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影《3891》中的“火炮之王”——喀秋莎(中)

苏联之所以钟情喀秋莎,一方面是因为她价格低廉,容易生产,另一方面就是她的火力足够猛,可以大面积消灭敌方的密集部队,专门克制装甲部队, 在战场上压制敌方火力 摧毁防御工事。

例如,在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中,24门喀秋莎就来到了上甘岭,在整个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唯一一个可以和美军抗衡的武器就是喀秋莎。

但由于价格问题,除非是到了生死关头,否则绝不会用。43天的时间,在那个只有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敌人丧心病狂地打了190万发炮弹,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才动用喀秋莎进行反击。

在如管风琴一样的伴奏中,天空,大地都被染成了红色,当红色褪去,土地变成了焦土。志愿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冲锋陷阵,用鲜血换来了上甘岭的胜利。可以说,如果不是喀秋莎的及时支援,上甘岭一战,我们或许还要打更久,还会出现更多的伤亡。

因为在碾压式的攻击下,战术就成了空谈。然而,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并没有用太多的喀秋莎火箭炮,实在是因为,她太贵了。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困惑,你前面不刚刚说,她造价便宜所以苏联才会大量制造吗?没错,喀秋莎是便宜,但那只是对苏联来说。

换成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就绝不是这样了,当时,一枚喀秋莎火箭弹的造价是六两黄金,相当于人民币12万元,战争打得是钱,是综合国力,很显然,那时我们最缺的就是钱。

再者,喀秋莎的火光和尾焰太过耀眼,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很容易遭到敌方轰炸,所以,她通常都是藏在山洞里,炮师提前选好阵地,测算射击诸元,然后找准时机出动,打完就跑。

喀秋莎的机动性绝对是她受到青睐的原因之一,只要装载到卡车上,就可是实现快速转移,凭借自己的机动性,油门一踩,轮子一转,赶在敌方炮火反击前快速撤出。既打了人,还让敌人满肚子的怨气无处发泄,想想就很爽。

在这篇文章中,我全篇用的都是“她”,因为“喀秋莎”这个名字是苏联士兵用斯拉夫少女命名的,本意就是美丽的姑娘。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温柔,浪漫,可实际上,她是个剽悍的姑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抗美援朝中的“神秘力量”,歼灭10万美军,让志愿军如虎添翼
【珍贵影视】山路红花(朝鲜抗美援朝电影)
《上甘岭》和《金刚川》都用它作配乐,号称“最难的中国钢琴曲”
抗美援朝上甘岭牺牲烈士
抗美援朝:上甘岭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把美军真正打怕的一仗【下】
上甘岭,“喀秋莎”参战居然是绝密,炮兵歼敌12800余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