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原传统文化||我对夏及历史的几点看法

(作者:连  城

中国文字成于夏,文化源于夏,信仰起于夏,体系建于夏,文明兴于夏,夏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一、对夏的定位要明确

   不少人说: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变“公天下”为“家天下”。此语有三点不妥。

其一、现在的历史学者均把夏朝认定为奴隶制社会,虽然不知道是哪个权威说的,依据是什么,但这种观点已成一锤定音之势。夏朝是否存在奴隶,在历史上找不到任何依据。但可以肯定地说,夏不但不是奴隶制社会,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正统的社会。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奴隶的存在,但奴隶社会这一形态从未形成。也就是说,中国只存在封建专制社会,不存在奴隶制社会。就如同以前有过一部分共产主义者而不能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一样。社会性质,应以社会主流为标志。奴隶社会是一种非文明社会,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都存在过奴隶社会,但中国没有,这是华夏文明的性质所决定的,应归功于大禹。

其二、生活最权威。《孟子》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几乎是一无所有的五帝时代,也只能是公有制社会。《盐铁论》记载:“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夏物质丰富,私有制社会自然而成,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由此而赞美公天下批判家天下岂不可笑?而夏也并非是人们所认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师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社会,夏商周之帝王继承了大禹的治国理念,权不为私谋,甘做公仆,体察民心,降幅百姓,也可以说是个天下为公的社会。称三代为“家天下”是不恰当的,可以称之为“国天下”。世袭制开于启,家天下秦为头。

其三、《吴越春秋》曰:“因传国政,休养万民,国号曰夏后。”大禹继位当年,颁布夏历于天下,改“载”为“岁”,建学校,办养老院,召开了有上万个国家参加的涂山大会。推行税法、刑法,设百官,“三载考功,五年政定”。百岁时,又在会稽召开了计功大会,斩杀了藐视国法的防风氏,等等这一切都是在行使国家权力。因此,启只能是夏的继承者。真正了解历史的人都应意识到这三点,随意改变历史的模样,是对历史最大的伤害。其不仅搞乱了历史真相,还会把人引入歧途。

    也有学者把夏认定为“酋邦”或“部落联盟”。在那个交通极不便利的年代,部落联盟只有少数部落才能组成,夏“塗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这会是一个怎样的联盟?部落联盟是平等合作,领土己有,不存在谁服从谁,而夏不仅有了最高权力机构,而且土地国有,统一上交贡税(禹“赐土姓”、制《禹贡》),这与部落联盟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形态。如果把五帝称之为部落联盟时代还勉强说得过去,但夏已脱胎换骨矣。

     二、对禹的历史定位要全面

     人们把治水看成大禹的主要功绩,对禹治水之后70年的事迹却知之甚少。也正是如此,人们始终无法走进夏禹国,打开文明之门。

立国始祖:“大禹治水、平三苗、划九州”为天下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承天继位、统一思想、涂山大会”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夏王朝。夏以前的家族式部落社会只是在延续过去的历史,各种管理职能简单。国家的形成则完全打破了原始的平衡体制,由“部落管理”改变为“地域管理”。《御批通鉴辑览》记载,大禹继位当年,立贡法,统一度量,统一税赋,办教育,建养老院,“大学为东序,在国中。小学为西序,在西郊。乡学曰校。”“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俱以飨礼。”“作大夏乐”,“昭成功也”。“定车制”以定人心。“以五声听治”、“绝旨酒”治理朝政。“会诸侯于涂山,承唐虞之盛,执玉帛者万国”,形成共识。大禹在一年之内完成了前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终于实现了一个政治家天下一统的伟大理想。华夏由民族史,步入国史。

