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文鼎盛--大园古村(旅游览胜)
人文鼎盛--大园古村
大园古村肇始于明朝万历壬午年(公元1582年),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氛围,是远近闻名的“举人村”、“博士村”、“教师村”、“华侨村”。作为海南省传统耕读文化名村,最近被海南省文明办确定为“海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数百年来,在 “吃番薯饭也送仔读书”古训的激励下,该村形成了重视教育、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从这里,先后走出了明清时期的3位举人、9位贡生和63位秀才,民国与共和国时期的153位大学生(其中博士4名)。为更好地弘扬传统、启发后人,经该村子弟、中山大学黎红雷教授倡议,全体村民在村委会和古村文化建设小组的率领下,从前年开始进行古村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工作。黎红雷教授的学生、上海企业家陆建冲和北京企业家黄方贵先生,为“圆师梦,报师恩”,慷慨解囊捐赠人民币200万元。
一、世德园
1、世德园:是大园传统耕读文化的象征,历经清朝、民国、共和国时期,三百余年间,三毁四建,前仆后继,薪火相传,充分体现了大园人尊德重教的优秀传统。
2、世德园前门楼:为仿明代官帽样式建筑,两边的对联为“世德”二字的藏头联,上联为:“世传忠孝承先辈”,下联为:“德贯诗书启后昆”。这幅对联体现了世德园兼具祠堂与学校的双重特点。
3、世德堂:初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清咸丰九年(1859)、民国二十二年(1933)先后重建,公元1973年被超强台风摧毁。2011年复建。复建后的世德堂保持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左右两间教室,中间是祠堂兼学校办公室。中间的对联是“崇德尚文泉祖训,建堂兴学景公行”,纪念石泉和景山两位先贤崇德兴学的事迹。
4、世德堂前面左右走廊碑刻:分别记载着大园古村和学校的历史。
大园古村是具有海南特色的传统耕读文化名村,海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她肇始于明朝万历壬午年(公元1582年),现有居民46户,在籍人口300多人,华侨和外出人口200多人。
大园古村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开村始祖黎梦祯,明代万历朝举人,官至四川江津知县,勤政爱民,刚正不阿,被誉为“江津青天”。清代康熙朝举人黎邦达,志存高远,自崖州只身赴京都应试,被破例补为“内阁中书”(皇帝秘书),现存敕赠匾额一块。清代黎敷公妻定安王氏,冰操守节,培育两个孤儿成才,公举“节孝”,朝廷给银建坊,留下母爱的丰碑。
大园古村具有浓厚的书香文化氛围。在科举时代,有一年会同县学全县20名秀才中,大礼一乡就占了18名;而大礼乡中流传的古训则是:“问字到大园”,由此可见其文化底气。在明清时期该村共有举人、贡生、秀才63人;在民国时期,该村出了10位大学生;在共和国时期,大学生达141位,其中博士、硕士十余名。1995年版《琼海县志》记载国内培养的全县博士有4位,该村就占了其中3位。
大园古村具有悠久的育人文化传统。早在明清时期,该村就在祠堂中成立了私塾,民国24年(1935年)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大园学校”,成为邻近三县(琼东、乐会、定安)四乡(大礼、新文、留古、溪口)的文化教育中心。目前全村教师之家占60%以上,三代以上的教师世家 3 户。
大园古村具有鲜明的南洋文化色彩。早在清朝末年,村民黎盛吁等人就率先“下南洋”(今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目前全村华侨之家占80%以上,其中三代以上的华侨世家 14 户。华侨不仅带回了异域的生活习惯、语言风俗,还对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良多。
二、《弟子规》碑刻长廊
《弟子规》,是清朝秀才山西李毓秀,依据孔子教导编撰而成的启蒙读物。大园古代私塾世德堂,几百年中均以此作为基本教材。其感恩尽孝、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成为大园村子弟做人行事的圭臬、安身立命的根基。所以在大园世德堂复建之际,特造廊刻石以弘扬之。
