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笔记 | 孙绍振:小说的奥秘——把人物打出常轨后的情志错位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不用做饭,不用洗碗

吃饭就上课,下课又吃饭

这简直比猪的生活还美好!

小伙伴们,又见面了!

今天,我是杨老师,

不是那个和孩子天天扯闲篇的妈妈。

杨老师要和你

分享重量级的学习内容哦!

来看——


今日内容

2018山东济南名家人文论坛名师课堂研讨会学习笔记

小说的奥秘

——把人物打出常轨后的情志错位

孙绍振

一、目前的小说理论

在中学和大学的教学中,小说理念是无用的,荒谬的。最流行的小说理念是小说的情节、主题、人物等,情节就是开端、发展……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为止,小说理念仍然如此落后、腐败。人物、主题等都是空话,中学教师能够给讲讲的只有这些,这些理论是不能解释具体文本的。例如:《狂人日记》这样的小说是没有开端的,这些理论在毒害中学语文老师。

这一理论来自苏联1947年大学的文艺理念教科书,早已被抛弃了。我们的短篇小说到了19世纪已经不是一环扣一环,而是写一个生活的横断面。例如:《项链》。大学教授、理论家没有进行有益的探索。胡适曾举了个例子《最后一课》,法语的阴阳性、单复数决定了前面的冠词,很麻烦。胡适说只要写一堂课这个横断面,就像树的年轮一样,切开一看就知道它长了多少年。孩子本来很讨厌,但是突然给他一个特定的变化,这是他的最后一堂课,调动他内心深处的感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大量新的小说,特别是鲁迅的小说开始用横断面来写。比如,《故乡》就写到了闰土的几个横断面,再复杂一点就是《孔乙己》。目前小说理论还停留在一百年以前,这是大学老师的耻辱。外国的理论家认为中国的文学理论就是哲学层面的。

二、把人物打出常轨

胡适的理论还需要补充,不是每一个横断面都能很精彩的,像什么样横断面呢?是打出常轨的横断面。《最后一课》中把孩子的生活打出常轨,每天都在上法语课并不觉得太宝贵,但是忽然有一天,他没有再学法语的机会了,才意识到失去了语言,民族就失去了希望。调动人物内心深处与表面相反的东西,通过假定的打出常轨的事,使人物内心深处的不一致的东西挖掘出来。

1:《项链》

《项链》也是如此,假定让玛蒂尔德丢掉项链,她选择了用十年的代价去偿还债务,小说家不是历史家,他有权利假定,发现项链是假的以后,青春也已经失去了。她虽然虚荣,但是她非常负责任,表现了她的一种“英雄气概”。一个非常浅薄的虚荣的女人,却具有这样的“英雄气概”。人,变得不像自己了,但是,却更像自己了。有的老师说,她虚荣,这是对她的批判,有人说,这是对她的赞扬。其实这原本是一个人,人是非常复杂的。

2:《武松打虎》

从真实性来说,它不真实。小说理论家说这个故事写得不真实,这是不可能的,老虎是猫科动物,按着它的头,它的爪子会捣乱,只能两只手按着,僵持的结果是武松死了。小说家假定武松可以打败老虎,于是才能探索人物的心理。武松用了一种很不科学的打法,两分钟就把老虎打死了,其实打狗都打不死。老虎太教条了,是哪个少林寺给它训练的?(哈哈,孙爷爷,你也太搞笑了。)这就是“假定性”。金圣叹说这个勇气和力量“近神”,用我们的话说是“超人”。

没有开端、发展等是可以,重要的是在把人物打出常轨后看到人的心灵与表面的不同,人的心灵深度至关重要。

(武林打虎这个故事的解读,在《文学性讲演录》里很详细,那本书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本书,我曾把它比作我的“大红门”,现在它已经被我看散了,还舍不得借给别人。我又想起学生提的一些问题,比如,《狼》中屠户“暴起”就把狼杀死了,他和狼之间应该有一段距离,怎么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狼杀死,狼却没有发觉呢?学生在质疑文学性作品中的现实性,这是阅读方法的不当吗?文学性作品在表现生活时,其真实性到底有怎样的一个“度”?武林打虎的故事,追求过分追求其真实性,就无法表现故事中的审美价值。课程标准中说“要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呀!课标上的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哟!)