     文化始祖:对于中华文化,我们不需要披沙拣金式的优选,找到基因文化,也就找到了自己。据史料记载,《洛书》《洪范》《太极》《夏书》《禹贡》《夏小正》《山海经》等等都是大禹留下的宝贵遗产。《洛书》、《洪范》、《太极》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一套整的宇宙学体系,一套完整的生命学体系。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这四大体系之内,它就像一张网把人网在网中央。这四大体系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思维、行为内涵,是中华民族之根本所在。这些与大禹治水文化、言行文化、法治文化、德政文化、精神文化一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如今,许多教授、学者把夏文化列为春秋战国无名氏所著,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中华文化就这样无缘无故的倒退了一千五百多年,优秀文化从此成了没娘的孩子虚无缥缈,导致虚假文化成了正统,这是中华文明的悲哀。

     文明始祖:文明应以脱离野蛮、黑暗为前提,与物质、精神、科技、文字等无关。文明之别在于距野蛮、黑暗丈远尺近之差。文明因环境而变,甚至常常导向野蛮,只有在大的稳定环境中才能成长。国家的出现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信仰、刑法、税法、历法等各个方面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体系,有了这套完备的体系,文明才算真正确立、成形、稳固,才能得以传播、传承、发展。因此,认定文明的标志只能是国家。史料记载,“互助友爱、共同繁荣,消灭战争、以德服人,协和万邦、遵守王道,政治民主、人人平等,文化自然、信仰坚定,言论自由、民为邦本,土地国有、九州自治,敬畏天地、依法治国,天下为公、国人一体,崇德积善、赏罚分明,社会安定、人民幸福,”都是夏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特别注重人性、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处天地之和,从自然之理,把天人合一、天地之道拓宽到国家管理、人类活动的各个层面,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让政治更具人文关怀和深度,使得天下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相处和谐。使得夏禹文明虽多元但一体,因一体而繁荣持久,使得华夏文明自其诞生起就绽放出了夺目的光芒,国家管理如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协调自如。孔子称禹之治“寡怨于民”“百姓以仁遂焉”,几个字道出了人世间一切的美好。

     信仰始祖:信仰能让人变得宁静而高贵,是与文明一起诞生的。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自禹兴而后有社祀,后稷稼穑,故有稷祠,郊社所从来尚矣。”《逸周书》曰:“至于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犹自夏焉。”自禹起正式有了祭祀的庙宇。《论语》:“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一个帝王带头事鬼敬神,隆重、虔诚,目的是让人们重视信仰。《礼记》有言“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信仰要有度,过犹不及。人不可能成为神,活在人的世界里,重人为,才合天道。大禹一开“人本主义”之先河,用“理性之光”点亮信仰之灯,国家巨变,民情风动。与之相比,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让人通过不断的修为,活在神的世界里,换取来世的幸福,皆走向了真理的反面。长长的经文对神如一堆废纸,对人皆迷途。宗教里的错误不只是荒谬的欺骗,而是致命的危险。世界上,信仰引发的冲突、战争最为残酷无情。真经不在西天,在中国。

     三、对一些历史问题要敢于拨乱反正

     历史是一门能改变实现与未来的学问。史之大局事关国之大局,史乱文化乱,其国自乱,拨乱反正乃治国之要首。

夏的年代:国务院夏商周断代工程现代考古探测之《夏商周年表》,确定夏朝起于公元前2070年,终于公元前16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采用系列考古样品碳14测年的方法,测试精度达到0·3%AMS法对有字卜骨测试精度达到0·5%,关于年代的考古认定是可信的。《纲鉴易知录》记载:“《纲》丙子,夏后禹元岁,春正月,禹践天子位于韩”。《御批通鉴辑览》曰:“(禹)丙子元岁,王即位,国号夏”、“十四而始用,九十三践位,百岁而崩,在位八年”。《汤踪禹迹》曰:“(启即位)元年丁亥,均台之会诸侯”。大禹在位8年,启守丧3年,以“丁亥”推之大禹也是“丙子”年即王位。公元前2070年为辛卯年,以“丙子”这个历史坐标,推定大禹建立夏朝的准确时间是公元前2085年。此与夏商周考古探测之2070年有15年的误差,误差率刚好在0·3%0·5%之间。公元前2085年这个时间是准确的,夏的建立距今4106年。

