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渠大王黄大发:贵州老人,花36年修水渠,只为全村能吃上大米饭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如果让你用36年,做同一件事,在悬崖峭壁上修水渠,你会干吗?

而且还没有工资,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只是因为怀着一种信念,必须要完成。

为了修水渠,独自跳下悬崖,冒着危险到洞里去看土制炸药的爆炸情况,稍有不慎就会被炸飞。

因为天天忙着干活,家里的女儿生病没钱治疗,23岁就去世。

不久后,13岁的孙子患了急病也来不及送医,不幸去世。

接连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但他只是短暂地伤心了几天,之后又扛起工具修水渠。

他说:“渠还没修完,主人家不能撂担子不干。”

这个人就是获得“2021年七一勋章”的老人——黄大发,今年86岁,来自贵州山区。

因此,他被网友尊称为“水渠大王”。

他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影响了无数人。

他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修筑的水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长9400米、地跨3个村。

有了水渠,粮食产量一下子提高到百万斤,荒山变良田。

这一泓清泉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沙饭,三十晚兮才有米汤喝。”

黄大发唱着村里小孩从小就会唱的童谣慢慢长大,还未成年,妈妈和爸爸相继去世,他成了孤儿。

从此只能吃百家饭,睡滚草窝,在乡亲们的帮衬下一点一点长大。

1951年,16岁的黄大发当上民兵队长;

23岁,被推选为草王坝村大队长;

次年因表现优异,光荣入党。

村里的日子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黄大发和大家伙一样吃不饱穿不暖,下地干农活,剁草喂猪羊,加上从小失去父母,那日子更是难。

在苦难中,黄大发养成了吃苦,不怕累,踏实坚韧的品质。

黄大发的家乡—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地形起伏大,常年干旱少雨,九十年代以前,全村人就靠着一口老井过活。

说是井,其实只是石缝里渗出的水加上雨水聚集而成,名曰“望天水”。

每家每户每天排队打水,村民常常为了提水发生争执。

来得早,就能挑上两桶解决一家子吃喝拉撒的用水问题;来得晚了,就只能接上勉强浸湿桶底的几口,甚至晃荡着空桶回家。

由于缺水,草王坝村没法种水稻,只能种耐旱的苞谷、红薯,广种薄收,全村一千来口人,年人均粮食只有150斤,人均产值80元。

没有水,日子始终都过得干巴巴。

在黄大发的记忆里,村民们为了挑水来回走上两小时的山路,一盆水当三桶水用,先洗菜淘米,再洗脸洗手,接着洗碗擦桌,浑浊的水最后用来浇地,一丁点儿都不能浪费。

遇上天旱荒年,土地干裂,荒漠化严重,缺水少粮,家家户户咽树叶、嚼草根。

不知道天老爷啥时候才赐雨、也怕哪天山上的泉水又没了,祖祖孙孙一辈子都为了水发愁。

山坳坳里的日子又苦又穷,但凡能出去的年轻人翻过大山就再也不回来,也没有女孩子愿意嫁过来,一代代吃着难以下咽的苞沙饭熬着。

不通路,富不起来;没有水,更活不下去。

自小东睡西食的黄大发得乡邻照料,长大后心怀感恩。

他说:“我是吃百家饭,穿千家衣长大的,老百姓都对我好,心疼我;我现在成了党员,就要回报他们,给他们办实事。老百姓缺哪样,我就要干哪样。”

看着村里祖祖辈辈因缺水而世代受穷挨饿,黄大发下定决心: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伙吃上大米饭。

20世纪60年代,全国掀起了学习河南林县修“红旗渠”的热潮—这条被国际上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10万人修了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了211个隧洞。

红旗渠的修成彻底改善了当地人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黄大发深受感召,开始琢磨怎么给同样河干井枯的草王坝建渠引水。别人能干成的事,草王坝村也能成。

1963年冬,严寒冬季,滴水成冰,再遇旱年,岩水枯竭,吃水问题又逼压着几百口人的性命。

黄大发不想再“忍”,他号召乡亲们开山修渠,计划将几公里外一条水量丰富的螺丝河水引进村。

他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公社的一致赞同,工程总计15公里,名为“红旗水利”。

修渠面临的最大两个困难是:地势险,没技术。

要把螺丝河的水引到草王坝村,需要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

平时村里人出山,从来都是手脚并用地攀爬,没有一条能顺顺当当的道可以走,更别提要在这修渠。

有些地方,垂直的悬崖深两百米,还有反坡,上凸下凹,人站底下往上看都头晕。

脚下10公分开外就是刀削般的绝壁深渊,站都很难站稳,更别说要在这上头修建渠道了。

再来谈技术,包括黄大发在内的村民都是这穷窝窝里土生土长的刨地农民,没有任何专业水利知识和经验。

但想法总比困难多,黄大发指导村民们测量时,两边竖起竹竿,靠眼睛瞄;

