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家妇女的头饰
  旧时梅州妇女的首饰一般有簪子、簪花、扁簪、松蕾簪、银针、金钗、金凤、翠围、珠花、牙牌、大钏、毛锸、耳环、颈环等饰物,镂花错彩。清末民初,妇女由梳"高髻"改为梳"盘龙" (俗称"圆子")后,仍需"毛锸"等饰物。凡已婚妇女改长辫为梳髻后,均须加插银簪。

  银簪为旧时已婚妇女常用的一种头饰。凡是上了年纪梳盘头髻的妇女,在脑后盘结的发髻上,至今仍然保留着插上一支银簪的习俗。这样的银簪一般多用银、铜或合金造成,有的用兽骨刻成,有钱人家喜用黄金锻造。其形状有长有短,大约10厘米,一头稍大一头尖利,并雕有花纹,精巧玲珑,其形状类似现在的"耳挖子"。一般情况下是插在发髻上,作固定发型或装饰之用,有时也用来搔头痒、挑指甲等,还可以用于防卫。如被毒蛇咬伤,可用银簪刺蛇伤处,防止蛇毒入心。此俗至今仍沿用。

  银髻圈为圆箍形,多用银锻成,用来箍着盘绕在头顶上的头发,使髻形固定。

  头帕又称头裙、头巾,俗称"篷(土音念东)头帕",即包头巾或戴头巾之意。旧时常用的帕有两种,一种是面帕(即毛巾面巾) ,供洗脸、洗身用。另一种是妇人家专用的"头帕" (即包头布)。这种 "头帕"不像"裙子",没有带子,只用方形布一块包扎在头或只包结在发髻上,为已婚妇女所常用。清人黄遵宪笔下的梅州妇女形象就是"篷头赤足,帕首裙身"。其形状和大小各地不一,梅县、蕉岭等地为方形,平远等地则为长方形。头裙制作精美,四周饰以花边,中间用彩色丝线刺绣花鸟图案。戴时将帕折成三角形,包扎在头上或只包结在发髻上,用布质宽带系紧,既可遮阳挡风、抵晒御寒防尘,又可作装饰物,起女性帽子之用。系在胸前作围裙,干活时可以防脏,赴墟购物时还可作包裹小物件用。冬季或坐月子时可用以包头,防止受凉。它与畲族妇女的头帕颇相似。据《石窟一徽·礼俗》卷四载:"俗妇女冬日带帕,帕皆青布为之。"就整个梅州而言,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如有些地区妇女整年都有带帕的。帕的颜色,梅县妇女老者多用青色,年轻者多用蓝色,镶上白边。平远、大埔等地老年妇女则多戴黑色头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妃子等级的旗头 第一文库网 ask.wenku1.com
图解福建三大渔女的头饰和服饰!
「裳 · 识」金秀瑶族发饰|发间的灵与美
【影像】那些年代的客家女性
瑶族服装
“百花齐放”的苗族头饰,360天不重样,你Pick哪一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