     禹都之地:“华夏第一都”会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坐标,对中华文明复兴至关重要,不能再继续众说纷纭。今人依据史料把禹都定为:高密、阳城、阳翟、平阳、安邑、晋阳。禹在位8年,都地有6个说法,显然大误。我们不是继续错误,只有改正错误才有利于历史的稳定。夏朝刚刚成立,国家初建,体制始创,人心刚安,百业待兴,为了稳定民心,禹是不会迁都的。禹继位之时已93岁,精力有限,根本没时间迁都。禹在位期间,风调雨顺,没出现天灾人祸,又没发生过战争,徙都之外在条件不具备。古人应与今人一样,对真正的禹都在哪无法确定,只能把口耳相传的几个都地记录下来,以便后人甄别。《吴越春秋》曰:“国号曰夏”,禹若在阳城、晋阳等地继位建都,国号曰夏,显然不妥。禹州称夏、夏地、夏邑、夏国、夏禹国,在夏之地立都,国号曰夏,顺理成章。《汉书》颍川郡阳翟县下班固自注:“夏禹国”。应劭曰:“夏禹都也”。《纲鉴易知录》说:“夏后禹元岁,春正月,禹践天子位于韩。”阳翟乃韩之地也。《汤踪禹迹》记载:“禹为天子,凤凰出于荆山,来仪于阳翟。”“天子”在“阳翟”。《路史》:“少康复禹之迹,以绍都于栎(阳翟)。注曰:阳翟有少康城。”《太平环宇记》曰:“阳翟县康城,少康故邑,盖纶近阳翟,本禹旧都。”《禹迹汤踪》:少康“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禹都在阳翟。如此种种,都可确定禹都在禹州。

     钧台之建:钧台在禹州何处也许会成为永久之谜,而这丝毫不影响它的历史作用,但钧台为何人所建应该弄清楚。在那个敬神非常流行的年代,禹尤其重视,他事鬼敬神很讲究,“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继位是大事,首先要做的是郊天祈地,与鬼神沟通,接受传递天帝的旨意告天下。钧台有可能不是大禹继位之时所建,是禹及夏民之前的敬神之台。但自禹在钧台敬神继位起,“钧台”就成了国之正坛、神坛,权力的象征,国家的标志。启、仲康、少康继位之所以会于钧台祭拜鬼神,也是利用禹之影响力以令诸侯。山东禹城乃大禹之城,也有钧台之说,人们把大禹事鬼敬神之台,称之为钧台,应是借用禹州钧台之名,是禹城人民对禹的一种思念。禹州有“夏亭城”,禹城有“禹王亭”,禹州有“禹王庙”,禹城也有“禹王庙”,皆因禹。钧台是中国由民族史步入国史的见证者,是华夏文明冉冉升起的地方,是国家的标志、神权的象征,也是禹都阳翟的铁证,是华夏第一都的信史。

    文字的形成: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一张名片,其形成之义大矣。《禹王碑》77个字,苍古难辩,即不是商周文字,又非天外来客,只能是夏文字。《墨薮》中说:“夏后氏象钟鼎形为篆,作钟鼎书。”《书小吏》曰:“禹因九牧贡金,铸鼎象物,故作钟鼎书,象钟鼎篆。”《息园存稿》也有记载:“禹精于治水,今篆体皆有流水形。”《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七引《河图》也说文字由禹而来:“禹既治水功大,天帝以宝文大字赐禹,佩渡北海,溺水之难。”古人认为,禹是上天派来的,禹字自然也来自于天。这些事虽发生在4100年前,却以晰眼前。《尚书》是一代代史官记录保持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史书,其史之记录是从尧舜禹开始。《竹书纪年》同样是从夏开始的,二者绝非偶然。商周到春秋至秦汉那么多学者都认可夏禹文化,说明他们对夏禹文字也是认可的,没有文字就不会有夏文化,没有文字,夏文化也很难流传下来。从夏至汉,国家行使了近二千年,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创造、使用几种不同的文字。甲骨文虽然与《禹王碑》之字貌似两种文字,但甲骨文处处都有禹字的影子,这应与在甲骨上刻写不易曲变有关。金文、篆字与禹字形体相近。由禹字衍变为甲骨文、篆字易,由甲骨文衍变成金文、篆字难。人们普遍认为的汉字是由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篆字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观点是不确切的。禹字是母本,甲骨文、金文、篆字等文字皆由禹字演变而来,隶字由篆字进化而成,这就是中国文字形成及流变的整个过程。

