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是第一个报道卢沟桥事变的记者,却离奇失踪,年仅25岁,为啥?

你心目中的记者是怎样的?

或许是穿着职业装,光鲜亮丽地穿梭在各大电视台之间;或许是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观众面前侃侃而谈……

然而,这些设想和现实生活中的他相距甚远。

他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战争的真相,他背着相机穿梭在日军封锁区,拍下了珍贵的抗战资料。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第一时间赶往前线,成为“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

作家冯雪松评价他:

在方大曾身上,如果没有家国情怀,不会成为一个大记者,如果没有职业精神,也写不出好文章。

所以在今天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让很多的年轻人冷静冷静,去观察一下,在80年前有这样一个热血青年,他就是现代年轻人的榜样。

可惜,年仅25岁的他,在报道完卢沟桥事变后,至今杳无音讯。

他就是中国最早的战地记者:方大曾,笔名小方。

“如果你无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所有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也是小方践行一生的标准。

小方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中国士兵英勇抗战的事迹,为后世留下无数珍贵的抗战资料。

那小方本人又去了哪里?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小方出生在1912年夏天,他原名方大曾,又叫方德曾。

他们家位于北京协和胡同,有一栋占地600多平米的宅子,家境非常殷实。

小方的父亲方振东毕业于京师译学馆,在北洋政府担任外交部主事,薪水还算优厚。

母亲是一位思想前卫的家庭妇女,同时还掌握一些中医医术,平时街坊邻居有小灾小病,都找方母看,方母却从不收钱。

另外小方还有一个妹妹,叫做方澄敏。

在当时,小方家属于小康,不但吃穿不愁,父母还有闲钱送他上学,养成了小方活泼开朗又坚韧的性格。

读小学时,小方在学业上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并且对摄影情有独钟。

因为是家中独子,父母对小方颇为疼惜,见他心心念念想要一个相机,母亲狠狠心,花了7块大洋给他买了一台照相机。

而在当时,5个大洋便可在北京租一间像样的单身公寓。

(小方摄影作品)

当时照相机是稀奇玩意,拥有照相机的人都是土豪、有钱人。

而当时的摄影师也更喜欢拍一些风花雪月的东西,但小方却不一样,他的镜头更多时候对准的是车夫、码头干苦力的民工。

他的妹妹方澄敏曾说过,小方不喜欢给朋友和家人拍照,久而久之,别人也从不要求他拍照,因为怕碰软钉子,被他拒绝。

后来,拍照次数多了,小方逐渐掌握了摄影技巧和冲洗照片的技术,就在自家院子里用木头搭建了一间暗室。

白天,他经常徒步到各处拍照,回家后,就钻进院子里的暗室冲洗照片,妹妹方澄敏帮他定影,打下手。

照片冲洗出来后,小方就投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收到稿费后,再用这笔钱买胶卷,以便于继续拍更多照片。

他拍的“四子王府结婚照”,曾成功刊登在一家英国杂志上,得到了非常丰厚的稿费,他用这笔钱买了一架高级“禄来福克斯”相机。

从此装备更加精良,拍出更多好照片。

(小方摄影作品)

1930年,小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法大学经济系,成为一名大学生。

上学期间,他没有忘记自己身为中国人应该肩负的责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立即参加了“反帝大同盟”。

因为有丰富的摄影经验,文学素养过硬,小方参与了机关报《反帝新闻》的编辑工作,自此正式接触新闻工作,并一发不可收拾。

从那以后,他天天在外面跑,经常只带一把雨伞、一条毛毯、一个背包、一架相机就离开家,深入到平津以及冀、晋、察、绥等地区,进入战事报道。

1934年,小方大学毕业后,先是应聘到北平基督教青年会当干事,之后调到天津,和几位朋友一起组建了“中外新闻学社”。

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运动。

小方又走上街头,拍下大量有关“一二·九”运动的珍贵照片。

那几年,小方不但报道过走私,还深入伪政府所在地,对娼、赌、烟毒、走私等非法活动进行大肆报道。

在他的镜头下,黑暗无处遁形。

小方的同学高云晖回忆:“方德曾是共青团的活跃分子。”

他的妹妹方澄敏也说:“哥哥是有组织的。”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正是小方隐藏在背后的秘密身份,他受中共地下党团的影响,曾加入过中共的外围组织。

他曾参加过李大钊同志的葬礼,还拍下了李大钊同志的出殡仪式图。

另外,他曾被天津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创立的中外新闻社,聘为摄影记者,还为天津多家报刊供稿。

他身材高大,率性活泼,人缘极好,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小方”,随后这也就成为他最常用的笔名。

