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小学,我住猪圈的童年,和我的棒客小伙伴

我的小学,我住猪圈的童年,和我的棒客小伙伴

那些苦难的岁月其实不远,只因我的家乡太落后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没有幼儿园经历的,小学就是学校教育的开始。而我的母校,现在还存在的,只是上过一年五年级的中心小学,不过如今,由于撤乡建镇等行政区划的变化,“中心”二字也没有了,只是一个村小学了。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提到了我的这个小学,让人觉得是很艰苦的。其实作为当时的乡中心小学,自然是条件最好的了。

我们上五年级的时候,同年级的大多数都是各个村小学升上来的,距离学校都很远,最远的需要走十几里山路,我家算是近一点,也要走四五里的山路。所以,五年级时,除了附近住的少许学生回家住宿,别的全部都要住在学校宿舍了,而且要上晚自习了。

说宿舍是猪圈,一般指的是宿舍卫生不好,但是我们的学生宿舍真的就是猪圈。是人民公社时期养猪场的猪圈打扫后直接变为学生宿舍的,宿舍是由石块加水泥建成的一长排窑洞,内壁怪石嶙峋,据说是为了防止猪毁圈故意留的棱角,墙壁上有很多洞,老鼠能从一个窑洞钻到另一个窑洞,于是所有窑洞学生联合起来抓老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一个宿舍住六个人,是通铺。那个时候谈不上营养,身体都不好,尿床是所有学生的共有毛病,经常尿湿了自己的又尿湿别人的床。天一晴,窑洞边上的矮墙上就晒满了被子,大家聚在一起看地图也就不觉得尴尬。

住在学校,就要在学校吃饭,学校提供的做饭条件,其实就是学生每顿饭各自把米洗好,装在碗里,装好水放进学校的笼里,由厨师统一蒸熟。学校不提供菜,所以周三放学早,周日会放假,大家都能回去带菜带米。菜都是农家腌制的坛子菜,一人一大缸子,大家都准确控制每顿饭的用量,以保证每顿都不吃白饭,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

带米带菜其实不是要紧的事,要紧的是要带柴。因为学生要用学校的灶蒸饭,所以柴是要学生出的,每个人每周二十斤柴。二十斤说起来不多,但是对于一个孩子还说,要拿几里路是很辛苦的。那时候我十一岁,但还不是班上最小的,我们那条路上同学很少,只有两三个人。而隔条河另一条路上人很多,他们经常一路吆喝着同行。为了柴好带,都带上比较扎秤的粗棒,然后沿途的村民看见都戏称他们是“棒客”(“棒客”是汉中方言中“土匪”的意思)。但是后来,学校厨师说大棒需要劈开,费力还不好燃,学校就不收大棒了,必须要交细捆柴。扛细柴是很苦的,很多人扛一次柴,衣服会挂破,肩背也可能会划破。不过大家都一样,破破烂烂谁也不会嘲笑谁。

上晚自习其实是学校方便管理的一种手段,但是也是学生夜晚最有意义的事。但是那时候那儿没有通高压电,乡上斥资修了几个小水电站,到了夜晚用电量大的时候,灯泡像一根不易觉察的红线,毫无照明意义。那时候对于我们而言,蜡烛显得很贵,属于有钱人家的。好在男生女生,每个人都会用墨水瓶做煤油灯,每人都有一瓶煤油。夜晚的教室里,每个人桌上都会点上煤油灯,为了省油,会把火调小一点。两个小时晚自习后,大家的鼻孔全是黑的。

这样的日子,仿佛是描写非常古老的时代,其实不远,那只是八十年代中期,只不过我的家乡相比别的地方更像是古代罢了。

肃竹2019.9.23.17:40于汉中(原创作品,严禁侵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个山村小学的影像记录,乡村教师雪后帮学生烤湿鞋
【美文选萃】赵光华 | 开学
农村草根寒门家庭的求学成长之路
记忆中的西头学校
黄陂信步觅旧踪
【散文】‖张端龙:那些年那些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