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视纪录片分析

一、电视纪录片概念

电视纪录片: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它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客观的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二、电视纪录片的分类

依据电视纪录片的形态,可以分为:

特别纪录片

是对一些重大活动、特别事件作一比较完整报道的纪录片,类似于新闻的专题报道,像“奥斯卡”的颁奖晚会、“奥运会”的报道等等。

调查性纪录片

是围绕某一重要的社会事件进行采访、揭露内幕,并寻求解决途径的记录片;

微型纪录片

长度在410分钟以内,适于灵活反应各方面的问题;

大型电视纪录片

往往是多集片,其中还可以分为连续专题片(如《话说长江》)和系列专题片(如《中国影星》),前者强调的是内容的连贯,后者则指的是同一题材范围,内容可以分列。

按题材划分的标准,其主要的类别有:

政论专题片

这是近年来电视纪录片中尤为活跃的一种样式。比如《让历史告诉未来》、《十年潮》等,都在中国大地引起巨大的反响。它要求以独到的见解,显示出犀利、敏锐的风格。

人物传记片

人物片始终是记录片的重要对象。近年来,我国电视界产生了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为题材的记录片,如《毛泽东》、《周恩来》等等。

人为地理片

这一类型中虽说是以地理为标志,但它实际囊括了各地的民俗民风,甚至还包括各种地域文化方面的内容。代表作有《话说长江》。

艺术纪录片

以艺术为对象的电视专题片。这一类型范围广泛,可以涉及艺术的各个门类;也可以以艺术家为题材,如《中国影星》;也可以以艺术作品为对象,如系列片《书法絮语》;还可以以艺术史为内容,如系列片《世界电影之林》。这类专题片具有较强的文献意义,即具有一种保留价值。

文化评论片

以文化现象为题材的专题片,又可称为“文化专题片”。其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而且极有理论色彩;往往把对历史的思索与对现状的考察融合起来,也有很强的议论性,只不过更强调文化反思的内涵罢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术界的“文化热”的影响下,我国拍摄了不少文化评论片。题材广泛,遍及古今中外、衣食住行、三教九流……如《中国龙》,《话说老字号》,《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酒文化》等等。

新闻故事片或者生活现实片

它是撷取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特性的素材而制作成的纪录片。其典型代表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

三、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征

真实性

如同新闻等其他纪实类节目一样,真实性也是纪录片的生命。电视纪录片要求制作者在真实的基础或前提下,以真诚、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创作。

纪实性

纪实性同样是电视纪录片本质属性的一方面,是一种与真实的联系,是一种风格,一种表现手法。纪实手法,是纪录片创作最基本的手法。

人文性
       纪录片关注的大都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它不像专题片,专题片有直接的主题目标和宣传的功利效 。纪录片的主题趋向于更为深层、更为永恒的内容,它从看似平常处取材,以原始形态的素材来结构片子,表现一些个人化的生活内容,达到一种蕴含着人类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生与死、爱  与恨、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强调人文内涵、文化品质。就像纪录片《望长城》,它之所以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分水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关注了一个人文主题。在《望长城》中占据镜头最多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给观众印象最深的也就是这些普通人。继《望长城》之后的《藏北人家》、《半个世纪的爱》、《沙与海》、《龙脊》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的深层关注,都是以人为核心,直接关注人、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去除了许多直接的功利心,多了一些人文性。与纪录片不同的是,专题片主题重在说明问题,阐释政策观念,如《科教兴国》、《中华之剑》等,虽然这些专题片中也有精彩的纪实段落,也有对人的关注,但那只是用人来说明某个特定的主题,而纪录片则是以人为本,更接近人类学与民俗学。

审美性

纪录片必须要拍得好看。为了纪录片拍得美,必须在纪实和造型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好的纪录片应该能够引发观众的审美思考,因此纪录片应多用开放性的叙事结构,少用封闭性的叙事结构,思考应该多隐少显,理性的内在最好用感性的外衣来包装。

