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首发】朱倩:只是记述

2018年第4期总第4期


朱倩,19789月生于云南昭通巧家,约等于草木科木偶属,常患失语症。闲暇发呆,偶尔写字,有文偶发于《读者·原创版》《天津诗人》《华星诗谈》等刊物。

只 是 记 述

(一)

他,还没有70岁。第一次去时,看见他清瘦异常,问及,答:“食道癌。”一点也没忌讳这个魔鬼一样的名词。我狭隘的以为他们是忌讳的,至少在病人面前是不愿提及,但是听他和他的家人说到这个名词时就像说“吃饭”一样简单。这个词将老人蚕食成风能吹倒的模样。看到他家的户口本,有一孙女和两个老人在一个户口本上,奇怪,孙女为什么不和她爸妈一个户口本?但不敢问,走访的贫困户多多少少都隐着不敢让人提及的疼。和老人聊一些无关痛痒的琐事,问一些表册需要的、涉及的答案,于真的疼痛,离得很远。

几个月后再次去他家,老人与上次没有太大差别,仍然只能进流食,仍然奇瘦,好在精神还好,能走,能与我站在他家门前合影,能证明我去过他家。而我于他家,只是一个问问他家一些表册数据的陌生人,填完表册,须得他签字摁手印的一个装满时势冷漠的家伙。扶贫干部,我是扶贫路上堆积数据的机器。

贫困户的疼痛,我是躲着的。好在他们体谅我,每次仍然愿意将家长里短和我细细讲述,且只是讲述,并不期待什么。

这是第四次再去他家,程序化似的仍然需要户口本。他家的户口本我已是第三次细细登记了,只是翻到他那页,已不用我登记,他已于今年2月14日离世。我见着她的老伴,和上几次没太大区别,仍然有简单淳朴的笑和老年人特有的温暖,和我说老人离世,和我说琐碎的日子,仿佛我是他们家一个熟识的故人。

回办公室查他家的资料,有独生女补贴,惊!他家,装着多少我不敢问的秘密?忍不住问村干部,答:他家比较特殊,儿子早些年去世了,一个姑娘出嫁后也去世了,现在只有一个姑娘,已出嫁,偶尔回家照料一下,村里看他家苦,按政策给他家办了独生女证,六十岁后能领到一点补贴。

现在终于知道为何孙女和老人在一个户口本上了。儿子去世,姑娘去世。好在上天不是最最残忍,给老人留下一个孙女时时在老人左右,留下一个姑娘偶尔回家看看。

他家,土木房屋,有斑驳的时间痕迹,有一个小院,空空荡荡长着一些荒草。下次再去他家,得改她家了。

(二)

还是癌,这个小小的村庄,山青,水净。但是,癌,这个魔鬼还是不愿意放弃这块土地。去她家,我已记不得有几次了。

她,60岁刚出头,肝癌患者,手术两次,儿媳因不堪承受此病所要付出的代价,和儿子离婚了。她说:“活不能好好活着,死也死不了!”她的神情,有绝望和不甘。近两年来,隔不了多久就得去她家采集信息,她的气色时好时坏。

她的丈夫,肛瘘,手术两次,医生建议第三次手术,但他们想放弃了。他说:“死了算了!”

死了算了,我反复咀嚼着这四个字,有酸辣翻滚。

她家,平常农家,病魔暂停她家,整齐干净的小院,凄惶。

她的儿子,高大,魁梧。但是,他没有能力将病魔挡在门外,没有办法将病魔挡在双亲的体外。

(三) 

