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住乡愁·崇学向善·本人观点


     记住乡愁·崇学向善·本人观点

          刘福新

本文发布背景:

2018725日零点之后,偶然拨到黑龙江电视台,荧屏正播放“记住乡愁 第一季(45 独山村--崇学向善”。

本文发布动机:

恰好与我刚发布的《【说事拉理】后妈李超丽》以及《山东影视频道,“为爱转身”,“重组家庭的坎坷之路”,不通人气的女人!》形成强烈对比。极其残忍的后妈李超丽和“为爱转身”栏目中极其卑劣的陈梅,她们的品行为何这么让人深恶痛绝?她们的言行举止为何这么卑鄙龌龊?考察其根本原因,就是李超丽、陈梅等一大批(我认为不是个案,这样的女人已经形成为一个“比较大的类别”)女人,她们在娘家生活的时候没有形成“崇学”和“向善”的氛围。可以断定李超丽、陈梅这个具有“负能量”的庞大类别,不仅仅是危害某个家庭,而且是危害社会危害民族的,对这个具有负能量的庞大类别不容小觑!因此,我要发布《记住乡愁·崇学向善》。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正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读书明理始终是独山人信守的人生不二法则。只有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够更好的积德行善,为成家立业打下坚实的根基。独山村千百年来,始终将“崇学向善”作为祖辈的训诫。

  本期节目录像具体内容:

《记住乡愁》第45集,浙江遂昌县独山村—崇学向善。崇学向善就是读书明理,只有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更好的积德行善,为成家立业打下坚实的根基。为了孩子们茁壮成长,每个周末独山学堂如期开课。为了丰富文化生活,一个农民开始自办春晚;为了增加村人的收入,一位年轻人不顾利益,义务为村人在网上售卖农产品。“善”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词,包括善心和善行,也就是说善人一定有一颗善心,善心决定善行。

 本人翻拍图片里的具体内容补充:

浙江省遂昌县教师叶洪潮谈“向善”的启蒙教育,也就是从儿童抓起。

枼氏家训中的“向善”记载。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罗安宪讲荀子《劝学》,不断提升自己,以期达到“向善”的自觉。

本人感慨

某个村庄出嫁的女儿若是看到一个极其卑劣的,人神共愤的,那绝对不是一个女人!你看吧,从这个村庄嫁出去的女子好似春笋般出来一大批,对我来说,实在太清楚了,我知道老家不远的好几个村子,出产的女子都很差劣,即使本人家族里和亲戚里也有,何况其它?

为什么会这样?“崇学向善”和“崇钱向恶”起着操控作用。你在一个环境中出生,你在一个氛围中长大,你即使不那么做都不行,因为这是不由自主的,是自幼养成的习惯使然。譬如我刚刚发到博客的那个陈梅,我敢大胆猜测,陈梅这个村子里产出劣质的女儿不止一个。这就好比动物、植物乃至岩石家族,都是“聚族而居”的。

 家庭成员(包括自身、父母、祖父母)对孩子的初始教育十分重要,但不可否认,家族中成员的素质是良莠不齐的,这就看孩子的造化了,向善的成分占了多数,其发展或许是正能量占统治地位,否则,完全相反。

  一个家族的崇学向善是很难维系下去的。因为一个家族的延续汇聚了许多姓氏的女儿,是一个毫不相干的姓氏陆续融合的产物。各个不同姓氏的女儿会带着自己在娘家养成的素质和气质,带着她们在娘家时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汇合进来,这个融合是新型的,具有不同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磨合期需要很长时间,甚至一辈子都磨合不了。

本人观点,不论历史发展到哪个时期,不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我们的崇学向善一定要坚持并发扬光大。

     1、本文第一幅图片翻拍于2018年07月25日00点10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浙江省遂昌县教师叶洪潮谈“向善”的启蒙教育,也就是从儿童抓起。


         12


          13


         14


          15


          16


         17


      18、枼氏家训中的“向善”记载。


        19


         20


          21



       22



        23



       24、“读书明理”



       25



         26



      27、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罗安宪讲荀子《劝学》,不断提升自己,以期达到“向善”的自觉。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不断地学习。



         37、不断地磨炼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带姊”时刻提醒着后代——向善!