例3:林冲的故事。两次打出常轨的外在事件没有让林冲改变,还是希望安分守己地过自己的小日子。施耐庵就继续把人物打出常轨——烧草料场。许多中学老师讲“那雪下得更紧”说是渲染人物心灵很紧张。那雪下得紧,才能把房子压塌,他才能到庙里安身。这是第三次把他打入常轨。把那二人杀掉后,想要点酒,对方不给,于是就把那些人打翻了。林冲更像林冲了。打出常轨后,一个人变得更像他自己,一个从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自己。

(天哪,这不仅是在解读小说呀,是解读人性呀。这不是在讲文学呀,是在讲“人学”呀。)

(林冲更像林冲了,是说真的林冲是那个把对方打翻的林冲,而不再是那个拿着扇子的林冲。但是,“林冲”作为一个复杂个体,是拿着扇子和把对方打翻的两个林冲的组合,后者才是他复杂个性中占主导地位的吧。但是,如果没有外界环境的触发呢?这个林冲还会出来吗?)

(想起毕飞宇的《小说课》,里面还写到风的作用,因为有风,林冲才用石头把庙门挡住,那二人进不不去,才可能在外面谈论他们所做的事情,林冲才可能知道真相,才有后面的故事,才能使那个林冲跳出来。所以“风”“雪”远远不止我们中学语文老师讲的那几条“环境描写的作用”。或者简单地说“为下文的故事情节作铺垫”,这只是教条化、程式化的分析,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风”“雪”在这个故事中对人物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例4:《雷雨》

周朴园真诚地认识到钱可以顶得上三十年的痛苦,而侍萍认为不可以。

有时形式改造内容,有时形式创造内容。小说的形式是跟诗歌、散文不一样的,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文章里是不同的样子。同样是杨玉环与唐明皇谈恋爱,在诗歌里死了还可以谈恋爱。“在天愿为比翼鸟”不管是到了北冰洋还是撒哈拉大沙漠,我都爱你。“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但是,在戏剧里,二人的感情并不这么好,因为梅妃,杨贵妃两次吃醋、大闹。第一次,杨贵妃到唐明皇那里,生气地问:“谁在这里?”“没有人!”唐明皇说。“屏风下面是什么?”她看到了梅妃的脚,于是就把梅妃赶走了。这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了,于是就有戏了。第二次是杨贵妃的姐姐,是个寡妇,很烧包的,唐明皇封她为“虢国夫人”,可以骑马入宫门,相当于开着小车去中南海呀。

(看着孙爷爷在台上笑,忽然想起程郁缀老师讲陶渊明要酒喝的故事,老头儿在台上一边讲一边乐,多好多好!)

同样的故事,在小说和诗歌里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形式的研究太忽略了。

小说往往是好几个人的关系,打出常轨怎么办呢?几个人都打出常轨好不好?

例5:《西游记》

不好,《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我们能记住几个难?也就是一两难。每次都是……,因为都打出常轨了。让我们印象最深的“三打白骨精”,路上遇上的妖怪都是男妖怪,出现一个女妖怪,问题就来了,唐僧一看是善男信女,猴子一看是妖怪,八戒一看,唉呀,好不容易看到一个女人,说一说话也很好呀。猴子却一棒把它打死了。唐僧一恼火,就把悟空赶走了。这就是打出常规,大家不一样,有了不一样就有了精彩。八戒觉得只要是女的,就是美的,在天上时,他没有老婆,所以和宫女眉目传情。玉皇大帝也不关心他,他自己有老婆,不管别人。(全场爆笑,玉皇大帝的确不够意思,哈哈)贬他下凡就算了,还把他变成了一个猪头,变成猪头可是本性没变。

打出常轨后,有着亲密关系的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心理错位”。我们过去总讨论人物的典型,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这就是废话,所有的东西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用杯子举例)

(想到《苏菲的世界》里的姜饼人儿,缺了角儿的、剩了一半儿的都是,因为它们具有姜饼人的共性。)

这个错位在不脱离的情况下,又拉开距离,这是最有个性的。

(“不脱离”,生活中亲密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错位”不正是这样吗?拉开了距离,但是不能脱离,于是无数故事上演了。有意思!

