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长文,我们这样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手记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2571

第一板块:长文挑战,以复述促理解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著名童话,几度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里,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这一篇课文篇幅很长,二年级开展过长文挑战朗读,但对孩子来说,时隔已久。当重新捧起书,读着文字,多数依然不太流畅,理解起来磕磕绊绊。

这一课,上了四个课时,历经两天半。毕竟是大师级别的课文,没有一句语言是多余的,没有一个用字是不妥的。我和孩子们一起,多次沉入文本,细细咀嚼,慢慢琢磨,最后深深感叹:不同的年龄,读《安徒生童话》,真的有不一样的感悟;不同的年龄,共读《安徒生童话》,真的会碰撞不一样的精彩!

第一课时

全文听一遍,自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书写课后生字,排除字词上的障碍,为下面的理解做准备。

第二课时

借助课后第二题的三个问题,以学习任务的形式,研读课文主体内容。交流后,提炼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思维导图。

1.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用序号①②③等标注;
2.每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什么?用波浪线画出;
3.从小女孩看到的事物中,表达了她内心怎样的愿望?将词语批注在旁。

这个教学过程,若只出示答案为教学目标,那么一课时便能解决这三个问题。但我想,作为《安徒生童话》的开篇,是否应该让孩子在阅读中习得一些能力?又想到即将开播的“星空广播站”,将开展以锻炼孩子讲述能力为方向的语文活动。那么,在课堂上,可否尝试以“复述故事”为学习目标,用足教材,为培养孩子的口头复述做示范引领?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就以上三个问题分步出示,一边梳理,一边复述,呈螺旋式上升。在不断地梳理中,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在不同方式的复述中,培养孩子的复述能力,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第一次梳理与复述

围绕第一个问题,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圈画读句后,开展复述。

这个任务较简单,学生能很快找到相关语句。当每一个答案依次出现后,读一读,谈谈你发现这五次火柴擦燃时,有什么不同。

孩子们很快发现,第一次擦燃火柴,小女孩很犹豫,后来便不再犹豫,最后一次,她擦燃一大把火柴,表现她的迫切心情。

这时,开展第一次复述,先说说小女孩一共几次擦燃火柴,再说说每次怎样擦燃。

第二次梳理与复述

每次擦燃火柴后,小女孩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先汇报文中找到的句子,然后想想,以怎样的短语概括在小括号里。

一边读句子,一边提炼短语,很快形成下面的板书(当时未拍,遗憾):

出示完整的板书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聪明的浩宇很快发现,像“温暖的大火炉”这样美好的东西,在小女孩的生活中并不存在,是她擦燃火柴后,想象出来的东西。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说,这些虚幻的事物,代表着小女孩美好的愿望。

还有的已经发现,小女孩现实中没有这些东西,她太渴望这些美好的东西了。

借助表格,开展第二次复述,将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即产生了怎样的幻象,用自己的话串联起来。自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第三次梳理与复述

要求逐渐提高,从三个方面,以“小女孩第几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串珠成链,读懂课文的内涵。

前两次的愿望能很快概括出来。轮到第三次愿望时,很多孩子的眼里充满了疑惑。

师:第三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这是怎样的圣诞树啊?我们回到课文再读读。

当理解出现障碍时,那就立刻回归阅读。阅读与理解本该是一家。

读着读着,孩子们就发现了,这一棵富商家的圣诞树,那么漂亮,那么夺目,代表着节日的祝福。而小女孩从出生至今,可能从来没有度过一个有圣诞树的圣诞节,只能透过玻璃,看别人过圣诞节,看看美丽的圣诞树。

他们的理解,停留在一次美好的圣诞节。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从“圣诞节”引到“所有的节日”。

师:圣诞节在西方代表什么?
生:新年。
师:没有度过一次美好的圣诞节,意味着什么?
生:连新年都没有礼物,没有祝福,她肯定没有度过美好的生日、儿童节等其他节日。
师:透过美丽的圣诞树,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树啊?
孩子们明白了,她渴望得到节日的幸福,哪怕只有一次。

第四次、第五次的愿望,也回归课文,阅读、理解、交流中,渐渐读懂:烛光中出现慈爱的奶奶,代表着小女孩渴望得到家人的疼爱;烛光中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代表着她内心渴求快乐与光明的生活。

梳理完毕,前三次的复述也顺理成章。个别讲,同桌互讲。

离下课还有一两分钟。

“了解小女孩不同愿望背后的现实背景”已经来不及,我就将问题调整为:你觉得不同愿望之间的顺序可以调换吗?比如,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温暖的大火炉,而是和奶奶一起飞走?或者是美丽的圣诞树?