          49、“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50、这一幅作“压题图片”了。



         51



          52



        53

附资料一:独山村简介

独山村位于遂昌县城西南40公里处,至王村口镇8公里。以天马山独立于乌溪江东岸而得名。南宋时,尚书左丞叶梦得曾孙叶峦视此地山奇水秀,风光独好,自松阳县古市卯山迁居于此,逐渐形成村落。历元至明初,叶、朱、周、邵诸族居此,日益兴盛。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叶以蕃殿试得中第二甲第十九名,官工部员外郎。后文风卓盛,名士辈出,胜迹日辟,村容大壮。村在天马山之东,石梯峰、笔峰诸山之西,有南北两端寨墙拱卫。村区遗存的明代建筑群,闻名遐迩。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1991191号文件公布为三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1992年,全村有118户,421人。耕地204亩,山林15500亩。以农为主,兼管山林,产稻谷、薯类、木材、茶叶等。

  附资料二:遂昌市委党校网络汇编

韵味之一,引人崇学。    

据《平昌独山叶氏宗谱》记载,独山村起源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开村鼻祖为邻县松阳古市卯山后村唐代叶法善的后裔、北宋尚书左丞相叶梦得的曾孙叶峦。叶峦相中了独山这块风水宝地,自古市卯山后迁居此地,村落始成。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该村叶以蕃殿试得中第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官工部员外郎,一时文风卓盛,名士辈出,胜迹日辟,村容大壮,民间称之“独山府”。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叶以蕃病逝,其父叶弘渊因教子有方,儿子报效国家显贵而受到皇帝的再次诰封,并继续享受皇恩宠赐至隆庆年间(15671572)。隆庆三年(1569),为了旌表龙恩浩大,弘扬崇学精神,时任遂昌知县池浴德主持在独山村为叶弘渊立“洊膺天宠”石牌坊,以示旌表。牌坊额枋上刻的“封工部营膳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叶弘渊由子以蕃贵立”即为明证。     

细析池浴德立此牌坊之目的,一是为了倡导家族家教中的崇学精神。清康熙《遂昌县志》记载,叶以蕃的父亲叶弘渊从小诵读诗书,知书识理。叶以蕃出生在这样的诗书门地,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考中进士和求得功名当在情理之中。在中国古代,以家族家教为手段,大力弘扬叶氏家族的崇学精神,正面引导世人形成崇学风气既是当年开明县令池浴德代表官方立此牌坊的目的之一,更是对古代中国民间有识之士从家庭开始,从长辈做起,从儿童入手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经验总结,对以叶弘渊为典型代表的这种中国传统的民间家庭教育方式理当立牌“洊膺天宠”。时至今日,这种中国传统的民间家庭教育方式仍然值得借鉴、传承并发扬光大。二是为了引导有识之士报效国家。当年的开明县令池浴德立“洊膺天宠”牌坊的另一个目的是引导有识之士勤学苦练报效国家,这是一种典型的行之有效的方向性文化引领。“洊膺天宠”牌坊建成后,独山村崇学之风经久不衰。《平昌独山叶氏宗谱》中记载的一道道朝廷敕封的向后世展示当时荣耀的圣旨,即是引导后世之人勤学苦练报效国家的明证,更是“洊膺天宠”牌坊方向性文化引领后所结出的累累硕果。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二十六年(1598),清官廉令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期间,在独山古寨崇学良好民风文风学风氤氲氛围熏陶下,得以静下心来创作千古名剧《牡丹亭》,进而在成就一代世界级文坛巨匠“汤显祖世界百位文化名人、《牡丹亭》世界文化名著、昆曲世界文化遗产”三大功名利禄和丰功伟绩的同时,再次用后人的丰功伟绩和事实彰显出“洊膺天宠”牌坊强劲的方向性文化引领作用。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期间,教民崇学亲历亲为,出资兴教办学,并多次到独山村与独山名士叶澳结成莫逆之交,收叶澳之弟叶梧、叶干为门生,悉心教导,吟诗赋词一事也当是对“洊膺天宠”牌坊方向性文化引领作用的美妙诠释和发扬光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史征程中,报效祖国仍然是每一个炎皇子孙应有的爱国之心、历史使命和应尽责任。三是为了彰显皇恩浩大。古代中国,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向来注重国家“栋梁之材”的选拔和培养,尤其是开明君主对国家“栋梁之材”更是加爱有之,国风、社风、民风、文风、学风向来如此,建立“洊膺天宠”牌坊,既能够彰显出皇恩浩大中的中华民族崇学国风和王者风范,又能够体现出我泱泱中华大国的古代崇学文风和朴实民风。    