四、电视纪录片分析要点

一般以电视为主的院校,考试多以电视作品为主,就往年的情况综合来看,多半是电视纪录片,因为电视纪录片是电视作品中最有文化含量的类型,同时也综合了电视的各个表现要素,对于考生文字及感受能力的考察最具有综合性。

(一)主题评论

人是纪录片永恒的主题,题材的人文性是纪录片的最大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中创作者追求以本来的面目来表现人。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强调人文内涵、文化品质等等。,这些尽管受到价值观念、生活经历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体验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沙与海》主要讲述了一户牧民和一户渔民的生活;牧民刘则远一家生活在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地区的腾格里沙漠中,他们在沙化的土地上种植青稞等粮食,饲养羊群,依靠骆驼运输,每年的收入大约五千元;渔民刘丕成一家生活在辽宁半岛上的一处孤岛井洼岛上,他承包了附近的一处海域搞海产养殖,当地人传说他已经有了三四十万元的家产并在城里买了房子。每当沙漠中遇到大的风沙,刘则远种植的的粮食就会颗粒无收,而且在外面运输的骆驼也会死掉不少,生活很是艰苦;而刘丕成一家如果遭受大的海浪,漂浮在海面上的海产品就会都被吹散,他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才能收拾好。这部片子的内容很简单,展示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但是它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人,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它注重对于人性的把握,在人与自然的对抗中,既有对自然的忍让和谦和,又有顽强的生存意志,展现了人类的坚韧不拔之美。

   电视纪录片表现对客体对象具有个性化特征。具体的事件、具体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础。90年代纪录片的叙述视点趋于人性化、人情化、题材的视角转向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人个体化对象入手来展现现实。创作方法上也逐渐改变了那种用解说词对人物进行权威抽象和归纳的方式,而多以伴随的方式,声画结合地记录表现对象在一定时空内真实的生活面貌。

《望长城》使纪录片发现了人,以人的生存状态为表现对象。90年代初,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把目光直接投向城市人群,有退休老人(《老年婚姻咨询所见闻》)、有身患绝症的病人(《呼唤》)、有弄堂里的居民(《德兴坊》)、有外地来的打工者(《毛毛告状》)等等。制片人刘景琦说:“上海多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事,所以我们就定位我们的纪录片发展关注人。” 1995118日《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正式打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旗号,一时间这句话几乎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代名词,当纪录片提出反对矫情伪饰的美学观念,开始直面生活的探索时,人性化的主题,情节化的叙事就成了纪录片创作的必然走向,因为现实生活本身就是由这些普通的人、普通的事以及普通的经历所构成的。考生在纪录片进行主题的评论时,必须扣紧人、人性、人的生存状态。

(二)电视纪录片表现手段分析

1、音乐、音响、同期声运用的评论

电视纪录片、专题片中,合理、巧妙运用后配音乐与同期声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充分调动观众听觉、发挥审美情趣、渲染环境气氛的重要元素。自然、和谐是同期声运用的最高境界。

音乐、音响和同期声在电视节目中,对作品结构有“起承转合”的作用

2005年创作的《献给大山的爱》开头,当一群人行进在山间小道上时,运用长镜头记录他们边走、边唱《相逢是首歌》……
  解说词谈到:20038月,参加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行动的40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到了贵州省习水县的11个边远极贫困镇乡,开展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
  运用带有歌唱的同期声做片子的开头,给观众以产生悬念和先声夺人的视听效果。
    
现场的同期声有渲染气氛、传达情绪、阐释画面的作用
   《献给大山的爱》的中部,一群志愿者围着熊熊的篝火,共度中秋佳节时,当现场播放的CD音乐《相逢是首歌》响起时,大家手拉着手,情不自禁地随音乐的节奏唱起来。

