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环水绕 润城古镇(旅游览胜)

        山环水绕 润城古镇(旅游览胜)

      润城古镇,一直是山西阳县最繁华的城镇之一,富商巨贾辈出。沁河明清时称“洎水”,它如乳汁浸润,哺育了润城镇的人们。明末时,富庶的润城镇曾多次遭到流寇的袭扰,为了抗匪自保,润城修建了3座城堡:屯城、刘善城和砥洎城。几百年过去了,屯城与刘善如今仅存遗址,只有砥洎城基本保留了下来。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7公里处,早在战国时期已是韩赵相争的重镇。古称“少城”、“小城”,因冶炼业兴旺曾称“铁冶镇”,明嘉靖三十八年改为“润城”。润城镇四山环抱,三水萦流。润城镇位于阳城县城东沁河东岸,樊溪由镇中流过。晋阳高速公路由村北经过,并设润城出口,南接晋韩公路,离侯月铁路线阳城站仅7公里。

现存有省级保护文物明代古城堡“砥洎城”,润城“东岳庙”(应为金代建筑),屯城“东岳庙”(金代)。并有春秋战国时期白启屯粮而得名的屯城村,明代尚书王国光故居上庄村,影响八省的道教圣地天坛山,望川村的开明寺,上伏村、中庄村的汤帝庙等名胜古迹。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到润城时住过的姚家院,炸毁日伪碉堡的紫台岭伏击战遗址建设的紫台岭烈士陵园等,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名人志士层出不穷,明代政治家、财政家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王国光,清代汉学家、数学家张敦仁,户部尚书张慎言,布衣诗人张晋等名满天下。这些先哲躬身实践,奠定了文化润城的根基。润城镇不仅是一座享誉久远的文化大镇、历史名镇、经济强镇、商贸重镇,而且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旅游圣地,古阳城八景之一的“沁渡扁舟”,就是对该镇沁河沿岸风光的高度浓缩。

“樊山戴上帽,小城揭了鏊”是一句流行于润城数百年的谚语,久居润城的老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现在,好多年轻人却不明白个中道理。可乐山位于润城村东部,海拔超过1500米,由于可乐山又高又大,在夏秋季节,阻挡了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温湿气流,产生积雨云,因而形成地形雨,并且极易降暴雨,导致山洪暴发,东河暴涨。东河一旦暴涨,由于河道水位落差大,润城村内河道窄,常常给润城造成灾害。城,即润城村。沁河沿村由北而南奔流直下;东河由东而西穿村而过,注入沁河,据阳城《县志》载:明清时期,润城村是泽、潞、平阳、河东、豫北一带最大的集贸市场。各种饭店、地方小吃自然很多。其中有不少饭店以卖煎饼和油馍等食品为主,所使用的炊具就叫“鏊”。在信息不发达、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人们便根据经验总结成谚语来躲灾避险。

阳城《县志》载:润城“抗战前,商业居全县各镇之首,是全县铁货产销中心。行炉、经商颇为发达……总计百余家,五百余人,不少人远赴中国各地经营商业。日军侵入,工商业备受摧残,趋于萧条”,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润城村东河两岸的各种店铺已经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润城镇“劈山改河”工程,迫使沁河从刘善山穿过,远离了润城村。夏秋季节东河暴涨带下的泥沙,由于得不到沁河水的帮助,便在村内的河床和东河以南的沁河故道里淤积起来。如今,就连那些店铺的遗迹也被埋在了厚厚的泥沙下面了。也难怪年轻人不知道,不明白这条谚语了。

      历史传说

东河阳铁牛报水情

地东河阳村(今上伏村)位于沁河东岸,是历史上文明之乡,村西的河岸旁有头铁牛伏堤而卧,双眸直盯河水,注意力十分集中。它神态逼真,活灵活现,引得路人止步观赏,抚其头,摸其身,铁牛浑身绽放光芒。