在谷里备课营里,干国祥老师曾提及,这个问题可能有难度,适合思辨能力较强的班级。此时临近下课,不少孩子已经疲惫,我将问题抛出,不曾想,很快得到了回应——

锦译:我觉得不能调换。如果把“和奶奶一起飞走了”放前面,就表示小女孩已经得到光明和温暖,不再需要温暖了。
浩宇:不能调换。她得先得到温暖,才会有后面的快乐时光。
轶儒:小女孩已经冻僵了,如果不先用大火炉给她温暖的话,她可能快死了。
景禾:这里的一级一级(幻想),与后面有对应,这里说她想“得到温暖”,(对应)后面说“没有寒冷”;这里说她想“得到食物”,(对应)后面说“没有饥饿”;这里说圣诞节时,她只能在大雪纷飞时卖火柴,很痛苦,(对应)后面说到了“没有痛苦的地方”。

前后互文阅读,是景禾博览群书练就的特长,在课堂上,他常常有这样的发现。

“太精彩了!”

“叮铃铃……”此时,铃声与掌声一起,为孩子们精彩的思辨能力喝彩!

【教后思】长文复述很难,但是复述促进理解。从一个问题的简单连接到三个问题的串珠成链,由易到难,帮助每个孩子读懂这篇长文。不得不说,课后第二题的问题设计得真棒!

课后,有孩子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很穷苦的,当时很多孩子的童年也是很悲苦的,所以,他就创作了穷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啊,孩子们读懂了,从“一个小女孩”到“一类穷人”的深层涵义。但,从穷苦的小女孩背后,如何一步步引导,读懂作者写作目的?继续到文本里探秘吧。

第二板块:现实与愿望之间的两次冲突

这部分内容包括解读课文第一部分、想象写作并交流,以及揭示写作目的,教学时用了两课时,但为了体现完整性,现将两课时内容,以一课时的形式呈现。

1.冲突之一:小女孩愿望与现实的冲突

品读1-4自然段,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交流的答案不一:可怜、乖巧、穷苦、可爱等等。聚焦“穷苦”这个词,像层层剥笋,一步步揭露小女孩身处的现实。

“穷苦”分解为两层意思:穷,贫穷;苦,孤苦。接下来,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体现小女孩“贫穷”和“孤苦”的词句。

(1)贫穷

孩子们交流了很多词句,体现小女孩贫穷之处。我在大屏幕上一一标示。

这些词句中,可分成两大类:寒冷、饥饿,分别用小圆圈和小三角标出。

(2)孤苦

文中现成的词句并不多,孩子们概括后,主要有以下三点:

悲伤孤独:大年夜晚上,小女孩一个人出来卖火柴。

缺乏关爱:一整天没有人买过火柴,没有人给过钱。

处于黑暗无望:有家不敢回,怕爸爸打她。

这时,我想起第一课时,个别孩子读到,小女孩的鞋子被男孩捡走,要将鞋子当摇篮的时候,扑哧一笑的情景。于是,提了这样的问题:

师: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了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后面又写了她丢鞋的经历,你们觉得是不是多余的?

这个问题突如其来,大家有点不知所措。想到初读时孩子的笑,我还是决定进一步解读。

师:请同学再读第一段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写小女孩丢鞋的事?

读完后,大家明白了。有的说,为了说明小女孩赤脚走路的原因;有的说,马车吓得她把一只鞋子弄丢,已经很惨了,现在连不认识的陌生男孩,都要抢走他的鞋,她真的是太可怜了。

师:是啊,小女孩不仅忍饥挨饿,忍受爸爸打她,还要忍受陌生人的欺负!那么,我们读这部分的时候,语速、语气应该怎么样?