这里把CD音乐与志愿者现场演唱的同期声音进行混合,表达了志愿者甘于奉献、勇于吃苦、扎根山区的奉献精神。在混合的声响中,插入熊熊燃烧的画面,寓意青年人火热的情怀,这一段落即把当晚的活动推向高潮、也把整个片子推向高潮。
  在创作纪录片时,力求根据主人公的特点、爱好,寻求原生态的山歌和现场演唱的音乐或乐曲。

2、纪实主义拍摄手法的评论

纪实主义强调尊重生活的原始形态,强调纪录片保持一种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的逼真性,这就决定了普通人及其生活成为纪录片的主角。社会观念上对生活对人的尊重,使电视纪实开始直接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陈晓卿的《龙脊》是纪实主义拍摄手法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以广西龙脊山区人民为创作原型,用非虚构的叙事、纪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大量采用跟拍镜头、抓拍镜头,同时更多地运用客观性强的全景描绘一个恒久的中国村落里的一群的百姓形象。由于作品集中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命运、以及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因而产生了丰富多义的社会意蕴。作品是站在人性的高度,观照淳朴、本色、生生不已的龙脊山人。

3、多样创作结构的评论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就是编导对题材的组合、安排。电视作品的结构是指整体布局和段落层次安排的方式。

考生在评论电视纪录片时不可忽视结构因素。一个是整体布局,这是对整体形式的把握,目的是使作品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一个是内部构造,这是对影视作品中各局部的构成和转换的把握,目的是使作品上下贯通,过渡自然。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形式要根据题材和主题表现的需要而确定,然后再根据结构形式的要求去组织安排材料。好的选题和立意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好的结构形式,电视纪录片就不能吸引人、感染人,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所以,要求创作者为电视纪录片找到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

电视片创作的基本结构方式一般有:以时间顺序为主的结构,如纪录片《龙脊》以潘能高一家为贯穿线索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真实记录了他们家人生活的原始状态;;以两条线索并行的复线结构,如《沙与海》在叙事结构上,沙漠与沿海两条线索平衡对称,错落有致地交错发展;几大块构成的板块结构,如《幼儿园》等等。而具体运用中则很灵活,如果完全被其束缚,就根本谈不上创作了。

五、电视记录片分析写作

电视记录片的分析写作,重要的是写作要有材料,而材料只能是当时看片获得的。应该在看过电视片之后,立即有协作的纲要。如果要等到看完片之后再靠回忆写作,就可能丢掉某些有价值的内容。所以,要在看片的同时用笔记录一些心得要点。

当电视片播放结束时,已经有了写作的材料。可以根据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确立写作的主旨和文章的标题。然后对记录的材料进行筛选,选择最有说服力、最能靠拢主体的材料进行写作。这里是一个写作范围提纲,即结构方式表,可以参照。你在观看电视片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围绕这个提纲找材料,这样写起来不会跑题,而且方便快捷:

(一)电视片分析提纲 

1.电视专题片内容概括                   占总分  10% 
2.
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占总分 10% 
3.
艺术特色总说(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             占总分 20% 
4.
艺术特色举例(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              占总分 25%
5.
艺术特色细节(两、三点精彩细节)              占总分 20% 
6.
缺点与不足                       占总分 10% 
7.
结束语                         占总分  5%       

(二)注意的问题

在看完一部电视片之后,考生应该立即感受到,这部电视片重点表现的是什么?这对于任何题型都是重要的。一部专题片或纪录片,它所主要表现的无非是人,或者是事,或者是物,或者是感受。当然这其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有时当考生沉浸在一个兴趣点当中不能自拔时,千万不要忘记拔出思维来,审视一下,这精彩的兴趣点背后蕴藏的真正目的事表现人物的某种品格特征。或者是事物的某种特色。

也许有时会有大量的篇幅集中在某个人物的身上,然而,他其实需要展示的还是是事件本身。有的电视片把笔墨集中在物上,比如一些风光片等。但是,电视片的表现对象其实常常是一个一目了然的问题,是一个思考层面,紧接着需要花费大量功夫的还是对于这部电视片的特征和表现手法的思考。