传说,这头铁牛是镇河之神。其实是人们精心设计的“水位计”。那时候,每到汛期,东河阳人就根据铁牛与河水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沁河水上涨的程度。当时东河阳老少都会背诵这样一首民谣:河面加五尺,木栾百平常。河面加一丈,木栾水进埂。河面加丈五,城外没田鼠。河面加两丈,木栾堵城门。河面加三丈,洪水打城墙。河面涨到铁牛跟,木栾告急人躲光。河面涨到牛身上,不见木栾见汪洋。

沁河水在太行山间弯弯曲曲地流淌,从山西的东河阳村流到河南的木栾店需要三天时间,而东河阳的人徒步抄捷径到木栾店报水情只需两天。行人仅比洪水早到一天时间,这一天的时间虽然并不充裕,但在古代通讯不发达的条件下,却能使木栾店的人提前得到情报,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报水情一事,晋豫两地人早有协议,双方恪守诺言,按约行事。每年汛期,东河阳人就派人在铁牛身旁监测沁河水情,不分昼夜轮流值班,按事先约定的报水情标记,分别派人陆续步行到河南木栾店报信。

木栾店人非常感激,对东河阳来的报信者盛情款待,直到洪峰到来送信人才返程以表诚意。木栾店地方为表示谢意,每年腊月总要带着一帮人来慰问。东河阳人以隆重的方式接待来宾。共同话古道今,互叙友情。两地人就这样友好相处,代代相传。直到如今,老人们谈到铁牛报水情的故事,眼前还仿佛闪现出古代东河阳的顽童们骑在牛背上嬉戏的情景,耳际还仿佛回响着那天真可爱的童谣:

大铁牛,报水情,我去木栾送信信,木栾赶紧堵城门,气坏河里老妖精。 

 

百年奇联

上佛村的官桥院有一处古建筑,造型别致,华丽高雅,格外引人。官桥院的大门两边的墙角上镶立着长方形青石条,右边青石上有一条阴刻上联“北水南流东西两岸上下佛”,而左边青石上却是光净平滑,无有一字。只见上联无有下联,这是怎么回事呢?相传,大约在清嘉庆或道光年间,上佛村西门外交通要道边“官桥院”落成,村中里社请本村文化名人李焕章题写对联。李焕章是本村李姓第12世传人,精于私塾教学,颇通诗文,笔力精湛,撰写楹联很有造诣。他欣然点头应允,但并没有立即动笔,而是专门来到官桥院实地查看,寻找素材。他站在新建的阁楼门前仔细端详,而后又漫步到不远处的龙券上(路桥),放眼望去。他望望沁河西岸的邻村下佛村,又看看东岸的故里上佛村,顿来灵感。提笔写就上面的文字,却留下下联让往来行人思考,因此,官桥院阁楼大门上就只有上联而无下联。数百年过去了,迄今也没有人能工整地对出下联,真可谓百年奇联成趣谈。

神奇的梭罗树

“天上梭罗马沟栽,树大根深三百载。蚊蝇不近有蜂采,阁老奇树引人来。”这首诗写的就是润城镇东山村马沟的梭罗树。这一棵神奇的梭罗树,高数丈;树干粗,须四五个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住;树冠庞大,足足可以覆盖三四分大的地盘。整棵树看上去就像一把撑开的巨伞。树叶的形状呈梭形,它结的果实也煞是好看,状如梭子,有单个的,有成双成对的,还有三五一簇的,看上去像小巧玲珑的宝塔。果实表皮呈灰黄色,如同一层没有毛的骆驼皮,剥去外壳,里面露出一个浑圆的球体,大半球为深红色,小半球为浅棕色。梭罗树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的树阴所覆盖的地方,居然找不到任何蚊蝇、蚂蚁,是人们夏天乘凉的好去处。