    龙的存在:龙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分量很重,龙也早已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管子》中:“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躅,欲大则函于天地,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说文解字》也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神通广大、善于变化、能兴云雨、神秘莫测又有灵性,为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所以,很受古人崇拜,被誉为神灵。龙纹亦成为数世纪青铜艺术表现的主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其神力的信仰之隆,尊崇之深。随着龙成为了皇权的象征,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文化不断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有关龙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夏。《山海经广注》辑《山海经佚文》有载:“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通,禹因而治之。”“龙画地,龟负壤”,应龙与神龟,是大禹治水的两大助手。《述异记》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括地图》记载:“禹平天下,二龙降之。禹御龙行城,既周而还。”注:“《神虚记》曰:'禹承二龙,郭裹为御。’”《文献通考》、《二十四史》中关于龙的记载更多。今天的某些人太牛了,有益之事没干成,反把中华民族长长四千多年的根给斩断了。凡看不到的皆为虚,夏成了传说。同样是在拿不出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龙也成了一种动物组合图腾。即让人可恼,又让人可笑。首先,古料中关于龙出现的记载有数十次之多,都很具体,有关龙的形状、变化、特征及名字的记载也很详实,这些足以说明龙的真实存在。其次,古人不会崇拜一个似是而非毫无生机的动物组合图腾。再之,十二地支来自上古,龙为一支,古人是不会把一个不存在的龙列在十二生肖之内的。先有了某种事物,人们变给这种事物取个名字以便交流和有别于其它事物,人们造字也是根据这种事物的特性而定。因此说,是先有了龙这种动物,然后才有了龙这个名和字。古代的许多物种早已消失,不留痕迹,并不代表它们从来就没存在过,能发现极其稀少的龙的痕迹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如果龙是图腾,有文字的历史必有记载,难道四千年以来的古人都是骗子?如果龙真的是一种动物组合,你还会崇拜它吗?还会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吗?回答是肯定的:不会。如果龙是图腾,那么,这个图腾与无所不能的龙相比就逊色多了,龙精神就会变得似是而非毫无意义,与影响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龙文化、龙精神极不相符。龙也并非中国独有,在西方的故事中,它往往守护着奇珍异宝,且面目狰狞,无恶不作,《圣经》中龙被喻为邪恶的化身,象征着罪恶,与中国英武的龙大相径庭。遇善则善,遇恶则恶,龙也是有脾气的。对每一个华夏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不仅是一种意绪,“龙的子孙”“龙的传人”更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常令我们感到激动、奋发、自豪。龙佑中华,中华又怎能疑龙!

