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为何无法一统三国,毛主席:他有3个欠缺

毛主席评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我们研究一下诸葛亮这个人物。

1、诸葛亮擅长的——把影响力化为实力

比如,

诸葛亮:“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正是刘备的这种影响力所在,诸葛亮能把这种影响力化为实力,才以这种影响力取得了荆州 和益州之地。

比如,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所以建立起了很大的影响力,诸葛亮利用这种影响力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

比如,

他治理蜀地,崇尚严刑峻法,有怨气的人很多。

这是提高自己影响力和威信的做法,而确实蜀汉也在蜀地建立了自己的威严。

比如,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使刘备三顾茅庐,这是提高自己影响力的作法,并以这个影响力,转化为自己的实力——获得器重。

比如,

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诸葛亮让他外出以自保。

这也是通过外出远离,使自己的影响力消弥,从而被人忽视而自保。

比如,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

这也是注重影响、造影响力的,所以自己在民间的影响力很大。

这种能力是很宝贵的,但是:

1)这种策略要取决于自己能造成的影响力,实力与影响力成正比。当他不能造成全国性的影响力,他便自然也不能造成全国性的实力。

2)装逼极有代价,并且装逼不成时、是要反受其害的。

2、诸葛亮擅长的——惯用激将法

比如,

诸葛亮游说孙权“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

这是一种激将法,放大人之气血,使逞自己所愿。

比如,

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

这就是激将法,放大人之气血,使之如自己所愿。

3、诸葛亮擅长的——惯用虚实之计

比如,

诸葛亮每天早晨和晚上都常常从容地抱膝长啸,曾对其他三人说:“你们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问诸葛亮自己能做什么官,诸葛亮笑而不言。

这就是虚实之计,使自己高人一等,和造影响力相配合——造成自己的莫测高深。

比如,

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不为之谋划。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让他外出以自保。

这是虚实之计,先推辞不说,最后才说,这和造影响力相配合——造成自己的莫测高深。

比如,

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由此可见,诸葛亮极擅于虚实之计,以自己的实力加上虚实之计,可收大效!所以又说他是个兵法高手。

小结:

化影响力为实力、激将法、虚实之计,这三种能力结合、这是很得名声的、也使这个人很善用巧。但也有些副作用,

1)取巧较多、对时机的要求极高,在曹魏、东吴没有犯大错的情况下,诸葛亮也就没有什么机会。

2)因为取巧,所以上下容易配合不好,当某一环节稍有纰漏,全局就不成了。所以虽然自己厉害,但总归是棋差一着!!!

3)又因为重于取巧,所以,对真正重点分配的力量就有所不足。

于是就引生出了下面三个欠缺。

1、诸葛亮欠缺——分散使用力量

取巧容易失去真正的重点,就会有分散、平均使用力量的情况发生,而这是致命的。正确的应该是集中使用力量、抓一举万。

比如,

其始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

这就不足以使他统一三国了,根本性的策略应该是以自己的集中对敌人的分散。

比如,

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而史书上屡有记载,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这都是平均、分散使用力量的表现,一个人即使再聪明、再巧,如果平均使用力量,则都会力量不足。

而因为平均、分散使用力量,所以司马懿说他——“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这个权就是指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而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在关键点抓的不够,几次北伐失败,就是在关键点抓的不够,一点破、全局破。如果关键点太多,那就说明这个方案不够好、没有抓到实质。

可以说,化影响力为实力、激将法、虚实之计,给了诸葛亮很高的下限,但平均使用力量规定了诸葛亮的上限。

2、诸葛亮欠缺——不知人

不知人,使他用人不细,故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这在军事上是危险的。

因为取巧,所以造成了他自己的眼界高,一般人不入他的法眼。观其大略的习惯——也就使他对人、对事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于是在用人上就出了问题。

