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魅力长子┃“厚重”的长子文庙



“厚重”的长子文庙

作者: 李林 牛振洲



在选用登基礼仪事件中,朱厚熜以超常的智慧和超人的胆识取得了胜利,但他与旧臣势力之间的关系,却因此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朱厚熜登基后,给自己取了一个吉祥的年号“嘉靖”。大明王朝从此进入了嘉靖时代。嘉靖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迎请母亲蒋氏到京。为使母亲体面地到京,他又做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就是要赶在母亲来京之前,给已故的父亲定一个尊号,给母亲上一个符合身份的封号。在嘉靖皇帝看来,自己做了皇帝,父亲自然就是“皇考”,母亲也自然就是“太后”了。但就是这一件看似顺理成章的事情,却演变成嘉靖朝的第一大政治争端,也就是后来历史所称的“大礼议”事件。



嘉靖皇帝向礼部提出,要给父亲上“皇考”尊号和母亲上“太后”封号。礼部尚书毛澄立即请示首辅杨廷和、张太后。杨廷和马上给出礼部一个方案:第一嘉靖皇帝应尊称伯父(弘治皇帝)为“皇考”;第二嘉靖皇帝尊称父亲兴献王朱佑杬为“皇叔父”,母亲蒋氏为“皇叔母”;第三让受封江西的崇仁王过继给兴献王府,以继承血脉。并在方案中放了一句狠话“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杨廷和为使方案更具有合法性与可操作性,在方案后附了两个历史依据,其实也是两个案例。



案例一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一件事情。汉成帝没有儿子,将弟弟的儿子立为皇太子。成帝死后,这个皇太子继承皇位,就是汉哀帝。哀帝称成帝为“皇考”,同时哀帝又是独子,为了不让父亲绝后,安排了一个宗室过继给了父亲。



案例二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的一个事情。宋仁宗没有儿子,将堂兄“濮王”的儿子养在宫中。仁宗去世后,“濮王”的儿子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宋英宗。英宗听从了当时名儒程颐的建议,尊称仁宗为“皇考”,尊称父亲为“皇伯父濮国大王”。



嘉靖皇帝看了杨廷和等人提出的方案,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来驳斥杨廷和,只好以“再议”为托辞,上尊号之事也因此搁浅下来。蒋氏在来京途中听说这件事情,便拒不进京。



就在嘉靖皇帝一筹莫展之际,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也就是当时的观政进士(实习进士)张璁。张璁冒着“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的风险,上了一道“辨礼疏”,旗帜宣明地站在皇帝的一边。张璁的“辨礼疏”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先讨论大是大非的问题。“辨礼疏”开篇就指出“陛下嗣登大宝,即追圣考以正其号,奉迎圣母以致其养,诚大孝也”。意思说,皇上虽年轻,但在继位之初,便想到追尊自己的父亲,赡养自己的母亲,这就是“大孝”。



第二,张璁指出,杨廷和等人所列举的汉哀帝考成帝、宋英宗考仁宗,这两个案例与当今皇上追封其父“兴献王”是两码事。因为当今皇帝是遵照“兄终弟及、依序当立”的原则来继承皇位的,并非过继关系。况且,你们在迎请皇帝遗诏中称当今皇上是“兴献王长子”,如今又让皇上称“兴献王”为“皇叔父”,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第三,张璁指出一个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皇上的母亲即“圣母”即日到京,如果皇帝称其为“皇叔母”,那么“圣母”就得向皇帝行君臣大礼。儿子能接受亲生母亲的跪拜吗?



张璁的“辨礼疏”,给15岁的小皇帝找足了辩解的理由。嘉靖皇帝便直接去找了张太后,明确表示:“母亲不入京,我这个皇帝就不做了,请太后另请高明。我即刻离京,和母亲回安陆州。”



嘉靖皇帝母子的强硬态度,加上张璁有理有据、掷地有声的辩驳,杨廷和等人扛不住了。他们再一次做出了让步。他们以皇太后的名义,做出了决定:“嘉靖皇帝称父亲为‘本生兴献帝’,称其母为‘本生兴献后’,避免了‘叔父’‘叔母’的尴尬,但是仍得称弘治皇帝为‘皇考’”。



双方妥协之后,嘉靖皇帝把自己的母亲迎到京城。张璁也因此受到了杨廷和等人的排挤,安排到南京刑部做了主事。三年后,年满66岁的杨廷和,退休回家养老了。嘉靖皇帝马上把张璁调到北京委任要职。



嘉靖三年七月二日早朝,嘉靖皇帝在左顺门召见群臣,宣布从七月十六日开始,称自己的父亲为“皇考献皇帝”,母亲为“圣母皇太后”。这个手敕一出,群臣哗然。怎么能把你死去的父亲“兴献王”尊为“皇帝”呢?“献皇帝”的神位是放在“正德皇帝”神位的前面呢?还是放在“正德皇帝”神位的后面呢?如果放在“正德皇帝”前面,那不是把“正德皇帝”和“弘治皇帝”隔断了吗?如果放在“正德皇帝”的后面,那他和“正德皇帝”的关系又是什么呢?大明朝的皇位继承关系不是全乱了吗?你今天称“兴献王”为“皇考”,明天就要称弘治皇帝为“皇伯父”,那“弘治皇帝”不就是绝后了吗?