传说,梭罗树是天上的神树,它秉天地之灵气,种子发芽出土,一跃就是五对叶子,五寸高。然后一年长一次,一次跃一尺。梭罗躯干伟岸,风姿婀娜,叶色浓绿,花素香清,蚊蝇见而远避,蜜蜂聚而成云。它浑身是宝,其根其皮,其花其叶,均可入药治病,泡水久饮可以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说起这棵梭罗树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原来,月宫中长着两棵高大的神树。一棵是桂花树,桂花树香飘万里,吴刚就坐在树下酿酒;一棵是梭罗树,梭罗树长生不老,嫦娥就坐在树下织布。有一天突然刮起了大风,八天九夜不停息,把桂花树和梭罗树的种子吹到了地上,从此以后,人间才有了珍贵的桂花和梭罗。桂花来到了中国,梭罗却漂洋过海去了外国。 

 

砥洎城金船

砥洎城位于润城村北,沁河三面环绕,东北处的城墙之下,河水深不可测,鱼龙出没,因和墙头黑龙庙上下呼应,人称黑龙汪,也叫黑龙潭。相传,很早时候,此潭经常于月圆之夜万籁俱寂的三更时分,在水面浮出一条金船,金光闪闪,十分诱人。半夜走路的人见过,看西瓜的老汉见过,就连看黑羊的小孩也说看见过。只是等有人跑到河边时,却又什么都不见了,像是恍惚之中,朦朦胧胧。这一奇特景观,传来传去,不知传了多少个年头,传了一代又一代,都知道砥洎城下的黑龙潭里有一只神秘的金船。它究竟是怎么回事?没人去追究,善良的润城人把它当作镇寨之宝倍加爱护,把它当一方神灵供奉。

有那么一年,据说是民国年间,润城来了两个外地人,后人都说是南蛮子,在镇上游来走去,经常夜半三更不睡觉,或在城头转,或在河边游,像是寻找什么。时间长了,寨里的、寨外的村民琢磨出一个问题:这两个家伙是不是想盗金船?那可是个宝,是保护咱砥洎城的镇寨之宝呀,说什么也不能叫南蛮子给盗走!女人们每到十五前后就满斗焚香,祷告金船不被破坏,男人们则在这个时间巡逻守夜,以防意外。说也奇怪,那金船像懂得人意似的,或者真有灵气,知道有人要寻事一样,好多个月圆之夜总不见它出来现形。人们渐渐地放下心来,也不那么戒备了。

那两个人费了不少的心思,总不得空,不是有人防守,就是船不现形。反正只要有人在岸边走动,金船瞬间就会消逝。那两个人会点邪门歪道,在砥洎城内串来串去,在一个厕所后边找到了一根丈把长的旧竹竿,不知有多少个年头了,外皮发黑,杆体崩裂,倒是还算结实。等到一个月圆夜,俩人鬼鬼祟祟扛着竹竿来到潭边,用竹竿在水中正搅七七四十九圈,反搅九九八十一圈,一个搅累了另一个接着搅。原来那竹竿是能让金船浮出水面而不沉的神物,必须不停地搅。搅来搅去,那金船终于浮出来了,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美不胜言。俩人目不转睛盯着金船,左拨九下,右拨九下,只见那金船缓缓地向岸边漂过来。眼看就要到岸了,两个人已搅得筋疲力尽,手一松,竹竿“嚯”的一声掉入了水中,急得两人就向金船跟前扑去。忽然,一道金光冲天而起,金船不见了,那两个人也不见了。

主要景点

永宁闸

从庄河口溯樊溪顺流而上,过下庄,穿中庄,便可看见上庄境内一座雄伟壮观的城门门楼样建筑。它横跨樊溪两岸,通体用朱红颜色粉饰一新,虽跨度不过十米,但那种背山临水、巍然矗立的气势却非同一般,一见之下颇让人内心涌起无限敬仰之心,这就是永宁闸。沿樊溪自下而上看去,永宁闸高大坚固、气势恢弘。左右两侧有耳房,正中高高耸起宏伟的闸楼。闸洞高约七米,加上闸楼,约有十二三米高。左右跨度约十米,厚度也达十余米,用巨大的城砖筑成。闸洞顶上,前后八根木柱撑起巍峨的楼阁,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闸洞右侧有一株古松,主干松皮老裂,曲折盘旋而上,状如虬龙正欲向天空腾飞而去。据说,这古松还是一棵仙树呢!古松与闸壁之间,有大小石碑六座,记录着兴建和修缮此闸的情况,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大都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了。穿过永宁闸闸洞,往右侧大概七八步远,转过横截面,有一窄窄的甬梯,直通闸顶阁楼。顺梯而上,再进楼门,便可见当年的建筑情况。楼道也是窄窄的,约可容两人并行。栏杆、屋檐隐约可见当年雕梁画栋的繁荣景象,看着那些依稀可见的痕迹,不禁令人平添许多对往昔沧桑岁月的追忆。