人类起源:一些人类学家认为,人最直接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1400万年以前的“腊玛古猿”,被称为“类人猿”,从而得出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结论。可以说,天地造物没有半成品,更不存在由低等进化为高等的升级版。一种有生命的物质,自其诞生之日起,其外在、内在的特征、属性、功能都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直到其完全灭迹都不会改变。同一物种即便是灭绝、再生千万次,也是同一模样。世上万物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得以延续,完全是由其千古不变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基因稳固则生,基因变化则亡。因此说,进化极微小,不变是真理。以人十指(趾)的脉络来说,心肺肠三焦都是娇贵器官,易静不易动,静则安,动则病,所以与手指相通,不常活动,负重轻。脾胃肝胆肾与膀胱为运化统泻器官,易动不易静,动则通,静则郁结,因此与脚趾相通,常动,负重大。这样完美的对应关系是与生俱来的,绝不是前脚掌进化为手掌之后形成的。人腿的长度是手臂长度的两倍,如果人生来是爬行动物,屁股朝天,头拱地的姿势会很难受,也跑不快,早被凶猛动物消灭一空,根本没有生存下来的可能。因此说,人来到这个广袤的原野上,就能直立行走于丛林之中,更没有猴子一样的尾巴。人类的出现很复杂,也很简单。所谓复杂,形成生成人的这个自然条件很难,可以说是经过了几亿甚至几十亿年的变迁才能形成。所谓简单,在各种形成人类生成的自然条件成熟之后,在一个适合的营养包中生成了人体细胞,然后细胞分裂生成各种器官,之后,人类就在这个世上诞生了。由于世界不同地方的环境不一样,生成了不同肤色、发色、眼睛的民族。世界是一个阴阳共同体,自然生成了男女。当然,植物以及其它动物、昆虫的生成也是一样的,根本不存在谁脱胎换骨进化成谁的问题。空气、土壤、水、万物中都存在着能合成各种不同植物、动物的物质,只要条件具备,任何一种物质都能生出另外一种物种来。水聚鱼生,水落草出。鱼怎生成不可知,草来何处亦不可知。恐龙时代已经被证实,至于恐龙为什么会灭亡,其迷待解。但正是恐龙与其它动植物的灭顶之灾之后又产生了新的动植物,其中就有人类。人的孩童期比较长,无任何抗凶猛动物的能力,因此说,之后的其它时期生成人类的可能不大。由此而言,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长。虽然人的智商比其它动物高许多,但当初的人类也是食物链中的一份子,常常会成为凶猛动物的盘中餐。人的生育能力低,抚养期长,人口数量增长十分缓慢,造成千万年的发展几乎处于一个平面上。因此,要站在古人与今人有着同样的大脑与智慧的角度看历史,才不会得出偏狭的观点。

     四、对考古的局限要有充足认识

中国近代考古业由西方传入,起于“五四运动”,兴于建国之后。西方缺史料,用考古去认古。中国有史料,用考古来疑古。这是两条完全相反的道路,其结果只能是:他们建设了自己的历史,我们破坏了自己的历史。

社会需要考古,这个没错;因疑古而考古,也无可厚非。但当考古阻碍了历史的通道的时候,考古则成了害古。70年的考古几乎没给历史增添多少正能量,带来的负能量却是巨大的。几十年来,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政府干部,一直在怀疑自己的历史,并认为只有经过考古认定的才能相信。这样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历史。

考古只是历史的小助手,若使其成为历史的裁判员,那么,中国的历史将永无宁日矣。2001年中国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在20201月《求是网》发表的一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2016年)首席专家王巍写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这应是考古学术的最新动态。文中强调:“我们认为,考古发现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为此启动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项目。”这样的观点是在误导,只有考古认可的才能相信,史料则不足为凭。百年考古搞乱了历史,搞乱了文明,搞乱了人心,导致国家对文明的决策有误。

文中说:“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证实了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历史这一事实,从根本上消除了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质疑。”“以良渚文明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5000多年文明的实证”、“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其地域上要远远大于黄帝部落,年代上要早于黄帝几百年,也等于否定了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千年文明的说法。那么,考古5000多年文明的代表人物又是谁?文明的标志是什么?文明体系有哪些?等等这些实质性的问题都是空白,而且会是考古永久的空白。文中以“王权”、“战争”、“贫富分化”为标志来认定文明的起源,其本身就缺乏文明。把这样的社会称之为文明,文明岂不成了不文明,探寻文明又有何意义?况且,“王权”、“战争”、“贫富分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而区域文明的认定是很难的,也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管界定文明的标准是什么,部落文明的形成要比考古发现早得多。一个国家的文明史也不应是部落式区域文明的组合体,而是应以民族统一,天下一家为前提,这是最基本的一点。