生:语速慢一点,语气下沉,悲伤一点。

朗读1-4自然段。这次读,我看到那几个曾扑哧一笑的孩子,再读时已变得严肃,眼神里透露着同情与悲悯。

通过品读,字里行间里,我们感受到现实中小女孩的寒冷、饥饿、孤独、悲惨,一起完成四个层次的情节梯。然后,师生合作品读5次幻象与愿望,以朗读内化课文情节。

(此图来自谷里备课营,侵删)

2.练笔写话,为第二次冲突埋伏笔

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到,那是个大年夜的晚上,人们忙着庆祝,忙着合家团圆,街上没人留意到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假如你有机会来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身边,你会怎么做,怎么说,结果怎么样?

借着两节连上的安托班,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四十多分钟的安托班,参加的同学几乎都编完了长达三百多字的想象童话:

给小女孩买羽绒服,让她得到温暖;
给她做美食,带她去饭店里吃饭;
将自己大把的压岁钱赠予小女孩;
带小女孩穿越到当代,给她好吃的,好玩的,让她享受关爱与幸福……

无论哪一种设想,都流露出孩子们善良、纯洁的内心。

3.交流练笔:合理与夸张的想象冲击

在孩子的笔下,想象天马行空,反馈时,如何引导呢?

读了芯米的作品,我笑了,这善良、心思细腻的孩子,总能与我心灵相通。又找了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想象文,将两篇放在一起,比较到哪一种想象,更符合课文情境?

如果我来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身边
       那天晚上,天下着鹅毛大雪,每一个窗子里都飘出一股烤鹅的香气。我穿越到了丹麦的一条街上。
       我一直向前,街道两旁的路灯一闪一闪的,不远处走来了一个小小的身影。我走近一看,啊!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她的长头发金黄金黄的,衣服上全是灰尘,裙子都破了。她的红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大把。
       小女孩赤着脚,摇摇摆摆地走过来。我赶紧把我的围巾解下来,跑过去对她说:“你肯定冻坏了,我的围巾给你戴吧!”“真……真的吗?”小女孩小声地问。“当然,”我回答,“我可不会骗你的,快拿去吧。”
       她小心地接过围巾,戴了上去。小女孩看着我,笑了起来。“等我一下!”我刚说完,就向商店跑去。
       过了一会儿,我抱着一个喷香的大面包和一件暖暖大棉袄走出来了——还是最漂亮的一件。我快速帮她穿好棉袄,一起坐在墙角,美滋滋地吃着面包,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大年夜。
                       ——芯米同学
如果我来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身边
      我走进了一个黑黑洞里,忽然眼前一晃,就穿越到了一条街上,街上灯火通明,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灯笼和圣诞树。
      “啊!好冷呀!”我立马穿上衣服往前走。这时,我看见不远处的墙角里坐着一位美丽而穷苦的小女孩,她穿着一件破烂的衣服,我看她很可怜,于是,我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大把金钱,说:“你现在可以回家了。”
      小女孩带我来到了她的家里,她的家破得不成样了。于是,我请我的爸爸找了几个工程师,来给小女孩的家装修一番。
      过了一天,小女孩的家已经不是原本的家,简直像一个应有尽有的别墅,吃的,穿的,用的,想到什么就有什么。我还给小女孩开了一家衣服店,卖不出去的衣服,自己也可以穿,小女孩和爸爸都开心极了,他们再也不缺钱和食物了,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俊恺同学

比较阅读后,孩子们发现,这两篇开头对环境的描写,娓娓道来,让读者身临其境;都有丰富的想象;都体现对小女孩无私的帮助。

两篇不同之处显而易见。

第一篇里,没有豪掷千金,没有豪华餐厅,只有温暖的围巾,喷香的大面包和一件暖暖的大棉袄,哦,还有和小女孩一起,坐在墙角吃面包的小芯米。这一幕,够温暖,够温馨,够甜蜜,体现小作者纯洁、善良的内心。

