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绚烂转瞬即逝——扬剧名家王秀兰艺术人生
userphoto

2022.05.03 江苏

关注

绚烂转瞬即逝

扬剧名家王秀兰艺术人生

彭林刚



王秀兰,扬剧早期著名的“四秀”之一。曾在扬剧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张三郎、杨香草、白娘子、黎山老母、佘太君等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年龄,风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行当涉及生、旦、丑、老旦、风骚泼辣旦等诸行。特别是在扬剧电影《百岁挂帅》中成功塑造百岁老人佘太君的人物形像,周恩来总理观后称赞是“戏曲舞台上首个成功塑造百岁老人佘太君的艺术形象”。王秀兰在短暂的艺术人生道路上,为推动扬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功绩将永载扬剧史册。

王秀兰祖籍江都朱家桥。祖父病逝后,祖母将仅有的一亩半田卖掉,一半留给大儿子,自己带着小儿子和剩余的钱转嫁他人。农民失去农田还如何生存?她的父母迫于生活到上海谋生。1915年,在上海茅山殿的小平房内生下她。素来日子就过得紧紧巴巴,陡然间又多了一张口。为了养家糊口,父亲每日卖大饼油条,打杂活,拉黄包车赚点钱;母亲则给人当奶妈,在家折报纸讨些小生活。

她出生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便跟着母亲学会折报纸、糊纸盒赚小钱。她的童年生活非常不幸福,因为父母重男轻女,认为姑娘是个赔钱货,不能传宗接代,于是常拿她出气。10岁那年她想上学,遭父母亲强烈的反对,好在有外婆的疼爱,父亲才勉强答应送到乡下读书,因为上海的学费太昂贵。次年,外婆带她回老家上学。“女孩子上学像什么样?搞的不男不女”,她上学如同犯罪一般,遭到全村人抵触漫骂,再加上堂房妈嫌家中平白多出两口人吃饭,整天骂骂咧咧,她才上了二个多月学,就被外婆又送回上海父母身边,就此断了求学梦。

12岁那年,适逢上海扬剧班社“永乐社”招收首批学员,她为了糊口饭吃,经赵汉明介绍考入了“永乐社”。老师很快发现她有着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过去女艺人不用自己的姓,以“筱”字替代,从此艺名为筱秀兰。

“永乐社”招收的首批女演员,是扬剧界培养的第二批女演员。此时的扬剧刚从苏北来到大上海发展不久,却能以弦律优美、唱腔丰富吸引了大批上海观众,扬剧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演出市场。之前,扬剧舞台上的所有角色都由男演员完成。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市场对扬剧新人和女演员的需求量日趋增大,自第一批女演员进入扬剧领域之后迅速成为主力军。女演员如花似玉,明艳动人,扬剧乾旦顿失昔日优尊地位,迅速被坤旦取代。早期的乾旦再红也逃不出这样的命运:转行或谋求其他职业。如林玉兰改唱小生,张月娥以演老旦为主。

早期的扬剧以“三小”见长,即小生、小旦、小丑,尤其是扬剧的小丑有着鲜明的舞台特色。因此,扬剧演员的启蒙,无论男女均以丑角开蒙。

她亦不例外,初时习小丑。演出的《四老爷打面缸》滑稽而不油腻;《大补缸》脚踩高跷,风趣幽默。在演出的诸多丑行角色当中属《活捉张三郎》最负盛名,练就那一身绝活至今无后人超越。为了体现张三郎被阎惜姣鬼魂追杀、惊魂失魄时的那种情形,她着实动了一番心思、狠下了一番苦功,最后练就趿着香鞋倒退着跑圆场的绝技,与此同时还要边唱边舞水袖,圆场速度又快又稳,演唱还能保持气息平稳。

“永乐社”学习期间,她的艺术天赋得到充分施展。可惜“永乐社”创办了三个月左右,因为资金方面的问题,不得不宣布停办。她在科班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天赋聪颖,兰心蕙质,稍加指点便能运用自如,因此较全面地掌握住了扬剧的唱念做打,为以后成角儿打下扎实基础。“永乐社”办学时间并不长,为扬剧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日后四个杰出代表人物筱(黄)秀花、筱(王)秀兰、筱(高)秀英、筱(李)秀珍被称为“扬剧四秀”。“永乐社”与“扬剧四秀”在扬剧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其中高秀英日后还创立了扬剧“高派”表演艺术,至今仍然是扬剧主要声腔。

“永乐社”停办后,她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戏的费用,回家又随母亲糊了半年多的纸盒。后经高秀英介绍,加入上海神仙世界唱戏,从此走上边演出边求学边打零工的道路,这期间可谓是吃尽人间的千辛万苦。

终于成角了,但她却从来没有摆过角儿的架子、发过角儿的脾气,举手投足间亦不张扬,不霸气,总是那么随和,平易近人,爱说笑话,说起话来风趣幽默,逗人发笑,她是一位有德性的艺术大家。但这样一个好人,偏乏上苍护佑,遭遇两次惨痛的短暂婚姻,让她身心感到疲惫不堪。两段婚姻留下两个女儿,从此母女三人相依为命。此时她正值人生辉煌的黄金期,一颗善良的心却被伤的支离破碎,她悄悄抹去泪水,将伤痛深深埋藏于心底,从此谢绝一切谈婚论嫁,一门心思投入钻研艺术和教养女儿。