文中也说:“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形成的本质特征。战争、刑罚和杀戮等暴力行为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5000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了国家?国家的产生是为了消灭战争,建设文明。增加杀戮,释放野蛮是匪文明。国家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交给了考古,考古学者也认为中华文明探源只有通过考古才能完成,并为此付出了努力。但很显然,文明探源是一项考古所根本无法完成的工程。可以肯定:考古看到的永远会是个支离破碎的影子文明,使得华夏文明虚幻缥缈,失去自豪感与自信心;考古得出的只能是个死气沉沉的数字文明,使得华夏文明空洞无力,不知该传承什么,传播什么;考古把华夏文明探源带进的是死胡同,丢失的是真正的文明。

五、对文明的历史脉络要理清

寻到文明的源头,沿着文明的脉络看历史、看文化、看现实、看未来,一目了然。

在中国乃至世界,斩断历史,搞乱文化,扼杀文明,淹没真理的人,都会成为风光无限好的名人,光明还能存几许?易中天在北京大学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时说:“中华文明有一个鼎盛期,这就是春秋战国,此后又有一个鼎盛期,就是汉唐盛世。到中唐以后,中华文明开始逐渐退出世界舞台,分界点在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役以及四年以后的安史之乱。从这个分界点开始,盛极而衰,起伏跌荡地走下坡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硝烟纷飞,杀人盈地,文明在哪?这样的“文明盛世”我们传承什么、敢传播吗?三百年的战争,把中华文化的精神打散了,把华夏文明的旗帜打落了。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的苦难期、转折期,鼎盛何来!

作为一个明星教授,更应慎言慎行才有益于历史、有益于文明。生活在春秋时代之诸子称“今大道既隠”,一致把三代治理的社会称为是最好的时期,是因为三代遵循了大禹的治国理念,帝王只是国家的管理者,权为天下谋。秦汉以来的皇帝却把国家占为己有,权为私谋,非为百姓,社会失去了“文明之思想”,为了达到长期统治天下之目的,虽然也出现了几个昙花一现“盛世”,但这些盛世不能称之为“文明的鼎盛”,只能称之为刀尖上的繁荣。

易中天在文中说:中华文明的特点,就是“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神祇,以道德代法治,以纲常代信仰。”一个“代”字,就把上帝、神祇、法治、信仰给全部代表了,中国的祖宗、圣人、道德、纲常也未免太神奇了吧。如果我们把“代”字换成“是”字,意思就成了:祖宗是上帝、圣人是神祇、道德是法治、纲常是信仰,这样的话恐怕其本人也不敢相信了。他依二里头城市遗址为据认为,中华文明史只有3700年,这种观点更荒谬。国家是文明的标志,二里头只是夏末商初城市,国家的出现要早于二里头考古400年。一些专家认为,二里头遗址姓夏还是姓商不能定性,这是扯淡。商革了夏的命,但其革不了一座城市的命。二里头是否是都城尚不能确定,却挂起了华夏第一都的牌子,不知这些考古专家在骗谁。而城市的出现要早于国家的产生,把城市作为文明的标志是错误的。

易中天在古物上发现了一个德字如获至宝,好像德字出现之前的人无德可有。以字来东拉西扯谈文明,幼稚。他天真的认为,儒家能在百家中胜出而独霸朝纲,儒学就是正确的,应该推崇。对历史蝇营狗苟,看不到政治的可悲,用华丽的词语煽情,是在浪费他人的时间。“中唐以后,中华文明开始逐渐退出世界舞台”,这不仅是易中天的观点,也是多数历史学者的一致观点。但他们却说不出文明落幕的问题在哪,只能是肤浅的认识。知其衰,就应知其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历史,更好的书写历史。

文中还说: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什么?没有宗教,没有信仰。犹太教像油,伊斯兰教像奶,基督教像酒。中华文明像水,而且是纯净水。我是水,那么什么都可以进来,油也可以进来,奶也可以进来,酒也可以进来,来者不拒。中华文明是一个平台,可以让世界不同种类的文明同唱一台戏,这种观点也成为了众多学者谈论中华文明的一致声音,成为了文明史书的一大耀点。至于水混进油、奶、酒早已非水矣,浑成什么样了却视而不见;一国多治了,还在“隔岸犹唱后庭花”;舞台的主角变了,还涛声依旧的说“外来和尚会念经”。大有来者不拒,多多益善之君子风范。真是可叹!可悲!他们焉能知道,其乃蝜蝂取物,是要自己把自己压倒,注定了悲苦的历史命运!