有时老师会选择一部富于文化色彩的电视片作为题目,这是考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应当集中到电视片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上。

(三)分析电视记录片文章的基本出发点

这关系到逻辑思维问题。不这样做,你的评述就可能丢分!并且层次不清。对于分析框架的驾驭就来源于考生的思维的逻辑化程度了。明了的框架、清晰的逻辑是评卷老师最喜欢看到的。 
   
一般见解和自己独特的见解相结合。对于电视专题片的基本评论往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程式化描述,对于这些见解的阐述有时可以增强你的文字的专业程度,所以不要排斥这些内容,它至少可以在你的篇幅中形成一定的气势。写文章都贵在创新,老师往往更注重你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前提下不妨尽量发挥你的奇思妙想,只要不给老师一种过于偏激的印象,任何类型的评析都是可能获得赞赏的。

分析文章是“问答式”还是“文章式”。在全面分析题型中最好写成文章形式;具体层面分析题型最好写成问答形式。

考生应平时从电视上有意识地看一些电视记录片,并练习分析。阅读一些有关电视片创作的参考书,以便增加理性认识;看电视时写一些随感、札记,一方面练笔,另一方面也可提高自己对电视语言(视听语言)的解读能力。 由于考试时电视片一般只有两次放映机会,所以,大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看片子,同时在看片过程中,应该根据题目的要求做一些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题目:观看专题记录片《千年沧桑》第二集,并对此片作出分析,1000字左右。 

(四)考题实例分析  

实例一:评析电视片《乌蒙赤子赵春翰》

问题1:在你看来,赵春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不是老师擬订这样的题目,你能自己擬吗?)
    答:当久卧病床的老人用颤抖的手艰难地写下“赵院长是好人”时,我的眼睛模糊了。“好人”,简简单单两个字却蕴含了老人多少感激之情!而一个人,能成为人民心中的好人是多么不易。赵春翰就是这样一个好人,他用自己火一样的热情唤起了人们心中那最原始、最朴素、也是最炽热的感动。

赵春翰是个不顾家的人。30分钟的片子里始终没有提到他自己的家,没有提到他的妻子和儿女;赵春翰又是个顾家的人,可他心里时刻装着自己的干儿子们,装着医院的病人。他的家很小,只有几十平米,他的家很大,象他的心胸一样宽广。
赵春翰是个勇敢的人,铁路上翻车了,他抱死人,给死人整容,晚上竟和尸体睡在了一起;23年来,他收留了多少流浪汉,多少孤儿。一个没有一身正气、没有足够勇气的人怎样会干出这样的事呢?

“赵院长是个管得宽的人。”医院里的同事这样评价他。的确,他管的事实在是太多了,流浪汉他要管,医院病人他要管,就连与他不沾边的事他也要管。就这样管理三十多个年头,管出了白发和皱纹,但同时,也把它与人民深深地连在了一起。
   
说他大公无私,说他忘我工作,说他勤劳……一切华丽的词语都无法形容出他火一样的热情、海一样宽广无边的爱心。

耳畔又回响起那些孤儿的声音,火车轰鸣的声音,医护人员的声音,赵春翰粗犷朴实的声音……交织成一首生命之歌。
    
问题2: 请列举片中的两三个细节,谈谈这些细节对于塑造主人公所起的作用。 
  答: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一户人家点亮了灯,透着灯光的窗子仿佛是想在深蓝色天幕中的一颗宝石。