无论内心如何伤痛,她依然用纯良的本性笑对人生。“认认真真唱戏,老老实实做人”,她始终坚持“唱正剧,育好人”。

她把自己全部献给了扬剧,在培育扬剧接班人方面,更是不遗余力,甘为一片绿叶。

(华)素琴刚出科不久,来搭班演出。虽然还显稚嫩,但扮相秀丽,嗓声清亮。王秀兰认准她是一颗好苗子,扬剧未来的接班人。为了培养华素琴,一次次地让台。“舞台需要年轻人,观众也需要年轻人”,她自觉中年发福,影响舞台形像,主动提出让华素琴挂头牌,而她甘为华素琴配演老旦和彩旦,亦常鼓励华素琴革新扬剧唱腔,为其日后开创扬剧“华派”艺术铺路搭桥,做了大量前期工作。

筱荣贵的父亲是戏班里琴师,她初戏时,在后台边干杂活,边偷学技艺。王秀兰讲究的是江湖义气,多次帮助提携同行的女儿,主动传授技艺,毫不保留,还竭力培养她,只要一有机会就把筱荣贵往舞台上推、往舞台中间推。可以说,筱荣贵从演小角色到最后站在台中央,整个成长过程中无不凝聚着王秀兰的心血。同时她还勉励筱荣贵不能死学戏,要将别人的优点融化到自己的艺术当中。筱荣贵有了前辈提点与支持,大胆革新“金派”唱腔,首创女腔“金调梳妆台”,现在已经成为扬剧主要曲调之一。

在培养子女方面,王秀兰则要求女儿们要“学好人、演好人、做好人”。长女张瑞泉在其精心培养下,成为擅演文武花旦兼小生的演员,日后也成为扬剧名家,在扬剧电影《百岁挂帅》中塑造的杨文广,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因幼年上学读书愿望破裂,同时也深知没有文化的痛苦,因此生活再艰难也坚持将次女送入学堂,学习文化知识。

1949年,王秀兰来到扬州地区演出,1950年刚回到上海,就接到亲戚张玉卿的邀请,于是她又带着一家赶到扬州,参加由国家组织的苏北维扬戏联合第一剧团,1950年剧团更名为苏北实验扬剧团。1953年江苏省委拟成立首批省属院团,调苏北实验扬剧团、镇江金星扬剧团和南京市联合扬剧团等四家扬剧团在南京进行汇演。通过演出对比,决定以苏北实验扬剧团为基础,补充苏南、苏北部分新文艺工作者,成立了江苏省扬剧团。

在省扬剧团期间,她积极响应号召支援国家建设,主动要求降薪减酬,为青年演员让台,专演老旦、风骚旦和泼辣旦。同时,积极工作、服从分配。1958年在新编历史剧《碧血扬州》中饰演谢太后。同年,在上海演出期间,上海电台拟录制选段、选场,团领导在录音的前一天决定将她换下,换成高秀英参加录音。对于领导的决定,她丝毫没有半句怨言,更没有减弱对扬剧的热情。

1954年她在《袁樵摆渡》中饰演黎山老母,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二等奖;1957年在现代戏《防汛英雄》中饰演的周母,参加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二等奖。

此外,在《寇母罢宴》中饰刘妈妈、《挑女婿》中饰张母、《209号》中饰刘妈(女特务)、《三里湾》中饰能不够,《秋江曲》中饰姑母、《八姐盗刀》中饰佘太君、《琵琶记》中饰蔡母等等,无不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塑造的《百岁挂帅》中佘太君的舞台艺术形像,令人印象深刻、永久难忘。1959年进京演出,周恩来总理观后对其高度称赞。同年由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为戏曲艺术片。就在《百岁挂帅》电影准备拍摄期间,她查出罹患癌症。为了不留遗憾,在米水都难以下咽的情况下、每日靠挂水打点滴来维系生命。她以极其强大的信念和毅力克服病痛带来的折磨,坚持念好每一句台词、拍完每一个场景,坚持拍完最后一个镜头,为扬剧史上留下了最完美的一部戏曲电影。

1960年初,王秀兰因病离开人世,享年45岁。

数年后周总理路过南京,问道王秀兰,获悉她已经病逝,不禁惋惜地叹道:多好的演员啊!

王秀兰用短暂的45载,创造出一个个生灵鲜现、性格迥异的舞台人物形象。其璀璨绚烂的短暂艺术人生,为扬剧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扬剧《探寒窑》
扬剧《百岁挂帅》
《百岁挂帅》(扬剧)1959(海燕)
扬剧全剧视频扬州扬剧团演出
扬剧曲牌《剪剪花》扬州市唐云扬剧团乐队天长剧院演奏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镇江扬剧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