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理解“父母唯其疾之憂”?

疾什麼意思

《論語》《為政》篇第六章,孔子透過回答孟武伯的問“孝”,給出了關於“孝”的一個定義:“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個定義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這怎麼能成為“孝”的定義呢?

朱熹在其《四書集註》中的解讀是:“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謹,豈不可以為孝乎?”但是,除了這種解讀外,朱熹還記有另一種解讀:“舊說: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入不義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為孝。亦通。”錢穆先生在其《論語新解》中甚至說:“此句有三解。一,父母愛子,因此憂其子之或病。子女能體此心,於日常生活加意謹慎,是即孝。或說,子女常以謹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為憂,言他無可憂。人之疾,有非己所能自主使必無。第三說,子女誠心孝其父母,或用心過甚,轉使父母不安,故為父母者,惟當以父母之疾病為憂,其他不宜過分操心。”那麼,到底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我認為,要準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關鍵在於準確判斷其中的“其”字到底指的是誰?是父母還是子女?如果單獨看此句,似乎都可以。但是請注意:本章前面還有一句話:“孟武伯問孝”;也就是說:孔子給出的定義是關於“孝”的。那我們就要思考:“孝”的主體是誰?當然是子女!所以,此處的“其”只能是指子女。從而此句的解釋只能是:父母只對子女的疾病擔憂。那為什麼這就是“孝”呢?因為這就意味著:當子女的,除了疾病之外,其它方面都做得很好,無需父母擔心;而唯獨疾病,不是能由子女自己決定的。這樣的子女,各方面表現得都很好,不讓父母操心,難道不就是“孝”嗎?所以,在解讀此章時,只要抓住了這一關鍵,就不會再猶豫不決、費力地去考慮其它解讀了。

為什麼孔子要給出這樣一個頗為難以理解的定義呢?這就需要從問問題的人身上找答案了。因為在本章中,問問題的人是孟武伯,所以孔子才會給出這樣的回答、這樣的定義。那麼,孟武伯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其實,從孔子的回答中就可以反推出:他一定是一個不讓父母放心的人。史書上關於他的記載很少,只是說:其為魯國大夫,父為孟懿子。而這位孟懿子同樣出現在《為政》篇(第五章)中,還同樣是向孔子問“孝”,此時孔子的回答是:“無違。”這同樣可以讓人想見:他一定是一個不遵守禮制的人。因為孔子在下面說明道:“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從這兩章孔子關於“孝”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發現孔子的一個重要教學原則:因材施教。對一個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根據固定的、抽象的定義予以回答,而是針對問問題的具體人,有針對性地予以回答。這就是孔子之為教育家的偉大之處。這樣的教育,才有最大的實效;這樣的教育,才是一門真正的藝術。當今的學校裡,還有這樣的教師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政篇》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第六章
什么是“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可怜天下父母心——《回到春秋读论语》第22章
“父母唯其疾之忧”到底是子女忧父母还是父母忧子女
孝道[170]-细品《论语》2.6孟武伯问孝|孝,是让父母少为自己操点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