第二篇里,有大把金钱,有豪华别墅,还给缺衣少食的小女孩开了一家服装店,让他和爸爸一起,过上幸福的日子,体现了小作者的美好愿望。因为小作者的爸爸是一个设计师,家庭环境很优越,也希望小女孩也有这样美好的生活,然而,对小女孩来说,这种“得到”太容易,太奇幻,与课文情境差距太大。

一比较,将故事编得很奇幻的同学明白了:哪怕手中有一支神笔,也不能天马行空地想象;合理的想象,应当与课文情境相符。

4.二次冲突:残酷的现实与我们的愿望的冲突

当大家沉浸在穿越的快乐中,沉醉在“给予”得到的快乐中时,这节课并未结束,回归作品,才能揭秘作品内核。

师:亲爱的同学们,从你们的文字背后,我读到一颗颗善良、友爱的闪闪发光的心灵。但是,为何安徒生爷爷不像同学们这样写?为何整整一天,街上没人买小女孩的火柴,没人像同学们这样,友善地对待小女孩?

问题一抛出,很多孩子蒙了,一向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哪里能体验到小女孩的悲惨,哪里能想到那样残酷的现实!

过了许久,几个善于思考的“元老级课堂明星”,终于举手了。

麦棵:当时社会太穷了。

师:你们觉得是由于社会太穷,小女孩才得不到帮助吗?

宸宇:不是。那条街上,其实有很多富商。

师:快速看书,从哪里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并非人人都像小女孩这样穷,甚至还有富商?

哗啦啦地翻页后,大家发现,幻想中的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其实都是小女孩曾经在富商家看到的,透过橱窗见过的。

那么,既然富商还不少,为何街上没有一个人买小女孩的火柴,没有一个人像同学们这样友善地对待小女孩?

锦译:那是一个大年夜的晚上,很多人都在家里吃晚餐,没出来,没有好心人给她钱。

孩子们还是太单纯,太善良了。

麦棵:当时街头可能有很多卖火柴的人,如果有好心人给钱,可能很多人会跑过去,也想要。

没有历经惨痛经历的孩子,没有了解写作背景的孩子,真的无法理解当时这个残酷的社会。

蕴宇:我觉得是,作者想体现她(小女孩)的可怜,让别人感觉,她没有用。

师:没有用,就是没有?(价值)

柏翰:可能(作者)想让大家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没能吃上饭的、乞讨的可怜人。

付昱:那时候,很多人尊敬的是达官显贵,如果有一个厉害的人(有钱有势的)在那里卖东西,肯定有人买。但那时,卖火柴的小女孩,只是一个贫穷人家的女孩,卖的又是家家都有、很普通的火柴,所以,就没有多少人理她了。

他又补充了一句:当时的人们,对穷人的看法很差,觉得他们很恶心,衣服很脏。

景禾:那时的社会,穷人和富人的差距非常大,人们对小女孩(穷人)不当人看,是没有用的,跟街上的一件物品、一种动物一样,她的生命一点价值都没有。

尊宸:安徒生的童年是很穷苦的,很不幸的,他看到很多人跟他一样,处于贫困的环境,所以,他想用这篇文章,写当时残酷的社会。

这几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读懂了文章的内核:在小女孩的时代里,富人不把穷人当人,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社会,是一个非常现实、极其残酷的世界!

师:为了揭露这个残酷的现实社会,安徒生爷爷必须让小女孩死去,并且,死在一个大年夜的晚上!!!

最后,齐读最后两段,缓缓的语速,沉沉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悲哀。

终于结课了。

【教后思】这一篇课文,我至少教过三次了,但没有一次像现在这样,一遍遍的阅读、复述、想象(写作)、再阅读。一次次沉入文本里,一次次交流碰撞中,我和孩子们欣喜地感受到:

所谓经典,就是我们每次重读都仿佛是在初读;

所谓经典,就是我们即使初读亦仿佛是在重温。(卡尔维诺语)

备注:此文为谷里写作训练营学员作品。

来源 | 一起成长小屋  编辑 | 夏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些年,她的天空一直在下雪
“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科学性在哪里?
卖火柴的小女孩
8.(教案与教学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手记|她的幸福在哪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手记
备课整理 三上第三单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