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北李家河出了个于进士

        ——地名故事之四

            刘福新

昌乐县北岩镇东南部的乔山之东三华里处有个村庄,宋朝已经立村,李氏土著,行政属北岩镇,位于镇境东部,曾用名李家河,1986年昌乐县地名统一整顿时改名为北李家河。

北李家河,处于东西两山之间的洼凹处,村前有条自西向东的河流。水流到村东南角与东南来的一条小溪汇集,接着折道北流而去。以前这里雨多,常年水源旺盛,清水畅出,水草茂盛,鱼虾嬉游,河蚌遍布。两岸槐杨伸臂、柳丝飘拂,当地农人在这里侍弄着庄稼与菜蔬,从河中汲水浇灌,显现出一派恬静谦和的田园风光。人们可能不知道,就在这个偏僻的村庄里,竟然养育了一位遐迩闻名的进士。

这个村庄不知从何时起,已经没有李姓族人了,而住有于、魏二姓。大体上是于姓居西、魏姓居东。就在村西部的河南岸有一块地坪,地坪的西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方自然形成的红土堆,直径大约十米左右,有人把其比喻为两樽红蜡烛台。另外,在村西有一墓地,里面长着若干棵柏树。粗的树围两米,细的也有一米多,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树上鸟鸣婉转,地上绿草茵茵。两樽红蜡烛,宛如读书人秉烛夜读,铸造着一位真才实学之士,为国家贡献力量;粗大的柏树意味着这里将出一位国家栋梁之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乃一处风水宝地!

在1942年的时候,张天佐部的国民党团长赵仲诺命令民工在该村筑围墙、建碉堡、挖壕沟,致使村前的两处红土堆因河流改道冲刷殆尽,一片翠绿的柏树荡然无存。民工们在村西挖壕沟时,竟然挖出了两块同样大小、形象相似的石头,它们的“脚”长大约有50公分,筒高40公分,筒粗有20公分,表面上附着一层黄橙橙的细沙土,极像一双靴子,人们称为“石靴”。民工们纷纷谈论:“怪不得这里出了个进士,原来是风水宝地呀!”一时间,远近闻名,乡里皆知,成为美谈。这双“石靴”为一于姓极端虔诚地保存了下来,其后不知所终。

北李家河出的这位进士叫于允中,字传一,号乔东。据昌乐县志载:“少英敏,过目辄咸诵,庠后读书程符山,每作一艺,传诵四方,诸名宿莫不为之击节”。于允中在清朝嘉庆丁卯年举于乡,道光辛未(公元1839年)中进士。进士及第后,在京都授户部主事之职。不久到直隶(今河北省)深泽县任知县。深泽县地薄民贫,幸亏于允中访察民情制定有效策略、勤奋治理,更加上免除苛捐杂税,民间无不感奋、人心俱归。于允中“三年政声大著”,深受黎民百姓爱戴。后来,于允中又到湖南宜阳任知县数载,也是政绩卓著。尔后,告老还乡。自写诗句云“两袖清风犹故我”。途中,“行李萧然,惟一书童相随”。

归乡后,吟咏自适,著有《乔东诗集》与古文词等,藏于家。在乡居期间,一为他的文才,二为他的名声,四乡邻里常有请他去写祝寿辞或书写碑文者,颇受尊重。卒于家,享年七十八。

笔者虽然与北李家河不属一乡,但相隔不远,自幼听到许多有关于进士的奇闻逸事,在笔者幼小心灵里刻有深刻的印象。譬如有则故事,说他在上学的时候,正好是三月三清明节,老师要去踏青、看社戏,临行布置了一个作业题,让学生画三十头牛。大学长伏案疾笔,但只画了二十头;二学长挥汗如雨,也只画了十八头;于允中大约画了几分钟就离开了学堂,悠然踏青游玩去了。正好在路上被老师瞧见。等到老师回来后检查作业,大多数学生连一半还没画出来。老师故意最后要于允中的作业,只见白纸上只画着一头半牛,一头牛在屋外,另一头刚从牛圈里伸出头来。老师问他,你怎么只有一头半牛啊?于允中回答说,牛圈里还有很多呢。一丝喜悦从老师的脸上露了出来。

以上是笑谈,其实于允中在程符山(今潍城区符烟山)书院读书期间,家境并不富裕,穿的是农家自己纺织的粗布。当他站在那些潍县城里富家子弟面前时,显得格外寒酸,为此引起一些衣着华贵的同学的不屑。但符烟山书院的老师心里早就看中了于允中的才华,遂告诫那些看不起于允中的学生说:“你们不要看不起于允中,他比你们都强得多,他的棉袄里包的可是个进士呢!”后来,老师的预言果然应验了。

昌乐县城有个教育上的前辈,退休前曾任昌乐一中党委书记,也是富有才学,他叫于观辰,就是北李家河于进士的后人。笔者和于观辰先生时常来往,从他的介绍里,笔者知道北李家河一条50米的胡同最前端,有一高大门楼,门上方挂有一幅长2米宽80公分的匾额,蓝底金字,刻有欧阳体的四个大字——“进士及第”。四个字自右向左排列。上款题有“钦赐”,下款题有“道光十九年五月谷旦”。道光十九年即以上说的辛未年——公元1839年。至于“谷旦”,可能读者经常在碑文和牌匾上见过,“谷旦” 不是指节气,而是指的“吉日”。因为百谷生百谷收都是“民以食为天”的好日子,所以“谷旦”就成了中华民族“吉日”的代称了。

在大门的旁边,有两尊青石做的旗杆垛子,呈正方形,每边皆长1·3米,每边皆厚35公分,中间厚40多公分,并有一直径圆孔,用以插置旗杆。垛子上面是斜坡形,刻有图案,向四边延伸。在垛子下面用青砖垒有与垛子四边等长的砖座,高约一米。因为风雨侵蚀,青砖早已班驳陆离、残缺不全。为了安全,后人将石垛子平放于地面,现尚存。

在旗杆垛子的两侧,有两棵古槐,西边一颗围足三米,树中间已空洞,但每年不断长出新枝;东边的一棵围长2米有余,如今仍然枝叶茂盛。

另据于观辰先生回忆,他家曾有写着“回避”、“肃静”的木牌四扇,厚3公分,高1·8米,上部呈长方形,高约80公分,宽约60公分,两面皆为红底金字。下部一米是扛杆,赭红色,扁形,宽约12——13公分,厚约3——4公分。最为可贵的是一幅彩屏。这幅彩屏高约3米,宽约50公分,有10折,中间有活页连接。下面有20公分高的支脚,再上有80公分高的木版,镂刻着百寿图中的篆体寿字。主体部分,一面是宣纸屏面,画着唐朝名将郭子仪做寿图。画面正中郭子仪正襟危坐,达官贵人们有的骑马、有的坐轿,从四面八方汇聚而至。画面的周边处,画着山川树木、农田野草、下田农夫、童叟行人,各种人物栩栩如生,色彩搭配得当,艺术造诣很高。屏的另一面用红缎装裱,写有8公分见方的正楷金字,虽经百余年,仍然金光闪闪、熠熠生辉。每到年节,于观辰的祖父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供亲朋好友观瞻。。

     完稿于2006年12月17日20:0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竹山县深河乡麻线村的传说故事
一头拥有浪漫精神的牛
李思孝小传
进士李昆
蛤蜊河岸畔的历史故事
一名京山地名普查者背后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