴真经》作者、福建人黄裳绘制的国宝级宋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苏州文庙及石刻
苏州游学丨元旦和我们一起去苏州看宋朝!(1/2-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