错位,是指的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错位”,还有一个人的正常情况与打出常轨之后“情志”的“错位”。)

例6:《范进中举》和《孔乙己》

对形式没有充分的理解而去解读作品时,就会得到鲁莽的概念。

许多教师读《范进中举》《孔乙己》,许多教参、论文解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科举制度对人的迫害。要是从情节上分析,都是环环紧扣。它们好不是在此,而是在于环环紧扣。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把范进骂了一顿后,只有一句回答“岳父见教的是”。这里的打出常轨在哪里呢?知识分子本来是地位很高的,地位很低的屠户敢对地位高的知识分子这样,因为他的财富的优越感变成了精神的优越感,而范进的贫困变成了精神的自卑感。这是强烈的反差,强烈的扭曲。

孔乙己,不仅那些穿长衣的看不起他,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小店员也瞧不起他。文中没有写他挨打,而是写他挨打以后那些看客的反应。孔乙己与店员之间有矛盾:他们说他偷了,他说没有偷,“窃书不算是偷”。矛盾在哪里呢?一方面那些人拼命证明“你就是偷了”,他们就很开心,另一方面孔乙己觉得在这样大庭广众之下是耻辱的,于是就不承认。像《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穿的马褂和长袍是国民党时期定下的礼服,一个父亲穿着礼服去爬月台呀!孔甲乙己穿着破旧的长衫,这就是他最后的底线,最后的尊严,这些人就把他最后的尊严踩在脚下,这是很残酷的。把一个沦落到当小偷的知识分子当小偷的事实还作为笑料,他们也没有意识到的,这是很可怕的。一个经常给酒店带来欢乐的人死了,没有一个人悲伤,得到消息的人有一种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优越感,其它的人听着,掌柜连头都没有抬。最后一个场面,孔乙己坐着来了,想辩解但是却没有辩解,连维护自己尊严的信心都没有了,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太悲惨了,人心太麻木了。

这就是鲁迅先生批判的一种“看客”的心态,对人的痛苦没有同情。

巴金的语言有些复杂、过分、浪费。杨绛《老王》写到老王的死,用了一个词“愧怍”,巴金《怀念萧珊》中写自己的忏悔,用了一百多字,可以比较阅读一下。

(可以让我们思考: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不是常教学生,要写出人物的心理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人物的心理都需要细致地描摹的,杨绛的模糊的概括的简约的“愧怍”,比巴金的明确的具体的复杂的描写要好,这是为什么?是从读者进行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文学语言的风格来看?)

例7:《祝福》

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祥林嫂根本不想改嫁,封建礼教也规定寡妇不能改嫁,但是又有人强迫寡妇改嫁,因为她婆婆有权利,可以把她卖掉,妻子随丈夫,丈夫死了,就随丈夫的父母。你看,封建礼教本身就是野蛮的矛盾。

把她打出常规,让她的丈夫死掉,她重新回到鲁镇,但是人们仍旧叫她“祥林嫂”,应该叫“祥林老六嫂”呀。(举例:肯尼迪夫人坟墓上的名字)这句话在《祝福》里是最关键的:“祥林嫂,你放着吧。”这句那么有礼貌的话居然致祥林嫂于死地,一下子精神麻木了,脑力丧失,本来一个强壮的、可以顶两个男人的女人,本来一个反抗非常强烈、可以从家里逃出来的女人,一下子丧失了精神,这说明什么?族权、神权和夫权是矛盾的。阎王也不公平,我不是改嫁,他们强迫的,不行。族权、夫权都忍受了,但是神权太可怕了,她不可以忍受,为什么?马克思说:“一些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思想”,这些思想是所有的人都有,包括与她同地位的柳妈也有,柳妈也是寡妇,不过是有经验的寡妇,资深寡妇。(哈哈,孙爷爷,这就是您所说的“陌生化表达”吧,这样的表达产生了一种幽默感,这种幽默是智慧的幽默。)有一个教授分析“柳妈是代表封建文化的最后杀手”,这是不当的,鲁迅的《祝福》里是没有杀手的,不仅在鲁四老爷的脑袋里,也在柳妈的脑袋里,最可怕的还是在祥林嫂的脑袋里。如果她脑袋里没有,她完全可以去磨洋功嘛,她完全可以去休息嘛,但是,她脑袋里有,整个人都受了打击。

这样的悲剧,谁也没有感到是悲剧,只有一个外来户,从外面回来的“我”,感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之后有没有灵魂?”我没有肯定的回答。

(伤害了别人而不自知,自己是害人者而不自知,自己杀了人而不自知。真是可怕呀。《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不就是发现人吃人的事实吗?鲁迅的文章是相通的呀!看同一个人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可从主题、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比较,会发现很多。)