没有砌渠的水泥,就拿黄泥巴合着石灰糊,用这些土办法来“解决”各类技术难题。

最恼火的是土制炸药在山洞里点了没动静,这时候,黄大发总是把其他人撵到身后,自己用厚棉衣将头裹实,独自朝山洞里走去。

所有人看着他不足一米六的小小身影消失在黑洞深处,都紧张地握紧了手里的锄头。

“轰……”巨大的声响从山洞里传来,震得岩壁窸窸窣窣直掉土,大伙心里猛地一沉,着急地大声叫道:“支书——”、“大发——”。

好半天都没动静,就在大家想要进洞寻找时,黄大发浑身冒着烟尘,抖落着的泥土出来了,说:没事没事,又炸出了十几米,接着干!”

就这样,在火药炸出的地方再用钢钎一锤一锤打,锄头一锹一锹挖,一米一米地向前延伸。

黄大发带领着村民们扛着自家的钢钎铁锤,带上红薯、苞沙饭,鸡叫就上山挖渠,直到月亮挂在山尖,才拖着酸疼的脚回家。

只用半年,就在大山石岩中打通了一条116米长的隧洞,以后村民出山,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开创了草王坝村第一个历史。

从1963到1976,13年的时间,又硬生生在绝壁山腰间上凿出了长十几公里的水渠。

可就在全村人在山下等着清泉流入村庄时,水流迟迟没来。

原来山峰间水渠会和之处,由于用的土法测量,出现了近百米的落差。

沟高水低,水在渠里淌了5公里后就再也无法往下流。

再加上疏松的泥土加固,水渠几度被大雨冲毁,修修补补也难以为继,终成废渠。

黄大发深受打击,极度绝望,甚至觉得“这一生都没得大米饭吃了。”

他感到自己辜负了党的信任,更对不住跟着他没日没夜干了十几年的乡亲们。

但黄大发绝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自小不服输的执拗劲让他平静下来,他反复跟自己说:“失败了还要干,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做的事,就要下死决心把它做到。”

从此,黄大发认真总结原因、吸取失败教训,等待时机的到来,这一等又是十多年。

1989年,黄大发得到了去县水利站学习的机会,修渠引水的愿望始终搁在心头,没有一刻忘记,这三年多的时间他刻苦钻研技术,请教筑渠经验。

有一天在水利站食堂吃饭时,一块学习的干部问端着碗问黄大发:“是苞沙饭好吃还是大米饭好吃哇?”这是在奚落他没吃过大米饭。

要强的黄大发心里发狠:不把水引到草王坝村,死都不瞑目。

1990年大旱,四个多月没雨,水又成了村里生计的大问题。

黄大发思前想后,决定再去找组织支持修渠。寒冬腊月,黄大发步行两天,走了两百多里,来到县水利局。

时任播州区水利局副局长的黄著文,至今依然清晰记得黄大发来到他办公室的情景:

“快过节了,黄大发身上穿着两件单衣,一条薄裤子,解放鞋已经开裂,脚趾头露在外面冻得通红,脸也是冷青的。”

黄大发说:

“我在入党的时候说要奋斗终生,干一辈子革命,现在不能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就放弃。不行的,要干一辈子。水修不过来,就拿命来换。”

各级领导被黄大发的毅力和坚持所感动,经过层层报备审批,很快划拨了物资、技术人员全力支持修渠。

但经过第一次修渠的失败,村民们信心不足,不再那么积极响应号召,怕这次又是白耗力,怀疑能不能成功。

还有村民对黄大发说:“要是能修通,我用手板板煮饭给你吃。”

军心不稳,黄大发给围坐在一起的乡亲们做思想工作:“想不想吃大米饭?要吃大米饭,就要大家干!”

他立下三句誓言:

水要是修不通,草王坝把我的名字倒着写;

我是共产党员,我要用命去换这个水;

我用生命来保证。

时年已经50多岁的黄大发,为了村里人人有水喝,人人有饭吃,锲而不舍的精神让全村老小都为之动容。

自此一呼百应,所有人坚定了修渠引水的决心。

最终在领导和村民的双双支持拥护下,1992年,57岁的黄大发再任总指挥,第二次修渠拉开帷幕。

首先就是开渠测点,需要从崖顶下到半山腰,悬空攀援测量定位。

山体中最险峻的擦耳岩,是水渠必经之地。

“擦耳”之意,就是人站在上面,耳朵都会擦着山石峭壁,三百多米的倒壁悬崖,陡峭之势连山羊都不愿去。

技术队的人不敢下去,村民们又不懂。

黄大发毫不犹豫,身体力行,亲自上阵。他用绳子绑在腰上绕两圈,另一头交给乡亲,闭着眼纵身跳了下去。

凡人之躯,他也怕呀,山顶到谷底,1000多米,就靠这条绳维系着,掉下去,就是粉身碎骨。闭眼是他克服恐惧的办法。

他说:“打仗的时候,为党为人民,拿胸口去堵枪眼都要干,我是共产党员,帮老百姓做点事情,还有人用绳子拉着我,没得事。”