《弟子规》长廊环绕世德堂四周,共100米,有46块碑刻,每块碑刻上方是《弟子规》原文,下方是《弟子规》译文,中间是书法作品,收集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书法名家,专门为《弟子规》长廊书写的大作。另,左右“忠、孝、节、廉”四个大字,则取自南宋儒学大师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题写的笔迹。
三、明清功名园
功名园放置本村明清时代的10位举人、贡生的旗杆。“举人”为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式者之称,指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及格后所取得的仕途资格,贡生则是举人的副榜。按照古代风俗,谁家里要是出了举人贡生,都要到家族的祠堂前竖旗杆挂旗帜,上面记录着中举人的姓名、时间和名次等。
四、古训柱
园中的古训柱,一面为“中华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另一面为“大园古训”:吃红薯饭也送仔读书,体现了大园传统耕读文化的内在精神。
五、节孝坊
据《会同县志》记载:王氏,是黎敷的妻子。黎敷去世的时候,她只有二十七岁,担负起操持家庭的重任。她对上诚心侍侯公婆,早起晚睡,任劳任怨,不辜负两老的恩情;对下精心教育两个儿子,让他们都能够进入学校读书,成为国家有用之才(长男文秀,庠生;次男以佑,贡生,有《大礼八景诗集》传世)。王氏的无私母爱,得到乡亲们的称颂。乾隆六年(1741),乡里上报给会同县令于暲,于县令正式报告朝廷,得到皇帝的批准,建立“节孝坊”,予以隆重表彰。
六、春晖园
大园古村人文鼎盛,有其历史原因,其中母爱之功不可没。数百年来,大园村的母亲们含辛茹苦,养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俊彦,她们不愧是大园耕读文化的坚强基石!
“春晖园”,取自古代歌颂母爱名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意,园中复建清代“节孝坊”,新立“百年大学生之母芳名录(大园,1911-2011)”,并特请辽宁和海南的当代女书法家惠赠墨宝,刻石纪念,以使今人永远牢记母爱,报答双亲,报效祖国!
春晖园门前的石刻对联为“春晖”二字的藏头联:“春风润物慈亲意,晖日映门孝子心”。
大园古村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开村始祖黎梦祯,明代万历朝举人,官至四川江津知县,勤政爱民,刚正不阿,被誉为“江津青天”。清代康熙朝举人黎邦达,志存高远,自崖州只身赴京都应试,被破例补为“内阁中书”(皇帝秘书),现存敕赠匾额一块。清代黎敷公妻定安王氏,冰操守节,培育两个孤儿成才,公举“节孝”,朝廷给银建坊,留下母爱的丰碑。
大园古村具有浓厚的书香文化氛围。在科举时代,有一年会同县学全县20名秀才中,大礼一乡就占了18名;而大礼乡中流传的古训则是:“问字到大园”,由此可见其文化底气。在明清时期本村共有举人、贡生、秀才63人;在民国时期,本村出了10位大学生;在共和国时期,大学生达141位,其中博士、硕士十余名。1995年版《琼海县志》记载国内培养的全县博士有4位,本村就占了其中3位。
大园古村具有悠久的育人文化传统。早在明清时期,本村就在祠堂中成立了私塾,民国24年(1935年)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大园学校”,成为邻近三县(琼东、乐会、定安)四乡(大礼、新文、留古、溪口)的文化教育中心。目前全村教师之家占60%以上,三代以上的教师世家 3 户。
大园古村具有鲜明的南洋文化色彩。早在清朝末年,村民黎盛吁等人就率先“下南洋”(今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目前全村华侨之家占80%以上,其中三代以上的华侨世家 14 户。华侨不仅带回了异域的生活习惯、语言风俗,还对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良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琼海盛产学霸的500年古村
【浙江古村】苍坡村·耕读文化的古老遗存
藏在深闺中的高椅古村
校本课程《国学·弟子规》实施方案
这里没有乌镇拥挤,比周庄更美,是苏杭最撩人的古镇!
【纪录片】觅江南·江南古村 第1集 耕读传家(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