于是六部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都察院的都御使、大理寺寺卿、翰林院的史官以及给事中、御史等二百余人,跪在左顺门前,向皇帝请愿,请皇帝收回成命。



这时的嘉靖皇帝已不是登基之初的朱厚熜了。一看到这些书呆子们的行为,气儿就不打一处来。马上下令锦衣卫冲出左顺门,拉的拉,扯得扯,一百多文官被投进了监狱,其余的人则四散而逃。两天后,对请愿的官员进行了处理。四品以上的停发薪水,五品以下的统统廷杖,16人被打死,伤者无数。就在官员们心有余悸之时,嘉靖皇帝宣布了一个决定:改称弘治皇帝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称父亲为“皇考献皇帝”,母亲为“圣母皇太后”。



一场与国计民生无关的“大礼议”事件,最终在嘉靖皇帝的血腥镇压下,平息下来。嘉靖皇帝的忠实支持者张璁,也借此而迅速得到提拔。到了嘉靖六年的时候,张璁位极人臣,被嘉靖皇帝任命为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



嘉靖皇帝在“大礼议”事件中虽然依靠强权取得了胜利,给父亲争取到了“皇考献皇帝”的尊号。但是“皇考献皇帝”的神位如何安放,又成了一个难题。因为多数旧臣不同意嘉靖皇帝给父亲上尊号的主要原因,就是太庙中没有“献皇帝”合适位置。这时,聪明的张璁看出了问题的根由,给皇上想了一个万全之策,在太庙的左边为另立一宗庙,将“皇考献皇帝”的神位摆放进去,以解决“皇考献皇帝”的尴尬地位,为能得到更多的人支持,和有效堵住反对者的嘴巴。



张璁便在朝堂之上提出了建议:“原来祭祀孔子的礼仪中有许多不对的地方,现在必须予以更正。原来祭祀孔子的时候,主乐舞用八佾,籩豆十二个,牲用熟,这是祀天的时候才用的大礼,这作为祀孔礼仪已僭越王礼。所以他的封号及相应的祭祀礼仪都应该纠正。孔子应该恢复为汉晋时的称号,称为先师或先圣,不应该称王。殿宇应改为先师庙,不称大成殿。把孔庙中所有的塑像毁掉,改用木制的神位牌。主乐舞用六佾,籩豆十个。其他配祀人员的公、侯、伯的封号一律废除,只能称为先贤或先儒。另外,孔子和颜回、曾参、孔伋在大成殿上接受后人的祭祀;叔梁纥、颜路、曾晳、孔鲤作为孔子、颜回、曾参、孔伋的父亲却被安排在两边的厢房之中作为配祀,不符合圣人的礼仪。所以我提请皇上在先师庙的后面增设明伦堂,专门祭祀孔父叔梁纥,并让颜路、曾晳、孔鲤作为弟子配祀在下。”这个言论一出,立即遭到到徐阶等大臣的反对,嘉靖皇帝贬谪了以徐阶为首的反对者之后,便亲自撰写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碑文《御制正孔子祀典说》,要求刊刻在学宫之中,并决定在全国所有州、县的先师庙后增设明伦堂,以祀孔父叔梁纥。



嘉靖十五年的春天,嘉靖皇帝遵照祭祀先师孔子父亲叔梁纥的礼仪规制,在太庙的左边另立宗庙,专门祭祀“皇考献皇帝”,并尊称为“献皇帝庙”。到了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又追封父亲为“睿宗”。



在“大礼议”事件中,嘉靖皇帝采用了张璁的建议,通过加封孔父叔梁纥,实现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的梦想,但是嘉靖皇帝和张璁毁灭孔子等诸神像的武断行为,却严重地伤害了天下读书人的感情。



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当时长子县主管教育的官员文林郎(正七品)徐固,义无反顾的站在了读书人的一边,命人将“宣圣遗像”摹刻文庙的石碑之上。同时为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他便在“宣圣遗像”的右、左两侧留下了“古传昔有执政者过烟驿梁,其马嘶伏策而不进,遂得以石像于桥之下。乃唐吴道子笔也。至正辛巳(1341),广东宣慰都元帅僧家奴,摹刻于广州学痒,历传已久。余于长子获见此像,覆命工勒于石。明嘉靖丙申(1536)秋梁进士文林郎郾城后学徐固谨识”的记载。



长子老乡点下面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庙崇圣祠与嘉靖皇帝
皇帝得知自己要向一个王下跪,非常纠结,大臣建议:削去王爵就行
大明會典(明)李東陽等纂-●大明會卷之九十一
明朝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皇后方氏—伴君如伴虎
颜纯钩:当皇帝这事,比你想象的憋屈多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