1936年12月初的一个寒夜,小方正在绥远前线驻地采访,偶遇了《大公报》记者范长江。

彼时,范长江正因采访中国西北角而扬名。

当他得知小方打算孤身骑马,翻越阴山,到绥远抗战的主阵地——百灵庙战场去采访时,仍然被小方身上那股对待新闻的狠劲折服。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一个记者,孤身穿行在前线,小方身上蕴含着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气魄。

在后来的报道中,小方写道:

为了把绥远抗战的情形,可给读者一个实际的真确的认识,所以记者乃有前线之行…… 

听到车窗外面咆哮的大风,就觉到冷栗,而体会到战壕中守卫国土的将士之身境。啊,冷!冻得死人的冷!

为了采访新闻,向外界曝光战争真相,小方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塞外寒冬中,搭车、骑马、徒步,日夜兼程。

他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写成《绥东前线视察记》等多篇战地新闻报道,他不但用镜头和笔,记录下士兵们挖战壕、擦机枪等实地备战场景,还留下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

小方亲历现场拍下的照片,记录下来的文字,第一时间,向世人提供了中国全面抗战发端的一手信息,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在他的镜头下,再苦再难,也没有人苦大仇深的场景,反而洋溢着生的希望。

卢沟桥烽火连天,在小方笔下却是另一幅景象:

 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

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小方的这段预言最终成为现实,而他的命运也因此改写。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

第三天,正在家休假的小方匆匆与家人告别,骑着自行车离家,朝着卢沟桥奔去,成为第一个到达卢沟桥前线的记者。

战争爆发,为了活下去,无数人从前线撤退,小方却逆流而上,用镜头记录下中国军人是如何抵抗日本侵略的。

他在在报道中写道:

十三军的将士们真了不得,他们奉到的命令就是死守阵地,但是这里何来阵地?

一些临时工事亦被炮火轰平,居庸关从今以后再也不会看到它的模样了,有的只是由我们忠勇的抗日将士的血肉所筑成的一座新的长城!

毫无疑问,小方用生命演绎了一场难能可贵的逆行。

他亲历前线,发表了近7000字的抗战报道,以及多个图片专辑,因为收到虚假消息,他甚至深入到左翼的绥东战场采访。

随着战事日益严重,9月保定失陷,小方有家不能回,只能退守到保定东南的蠡县。

他找到范长江帮忙,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继续活跃在抗战前线,他发表的《血战居庸关》,真实再现了我军将士和日军在武器上的悬殊。

这篇报道详细记载了中国士兵是如何不畏牺牲,奋勇杀敌的真实情景。

小方留下的文字非常珍贵,流传至今,他的多篇报道至今仍然保存在国家图书馆。

9月18日,他在蠡县发出《平汉线北段的变化》的报道,从此再无音讯。

这一年,他25岁。

小方失踪后,朋友们曾多方打听,范长江撰文说:

在上海和汉口,我曾会到千百个关心小方的人……但是去年保定战争之后今天已经快一年了。

我们还看不到我们这位硕壮身躯、面庞红润、头发带黄的斯拉夫型青年新闻战士。

时间一长,大家对他的生还都不抱希望了,但母亲和妹妹方澄敏从来没有放弃过。

小方1937年7月离家前,母亲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就到家里来找她,她是至死也不会搬家的。

从此,母亲在这座小院里,等了一辈子。

直到1969年,小方的母亲在北京协和胡同10号的老宅去世,等待小方回家的人,从母亲变成了妹妹方澄敏。

方澄敏退休后,一边等待哥哥回家,一边整理小方留下的资料和底片。

曾经,小方从绥远前线给母亲寄回来一张自己身穿戎装、头戴钢盔的照片,上面写着:

母亲大人存念,男,小方摄于1936年冬时执行摄影工作,于绥东战地。

看到这张照片,方澄敏意识到:

这就表示,从那时起他就要出去了,不定在哪,他早已立志献身于自己喜欢的事业,而不管是天涯海角了。

如今,小方的百岁诞辰已过,他的至亲悉数离世,我们作为后辈儿孙,会代替他的亲人等他回家。

尽管生的希望已经渺茫,但我们仍然想知道,这么多年他在哪?承受过怎样的痛苦?

小方,这盛世如你所愿,期待你回来看一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卢沟桥事变》
失踪半个多世纪的战地记者,因为妹妹的一个木箱,引发无数人寻找
失踪85年,他做了一生最燃的事
日军在卢沟桥
(转)张保田:我站在小方站立的长城上     发表于2017.7.7
七七事变现场老照片:日本人有多疯狂,中国人就有多顽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