黄黄的灯光清晰地映出赵春翰的身影。扭亮一盏灯,他又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更确切地说是工作。它成了那需要他的人的灯光,黑夜里的灯光。在流浪汉心中,它是灯光,他用父亲慈爱的心和伟岸的胸怀感化了那些孤寂的灵魂;在病人的心中,它是绝望中找回希望的灯光;在孤寡老人心中,它是家里的灯光;在同事心中,它是导航的灯光……他,赵春翰,在漆黑的夜,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整洁界朴素的衣衫,一张饱经沧桑的慈祥的脸,沙哑的声音,这就是他了,赵春翰。一个大大的特写,似乎是在告诉人们,他,这个既普通又憨厚的人就是感动了千百人的赵春翰。没有华丽的衣衫,没有英俊的外表,就是这样一个扎在人堆里就找不到的人,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却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走着一条不平凡的路。眼神里没有骄傲,透出的是朴实憨厚和不愿张扬。可是,我们却清楚真切地听到了有力的心跳声。
   
火车隆隆,始来终去。好人,一生平安

问题3:谈谈你看完这部电视片的思考

:掩卷沉思,心潮涌动,掀起了心中的波澜,撞击胸口。一首好歌,听完总让人回味无穷;一首好诗,读完总让人难以放下;一幅好画,看罢总让人迈不出脚步……一个好人,我语塞了。

今天,就在商潮涌动的今天,冷漠、自私、拜金,似乎已成了一些人的座右铭,这段寒风吹得人心寒了有寒。而赵春翰却似一缕阳光,来解冻冰层。感动,一种深刻的感动。为了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赵院长整日奔波。又苦又累的工作,又沉又重的担子,面对这一切,他却在微笑。它是阳光,是别人的太阳,只懂得燃烧。而身边的一些人一些事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救人,要钱;干事,要讲报酬。可赵院长得到了什么?没钱,没车……不,他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是精神上的。只有无知的人生是单薄的,那么,赵院长的人生是丰厚的。

做好一个人,一个拥有精神财富的人。这是人生的幸事!

考官评语

总的看来,这篇答卷不错,有立论、有分析、有结论。主题把握准确,抓住了要害。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文字表达比较生动,不干巴。

回答第二个小问题时,考生没按题目要求写,举例太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绩。但对所举的例子分析得尚好,比较生动,鲜明。有些考生的试卷举例不少,但可惜缺乏分析和说明,这当然也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这个考生的第三个小问题:基本符合命题要求,但仍觉分析不够,认识较单一。有些答卷中,竟将此题与第一题混为一谈,又把主人公的事迹变个说法复述一遍,这当然就不对了。在有的写成文章的试卷中,考生干脆甩掉此问题,用三言两语一带而过,草草了事,被扣了分。

考官点拨

对于全面分析题的类型,大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作品主要表现了什么?其主题以及主题的现实意义、给我们的启示。这个方面的分析,多数考生都能考虑到。 

比如,在评卷中发现大多数考生都具备严谨的主体意识,对于电视片中提供的严谨的榜样是的任务,保持一种着眼于人的品格特征的分析模式,并都能自然地结合到当今现实,对主人公的形象作出正面的评判。 但是,许多考生就此打住了,通篇的评述都跳不出对主人公的赞叹和相应的对一些现实现象的对比抨击的圈子。

2.电视片是如何表现主题的?具体来说包括叙述方式、结构、表现手法、声画语言的特性等等。这才是对于一部电视作品的评述不同于对于其他类型文艺作品的评述之处。 

对于电视这样的综合性艺术而言,它表现主题的方式往往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处寻找亮点才是出题老师希望看到的精彩答案。当然,并非要你对所有方面都要一一作答。你可以挑出其中一两个有特点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3.在你准备结束之前,如果你在整个篇幅中始终都还没有提到这部片子最富特色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那么,你在文章的结尾还有一个机会。其实,专门开辟一个角落给予这个内容,反而能够引起评卷老师的足够注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亮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业须知』编导“必考点”总结
纪实电视片《我要回家》
关于党员电教片制片的几点思考
环绕声电视音乐音响的类型及特点
视频 ||纪念徐帅诞辰100周年电视专题片《徐向前》1-3集
[转载]2011年艺考资料分享---怎样写看片分析(实用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