润城东岳庙

创建于大金之前,占地3600平方米,规模宏伟,三进三门,整个建筑由庙门、钟楼、鼓楼、过殿、偏殿、东西配殿、舞楼、献殿、正殿、后宫等组成,琉璃屋脊、兽头、瓦,可于北京故宫媲美。现存献殿、正殿,配殿和后宫,属省级保护文物。

上庄村牌楼

大明王朝的金銮宝殿里,曾端坐着一个上庄人,他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王国光。正是王国光的成功,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人心中激起圈圈涟漪。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于是,这个时期形成了“读书可荣身,耕冶可致富”的重教入仕文化,历经两个朝代数百年而不衰,留下了“郭峪三庄上下佛,举人秀才二千五”的民谣。

那些进士和举人们,在居官期间或致仕以后,为光宗耀祖,也为官场应有的排场或致仕后的舒适生活,不惜大把金钱,营造理想的安乐窝。依现时的上庄为例,其古建民居最早的是明代成化年间。这期间,白巷里诞生了第一个举人,叫王遵,是王国光的曾祖父。他是个绅士,自然有钱,大概就是从他开始,注重建筑文化,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从此拉开了古建筑群的序幕。王国光修建了“天官府”,由尚书第、司农第、王氏祠堂等建筑组成,王国光侄、湖广参政王淑陵修建了进士第;王国光之孙、山东参政王征俊修建了望月楼、参政府、厅房院、仰山居等建筑;民国年间时任山西省绥靖公署秘书处副处长樊次枫修建了樊圃新院、樊氏宗祠、花园等建筑。历经四百余年,上庄终于建成了群山环绕,绿水串珠,四合院星罗棋布,望楼高耸云天,颇具几分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群落。这就是耕读文化与自然天成之趣融合中形成的独特村落布局,居住着名臣、硕儒、巨贾极其后裔。当我们用文化的目光欣赏这些建筑时,你就会发现许多文化的奥妙。

王国光故居尚书府

王国光尚书府的建筑特色:其一,精致小巧——不事张扬的儒家风范。其二,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其三,外观封闭——排外聚内的防御意识。其四,耕读仕商——提升文化品位的建筑理念。前面列举了上庄数位名臣及其建筑,想说明这样一个观点:提升村落文化、经济品位的重要因素是以名人的多少为突破口而呈现出来。

上庄古建筑群在中国乡村独具特色,被专家誉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其文化意义值得深入细致的研究。本人不是建筑学家,写出这篇粗糙的文章,旨在抛砖引玉。

砥洎城

山西省阳城县10公里处的润城村,至今保存有一座两万余平方米的古堡寨聚落——“砥洎城”。砥洎城取位于沁河河心一天然大砥石上,三面环水,南依村镇。沁河在这段又叫“洎水”。远望其城,恰如砥柱,巍然屹立,击水中流,因而得名。它以“居住”为本,“防范”为卫,因地制宜地构成住、防合一的聚落体系。