一个有独特鲜明“个性”的民族,才能在世界这个“共性”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若失去其独有的“个性”,那么,在世界这个“共性”的舞台上则会黯然无光。虽然说,外来文明、文化、信仰也很优秀,但与中华文明、文化、信仰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外来信仰可以参考,不可以登堂入室,以使中华信仰更有力;外来文化可以学习,不可以搭台唱戏,以使中华文化更鲜明;外来文明可以借鉴,不可以融合染色,以使中华文明更纯净。科学技术没有国界,毋庸置疑,拿来主义可也。这是中华民族稳定独立、发展强大的基本原则。让人费解的是,历史上所有人却把这种融合视为是正确的,是了不起的令人骄傲的成绩。多文化、多信仰、多文明,必然造成文化精神被分解、思想信念被分化、核心价值观被分离,出现多元多变多灾难的历史。只有由多元走向回归、由回归走向统一、由统一走向复兴,走出一条回归、统一、复兴之路,中国道路才能坚实、宽广。

六、对文化的认识要深入骨髓

一个社会基于的文化存在问题,人民会像奴隶一样的生活,似蝼蚁一样的可悲。

一代又一代人耗尽毕生精力,通过多种途径在寻找一个答案,如何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在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简而成万物,繁必离其道。大禹治国使得三者简单有度,国家发展若树木自然生长一样自由自在,生机无限。文化于三代是一种高雅的精神,自由则是文化的灵魂,风轻云淡,鸟语花香。自汉推崇老子、孔子之后,文化被奴颜附会得光芒尽失,成了束缚思想与手脚的工具,产生的多是官僚主义、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唯心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简单变得越来越复杂,人治人、人算人、人整人、人防人,权谋博弈没完没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一个个人才败在算盘珠下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搞得整个社会人仰马翻混乱不堪,歪风邪气遮天蔽日,争权夺利腥风血雨,强取豪夺烽火连年,巨大的漩涡吞噬了一个又一个朝代。人们一直想抓住依靠一些东西来达到目的,万万想不到埋葬自己的恰恰是这些被称之为铁劵丹书的东西。人很简单,事很简单,人事却很不简单,人与人之间的扯皮,事成了斗争的手段,诗词歌赋成了才子佳人发泄无奈的工具,人对自然的探索止步不前,皆说教矛盾文化之祸也。信仰是最纯真的精神家园,但当信仰走向了真理的反面,则成了道德欺骗。随着外教的入侵、融合,儒释道各领风骚,诸事求神,烟云袅绕,墨守成规、患得患失的人们被一张张天罗地网所捆绑,自由、平等变泡影,为民、爱国遭阻击,人性、理想被世俗同化,真理、法律成了权利的牺牲品,激情、奋斗在内耗中疲倦,不知文明为何物矣。

许多学者把中国的衰落定格在明清时期,认为寻找中国近200年来落伍的原因,应当由这一时期开始,并把这种观点写进了教科书中。鉴于此,国务院在人民大学设立了“清史研究所”,不用去想就可得知,几十人的专家团队,几十年的研究,除了耗费财力,很难有大的收获。这种观点会给人们以误导,让人认为明清以前的社会没问题。从明清寻找中国落后的根源,无论找多少,都不是主要原因,从而误导现实社会走向不正确的道路。中国从明清开始受到外寇的不断骚扰,这只是个果,其因不在明清,在唐宋,在秦汉,在春秋。春秋起文化开始混乱,秦汉起政治变得昏暗,唐宋起信仰走入迷途。错误的文化制造出昏暗的政治,昏暗的政治造成信仰的丢失。