早年看见一句话:“长寿是一种惩罚!”不信,死都不信。电视剧里山呼海啸的“万岁,万万岁!”可怎么解释。但是,年岁增长,渐渐地,还没死,就信了,且深入骨髓地信。

日子都在转弯,一个又一个的但是接踵而至,日子深入下去的地方,不知道会长出什么。

她,近八十岁,患帕金森病,手抖得厉害,两年前初次见到她,她坐在墙边的一个矮凳上。我问她说话,她能断断续续回答。她有两个儿子,轮流住在两个儿子家。

时隔两年,再找到她时,她轮流住在了另一个儿子家,已瘫痪在床一年有余。她的儿媳见到我们,忙不迭吐苦水:“她最会折腾人,几分钟不见就叫唤,一会儿翻身,一会儿大小便,一会儿要喝水……吃饭要喂,喝水要喂……”

她的儿媳在她的房间前大声埋怨,她应该是听到的。

想起初次见到她,虽然病中,但她面容慈祥。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美人一个。现在,她只能躺在床上,和老病相依。

她的儿子在我们访问的中途做农活回家,听媳妇埋怨,木讷地讪讪地笑。

道德面前,她的儿媳是不孝的,她不该埋怨。但是,沉入太沉重的生活太久,她和老人的苦,我能理解。她们不缺温饱,不缺安全住房,不缺医疗保障,仿佛什么都不缺,但衰老和疾病将老人捆绑在了床上,将儿媳的时间捆绑在了老人身上。她们都有不甘,老人需要能自理的日子,儿媳需要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谁能将健康的日子切一段补贴给她们?所谓的扶贫,在时间的断崖面前,人依然无从选择。

针对她家的特殊情况,特意请示上级部门,老人独立户口,轮流住在两个儿子家,该如何并户?答:“询问老人,看她更愿意住在哪个儿子家,就和哪个儿子并户。”回答出奇简单。一再说明原因,一再申请,终于找到折中的办法,老人依然独户,只是将儿子的赡养费计算入人均纯收入。

老人老了,瘫痪在床,已无力选择哪一个儿子愿意养她,更无力选择哪一个儿子可以对她更好一点。

关于“久病床前无孝子”,关于很多生命不可逆转、不可跨越的深涧,一一在这次走访中以最真实的例子呈现,日子太宽,潜藏在日子表面的不容易空气似的弥漫在人群中,躲得过躲不过谁说了都不算。

没有避难小屋,没有摆渡人。

(四) 

微微的细雨,继续走访。田间扑面而来的绿是惬意的。

微雨中,一个老人独自坐地埂边,他的面容在雨中异常模糊,我不知到他独自坐在那里干什么。

离老人不远的地方,是我们即将走访的一户人家。敲门,来开门的是一个老妇,七十多岁的模样。老人看见我们,也看见坐在微雨中的老人,远远招呼:“你就进屋来吧!外边下雨了,难道儿子家都不能来了吗?”

坐在地边的老人这才迈着迟缓的步子进入屋里。

我们开始闲聊。

谈话内容琐碎,时断时续。

原来两个老人是一家人,夫妻已几十年,早几年前一直住在大儿子家,村里人闲谈,指责小儿子不养老人,小儿子家不堪背这不养老人的骂名,于是兄弟俩达成协议,一家养一个老人,因此,同一屋檐下住了几十年的老夫妻就此分开。

白天,年轻人们忙着做自己的事,老人就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几百米的路去找老伴,该吃饭时回各自分给的儿子家吃饭,这样日日如此,雨天也不间断。

刚刚在地边看见的老人,就是这样等自己的老伴。

屋檐下,我们说些闲话,说老来是伴,不该分开。

男老人的眼圈红红的,眼里一直有泪痕。

终于知道,波涛滚滚的天河不远,就在人间。世间的牛郎织女也不住在天上。


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旬婆婆照顾瘫痪儿媳24年 摔伤后三兄弟接力照顾
晚年真正过得幸福的老人,往往懂得这样经营家庭,希望你也是
老人趁儿子儿媳外出打工 猥亵14岁孙女被判四年
3号纪实
80岁脑梗老人为预防脑梗后遗症,每天写家庭作业
孙女的“杀手锏”。除夕下午,在儿子、儿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