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直升机”式父母 “巨婴”形成之源(话外篇之03)
userphoto

2022.05.09 安徽省

关注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

 请点击上方蓝字育子手记关注公众号,

感谢转发分享】

        “直升机”式父母  

        “巨婴”形成之源

“直升机”式父母  ,比喻父母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头顶盘旋。这是两名研究儿童发展的美国学者提出的,针对八、九十年代美国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为了引起父母们的警醒,他们在1990年创造了这样一个很形象的名词。他们认为“直升机”式父母,过度关爱孩子,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从而难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对上述观点我深感认同:我们不能责怪孩子,“直升机”式父母,才是“巨婴”的形成之源——因为我自己曾经也是其中一员。幸亏孩子顽劣倔强,不会盲目服从;孩子爸爸又很严厉,及时地修正了我作为“慈母”的一些错误观念和不当行为。

生于六十年代的我们,在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是“年龄十八不算小,要为爹妈分忧愁”,加上艰苦生活的磨砺,就早早地具备了“独立自主”的一些意识和能力。而近三十年来,物质的逐渐丰富、通讯的不断发展,让我们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生活的幸福指数飙升,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父母教育和孩子成长中的一些问题。

在与各位商榷这些具体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简单阐述孩子长大成人应该具备的“独立性”内容。我认为这种“独立性”主要应有如下表现:

1、能够遵纪守法,成熟自如地与各种社会人员打交道、处理日常事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结果,而不是事事依赖父母或他人的帮助。

2、如果上了大学,可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业。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保证学业成绩合格甚至优秀,不需要父母的监督或陪读。

3、自己安排周末和假期生活,比如学习、打工、适量地做家务,而不是窝在家里玩手机、睡懒觉。

4、完成学业后,自己投简历、找工作,能够赚钱,并具备养活自己的能力。如果家庭需要资助,也能够适当地作出一点贡献。

5、有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适当听取父母和他人的建议。独立自主地考虑和处理工作、恋爱、婚姻等人生大事,尽可能婉拒或减少父母的直接干预,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对照以上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很多孩子已经不能完全具备上述能力了。因此,早在2013年就出现了网络热词“巨婴”。

然而,孩子不可能在十八岁或二十八岁的时候,像施了魔法一样,在一夜之间具备那些能力。成年后的问题往往源于幼年,与之相应,孩子各项能力的获得,也是要从幼年开始抓起,然后逐渐提高。

但是,“直升机”父母的养育行为,会阻滞孩子的能力获得和提升,最终让孩子成为“巨婴”。

据我观察和体会,“直升机”父母会有如下的常见言行,这对孩子的独立过程将产生不同的负面影响。一般来说,吻合度越高,孩子的独立性就越差。

 一、过度赞美

为人父母都重视孩子自尊自信的提升,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亲子之情。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的自尊和虚荣,容易给予过度的表扬和赞誉,这往往是父母不易觉察的“错误”。

我们常常看到如下现象:孩子的长相端正甜美一点,大人就会常夸“宝宝真漂亮!”孩子在白纸上涂抹几笔,或是字、或是画,就会得到“写得真好、画得真像”这种言过其实的完美之赞;孩子说了几句好听的话,或者唱首儿歌跳支舞,或者做了其它一些简单易行的小事,无论孩子表现得多么地平常无奇,都会常常听到“宝宝真聪明、宝宝真能干”这种标签式的赞美赞扬……

父母把自己对孩子最深情的爱,用饱含爱意的溢美之词,热情地倾洒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

殊不知,听惯了赞美语言的孩子,一旦听到不顺耳的话、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有可能以“哭闹、摔东西、不吃饭”等形式,发泄心中的不满。如果家长对这种不良行为一次次牵就和妥协,就会不断放大和强化孩子自我膨胀的不良心理,长此下去,将会演变成不良习惯。同时,还会让孩子产生错觉——本宝宝既漂亮又聪明,不需要通过艰苦努力,就能得到大人的奖励和表扬。而孩子长大后如果学习成绩或工作业绩不够优秀,就会抱怨父母给予的智商不够高,与自己是否努力根本无关。

孩子长大后,带着这种理应得到各种赞扬和鼓励的心理,进入等候他们的现实世界,内心里容易被失败、失落、失望等负面情绪所困扰,如果没有能力及时调整,焦虑抑郁,便会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二、过度保护

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是生物的本能,也是父母的责任。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各种保护措施,做到了“无边无界”的地步,就不利于孩子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必须承认,在人口流动性很大的现代社会,为了保护孩子绝对不受外界伤害,父母对未成年孩子的看管和陪伴,的确有必要。但这种保护不能等同于扫清孩子玩耍和学习中的一切障碍和磨炼;不能极端到把孩子一直当幼儿照看着、呵护着。

前不久,我看到一位祖父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孙子穿过马路十字路口的情景:孙子紧随爷爷身后,戴着耳机、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身材高大的爷爷背着孙子的小书包,小心翼翼、左顾右盼,看到绿灯便迅速拽起孙子的小手,赶到路对面又放开手。目送着那爷孙俩远去的背影,我心里在想:那个孩子到什么时候才能独自出门,并在面对红绿灯的提示和快速运行的车流时,可以作出正确预判?