中国历史念歪了三部经:第一部是文化经,第二部是信仰经,第三部是道路经。中华民族有世界上最优秀全面、简单明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夏禹文化不用,偏要去啃又臭又硬的《道德经》,套上《论语》的枷锁,甘愿成为一个“难得糊涂”的民族;中国人有世界上最伟大万能的民族信仰不信,偏要信佛、信主,祈求外国神的庇护,甘愿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中国有世界上最文明正统的夏禹之道不走,偏要走封建专制道路,甘愿成为一个失去民族意志的国家。

文化、信仰、道路虽是独立的三个方面,但三者必须是相容相合相生统一的一个整体。反之,必然产生诸多矛盾。也就是说,1111,不能>1。夏商周为什么成为华夏文明的伊甸园,正是因为三者互为一体,相融相生。之后的中国产生的却是111567的历史。数字越大,分歧越多,社会越乱,文明越差。大禹文化与说教文化行使结果之所以形成天壤之别的社会,正在于此。因此,错误观点要不得。

    七、对夏的历史影响要弄清楚

了解了夏禹史,也就明白了三代史,才能读懂中国史。

尧舜禹相连,夏商周相通。夏禹国虽只有短短八年的历程,但其直接影响了中国近2000年的历史。史料称帝尧为陶唐氏,称舜帝为有虞氏,称帝禹为夏后氏,人们常常把尧、舜、禹合称为一个时代。历史又把夏、商、周合称为三代。《淮南子·诠言训》曰:“三代之所道者,因也。故禹决江河,因水也;后稷播种树谷,因地也;汤武平暴乱,因时也。故天下可得而不可取也。”《孟子·滕文公》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礼记·表记》说,“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商朝称自己是继续大禹所开创的事业,“处禹之堵”、“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周朝虽然接替的是商朝,不称是继续商,也称自己是在继续大禹所开创的事业,“我有夏”、“奄有下土,缵禹之绪”。从遂公盨、秦公簋、叔夷钟到诸子之盛赞,尤其是墨家学禹只爱黑人,以劳为美为乐为墨,足见禹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夏、商、周承续了禹开创的文化、礼义、风俗、制度,虽然在有些方面有所增减,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根没有变。因此,《论语》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的政治制度监于夏,周监于夏商,周以后的政治制度于夏也是一脉相承的。司马迁总结:“禹功施于三代”、“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荀子》评曰:“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翻开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只要把大禹治国理念用一少部分,必有一个繁荣期的出现。夏商周遵循了大禹治国理政模式,有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画地为牢之璀璨耀眼的三代文明。汉初实行与民休养生息之政策,文帝之德,景帝之仁,令世人称颂,而有“文景之治”。隋文帝带头节俭,穿粗布衣,兴教育,重发展,二十年银粮堆积如山,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气象,可惜的是其晚年反其道而行之,二世亡国,与秦何其似也。李世民以民为本,开创“贞观之治”。武则天不仅学禹铸九鼎,还设“铜匦”四个(同“五音听治”),分布于朝堂的东南西北四角,分别以“延恩、招谏、申冤、通玄”命名,并涂以青、丹、白、黑四色,亲自了解下情,官风空前好转,为李隆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康熙作《谒大禹庙》,乾隆雕“大禹治水图”玉山,而有“康乾盛世”。人才强国的案例举不胜举。但商鞅变法是迎合霸道,诸葛亮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争夺地盘上,这是人才的悲哀。春秋以来的贤人若能接过夏禹文明的旗帜,把努力方向用在文明建设上,中国还会成为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吗?

有禹而有夏,有夏而有中国。不知夏禹不可言文明,不知文明不可言历史,不知历史不可言文化,不知文化不可言治世。郑谯在《通志》中才会极力言之,“途不通于夏则为穷途”。



关于作者:连城,打工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夏朝前中国出现3次历史空档期,考古与史书不符,发生了什么?
夏朝存在400年,为何却挖不到?考古发现: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越国为何叫“越”,考古发现神秘文字:越国有3000年历史?
大 洪 水 绝 密 档 案(长篇连载)
夏禹治水,创国垂五千年(司马当的博客)
终于发现夏王朝存在的地理与文化标志!考古发现有图有诗有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