其主要特色是:独擅胜场的防御建构——“硬”防卫体系:第一层级,沁河天然屏障;第二层级,城墙整体防御;第三层级,内环巷道建构;第四层级,独特宅院串连。

城内民居整体规划布局形成于明代。其中“张府”、“师帅府”、“鸿胪第”、“张敦仁故居”等皆为名门望族。城内每户门额皆有题字,且书气不凡。院落一般为两进或三进,一律青石叠基,青砖砌墙,灰瓦盖顶。厢房高为两层,檐廊以悬梁出挑;正房呈三层的阁楼,望楼则为四层,明间和稍间封以格扇门窗。宅院以独特的比例创造出宜人的空间气氛,加之门窗、外廊、拱柱、封檐、瓦脊等木石构件的精伦雕刻,更透出几分古朴与秀雅。从安全防卫的角度讲,砥洎城的防御性更注重营造细节上的处理。如封闭内敛的安全感体现在厚高而坚固的住户外墙上,或无窗或只开小窗。由于地界紧缩,院落窄小,数楼并建,亦与防御功能的强化直接相关。有的院落上房角楼高起作“望楼”,兼有看家护院功能。最为绝妙之处在于其院与院之间在厢房或不显眼处留有暗门。街坊内的院落可以互相串通、道路隔开的街坊又有“过街楼”相连。堡寨内院落地下建筑颇多,有的地下建筑深达三、四层,以足踏之嘭嘭作响,证明下面仍是空的,且有通风系统。形成最内层级的立体防御体系。平日各户自成独院,一旦险情发生,则串连成一统,并可转入地下。使局外人看来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再加上过街楼、望楼的监控作用,更能有效地牵制来犯者,村民可利用处处机关。保护自己,打击歼灭入侵者。

砥洎城择址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之壑,樊河与沁河两水之间,四壁青山层层环绕,三面碧水滔滔迂回,为天然之大格局的“风水宝地”。一般而言点穴堪舆讲究“藏风避水”,采取消极的、顺应天时、地利的态度选择风水地。而砥洎城点穴却因地制宜,独创新意。以积极的态度“迎风劈水”,在千米宽的沁河床上,巧借河心一大砥石筑寨建城,易守难攻。其城似龟,金龟探水;其村若凤,凤凰展翅;又如舟船,击水中流;路网布局,展示理性。整个城池东北高西南低,巽门坎主,坐阳朝阴。城内院落皆按八卦方位为序,以及封闭的堡墙,双重的城门,水门的瓮城,皆为藏风纳气之考虑。后加修的水门,也是从风水经营出发,为疏通脉气而为。风水术的运用,除迷信色彩外,也有不少闪烁科学光芒的内涵。它重视的是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之有效的地利之优势,使人因借天时在自然万物中获取保障。

砥洎城人稠地窄,院宅密集,但同其它传统聚落一样,庙宇及宗祠建筑不仅未因地基紧缺而逊色,反而数量更多,规格颇高。这是人们于动乱时强烈的求安心理,在精神层面上的恰切表达。在这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分布着“关帝庙”、“黑龙庙”、“三官庙”、“三圣殿”、“土地庙”、“文公祠”、“丰都殿”、“雷神殿”、“黄禄殿”、“文昌阁”、“祖师阁”、“白衣洞”等庙宇,可以说,民俗意义上的各路诸神应有尽有,各司其职,庇佑城寨安康,整个城池弥漫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同时从庙宇的经营规模与位置安排也可反映出精神上的需求层次。“文昌阁”和“关帝庙”两组规模相对较大的建筑前后相邻,占据着城寨的“中心位置”。如此安排,于前者反映城中众多书香仕族对“文昌公”的崇仰;而后者则表现出寨内人对关公这位心目中的保护神的虔敬。与城寨物质实质上的防御相对应,人们将精神上的安全寄托在关帝身上,突现出堡寨的防御象征。

堡寨中从聚落到住户各个层次广泛分布着大量形象各异、作用相似的象征性、标志性的精神构件,如铁牛、石狮、石鼓、石匾、泰山石敢当、影壁、鱼跃龙门、风水楼及瓦当、屋脊兽头、门额等多处吉祥纹样,都起着驱邪镇宅和调节气场的作用,寄托着居民期求保佑和禳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它们分布在空间的各个节点,无处不在潜福点化,丰富着聚落的精神防卫系统。