韵味之二,教人向善。    

清康熙《遂昌县志》在记载叶以蕃的父亲叶弘渊从小诵读诗书,知书识礼的同时,还记载了叶弘渊敦厚孝友等诸多引人向善的善举善事。其一,母亲患病,吁天以求身代。其二,其父六十岁时,妾生一子弃之。叶弘渊暗地里把小孩抱回家抚养。待小孩长大成人时,与其同分家产,教其考取例贡。其三,叶弘渊的长兄早逝,遗下一孤儿。叶弘渊将侄儿收留抚养,视若亲生。其四,叶弘渊热心村中公益事业,出资捐置学田,创办家塾,邀集村中儿童读书。其五,开创义店,方便行旅食宿。种种善行,乡里称赞。     

深研古代独山崇学之风兴盛并经久不衰的原因,与身为族人和乡村名人的叶弘渊为代表的众多乡伸秀才的诸多善举密切相关。在叶弘渊等人的种种善行示范效应作用下,古代独山社会安宁,民风纯朴,村民安居乐业,精耕细作。在一片和谐安宁的氛围下,人们得以静下心来勤习诗书礼仪,修身养性,进而培养、教育、锻造出了众多像叶以蕃、池浴德、汤显祖式的国家栋梁之才。叶弘渊的种种善义行为教导后人,经济的发展,乡村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功名的成就,有赖于良好学风的形成。而崇学之风的兴起,前提条件是需要民众多行善举,多做善事,多多善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叶弘渊等人的种种善举所折射出来的正好是我中华古文明建设中的众多古文化品牌经营理念:一是“母亲患病,吁天以求身代”,写的虽然是母子深情,但体现出来的却是我泱泱大中华文明古国“吁天以求身代”的孝子孝道孝学文化。虽然历史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但这种尊敬长辈,孝敬老人,体贴父母,为父母分忧的优良传统仍然需要社会大力提倡并发扬光大,仍然需要后生晚辈们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法制国家的实践中代代相传并身体力行,二是叶弘渊把弃弟抱回抚养,与其平分财产,教其考取功名,写的虽然是兄弟深情,但体现出来的同样是我泱泱大中华文明古国的兄弟情节,骨肉情节,平等情节,时至今日,这种以人为本,尽兄弟义务的优良传统仍然需要社会大力提倡并发扬光大,仍然需要今人人人从自身做起去身体力行。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家庭都是亲密和谐的,整个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才能圆好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三是叶弘渊收养侄儿,视若亲生,抚育成长的善举,写的虽然是叔侄亲情,家室亲情,族人亲情,但体现出来的却是我泱泱大中华文明古国人与人之间亲同一家的老少无欺,互帮互助,扶危济困的向善之道,时至今日,这种与人为善,共度时艰,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建设优良传统仍然需要社会大力提倡并发扬光大,仍然需要国人共同努力。四是叶弘渊热心村中公益事业,出资捐置学田,创办家塾,邀集村中儿童读书等善举,写的虽然是乡村公益深情,但体现出来的却是难能可贵的我泱泱大中华文明古国兴公益、办学堂、尚耕读的亲历亲为公益办学之道,时至今日,这种古人的民间办学方式与我们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鼓励社会办学、民间办学、私人办学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借鉴。五是开义店,方便行旅食宿,写的虽然是叶弘渊等人的义举行为,但体现出来的却是我泱泱大中华文明古国人人尽社会责任的公共孝道,时至今日,这种与人方便,与已方便的优良传统仍然需要社会提倡和发扬光大,在独山古寨旅游品牌打造和崇学向善旅游文化魅力发掘的探索实践中,尤其需要大力提倡和发扬光大,需要后生晚辈身体力行多努力。

附三:。“洊膺天宠”牌坊

jiàn:屡次
 膺ying:承受
 天宠:天子的恩宠
 意即屡次承受天子的恩宠
 独山石牌坊位于浙江遂昌焦滩乡独山村。石牌坊是明代隆庆三年,独山叶氏族人为感激明穆宗对工部员外郎叶以蕃的礼遇和恩宠,用花岗石建造的,三间四柱五楼,歇山顶,飞构翘角,脊顶龙鱼纹饰,额坊浮雕龙凤瑞兽,工艺精湛,实属罕见。牌坊上洊膺天宠四个字,表现当年独山叶氏对皇上感恩戴德和诚惶诚恐的心情,纪念着叶氏一族曾经的辉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遂昌独山叶氏
中国最美乡愁古村落之一:独山村,遗世而美丽
独山古寨 田园旧梦
浙江丽水独山村
晒晒最美的天空
曹树基:移民与古民居——浙江省遂昌县田野考察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