垭口的石头落下来,砸得背篓咚咚响,手指头立时就肿了;

没有胶鞋,就穿着草鞋上山挖渠,草鞋烂了,光着脚照样干。

炸山滚落的石头砸到别人家的田地,被拉着赔钱、跳崖威胁,全靠他顶住。

劈山开渠不仅要有豁得出去的决心,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懂技术也要有安排。

除了用到钢锤、锄头、十字锹等,黄大发和村民们还有一件特殊的配备“背背佳”。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黄大发分配好任务:规定每人每次背沙不少于80斤。

一天上上下下十几趟,人均背沙1000多斤,每天背篼压在背上,就是铁打的背也硌得受不了。

所以黄大发“研发”了用棕绳编实的背背佳,垫在筐篓和背之间,缓解疼痛,从早背到黑。

愚公般的坚持,大禹似的智慧,水渠终于在黄大发和两百多名乡亲们的不懈努力下,修建成功了。

这条主沟7200米,支沟2200米,横跨三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10余个村民组,蜿蜒盘横在山腰绝壁间的生命渠,历经3年终于竣工。

人们以黄大发的名字为其命名为“大发渠”。

有了水渠,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

1995年,螺丝河的水进村那天,村民们高兴得睡不着觉,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水。

当晚好多人拉牛耕种,女同志打着手电筒照亮,男同志开土犁地,从傍晚忙到天亮。

要吃上大米饭了,以后祖祖辈辈都能吃大米饭了。

黄大发看着大伙欢喜的样子,跟着笑了,然后又哭了。

他想到,要是女儿和孙子也能吃上一碗不掺苞谷沙的大米饭,该多好啊。

回想就在水渠快要完工的关键时候,1993年的一天,村里人急急忙忙给在山上忙活的黄大发捎来信:他二女儿走了。

这个消息如惊天巨雷在黄大发耳边炸响,年过半百的黄大发跌跌撞撞跑下山,没来得及见到女儿最后一面。

因为帮忙修渠,女儿得了感冒在家休息,随后恶化为肾脏炎,全身肿胀,没钱医治,23岁就先他而去。

黄大发心痛自责不已,在家里哭了三天,又拿起家什上山挖渠。

同年,他的孙子独自一人在家时突发急性脑膜炎,家里人都在工地修渠,待回家发现时,为时已晚,13岁的娃没了。

亲人接连逝去,白发人送黑发人,黄大发眼前发黑,差点倒下。

但他想着:“修渠,是我提出来的,是村民帮着我干,不是我帮村民干。渠还没修完,主人家不能撂担子不干。”

就这样,在黄大发虽然万分悲痛,但还是坚持带领村民干活的努力下,耗费了大半生心血的天渠终于修好了。

水通人发,如今的草王坝村旱涝保收,灌溉面积达1000多亩,稻谷年产量从3万公斤增到40万公斤,人均粮食增产到千斤,家家户户接上了自来水管,有了吃不完的大米饭。

春耕时,只要搬开渠口就能放水灌田,还能在稻田里养鱼仔,这在过去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个人,一道渠,一辈子。

黄大发,38年村支书,46年村干部,62年党龄,一位小学文化的世代农民,用36年的时间死磕一条水渠,打破了村庄历代干渴的宿命。

他2004年退休,但依旧在为草王坝村(现改名为“团结村”)的发展建设奔走出力。

修公路,建电站,发展旅游业,留住有文化的年轻人给村里娃教书,连他在外打工的儿子也被叫回来当了老师,至今已为草王坝村培养出了30多个大学生。

黄大发始终践行着一生为党尽忠、为民服务的入党誓言,

多次获得十大人物“年份英雄”称号、

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荣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今年获得中央授予的“七一勋章”。

古有愚公移山,现有大发修渠。

山挡路堵,就凿之穿而过;此地无水,就引泉从天来。事在人为,再难的事,只要肯想肯干,终有希望。

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生存难题,亦涌现出同样的卓绝事迹,我们从不缺人力,也不乏物资,少的是敢于提出移山、想要成事的担当者。

正如有句话,天不助人,人要自助。

世界从来不是平坦的,无路可走就要自己开路。愚公移山的精神看似笨拙,但正是咬定不放松,才能创造奇迹。

人定胜天,就是告诉我们,当你坚持一寸寸往前,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2岁老人带领村民在悬崖凿出7200米水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山里的那道渠---大发渠
初心 | 八旬老人36年做了一件震撼人心的事 是什么让他用命坚持?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当代“愚公”黄大发:“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生只为一清渠
82岁“愚公”绝壁上凿出“生命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