其次,过街楼、地道、街门及望楼的设置之绝妙,作用正与杰雷米·边沁的“全景监狱”相吻合, 由于入犯者无法确定监视者是否在内,因此他必须将监视当作恒久与全面的督察而注意自己的行为。其完美在于虽然无监视者出现,但它在入犯者看来却象时刻注视的眼睛,使其欲为而不敢为之。

天坛山

天坛山位于润城沁河西岸的刘善村。为一道教名山,自隋朝恭帝年间至今,历经一千三百多年沧桑。相传是唐贞观十三年太宗皇帝和明万历神宗皇帝在此筑土为坛,报天之功,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的封禅之地。与王屋山遥相呼应,历来是闻名晋、冀、鲁、豫、徽、浙、苏、秦八省地的道教朝拜圣地,更是游览的好去处。既是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朝拜圣地,又是商贾汇集,杂家大全,为中国北方经济、文化、民俗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

四、民俗文化

从庄河口溯樊溪而上,就是古称白巷里的上、中、下三庄。这里不仅自然风光迷人,而且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明清时诞生了进士、举人各15人、诗文家数十人。在那个时代,当知识分子只有走科举入仕这一座独木桥,方能报效家国时,白巷里的好儿郎们从可乐山下意气风发、昂首挺胸地走出来,走向了五湖四海,走向了封建王朝的金銮宝殿。他们留下了政坛上的不朽业绩、文坛上的动人绝唱,也留下了这一大片充满文化韵味的古建筑群。

天坛山庙会

每年的三月十五天坛山庙会,适逢“五一”黄金时节,天坛山旅游公司全力举办三月十五庙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欢迎四面八方来客登坛发展旅游经济。

古时候,为了避免灾难,人们常常依靠神灵来保佑一家平安。“冲瘟”便是古时“防疫”的一种形式,而王村的“冲瘟”别具一格。相传每年正月初五是“五瘟爷”的祭祀日。这一天,全村家家都要敬奉“五瘟爷”,在家里上供、烧香,求“五瘟爷”保佑全家一年平安,不得任何疾病。这一天,灵泉观道士身着法衣,敲着乐器,沿街挨户“冲瘟”。一行人中,有四人抬着“瘟船”,左右跟随有小鬼、判官,小鬼身穿黑圪桶,头戴白高毡帽,白脸,长舌,左手提着铁绳,右手拿着铁刺圪朵;判官身穿香色紫蟒,头戴长翅,两鬓插飞,黑脸含白,獠牙巨齿,手持七星宝剑,看了真叫人毛骨悚然。还有收供品的随从,身背钱褡。走到哪里,“瘟船”停放,道士诵经,小鬼、判官进入住户。在住人的房间,每家每户都要献上供品,上香磕头。然后,小鬼抡响铁绳,挥舞铁刺圪朵,判官抡起七星宝剑,由内往外赶,口中还念念有词:“呀——呀——呸——”,声音十分吓人,好像是真的在捉妖除怪,背钱褡的人顺手将桌上供品拿去,算是酬劳。东家还要将满院房门大开,让冲瘟表演依次进行,生怕遗漏一间房、一个角落。小鬼、判官一出门,东家赶紧放炮,以图吉利。有的人家为了孩子平安,还要让孩子过“瘟河”,就是从抬的“瘟船”上通过,意思是把灾难疾病都掉到“瘟河”里,来消灾免难。过了“瘟河”后,由家长往船里丢些制钱,道士给念段经,据说这样便可消灾免难。“冲瘟”年年搞,生老病死时时有,但人们仍执迷不悟,都想图个吉利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类觉悟的提高,再也没有人相信“过瘟河”、“冲瘟”能消灾免难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史思明对垒河清渡
良将奇谋:一百二十五、母马引马叉拒战船
情系铜河扁
我们那一代人看乐山涨大水
孟州曾经的“河阳八景”今何在?
《水经注》里的黄河(河南篇·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