比如,

诸葛亮劝说刘备,及时攻打刘琮,可趁机占领荆州,刘备不忍。

不知人之细微,当自己处于弱势时,就不知怎么劝人了,刘备守仁,便从大仁小仁上入手,终归是要占领荆州的。

比如,

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关羽这样的人,是要立功的,是要进攻的,而不是防守的,这种性格的人并不适合自己东和东吴的战略,这是用人错——而且是在荆州这个关键点上犯错。

比如,

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

诸葛亮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结果在街亭用马谡大败。这无疑是诸葛亮不知人而用、导致的失败。

比如,对于七擒七纵孟获,这在某种角度上也是不知人之故,因不够了解对方、故要七擒七纵,为什么不能是三擒三纵呢?七次付次的代价高了。

而他用人的过失,又造成他亲力亲为的抓事务,这就导致他不能育人,这可以说是进入负反馈循环了。

3、诸葛亮缺陷——不育人

因平均使用力量、因不知人,又导致了不能育人。

毛主席:问题是在教育和更多的革命经验,而不是什么提倡“尚贤”、“尚同”可以解决的。

诸葛亮回军后,将马谡连同与之一起在街亭作战的张休、李盛等全部处斩。经此重挫,以马谡的才华或可获得长足的成长,却把他给斩了。这无疑是诸葛亮不知育人。

毛主席:集中制应该密切联系于民主制。从民主制的实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从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创造出大批的干部与领袖。

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时,就很难发挥他人的积极性了,这个组织就很难涌现很多的干部和人才了。

毛主席:事务是管不胜管,而政策问题是关乎几十万、几百万人民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我们是抓紧大的人事、大的政策。我们要有些集中有些不集中才能搞好。

当诸葛亮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批阅时,就无法普及教育了,正确的应该是抓政策、不抓事务,政策抓到了,就可以让人学习政策、形成干部、然后交给事务锻炼成长,也就出人才了。

因为分散使用力量、不知人、不育人,所以,最后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所以最终不能一统三国。

毛主席说的诸葛亮的三个缺陷正是:

1)识人不细、不能育人——关羽、马谡、李严等等,此为用人之失。

这是观其大略导致,观其大略的好处是——使其制定了取荆州和益州三分天下的战略,坏处是——当陷于事务、分散力量时,就不能很好的知己知彼、从而导致用人之失。

2)陷于事务、不抓重点——毛主席在读《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纪三》街亭之战的段落旁,做了“初战,亮宜自亲临”的批注。

这是注重影响、造影响力导致,所以要积小影响力为大影响力。

3)分散力量、不能集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可以说,如果蜀汉有三个、五个诸葛亮,后方摆两个诸葛亮、前线摆三个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有可能统一三国的,但可惜他只有一个。

而要统一全国,一定是

1)能锻炼培育出人才。

毛主席:这里,最基本的推动全盘工作的正确方针是培植干部。

当时全国人才分落在魏和吴,所以,要着力培育人才。

2)在团队中求完全,而不是在个人中求完全。

毛主席:不是从个人求完全,而是从集体中求完全,从对现实的学习中求完全。

人才是在实践之中成长,在对现实的学习中求完全,而不是人家犯了错,就弃之不用、甚至斩了他。

人才是有缺陷的,所以要把他安在合适的位置、给他搭配能和他互补的人。

3)自己抓政策、普及政策,而把事务分给众人,以助众人成长。

毛主席:政策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如果只抓事务,则因事务的涉及面比较狭窄,所以它的价值也是相对有限的,有限的价值不能支撑起统一全国的目标。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诸葛亮为何无法一统三国,毛主席的评价很到位:他有3个欠缺
诸葛亮为何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的评价一针见血:他犯了三个错误
诸葛亮果真能帮刘备一统天下?毛主席直言:从一开始就葬送了蜀国
诸葛亮神机妙算却为何不能一统天下?毛主席三句真言道出原由
毛主席点评诸葛亮
许世友参观武侯祠,说诸葛亮不是好统帅,毛主席也表示同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