《祝福》没有详写祥林嫂失去孩子的事情,而是写事情发生之后,人们的感受和言论,例如,祥林嫂死了,鲁四老爷说他死的不是时候,一样的人说还不是穷死的,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整个小镇洋溢着欢乐的气息,只有鲁迅一人在沉闷、痛苦。这与《孔乙己》是一致的。

我小学时最喜欢《神戏》,长大后读懂了《阿Q正传》。鲁迅最喜欢的是《孔乙己》,他把这篇和《狂人日记》作比较,《狂人日记》把思想直接说出来了,写的多是狂人的幻觉,更像一篇杂文,这个“人吃人”的主题没有完成。他最喜欢《孔乙己》,两千字写出了人的残酷,不是出于恶意的残酷,而是麻木的残酷,把人的最后的自尊打击,如此残酷的心理没有人感觉到羞耻,因此不可改变。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人性则比较尖刻,比如:“四年之后人们还没有死”。鲁迅则温和得多,柳妈这样的人一心想让祥林嫂解脱,鲁四老爷也没有碰她一下,只是说“死的不是时候”,鲁太太说话那么礼貌,如果找凶手,是找不到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鲁迅所讲的“吃人”的主题,从《狂人日记》到《孔乙己》到《祥林嫂》,这是杀人不见血,吃人不见骨头的。

有一个研究者认为鲁迅一辈子都在与自己的绝望做斗争,这是有道理的。

(唉呀,忽然觉得鲁迅先生太痛苦了,这是清醒者的痛苦,如果不清醒,不知道,就不会痛苦了呀。社会需要这样的清醒者。)

我们在读小说时,要注重小说的形式,有的小说是把情节摆在桌面上,有的则是写故事的横断面。

例8:《家》《红楼梦》

《西游记》里沙僧就没有个性,就是随大流。八戒就有个性,尤其对女人最有感觉,沙僧不但对女人没感觉,对男人也没感觉。

《家》里觉新是有个性的,爱梅表姐也很爱妻子,这就是一重错位;被迫让妻子去外面生孩子,这又是一重错位;他明知那些长辈都不对的,却依旧委屈求全,维持着这个家庭,这也是错位。这是多重错位中的一个人物。其次是觉慧,梅凤要出嫁的时候,觉慧正在忙,当觉慧去追时,人已经投湖了,这也是错位。觉民就没有个性,他跟沙和尚差不多。

写小说很简单,让最亲密的人发生矛盾,但是不要让他们断裂。这就是《红楼梦》成功的秘诀,让最亲密的人天天吵架,就是不分开,一直吵到死。《红楼梦》创造了一个很奇妙的恋爱共识。有的恋爱故事中,A爱上BB不爱AA想办法让B爱上AB爱上AA又不爱B了。我认为还不全,还有C,现在的电视剧不仅是三角,是多角,文本还需要多元解读嘛。(孙爷爷您可真是“曲不离口”中,恋爱还能与多元解读扯上关系。)

贾宝玉哄林黛玉,她要哭,不哄,她更要哭。薛宝钗就是一个假想敌,结果她还要冒充林黛玉嫁给贾宝玉。

吓死人的精彩!

(全场掌声雷动,我很想站起来鼓掌,敬爱的孙爷爷,您辛苦了!)

(在我们教材的课文里,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就有许多吓死人的精彩,等着我们去发现。)

花絮:

主持人说:“孙绍振先生是  学会的副会长,会长还在,已经105岁了,老年痴呆了。……”

孙先生上台说:“刚才我的老朋友对我提出了警告:会长还在,105岁,老年痴呆了。%希望我105岁还在,而且神思飞跃,让你们赶不上。今天努力让大家赶得上,哪怕勉强赶得上。”

说到《范进中举》里胡屠户骂范进“你不看看城里的张老爷,一个个方面大耳……”,孙教师笑着说:“我这个脸以前也是方面大耳,像文曲星下凡,但是现在变圆了。……陈先生希望我能活到105岁,我努力。”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小小溪

邮箱 :xiaoyidagu@126.com

网址:haohaoxuexi@不坑你.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文:课文中细节描写常见方法琐谈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
浅说小说中人物外貌描写方法(文学社学习指导一)
小说中细节描写常见方法
小说人物的性格与描写
以鲁迅的小说为例看细节描写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