成年人都需要具有和陌生人说话交流的勇气和能力,以寻求指引、指导或者帮助。可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很多父母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而没有教给孩子更有实用价值的能力。比如:在特定环境中,该如何礼貌且保持戒心地接近陌生人或与陌生人相处,什么东西能够讲,什么东西坚决不讲,而且还应把交流的内容及时告诉亲人,经过多次的“演习”式强化训练,孩子就会学到如何应对陌生人的本领。

从保护幼儿,到放手让孩子进入现实世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父母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培养。而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容易在心理上懦弱胆怯、在能力上匮乏不足。等到他们上了大学或者进入职场后,也不可能因为身份的改变,独立自主的能力,就会在一夜之间完美具备、并运用自如。

三、过度帮助

父母都期待孩子幸福、盼望孩子优秀。正因为这样,当孩子在学业上遇到困难、遭遇挫折时,父母的痛苦就会更甚于孩子,甚至比孩子更容易崩溃。

父母不愿意看到孩子挣扎、不愿意看到孩子失败,于是乎在生活和学习上竭尽全力地提供帮助,哪怕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也要咬牙坚持。

比如:孩子上学后只负责学习和课外活动,像起床吃饭、穿衣穿鞋、整理书包、何时交作业、交什么作业等等一切事务,都有大人全程参与,并给予提醒和帮助。据说,不少学校里小学生的值日扫地等理所当然、力所能及的本份劳动任务,现在也都被家长承包了。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孩子既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以及自主安排学习和活动,也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动手能力? 

父母在学业上给予孩子的帮助,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不管自家经济条件如何,不管自己如何吃苦受累,也不管孩子是否愿意,从兴趣辅导班、文化

课辅导班,到租房陪读或购买学区房,都一样不落,因为做父母不能够输给“别人家的父母”。其实,这就是父母在教孩子只考虑自己。孩子不关心父母,长大后还会关心他人和社会吗?父母一直不让孩子知道自己挣钱的不易、时间和精力的不济,又怎么能够培养孩子的同情同理心和感激感恩心?

如果孩子真的在比赛或考试中失利,父母也不能或不敢要求孩子正视失败,因为担心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只能把主要原因归咎于各种外界因素。很多父母都会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帮助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孩子。短期效果确实是借助父母的过度帮助,让孩子免除了各种压力和烦恼。但是,孩子长大成人进入职场后,在没有人继续给予这种帮助时,一旦遭遇困境就容易陷入迷茫而导致情绪失控。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的过度帮助,其实是在给孩子未来生活的道路上,设置“陷阱”、埋下“地雷”。

孩子的敏锐、细心、自信和勇敢,并不是完全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生活实践才是真刀真枪、事半功倍的练兵场——尽情玩乐时的探索之趣、勤奋学习时的孤独之苦、追求路上的坚持之累、竞争失利时的自尊之伤、美好理想与客观现实之悖……都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像打疫苗般轻度不适的经历和体验。因为人生旅途上,拥有很强“抗体”的人,方能直面各种困难和挑战,向着目标风雨兼程。

四、代替孩子做选择

在孩子七、八岁左右时,家人、朋友和老师都喜欢问他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呀?”答案当然是五花八门,但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取决于孩子感兴趣的事、读过的书、接触到的人和所处的环境。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会梦想着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他们的梦想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发生改变,因为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

这看上去似乎是大人们很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其实不然。到了高中选择文科、理科,考大学时选择何种专业,父母都不想让孩子犯错,为了确保孩子将来生活无忧或功成名就,他们就会插上一脚,代替孩子做选择、甚至作出决定。

我儿子读高一时分文理科,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建议他选学文科,幸亏他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愿改变主意,我才没有“得逞”。

前段时间抖音网红“流浪大师”沈巍,他的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航海专业的本科生。据网络文章介绍,沈先生在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上,受到他父亲的影响和限制:

他从小喜欢读书绘画,父亲不允许;上大学时,本想填报自己喜欢的中文专业,父亲给他选择了审计专业;大学毕业时,父亲又根据自己的喜好,给他安排了一个审计工作。

沈先生说:“这辈子,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很遗憾。如果可以重来,我会选择一份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和文化挂钩,而不是数字。”

就这样,沈先生的前半生一直在父亲的选择中挣扎着,他的抗争,不被家人、同事所理解,最后只能以离职流浪的形式,摆脱父亲的控制,做了自己喜欢的事。

现在,仍然有一些父母像沈先生父亲那样,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按照自己的喜好,以爱为名义、以功利为目的,霸道地代替孩子作出选择。很显然,那是父母在构建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孩子的道路。对于孩子来说,不是自己发自内心的选择,就很难全身心地主动投入,可能也就根本走不通父母代为选择的路。

如果孩子从小就习惯于不加思考地服从父母的选择, 长大成人后,更易患上“选择困难症”。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孩子一定会面临多种选择,而选择能力的具备不可能一蹴而就,选择结果的是非对错也要有勇气自己承担,这是一个成年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家长,弄清楚“巨婴”的形成之源后,在教育孩子时,应刚柔相济、恩威并举、爱而有度、管而有方,避免自己成为孩子头顶上盘旋的“直升机”式父母。

在平淡的日子里默默努力,

在挫折的煎熬中顽强应对。

——这是父母培养孩子过程中应该拥有的情怀和境界,由此也将演化为孩子成人后的优秀品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有“直升机”妈妈和“拖拉机”爸爸的完美结合(新浪育儿首页)
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孩子“啃老”,是因为他有一个“直升机父母”,看看你中招了没?
育儿早教
1孩子缺乏安全感,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和纠正?
从这3个方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将来越来越独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